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大是个神奇的地方,
有学生从这里变成老师,
也有老师又在这里做回学生。
“医笔医画”的小科普解答过你多少疑惑?
那年角落里的小花园可惊艳过你的午后?
北大官微背后的人们引起过多少好奇?
《星空日记》看了几遍,又温暖过谁的梦?
北大,留着好多人的梦。
距离北大120华诞还有50天,
让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故事,
再温一温你的梦。
刘伟
北京大学法学院1999级本科生,现任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曾七次获得乒乓球比赛世界冠军
花开三月,草长莺飞,时光转眼即逝。今年是我来到北大的第19个年头了。北大还是这么神圣,充满着学术的魅力,而我却随着时间不停地转换角色。
从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变成了诲人不倦的教师,也开始演绎母亲的角色。
然而不论是教师还是母亲,我都希望能像北大一样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就像北大曾向我付出的那样,把体育的知识和北大的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于我而言,在北大的19年是一个扬长补短的过程。我为北京大学体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心血,秉承“发掘潜力,激活潜能”的宗旨引导学生一次次突破自己。同时,北大的学术氛围也激发着我对新知的渴望。
2003年,我从法学院毕业,获得了本科学位,随后又在心理系取得硕士学位,最终在教育学院拿到了博士学位。而现在,我热衷于参加公益活动,北大精神内质中的“家国情怀”,让我衷心关注着我身处的这个社会。
我与北大越走越近,从陌生到相知相识,我与她之间仿佛有一根扯不断的红线,将我们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
北京大学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灯塔。她百廿时光的含蕴,是我毕生的追逐,于是我为学者,探究真理的奥妙。她百廿时光的包容,是我从教的理念,于是我为师者,发掘学生的潜质。她百廿时光的璀璨,是我生命的骄傲,是我的梦,于是我永为北大人,自豪的北大人。
·方璇
200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2017年毕业后就职于北大基础医学院解剖系,2016年创办个人公众号“璇子的医笔医画”
小时候,爸妈经常问:“长大想考北大还是清华?”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去北大!因为‘北大’两个字笔画少,好写!”多么单纯的理由。没想到长大后真的来了这个园子,这一呆就是八年多,未来还会在这里度过更长时间。
春去秋来,四季往复,我欣赏着她的美,同时始料不及地迎来了她的120岁生日。
记得前些年有一阵子,“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话题一度引起热议。舆论哗然之际,当时北大的副校长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如果被要求赔偿,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援助。”
话很简短,却让我们这些在社会舆论中迷惘的学生倍感温暖。真好,北大就是这样一个始终坚持真善美的地方。
于是现在,每次在路边或者旅途中遇到医疗求助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不只是出于一个医学生的本能,更是出于北大人的责任感。
后来我开了个公众号,以漫画的形式做一些医学科普,也讲述医学小故事。看一天门诊可能会帮助80-100人,做一天手术可能会帮助3-5人,而一篇高质量的科普,可以帮助成千上万人。
北大教会我做一个厚道的人,身为“北大医学”的一份子,我很高兴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投身科研,培养更多的医者,同时做更有价值的医学科普。
亲爱的北大,百廿快乐。
黄彬凌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5级研究生,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创社社长
2016年的春季,我和几个同学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红四楼下的灰色角落改造成一个充满人气的小花园,后来这里被我们命名为“幼稚园”。营建社的种子也就在那时开始萌芽。
我的专业是景观设计——用空间手段去解决问题的专业,面对身边的空间问题,我们尝试通过积极的行动去改变。
我们信奉“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于是尝试让自然做功,利用雨水、废弃自行车、工地上的野草与剩余建材造园,整个过程没有花一分钱。
小花园建成后意外“走红”,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其实可以让更多的同学都参与到改变身边环境的行动中来。于是,一次跨越学科边界的行动开始酝酿。
万柳公寓改造、二教树下涂鸦、智宸草图空间营建、国关玻璃房参与式设计、三角地设计方案评审、北京国际设计周……校园空间设计渐渐走向公益、走向师生共同参与。
营建社就这样在一次次行动中成长起来。我们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2017年暑假的mapping工作坊,140位行动者聚在北大,发起成立校园营造学生联盟,用行动改善校园空间。从当初挖土的三人到现在的500社员,不过一年多时间。
如今,北大迎来了120周年。2018年的春天,我们也将开始新的行动——在宿舍区的荒地上进行参与式创新花园营造,为燕园华诞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我与北大的故事,是与园子里建筑、土地、草木和人的交集,我的设计梦想从这里出发。2018年就要毕业了,舍不得离开。
·吴可染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4级本科生,曾任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团队主编,现任职于北大120周年校庆筹委会秘书处学生执行团公关宣传部
小时候不喜写作的我,误打误撞踏上了校园媒体这条“贼船”已经近四年了。
大一进入北大官微从事文字和编辑工作,大二期间接任官方微信平台负责人,大三一年担任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团队主编,大四借助官微锻炼所得的经验能力继续为北大120周年校庆的公关宣传工作贡献力量。
作为曾经站在“北京大学”微信微博背后的一名小编,我对北大的理解与感情,因为写过的每一篇文案、编辑过的每一次图片、发出过的每一次推送、进行过的每一次微博互动而不断加深。
与此同时,我因官微而结识的全国高校新媒体的老师、前辈、朋友与伙伴,因官微所遇的一切精彩、挫败、挣扎与成长,都成为了我燕园生活中最重要的收获和力量。
记得在大三刚刚接任主编一职时,我这样对自己说:“接下来的一年意味着的是压力,是责任,是满满的期待。要怎么在急剧变幻的新媒体时代交出一份不愧于燕园精神气质的答卷,是未来我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够做出怎样的成绩,但我希望我能与所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陪着北大,陪着北大官微,走过又一岁的峥嵘年华。”
这是我的经历,也是我的期许。
魏凡栗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2015级本科生,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社团支书,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成员
小时候,常常抬头看星星。星星很美,但再美也只是黑色画卷上的零星光点,只能在夜晚陪伴,却照不亮我的路。
时间一年年过去,地上的车多了,天上的星星少了。我用星空装点卧室的墙壁,企图留住过往的绚烂。那时,星星仿佛离我更近了,但依旧那么神秘莫测。
直到2014年的夏天,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天文夏令营,那是我第一次踏进北大的校门,第一次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文爱好者坐在一起,也是第一次以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头顶的星空。
我们观赏了后来燃遍全国的北大宣传片《星空日记》,它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一坛天文之火。
于是在第二年的高考后,我毅然决然以第一志愿也是唯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
北大物院,一个“牛人遍地走,金牌满地跑”的地方,尽管我早已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面对这么多基础胜于我的同学,还是会倍感压力,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在入学的第二年,我有幸担任了学院一二•九合唱团的领队和主排,排的是一位学长的原创曲目《星河》,它讲述了一位科学工作者从向往、狂热、迷惘、挣扎,到最终豁然开朗的心路历程——“那仰望着星空的孩子啊,找到了他的归宿”。
我想我还会留在北大,书写更多关于天文的故事。
欢迎投稿至 beidaweixin@163.com!
投稿要求
1. 邮件题目为:120故事投稿+姓名
2. 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文档中包含:
姓名+入学年份或入职年份+其他身份
(可正式/不正式,越多越好,之后可能删改)
3. 文件夹中另附讲述者照片(与北大有关最佳)
4. 字数300-800字
如被采用会有专人与您联系~
如果你想了解哪位北大人的故事,也欢迎留言给我们哦●v●
点击标题看往期“120个故事”哦~
编辑:张郁晖、陈潇漪、徐珊、樵馨蕊
责编:园中葵
排版:杨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