梅根哈里开撕英国王室,给家庭关系处理留下哪些启示?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最近全球网民都在吃英国王室的新瓜。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采访梅根和哈里王子的一个半小时视频,透露了大量的王室秘辛,引发了网友热议。
网友一边是作为“精神王室成员”,指责梅根和哈里损害王室尊严,一边是支持梅根作为独立女性以及心理疾病患者勇敢为自己发声。
然而,剥离他们显贵的王室身份,这其实就是一场家庭内部的纷争。我不认为在家庭矛盾这种事情上,又会有谁是胜利者?任何的“站队”背后,都无法改变这是一场家庭悲剧的底色。
对我们而言,或许更需要的,是为处理自己的家庭关系从中汲取一些可用的经验教训。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6点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一个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时期太漫长了,以至于我们比较难理解多胎家庭的难处。
但是在国外,像英国王室一样,一个家里至少有两个孩子,甚至更多的孩子,才是常态。
这就一定会面临“同胞竞争”和比较问题。
父母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孩子们,是多孩家庭面临的首要问题。有很多的矛盾冲突,就是有一方感觉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所引发的。
比如,梅根哈里与王室的这场纷争,比较大的原因就在于梅根哈里觉得自己与自己的孩子与长兄威廉和凯特及他们的孩子所获得的差别待遇太大了。
当然,我们能够理解作为继承人享受的特殊待遇(当然,在平等社会里,继承人这种概念也是非常落后的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一些基本尊重的问题上也要区别对待。
比如,在媒体不公正报道方面,梅根就很介意,为何凯特碰到类似的事情,可以得到一力维护,而自己却孤立无援,没人为自己发声?
又比如孩子降生后,却获得不了王子的身份,也就意味着作为知名人士却没有办法获得基本的人身保护。
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还能忍受,但是自己孩子却受到这样的待遇(而且很可能跟自己有关),怎么能忍受?
我认为,这种差别感,是他们站出来“控诉”的主因。
我们刚开始鼓励生二胎,甚至三胎,孩子还小,对于“同胞竞争”问题和比较感还不甚明显,但是也应该未雨绸缪。
毕竟,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储备足够的智慧去应对这种矛盾很久了。
而且,如果把家庭关系迁移到社会关系中,比如对于职场关系,员工之间也会存在因为不公正引发的对立和分歧,如果处理不好,也很可能成为一场腥风血雨。怎么处理,同样也需要从家庭关系中取经。毕竟2-3个人都平衡不好,何谈200-300人?
这样的问题其实长期存在,而梅根和哈里只是把他们袒露于阳光之下而已。
这是一个讲究平等的时代,过去因为“长子继承制”、“长兄为父、长姐为母”建构的家庭关系,越来越没有社会现实基础。不仅是英国王室,其实,每个家庭都应该给予反思,重新建构符合这个时代的家庭伦理秩序。
种族歧视长期并不存在于中国的政治正确光谱之中,因此,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却不以为意,因此可能无法理解为何梅根对“肤色”问题会义愤填膺,也没办法理解为何那么多人因为这个原因站队支持梅根。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你就很好理解了。
现在有人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的长相,就在街上打你、骂你、推倒你,你怎么想?
(而这也是西方不少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
如果你会因为后者引起强烈的愤怒,那么你也多少能够理解梅根的情绪。
这种愤怒的背后,其实有着强烈的羞耻感。因为歧视是高人一等地把被歧视者放在一个低贱的位置,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差的,是不好的。
而说这些、做这些的人,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我们正身处在一个多元社会之中。
南方、北方,城市、农村,中产家庭与普通家庭……即便我们都是一个种族,你也很难保证你的家庭成员是跟你完全一模一样文化的人。
甚至,随着社会发展,可能你的儿子和女儿,跟你的文化也会不同,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履历跟你的成长背景也是有极大差异的。
因此,有时候,你无形中说的一些话,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一种隐形歧视,刺伤别人,引发别人的羞耻感,为关系埋下了隐患,甚至是重磅炸弹。
这可不是一个人是不是敏感的问题,也不是愿意不愿意融入某种文化的问题,这是这个时代家庭关系经营所必备的多元文化视角。
尊重别人的文化特质,不仅仅是英国王室应该学习的功课。
王室的情商也没有那么低,并没有人当着梅根的面,说出非常伤人的话。
而这些话,是哈里王子自己听到,然后传给梅根听的。这是这段视频直言不讳透露的细节。
我认为,这恰恰是值得许多家庭吸取的一个教训。
我们往往觉得,关系好就一定要坦诚,有什么就要都说出来。
然而,人际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如果你希望家庭和睦,就要拿捏好分寸,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我不清楚这番话是谁说的,但是哈里王子传给梅根听之后,显然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是火上浇油。
作为哈里王子,听到这番话之后,真正该做的,是自己出面处理好,让妻子和孩子不会因此遭不公正对待,而不是转过头去跟妻子说,他们这样说你,我们一起商量一下怎么去处理:
首先,妻子也好,其他家人也罢,他们本身是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是因为你,才建立起了各种关系。所以,当着你的面可以说的话,不代表就可以当面告诉另一个人。无论再亲近的关系,选择说什么、不说什么,都是有意图的,不可不分场合照搬无误。
其次,你是那个纽带,应该发挥的作用是处理彼此的矛盾,而不是把矛盾扩大化。这种“传话”,只会加深他们彼此的嫌隙,引发敌意,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把解决问题的基础破坏了。
再次,双方也不需要传话,而是需要正面的积极对话。“传话”只会曲解彼此的意图,引发不必要的揣测,让正面对话的可信度降低。你真正该做的是鼓励无法正面对话的人,能够直接沟通。
梅根提到的一点让我感触颇深,作为心理工作者,我必须站出来呼应一下。
梅根提到,自己因为家里有这么多糟心的事,一度想自杀。
按时间段推测,她那个时候可能是陷入了产后抑郁,加上又有大量媒体的负面报道,以及王室深宫的复杂斗争,她面临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她也一度寻求帮助,但是得到的答复却是:
你这个时候到医院去看情绪病,影响的是王室(家庭)的形象。
只要王室才觉得,家庭成员有心理问题,是一种丢面子的事吗?
显然不是。
在许多普通家庭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比起其他的身体病痛,更多家庭更不愿意有家庭成员有心理问题。他们认为,“脑子有问题”是奇耻大辱,是给家族蒙羞的。
即便生病的当事人有比较强烈的求助意愿,他们也不愿意承认,认为是你想多了。如果当事人要服药,他们也鼓励对方最好不要去吃,因为吃药提醒他们,这个人就是有问题的。
前几年非常火爆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女主角应思悦的弟弟被发现有精神分裂症之后,未来的婆婆马上登门表示,自己出钱给应思悦做“全面体检”,因为怕这家人是不是基因有什么问题。
以英国王室为主角的电视剧《王冠》第四季,有一集专门讲了英国王室亲戚有精神问题,但是担心公众质疑王室血统,所以把他们这几个亲戚雪藏起来的故事。我后来查了一下,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因此,无论是集体主义文化,还是个人主义文化之下,这种家庭成员有心理问题就推演到整个家庭都有问题的“定理”看来非常有市场,也都是家庭讳莫如深的禁忌。
实际上,精神类疾病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基因因素,也有个人气质问题,还有家庭、社会因素。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掌控力愈来愈大,社会在一个人心理问题的成因中,正扮演了越来越大的比重。
一个人面临心理问题,本来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羞于启齿的事情,作为家庭成员,更应该在其背后支持他去面对这些问题,而非相反。
而我们整个社会,也应该为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为正确、科学对待心理健康提供道义支持,而非扣上沉重的“标签”。
梅根哈里到底在争取什么?
除了上面这些涉嫌尊严的问题,我认为也有很现实的经济考虑。
他们多次提到王室不再给他们经济支持这点,而身边的朋友给他们援助。哈里,一个快四十岁的人,还说“多亏我妈留下的钱,我才能离家出走”,真是令人无语。
你们两个人都三十多岁了,离开了王室,难道就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吗?
有什么理由因为这个原因对家庭表达不满?
他们两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就很像一个小孩子,因为爸妈不给零用钱,去找警察告状。
但是,无论如何,你们都早已不是小孩子的年龄了。
我们知道,哈里王子本来就是被当做“吉祥物”一样对待长大的,可能确实缺乏社会生存能力。与之相似的是,现在有很多成年子女,从小也被父母和家庭所宠,所以也缺乏基本社会生存能力,离开父母,他们也很难维系生活。
因此,在面对家庭矛盾的时候,就会呈现出这样的状态:
他们既对家庭关系不满,但是又很难真正离开家庭。甚至,他们对家庭的不满,也有相当一部分就源自为何自己不能得到更多的照顾,而这种抱怨,让他们愈来愈不能离开这种病态的家庭关系中,学会长大和独立。
简中互联网对这些人有一个概括性词汇:巨婴。
不能独立,完成必要的分离,本身就是这类家庭存在的问题。
当他们具备经济独立能力的时候,就会发现有许多家庭矛盾,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越是独立,越是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别人并不是一定要给你的。
到这个阶段,对别人的给予,不会用理所当然“你为何不给我”来轻慢,相反,会感激别人的帮助,而这样反而可能会激发越来越多的支持。
因为给予者的付出,也被看到了。
这一点希望如梅根和哈里一般的年轻人,能够拿他们做反面教材,看到当你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就要自食其力,别再予取予求。
采访视频发布后,英国王室也发布了回应文,我觉得这篇短文写得挺好的,很有公关参考价值。短文讲了这几个意思:
1、共情。他们也对梅根的遭遇感到很难过。
2、反思。虽然他们认为故事的版本可能不同,但是既然有人表达如此强烈的反感,那么一定要寻求解决。
3、表示这是家庭事务,大家一起关起门来说。因为我们才是一家人。
今后,如果有人动辄把家庭矛盾放到舆论上来讨论,我认为英国王室的这篇小作文都可以拿来借鉴。
现在有一种趋势:即家庭问题公开化,感情中、婚姻中、家庭关系,一旦出了什么问题,都喜欢放到网上来谈一谈,抓着网友做判官,来为家庭矛盾做决断。
当然,吃瓜群众乐此不疲,只要不要一下子吃太饱太撑就好。
但是,这么做,除了泄愤、向对方示威之外,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这些人,有什么立场、能力去做家庭问题的判官呢?
大家无非都是看看热闹,并且投射各自的价值观和关切。
有人就说:
这件事美国网民看到的是种族主义和对个人自由的侵犯,以及皇室这样一个老态龙钟的机构在现代化进程里的不适与跛脚。
英国网民看到的是沽名钓誉的外来者对本地秩序的破坏,皇室成员是一种公职身份、对个人自由的自愿让渡是获得身份的先决条件。
中国网民看到的是婆媳关系,婆婆身份尊贵偶尔刁难,媳妇出身贫贱却不懂事,软弱的老公夹在中间,最后被媳妇牵着鼻子走。
整天丧丧的剩女看完梅根的采访,发现原来拥有事业、嫁了王子、王子还不要江山要美人的大明星,也天天想跳楼,瞬间觉得自己过的也还好。
我不清楚梅根和哈里把这件事捅给媒体意欲何为。反正,我是没看到这些网友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种家庭纠纷,反而可能这些人还不嫌事情弄的更大一点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不太支持通过各种媒体(包括自媒体)去曝光家庭纠纷的做法,一时之间让对方难堪可能很爽,但是从修复关系的角度说,这可能把问题弄的更加复杂。幸好英国王室的回应还是比较得体的,没有陷入互骂的循环中。
这段一个半小时的视频,真正展示出来的,顶多就是奥普拉精湛的采访能力。
比如,奥普拉问梅根的那句:你是保持沉默的,还是被人封口?
可堪采访史上的经典一问,不仅精准地把握住了这种婚姻生活控制权的核心,而且也顺势打开了话题。
除此之外,恐怕都是一地鸡毛。
END
您还想看到“女性主题”、“家庭亲子”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180篇精品文章合集|带你回顾2020不平凡的一年如何克制挽回对方的冲动?| 回头前先辨识是否存在“情绪虐待”
写给姚策养母许敏的一封信:“错换28年”不代表就是错爱一生三个方面,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自恋倾向
她们证明女性不再是弱者的代名词,希望她们也能被惦记被理解被爱
货拉拉女孩跳窗真相揭晓:永远不要以为别人会等你
GQ这篇批判肖战的文章标榜专业,但是却犯了三个不专业的错误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中国性学会线上认证学分课:荷兰专家教你做好性教育
《人类性学基础》线上认证学分系列课,学“原汁原味”的人类性学
平价好课|2021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网络学习招募·贝克百年诞辰纪念版
“不要浪费一场危机”|一杯咖啡重启系列·危机干预公益培训报名
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批判性思维系统训练课报名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