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拾起,这不该被忘却的名字
编者按
1927年,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由中外科学工作者平等合作的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成立了
首批10位的中方团员中
8位来自北京大学
他们从北大国学门出发
前往充满未知的西北大漠
1927年,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自北大国学门出发前合影。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殖民主义国家依仗其军事、经济上的优势一批接一批的“考察队”“探险队”络绎不绝地进入中国西域将中国的矿藏、生物标本、文物等成批运往自己的国家用作研究和展览令当时的有识之士感到十分痛心
1926年底德国航空总公司想开辟从柏林经北京到上海的航空线需作沿途的环境勘察因此出资赞助了一个“远征队”准备到我国西北地区作全面考察此举得到了当时北洋政府的许可并与地质调查所签订了一项协议
1927年3月初,协议内容传出引起我国学术文化界的强烈义愤协议中有两点不能容忍:(1)只容中国人二人参加负与当地官厅接洽之义限期一年,到新疆后即需东返(2)采集之历史文物,先送瑞典研究俟中国有相当机关再送还(然而并无实际约束)
面对这份协议以北京大学考古学会为首的十几个在京的学术团体开会商讨对策会上成立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发表“反对外人随意采取中国古物”之宣言
接着,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远征队团长斯文·赫定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谈判最后议决了一份合作办法主要内容是:1. 考察组织定名为: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2. 考察所得采集品决不许擅自运出境外;3. 中外学者共同参加科学考察;4. 考查团由中瑞双方各出团长一人
1927年4月26日,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斯文·赫定在北大三院瑞签署了合作协议,图为袁复礼所藏《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
1927年4月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成立
首批中方团员有10位
其中8位来自北京大学
他们是来自多个学科的老师和学生
在科考团中担当多种工作
他们从北大红楼发轫西行
开启了北京大学丝路考察与研究的征程
徐炳昶(1888-1976),字旭生,河南唐河人,时为北京大学教务长、哲学系教授。1927年加入西北科学考查团,并担任中方团长。1928年底离开乌鲁木齐取道西伯利亚返回北平。
黄文弼(1893-1966),字仲良,湖北汉川人,时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助教。1927年加入西北科学考查团,主要从事考古工作,1930年秋取道西伯利亚返回北平。
袁复礼(1893-1987),字希渊,河北徐水人,时为北京大学地质系兼任教师,1927年加入西北科学考查团,主要从事地质考察。1929年1月起任中方代理团长,1932年率队东归。
丁道衡(1899-1955),字仲良,贵州贵阳人,时为北京大学地质系助教。1927年加入西北科学考查团,主要从事地质考察,1930年秋取道西伯利亚返回北平。
李宪之(1904-2001),字达三,河北赵县人,时为北京大学物理系二年级学生。1927年加入西北科学考查团,主要进行气象观测,1930年经苏联赴德国学习。
下图为参与考察的四名北大学生,左起崔鹤峰、刘衍淮、马叶谦、李宪之。
科考之旅历时8年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27年5月至1933年秋
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
和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分别担任中方和西方团长
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
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
1929年5月10日,迪化至阜康途中
第二阶段是
1933年10月至1935年2月
由民国政府铁道部组织和出资
斯文·赫定领队的“绥新公路查勘队”
以汽车为交通工具
勘察内地到新疆的公路路线
包括对沿线进行的科学考察
考查团员与老乡一起拉陷入泥中的汽车
前进,咬牙前进
在尚未开拓的大漠边疆
西北科考团的队伍
领着上百批辎重的骆驼
走了数百万公里的路程
两次考察涉及的学科众多
包括气象、地质、古生物
地理、民族学、考古学等
考察的地域非常广泛
涉及内蒙、甘肃、新疆
青海和西藏等多个省份
在自然条件恶劣
西北政局动荡的环境下
考查团的成员们克服重重困难
以严谨的态度开展科学工作
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袁复礼在北疆发现的恐龙(包括完整的三迭纪爬行动物骨架和硕大的恐龙蛋)、贝格曼(F. Bergmen)在额济纳发现的大批“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汉简和在罗布泊发现的小河遗址(没错,就是官微报道过的“小河公主”的故乡→ 你知道吗?“小河公主”还在北大......)、霍涅尔(N. Hörner)和陈宗器对罗布泊的调查等,都是轰动国际学术界的重大成果。
而丁道衡发现的白云鄂博大铁矿,使包头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稀土金属产地;郝德(W. Haude)等人收集的气象地理资料,对我国西部的航线开辟、公路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复兴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袁复礼挖掘的红土坡全架化石
中西双方良好的科学素养
和互相成就的合作精神
使此行成为中外科学家平等合作的范例
也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学术界的偏见
西北科考团采集了许多生物标本
拍摄了大批山川、湖泊、河流等
自然景观的照片
由于环境的变迁
这些资料许多已成为
独一无二的珍品
通过他们的考察
人们增进了对中国西北
尤其是新疆境内的人文、地理环境
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在合作考察的过程中中方青年学者也成长了起来并在之后的学术道路中又带领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
从而为中国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学者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上意义深远
黄文弼后人阅读当年的日记,感慨道
“这是一代像群山一样的知识分子”
他们什么都关注、什么都操心
从考古、地质到社会经济
甚至当地的交通运输
只要有助于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事情
都在他们视野之内
1930年摄于博格达湖
夜里徘徊觅食的野狼
极寒极热的气候变化身处无人之地的孤独感......由于物质条件的缺乏和环境的恶劣有队员回来后满口牙齿全数脱落有队员冻伤双脚不得不进行手术种种艰辛,不为人所知
所幸的是考查团代理团长袁复礼先生在数年的考察历程中存留了丰富的、能够反映当时工作场景和西北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
我们能从中窥探一丝西北科考旅程的样貌
现在,这些摄影作品就在
北大文研院推出的线上展览
“袁复礼旧藏西北科考团摄影·新疆”线上观展两步走:
① 登录文研院官网
http://www.ihss.pku.edu.cn/
点击菜单栏“特色项目”
选择“线上展览”
② 页面将自动跳转到
“袁复礼旧藏西北科考团摄影”展览
向下滑动页面即可观展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
漫漫征途、科学考察、西域风情
通过袁复礼旧藏的摄影
以及关于西北考查团的相关记述
大家可以看到90年前的新疆风情
追怀前辈学人的开拓精神
探索丝绸之路研究的今昔与未来
小北也在此摘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袁复礼考察所用相机
袁复礼整理的考查团摄影底片
1930年,冰雪中的化石沙丘驻地
1932年2月8日,返程驼队行经蒙新交界处博克苏、噶顺淖尔
1932年4月7日,雪天扎营红官鄂博
奇台白骨甸发掘情景
在博格达山左近测图
1931年4月,迪化江浙会馆
吐鲁番的戏班子
袁复礼野簿自题:既不献给地球上的人类,也不献给天堂中的诸神,仅献给那些在西蒙古及神奇的中亚徒步旅行的迷途者。
毫无疑问,外国探险家在中亚探险中领尽风骚的身影,使我面对这些收集品,总是有点说不出的惆怅。
直到袁复礼旧藏西北科学考查团摄影作品的出现,才彻底地改变了这种观感。他留下的这些资料,不是作为一本探险游记的插图,作为文字的配料附加给读者一些视觉体验,而是把他在新疆五年的感受,用相机记录下来,全部呈现给了我们。
这些反映了从晚清以来延续到民国的新疆风情摄影,我敢说,所有外国探险家的图片加起来,也不如袁复礼旧照给我的震撼!
—— 北大中古史中心 朱玉麒
想了解展览的更多资讯
可以点击下列方图片进入相关推送
或是登录文研院官网
www.ihss.pku.edu.cn
展览主办方: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国西北考查团研究会
学术顾问: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朱玉麒教授
更 多 精 彩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部分内容参考《收藏》《天下》《南方人物周刊》
排版:文婧
责编:谭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