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某区争议心理问卷惹祸,真的只是因为专业不够吗?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团队招募(2021-2022年度)

翻译心灵语言:一杯咖啡英语编译组员招募中(2021版)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1-2022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1-2022版)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最近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事件不少,且集中在包邮区。先是启东有三个11岁的女生不约而同选择跳楼,震惊全国,事情原委人们还没探查清楚,这边上海某区教育部门组织的中小学心理问卷又惹祸了。


这份在朋友圈和网络空间流传的心理问卷,大篇幅引用新故美国知名学者、认知疗法创立者贝克老先生撰写的“自杀意念量表”,其中不乏问询自杀具体步骤等内容,引发家长群体反弹。



不少家长担忧,对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这类问卷与其说是一种筛查手段,毋宁说是一种变相“提醒”:原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还可以选择自杀以及这样自杀!


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部分人认为,这种问卷的初衷是好的,而且问卷的内容也是专业的,要尊重专业精神,不要讳疾忌医。害怕谈论自杀不等于自杀不会发生,中小学生对于自杀的了解比家长们想象中要多,也不会因为填了一份问卷就脆弱到想要自杀,如果这样的问卷能够筛查出一部分潜在对象,及时干预,这就是好事,潜台词是家长及质疑者要更新一下自己的观念了。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样的问卷是重大的责任事故,不要说已经有一定阅历的大人看这样的问卷也会有不适,更不要说缺乏判断力的未成年人,容易对孩子产生错误引导,而且影响很难被消除,希望尽快安排专业心理工作者跟进尽量善后,并惩治肇事者。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发布了“情况通报”,承认系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相关科室对问卷审核不严,将进一步调查处理。这个结论也为该问卷的争议画上了休止符,指出问卷的错漏不应有什么阻碍。



但是,我想说,这份问卷的问题,恐怕不止“专业性不够”那么简单。


本文将借这份问卷,和您一起探讨一下:


1、究竟应该如何开展问卷调查?

2、究竟应该如何对有关群体进行心理筛查?

3、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生命教育?

4、这份“心理问卷”的背后,还隐藏了什么问题?




01究竟应该如何开展问卷调查



这年头问卷调查并不少,但说实在的真正会做问卷调查的人也不多。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跨专业学过社会学的有关课程,有幸上过上海非常知名的社会调研领域老师的课,对社会调查方面还是有一些了解的。这里提供几点,供参考:


1、采用封闭式提问,还是开放式提问?


这份问卷显然是封闭式提问,好处是便于统计。但是封闭式提问是有前提的,首先做问卷的人有意愿接受,其次具有可以理解这些内容的知识储备,能够比较好地领会其意图,不会被错误引导。


显然,中小学生群体即便每个人都有意愿做这个问卷,以他们的认知能力来说,去理解这份问卷的内容还是有欠缺的,这也是家长群体最为担心的地方。


如果真的要了解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可能还是开放式提问效果会好些——当然这个难度也相对更高。




2、如何撰写敏感性题目?


编制一份问卷,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撰写题目,其中尤其要小心的是那些敏感性、争议性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讳疾忌医,因为话题敏感有争议,就索性回避不问,但是也不能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劈头盖脸地问。


比如,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自慰,首先要做的不是统计自慰次数情况,而是做合理化和普遍化:很多人都有自慰的行为,你有吗?然后再行提问。


至于本次提及的“自杀”问题,更是高度敏感,即便放在欧美社会,也不可能随便拿一张问卷就平铺直叙来提问,需要精心揣摩用词,选择最恰当、最容易被接受、不易引发诱导的表达方式。




3、如何努力消除测试者的抗拒心理?


即便所有中小学生都认为问卷很有意义,是应该配合完成的,也需要考虑到任何的问卷都会面临测试者的抗拒心理,特别是心理类的问卷,其实质是窥探一个人的内心,而人的潜意识会不自觉地进行抵抗,这种抵抗的结果很可能是问卷想达到的效果很难达成。


因此,编制问卷的人,在出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一点,首先问问自己,如果自己来做这份问卷,会抗拒吗?能有多大耐心做下去?有多少道题自己也不想回答?


比如,据说这份问卷题量100题,且是让学生集体在机房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这是个很难熬的过程。即便问卷本身提问方法恰当,恐怕这么长时间、大题量的问卷,也会引发学生的抗拒,其测试效果如何自可知。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此“直白”的提问方式,有多少学生会真的认真如实回答呢?




不要把现在的小孩当无知少年少女看待,他们也很清楚,以目前的社会环境,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获得的更多是歧视和另眼相待,在没有恰当保障的情况下,他们断然不会自我暴露。


另外,一份调查问卷正式出台之前,需要进行“预测”,也就是找点“小白鼠”来试试看,看看这份测试还有些什么问题可以优化改进,听取测试者的意见等。我不知道上海某区的这份问卷,有没有经过“预测”,还是这个区本身就是一个“预测”,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以目前的结果来看,这份问卷欠缺基本的专业性。


当然,问卷引用的贝克自杀意念问卷依然是个好东西,只是那也是在西方语境下、适合潜在自杀群体、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即高中文化),需要专业人士指导下开展的问卷,并非放诸四海皆可的,怎可随便拿来主义






02究竟应该如何对有关群体进行心理筛查?



近些年,全社会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受到关注,也引人不安。《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有轻度抑郁的比例为17.2%,有重度抑郁的为7.4%;大学生有轻度抑郁的比例为18.5%,有重度抑郁的为4.2%。因此,有关部门把心理筛查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想要了解一下真实情况,这个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也确实很有必要。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心理筛查工作呢?


1、以尊重为原则,尊重当事人的知情同意权、自决权。


做这样的筛查的目的是什么?显然不应该满足领导个人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提前预防,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而帮助别人的前提是,尊重当事人,要让他们知道你的用意,并且尊重他们是否需要你的帮助。


因此,筛查之前,务必要做好沟通工作,把筛查的范围、方法、筛查结果会如何使用等问题要交代清楚,不能偷偷摸摸进行。


否则,就像我前面说的,他不想袒露也有很多办法的,你想筛都筛不出来。



2、全面筛查的基础上,才有针对性的筛查。


现在有一种趋势,觉得心理问题就是抑郁症,抑郁症就等于自杀,这是个普遍的误解。


必须要看到的是,抑郁症只是心理问题非常小的一部分,异常心理异常远远不止于抑郁,更不能够认为只要学生不自杀,就等于没有什么大问题。


既然要做筛查,就尽量全面一些,否则谈不上什么筛查。在全面筛查的情况下,可以做有针对性的进一步筛查,比如这份问卷的重点其实是想了解那部分有自杀想法的学生,把他们筛查出来,这其实是属于进一步筛查的范畴,并不适合初步全面筛查。



一般来说,可行的做法是从初步筛查中发现一些线索,再根据一些具体表现和观察,再行筛查和访谈,才是更有效的做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的情绪都是有高低起伏的,一时间的心理波动实属正常,也不一定需要外力干预。


过度关注“不正常”,反而只会强化这种“不正常”,只会适得其反。


3、多种方法开展筛查。


靠一份结构式问卷,能筛查出多少?能筛查准确吗?


我表示怀疑。


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强大的欺骗机制,很多外表看起来非常乐观的人,很可能游走在崩溃边缘,有些人则是喜怒不形于色,理性远大于感性,具有强大的自我欺骗机制。


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常年接受的理念是报喜不报忧,奢望一份纯粹调动理性大脑的问卷,可以掌握多少中国人内心的真相,那真是天方夜谭了。


实际上,真正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恐怕不会只是选用几张量表去了解当事人,特别是对语言功能还不够完善的低幼龄学生,选择那些绕开言语功能、无法通过自我欺骗机制伪装的测量工具,如沙盘、绘画、罗夏墨迹等,或许更能够反映真相。


由此看来,这份问卷背后的心理筛查工作,也实在太过粗糙了。






03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生命教育?



很多家长反映,这份问卷让人看得触目惊心,很灰暗,自己本来觉得心理没什么问题,也被问得有问题了。


这种表达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足以令人警示:我们从事这些问卷、筛查,特别触及到一些敏感领域,是否需要考虑的再多一些?


问卷也好,筛查也罢,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我想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孩子都能达成共识:


正视心理问题,珍爱生命。


因此,在开展这些问卷调查、心理筛查工作的同时,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至少这两个维度是必须贯彻始终的:


1、注重“消极”预防措施的倡导。


我们当然不希望有学生陷入自杀意念之中,但是一旦有人这么想怎么办?


我们必须告诉他们,一旦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可以怎么应对,有哪些救济途径,而不只是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想法之后,有没有具体的计划等。


缺失“消极”预防措施,只让对方回忆自杀想法,其实很容易让人陷入无助之中。


试问,这些问题,有没有巧妙地植入这些问卷和筛查过程中呢?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在问卷和筛查之后,经过分析研判才需要做的,恰恰这些内容借助这样的机会,进行普及,才是真正的有效预防。



2、注重积极价值引导。


如果生命的价值就等于不自杀,那实际上也不是什么有意思的人生,这个层次和格局也太低了一点。


因此,要借助这样的机会,传递正向的生命价值观念,着力帮助当事人看到生命美好的一面。这是整个生命教育最基本的部分。


试问,这个价值引导,有没有在这份问卷中得以体现过?


我个人认为,或许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几个与自杀有关的提问,缺乏有效预防措施和生命价值观的引领,才是这份问卷最大的败笔。






04“专业问题”的背后问题



谈及上面三点的文章和观点,并不少,但是或许进一步追问,为何这样错漏百出的问卷,竟然可以经过层层关卡,放到孩子们的面前,并不多。


我邀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有没有得到重视,或许才是预防下一份问题问卷出现的关键:


1、不做任何调研,我行我素。


想一出是一出,不去关心受众是什么样的想法,可能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也不跟相关方商量,了解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需要、如何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自己认为要这么做,这么做是对的,就去做了。


包括这份问卷在内,教育领域内也好,其他领域内发生的咄咄怪事,究其根本不都与这种态度有关吗?




2、不管如何先做“有罪推定”。


现在有一种倾向,凡事先假定对方有问题,抱着“宁可错杀,不可错放”的态度做事,而不是“没问题是常态,有问题是例外”的态度,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干扰。


比如,有些地方的疫情管控,就是不管有病没病,全部给吃药,不管是否有必要,全部封起来。


这份问卷也是如此,不管别人有没有自杀的想法,都先假定你们可能有,所以都问问,至于问你之后对你有什么影响,我就不管了,反正我问到了。


这种思想,承袭自“我行我素”,而且还带着粗暴和懒惰


这次在大家的努力下,问卷流产了,但是这种思想依旧的话,下一份“问卷”或者别的什么载体,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3、“专业人士”的“逆淘汰”现象。


这份问卷的专业疏忽,真的需要非常高的知识水平才能发现吗?


不然。


我看到某学校家长所写的公开信,里面提到的几点意见都站得住脚,写得也比较专业。可见,即便不是心理工作者,以目前70、80、90后为主体家长的文化水平,是可以看出这些问卷问题的——大不了,他们还有可以问的懂行朋友,也一样能搞清楚。




但是,为何堂堂上海某区的教育部门,就采用了这份问卷呢?


说到底是对专业精神缺乏基本的尊重


这样的问卷能够出台,没有专业人士配合是不可能的,否则量表出不来,但是实际操作者,显然不具有真正的专业精神,更像是秉持某些人意志行事,不顾专业底线,也不顾专业伦理。


电视剧《突围》提出干部群体存在“逆淘汰”现象,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好的干部上不来或者被贬低,差劲的干部放在重要岗位。


其实,在一些专业领域,这样的专业人士“逆淘汰”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对敢说真话、有专业操守的专家弃之不用,把顺其心意的所谓“专家”扶持上来的结果。



类似这样漏洞百出的“问卷”能够出世,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不要认为只是一个问卷的问题,这只是许多问题叠加后的一个表象而已。


如果我们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予以警惕,那么和这份问卷出台者的思维并没有多大距离:


他们不正是想着,学生出了心理问题,拿一个问卷,看看谁有问题,解决谁的问题就行吗?


可是,真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吗?


我更希望,能够有问卷和筛查去了解一下,教育部门的工作者心理是否健康?


学校里的老师和行政人员,他们的心理健康有没有人去关心关心?


学生的心理问题真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真正解决问题,恰恰需要深挖三尺,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问询,可惜这些思想,那些“我行我素”的人听不进去,靠“逆淘汰”上位的“专业人士”更是“佛系”对待之。


最后,希望全社会能够真正重视专业的声音,并警惕正在悄然发生的专业人士“逆淘汰”现象!



END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
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社会热点分析”、“家庭亲子”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不回家生娃,在这学啥”|大闹图书馆的先生,其实是你落伍了
你不必偷偷去考个心理咨询师,到是可以考虑偷偷去做个心理咨询
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
“实话实说”可能会给人带来情感痛苦|如何智慧发言而非咄咄逼人
游戏是不是“精神鸦片”还有争议,但是该调整我们与屏幕的关系了
爱的5个类别: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爱吗?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11月线上研修报名|如何帮助被“好”困住的女孩们
提升情绪自控力训练营招募:用2个月时间,学会与你的情感合作
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灵聚会|人际关系解析课:依恋
11月活动报名:女性主义疗法的普及课(线上)
家庭教育促进法表决通过,系统学习家庭和伴侣治疗的时候到了
还有少量名额!咨询师家庭和伴侣治疗系统学习招募(线上)
11月中旬开始!朋辈咨询:大众自助助人心理线上课报名中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1最新版)

2021年社群年度成长目标,发布!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