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宽恕,就没有治愈和未来|一杯咖啡2022新年献词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2021年末,谷歌按惯例对全年搜索词进行了统计,得出全球本年度最高频的搜索词:
How to Heal(中文意思:如何治愈)。这个词的检索量比之往年要高出三倍。
新冠疫情以来,全人类精神健康问题频发,心理状态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无关所在地疫情严重与否,心理问题都如瘟疫一般在各个角落蔓延开来。
该如何解除精神痛苦,疗愈伤痛?
在这里给出我的答案:
Forgive(中文意思:宽恕)。
因为没有宽恕,就没有治愈,也没有未来。
心理的伤痛,往往来自创伤体验,而这种创伤体验往往来自某个确定的施害者,亦或者是一个自己也无法明确的施害者群体(如网络暴力等)。
而宽恕是解决创伤带来的痛苦,走出创伤的好办法。
然而,我也知道,中华文化没有宽恕的传统,在中国谈宽恕是没有多少“群众基础”的。
我可以想象,当我怎么提的时候,可能面对的是激烈的反弹。
我们更为推崇复仇精神。“有仇必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对说出宽恕的人,也会讽刺一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近几年大热的电视剧,不少也是复仇主题:
日剧《半泽直树1》和《半泽直树2》,成为某视频网站上90后群体最爱的电视剧。剧中堺雅人饰演的男主让曾经的“仇人”在自己面前下跪求饶的场面让许多人看得“好爽”。
胡歌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讲金陵城最明媚的少年一家惨遭奸人所害,十多年后面目全非地回归,一步一步为父兄报仇。
这种基督山伯爵模式的剧情,无论是在戏剧中还是生活中出现,即便再老套也让人兴奋不已。
当然,这两部作品本身都是立意很深远的作品,其主旨远不止于复仇。但是,不得不承认,复仇情节的爽感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这本身也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最近,我看到一个有关复仇的新闻。有一个6岁的时候被同龄同伴误伤眼睛的67岁老妪,时隔60年依然对这次伤害念念不忘,最近带着一包胡椒粉,跑到那位同样垂垂老矣的童年同伴那边,准备对他“以眼还眼”,因为她觉得再不复仇,自己也没多少年好活了。
看到这则新闻,我随手发布了一条评论:
本来只是被伤了一只眼,这下被仇恨蒙蔽了双眼。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果不其然,获得了许多“负评”:
我就能理解这个老太,换了我也会这么做。
伤害没有发生在你身上,所以你才说得轻松。
此仇不报非君子。
你就是懦夫罢了。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这些回答者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但是,我也想说:
他们大概率是误解了宽恕的含义。这也再次说明,确有必要向大家普及何为宽恕。
当然,我无意干涉任何人的选择。
一个人可以选择复仇,也可以选择宽恕,亦或者选择别的什么方式来处理伤痛,这都是你的权利。
但是,当你作出复仇还是宽恕的选择之前,你必须要搞清楚它会给你带来什么。
大多数人面临伤痛,大概率会选择不宽恕,因此我想先讲讲不宽恕到底会带来什么。
我首先想到的是邯郸路上某高校的那个青年老师,他颇有才华,最后却举起复仇之刃,震惊全国。
这起惨剧发生在2021年中。当他举起复仇之刃的时候,两个家庭,甚至更多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此之后,类似的复仇之刃,屡屡在各地重现。持刃之人无不对刀下之人有着深仇大恨,似乎除了这个办法没有其他可以解脱出来的渠道了。
2021年中,围绕邯郸路某高校的这个事件,我也发布了一篇文章,这也是一杯咖啡去年全年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
也是在那篇文章中,我第一次提到了宽恕的力量。当时,我的重点是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之后,该如何用宽恕的力量去弥合社会分歧,不要进一步撕裂社会,制造仇恨,导致后来不幸被言中的恶性事件被效仿的局面。
而现在,我想进一步指出的是,对这位青年教师来说,他最该反思的也是宽恕问题。由于他选择不宽恕,最终导致的就是两败俱伤,不仅让对方没有了未来,自己也没有了未来。
自私地说,他可以不管对方有没有未来,但是他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自己所爱的人的未来。
用自己的未来换对方的未来,这样做是否真的值得?
有人说,是因为某人的行为,害得他没有了未来。
可是果真如此吗?他真的没有未来了吗?
他没有举起仇恨之刃之前的生活,真的比现在被囚禁,等待“秋后处决”更不值得吗?
那个67岁还在为6岁遭遇的伤害复仇的老妪,有人看到她的君子报仇60年未晚,我看到的则是这60年的生活都被6岁定格了,白白荒废了。
选择不宽恕,就会有一部分人为了复仇而生活,最后葬送掉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可能性。
其次,我想到的是那个让许多人心心念念,最后又倍感痛心的年轻杭漂鹿道森。
他在2021年末之际,发文告别人世,并在文中历数自己曾经遭到的种种不幸伤痛,其中重点提到了家人对他的种种不是。
鹿道森确实没有举起仇恨之刃,他选择对自己举起屠刀,自我了结,这也是许多人更能共情他,而不是那位青年教师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还是要指出,以这种方式处理生活的伤痛,其实也是一种不宽恕。
他选择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向这些人证明,自己确实受到了重大的伤害,而这些“罪行”确实是不可原谅的,所以要用自己的死作为一种武器来复仇,我是因你们而死的,我要让你们一辈子因对我造成伤害而刻骨铭心。
然而,别人真的会刻骨铭心吗?如果他们过几年就忘掉了你,你该怎么办?反正你也看不到,也约束不了什么。
即便你的死让别人刻骨铭心,那又如何呢?你早就没有了未来,化作青烟,不能再看这个世界一眼了。
选择不宽恕,就会有一部分人放弃生活,同样葬送掉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可能性。
再次,我想到的是那些被“不能宽恕”的教条禁令束缚住,作茧自缚,甚至自取其辱的人。
这样的人有很多,我就不再这里为他们找一个具体的画像了。
因为“不能宽恕”,所以很多时候会使用重拳出击,以惩罚他人,甚至可能会误伤他人而不自知。
2021年末,我专门抽了半天去社交媒体的“广场”搜索2021年那些“被消失”的争议明星,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
他们非但人气不减,有些人的“粉丝数”不减反增,而且还收获了比从前更大的同情,甚至是势头不小的“逆风”支持。
这个结果大概会让那些重拳出击、惩罚他们的人倍感落寞和无趣。
有时候,目的可能是崇高的、伟大的,可能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的手段不够光明,甚至是狠辣、毒辣的,甚至为了达成目的误伤一大片(如“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当你那么做的时候,那个“不能宽恕”背后的道德高地其实也已经坍塌大半,最终结果就是不得人心,甚至可能会反噬。
更不要说有些人因为“不能宽恕”,所以觉得到处都是自己的敌人。
草木皆兵之下,其实是自取其辱,成为别人的笑谈。
不宽恕如果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也就是所有人都对所有人采取不宽恕的态度,其结果是很可怕的,那就意味着会发生一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
当所有人反对所有人,那这个社会的基本共识如共情、妥协、宽容、协作、多元将不复存在,大家都会在猜疑、防备、敌对、算计中度过,因为都觉得别人要伤害自己,同时也要避免被人“不宽恕”对待。
在很多人选择“不宽恕”的时候,还有一部分人作出了另一种选择。
我首先想到的是南非英雄人物曼德拉。
曼德拉为了民族解放被关进监狱20多年,在这20多年的监狱生涯里,反对他的人为了消磨他的意志,就让他做一件事:用石头做的锤子,敲击石块。
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会生产出什么物品吗?
没有意义,就是纯粹的无意义的体力劳动。
他们就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消磨曼德拉的意志,引发他的愤怒和仇恨,让他陷入到无尽的情绪旋涡之中。
然而,曼德拉到底是不一般的人物。他没有上当,反而努力地积极生活,锻炼身体,等待情势明朗的那刻。
他被释放之后,南非重新举行选举,他被选举为总统。在总统就职仪式上,他出人意料地邀请了当年看守他的监狱士兵一起参加。
他为自己过去的20多年监狱生涯,找到了一条宽恕之路。
与此同时,他发起建立了南非全国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推动全国以非暴力的方式处理历史上的伤痛,成功地避免了另一派得势后开始清算前一拨人的历史循环。
我想到了2021年12月26日去世的南非前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
图图比曼德拉还早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后来他被曼德拉任命领导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在主持真相和与解委员会的那几年里,他成功地推动了南非民族大和解。
他著有《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也是这篇文章题目和核心主旨的由来。
这本书提到:
把自己从受害者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不再心怀怨言、死抱着创伤不放,从而开创崭新的人际关系,同时也给予罪行的制造者以机会,从内心的愧疚、愤怒和耻辱中解脱出来。
真正的正义不是惩罚,而是恢复,不一定是恢复到原来的面目,而是恢复本应该具有的状态。
在这本书中,记载了得势的、被普遍认为正义的一方,曼德拉的夫人——温妮·曼德拉,同样也是一位群众领袖,向他人道歉的故事,让我印象极其深刻。
在很多人看来,获胜的一方,拥有绝对的道义定义权,而且本来是受害者,凭什么向加害者群体道歉?
当初南非很多人也不理解,甚至因此不理解图图主持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到底在干什么。
但是图图非常有远见地看到:
战争中必须有正义,正义的事业必须通过正义的手段进行斗争,否则可能严重变质。
毕竟,“冤冤相报,何时了”?
因此,即便是获胜的曼德拉一方,也需要为过去犯过的错误,造成的损失,道歉、赔偿。
这是图图主持的南非民族大和解的伟大功绩。
我还想到了刚刚举行了跨年演讲的罗振宇。
他的演讲这几天刷屏了。说实话,因为我更喜欢看完整的书,而非听他摘录其中一句两句做解读,因此除了他提到的那个“好物清单”(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希望找到的伙伴分享给我),对内容本身并不感冒。
但是,我有关注他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举行的这场跨年演讲:
由于疫情管控,本来台下应该坐满人,连票都售出了,但是现在空无一人,所有的票都退了。这对活动举办者来说是多大的创伤。
但是,罗振宇也没有让台下真的空着。由于演讲所在地是成都,他找了一屋子的熊猫玩偶,放在座位上,充当“观众”。
心理学家武志红评价道:
这个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看不到有一丝一毫的被动消极,也没有苦情文化,我佩服这种精神。
全然自主的人,是没有受害者心理的。因为一直在想:自己负责,自己可以做什么。
他说出了问题的关键:受害者心理。
如果你应该记得,图图大主教那本书里也提到了这个词。
是受害者不假,但是要警惕自己是否陷落到受害者心理之中。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总觉得是他人对自己不好,是社会对自己不公,自己的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能做的就是不断埋怨他人、埋怨社会,亦或者总想报仇雪恨,却全然忘了其实自己也是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的状态有积极改变,从而拥有不一样的未来。
也可以这么说,有受害者心理的人,恰恰不想改变,不想拥有不一样的未来,所以才抱着过去的伤痕不放,他们需要这个伤痕带来的“好处”,大于他们本身造成的伤害。
一个没有遭受过创伤的人,大概没什么立场去劝慰他人宽恕,所以我必须做一点自我暴露。
在我的人生成长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创伤性事件,鹿道森碰到的校园暴力,我也遭受过,被信任的人背叛,我也遭遇过,甚至某些网络名人遭遇过的被人“无中生有”、“栽赃陷害”也遭遇过。
曾经,我也非常憎恨这些人,恨不得他们被雷pisi,被车zhuangsi,喝口水都能被yesi。
我也曾陷入到受害者心态中。
但时间不是很长。
首先,是我不想生活在过去,成天和这些前尘往事纠缠不休,这样我就没办法做我想做的其他事情。
这是我选择宽恕最直接的动力。
实在不愿意让我的现在和未来,都有这些人影子,他们不值得。
其次,我必须澄清一点,宽恕不是原谅,也不是妥协、握手言和,更不能遗忘。
我选择宽恕,恰恰是为了不遗忘伤痛。
宽恕让我能更加心平气和地看待过去的伤痛,看到自己也有失察的地方,以至于可以在未来的人生中对这些情况更加注意。
不宽恕的人,要么把这种伤痛藏在心中很深处,不再提起,要么把这种伤痛放在最明显的位置,其实都没有真的很好地从伤痛中学习,了解自己如何才能不至于重蹈覆辙。
自弗洛伊德发现人类常常在“强迫性重复”以后,我们便知道,人类会不断重新制造类似的事件,或者反复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类似的创伤”之中。也就是说,假如第一次创伤是你无法控制的,那么自此之后类似的创伤,很大程度上是你自己制造的结果。
因此,我感谢那些人,让我在更年轻的时候摔跟头,让我更具有洞察力和分辨力,对那些如我一样被人“无中生有”、“栽赃陷害”的人怀有敏感力和同理心,同时我也感谢自己当初选择了宽恕,让我更有力量地面对未来,不至于滑落到“强迫性重复”的境地。
选择宽恕,还可以让你活得更有人性。
图图那本书中提道:
你若真心热爱自由,就必须在拯救受害者的同时,也拯救加害者。
因为在一种罪恶的制度下,加害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囚徒。
让我们回到邯郸路某高校青年教师那件事上。那位被害的老师,对青年教师来说是加害者,但他也是执行一套自以为是、不把人当人看待制度的受害者。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因此没有发现这其实是有大问题的,这恰恰是他的悲剧所在。
让我们回到鹿道森事件中。他控诉的父亲,对他来说是加害者,但同时他父亲也是他自己原生家庭,以及所处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受害者。他也以为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没有发现这其实是有大问题的,这恰恰是他和这个时代的悲剧所在。
你把别人当做人,还是当做工具看待?
对很多人来说,很可能是后者。虽然自己也不曾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倾向。
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往往是合我心意就是好,不和我心意就是坏,并以此来判断自己有没有“受害”,这其实是很工具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别人其实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应被当做一个人来看待。
而当你真的把这个人当做一个人,去还原他的人生,就会发现,一个站在与你不同的立场的人,也有自己的无奈,甚至还有一种历史无力感。
最近,中部某市全城封闭,居民生活陷入窘境,很多人一菜难求。
有网友拍摄了一段小区四个保洁从政府发送的免费菜中偷了几份的视频,然后这几个保洁被开除了。
诚然,他们做错了,这是他们获得的惩罚,但是我依然很同情这几个保洁。因为小区被封,他们也没有菜吃,所以才偷菜以充饥。
我没资格替代被偷菜的小区居民说一句原谅,但是我邀请他们把这几个人不再当做只是保洁,而是一个人来看待:
假如他们当初被当做人来看待,又何至于此?
这两天,上海最大的一个旅行社宣布因疫情休业。
当年伤我最深的一个人就是从事旅游行业的。在我被她所伤的时候,我曾经诅咒过她开的旅游公司赶快倒闭。
新冠疫情流行两年后,连大的旅行社都支持不下去了,不得不宣布休业,我又想起了这个诅咒。
我问自己,现在我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坦诚面对内心后,我的答案是:
对她的行为,我还是恨的,大概永世不会原谅。但是,我衷心地希望她和她的员工还安好。
我承认,当我这么想,比期望我诅咒实现,让我更快乐,也让我更自豪。
宽恕其实是,宽敞自己,饶恕自己。
图图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一书中给全体中国人送上了一句祝福,也是希望:
中国如果能妥善处理往昔的痛苦,就会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
我把这句话转赠给大家,祝愿大家都能妥善处理往昔的痛苦,积极地面向未来。
您还想看到“读书笔记”、“自我成长”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不被爱的女儿:你是否一直在逃避亲密关系?自伤行为:一种表达自己遇到困难的语言|如何理解和解决自伤?张文宏沟通之“术”与“道”:为什么人们爱听张文宏医生说话?
《哈佛商业评论》总结了优秀时间管理者的三个特质,我又加了一个
如何对待婚姻中的不安全感 ?你需要列一个“个人感受清单”
连续打断别人说话的人有三种类型:被人打断时,你该如何应对?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一杯咖啡心理月历|2022年1月1月8日线上课|普通人如何帮助普通人:一堂朋辈咨询的技巧课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