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年一度的“日本国际机器人展”刚落下帷幕:它背后折射出哪些东西是值得中国同行好好下功夫学习的?

夏雨 上海转型发布 2022-06-25

——正文共 1972字,预计阅读时间 4分钟


第23届“日本国际机器人展”于今年12月18日—21日在东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这个国际机器人展会自1974年首次开展以来,已有45年的历史,它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成功举办了23届,是全球最高级别的机器人专业及贸易展会


今年的展会与2017年举办的上届相比,参展企业由612家增加到637家,展位数也由上届的2755个标准展位增加到3066个,展览面积近5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零部件配套和特别企划专区等几大区域。在637家参展企业中,有95家来自中国、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有二十余家



笔者在观展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号称全球最高级别的机器人展会,展览面积比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机器人展区要小、比上海工业自动化及工业机器人展更要小不少,而且展会会场还分两处,相距约1.5公里,需要车辆短驳。但这些都并不影响它在全球同行中的“最高级别”,为什么呢?笔者感到,它至少有三点是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和同行思考并学习的:

1专业水平高。如工业机器人,已从过去传统的汽车、电子零部件等领域的应用扩大到食品、制药、物流和建筑等行业;服务机器人则延伸到了护理、教育、医用、娱乐、农业等领域。尤其突出了在人工智能、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器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生活的趋势。全球600多家机器人企业都带来了上述领域中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如丰田公司推出的最新升级版T—HR3人形机器人,它可以和穿戴遥控设备的演示人员同步挥动手臂、伸展手指,将来它或许还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实现远程手术。发那科全球载重量最大的机械臂在现场做空客A380发动机的“抓举”表演,巨大的发动机在空中翻转自如,场面十分震撼。安川拿出了自主开发的7轴机器人,比传统的6轴机器人又多了一个自由度。



就连展会本身也体现出专业精神:务实、节俭和高效比较今年9月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机器人展区面积 56000 平方米,参展企业350 家;日本的这次展会面积虽然比它要小一些,但参展企业却达637 家,其中主要原因是日本展会中除发那科等极少数企业的展示面积较大外,其余的都很紧凑、实用不像我国同类展会中,一些大企业讲究大排场、展示面积大、搭建派头大,偏重视觉效果,而展示内容少,产品也不多。

2. 普及面广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国,拥有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开发技术。笔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发那科、安川电机、不二越以及ABB、库卡等国际知名机器人公司参展外,日本的机器人展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日本的许多大的综合商社、公司都来参展,如日本三菱重工、丰田公司、川崎重工、0TC、欧姆龙等,有产品型的、有应用型的、有开发型的,但各自都有自己的“看家绝技”,也就是说,机器人行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些专门从事机器人研发、制造的企业,而是渗透到整个制造行业和综合性的大公司,以及成千上万与之相关的中小企业这也是日本之所以在机器人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我国近几年来涌现出一批专业化的机器人公司,如新松、大疆、新时达、哈工大等,这是非常可喜和很不容易的。但如果有更多的制造业大企业或综合性的大公司,如宝武集团、上汽集团、光明集团等等,也能够各自在这方面有所专攻、有所突破、有所建树的话,相信中国机器人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更高的水平和更快的进步。



3. 产业链完善国内几个机器人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产整机的企业参展比较多,产品的可看性比较强。而笔者从这次日本国际机器人展发现,除了生产机器人整机产品的企业外,更多的是开发、生产机器人各种零部件的企业,它们的展位面积至少在一半以上,而且这些展商的位置也非常显眼,不是国内常见的那种在偏僻处当“配角”的样子。这种企业参展,其产品基本上是谈不上可看性的,除了专业观众,也不会有外行人驻足。但是,从展会现场看,这些零部件展区依然是人头攒动,人气超旺,川流不息,门庭若市,表明这人群里大都是名符其实的专业观众。其实,机器人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才是机器人的关键,尤其是核心零部件,不仅价值占到了整机的大头,而且是机器人产业链最实力的部分有如此众多零部件厂商参展,表明其国内机器人产业生态链的完善,掌推着核心的技术、人才和产品。这点,也是值得中国同行思考和学习的,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不能只把眼睛盯在那一批知名的企业上,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和推动机器人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这样,才能做到既“大”又“强”,既“多”又“专”



当然,日本国际机器人展也不是完美无缺。笔者感到,在充分体现日本机器人整体实力和水平的同时,它国际化方面似乎还显不够,如参展的637家企业中,日本之外的仅有95家,占15%,平时知名度挺高的一些中国机器人企业好像都不见身影,不知是怕“班门弄斧”羞于露脸,还是嫌商业价值不大不屑参展。倒是各地成群结队前来“招商引资”和观展的团队不少。相反,日本企业占到了85%。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这个展览称之为日本机器人企业之间两年一度的盛会也不为过


本文作者:上海产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晓东,更多交流与合作,欢迎添加微信号:Z1025983286(请注明来意)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更多相关资讯,欢迎点击!

观点荟萃】黄奇帆:金融业和服务贸易开放要防止“雷声大雨点小”,它对有效抵御“贸易战”、“金融战”至关重要

【观点荟萃】诺基亚起死回生重返全球第二,掌舵人告诉你转型成功的10大秘诀!

【观点荟萃】跳出“展览会规模越办越大,订单却越来越少”的怪圈,需要有哪些招数?

【观点荟萃】“千园一面”的产业园如何凸显个性和多元?告诉你七招可以试试

【观点荟萃】大城市的资源配置中心今后要“移位”了,是在中央商务区、水岸港口还是围绕飞机场周围?

【观点荟萃】夏雨:用镜头诉说魔都“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

【观点荟萃】陈志武:借鉴美国经验,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首先离不开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转型

【观点荟萃】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会在未来10年发生四方面巨大变化吗?

【观点荟萃】对标“不眠之夜”的伦敦,国内城市“夜间经济”应该怎样因地制宜做得更有特色?

【观点荟萃】城市更新的必由之路:从文创到文创+科创

 ......

 关于我们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简称SIITD)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注册的综合性研究咨询机构。专注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围绕空间调整推动转型、技术创新带动转型、资本助力撬动转型、产业政策引导转型、人才培养支撑转型五大重点,旨在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案例,协助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各类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探求转型路径,实现项目落地,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是集政策理论研究、规划方案编制、项目咨询服务、新型产业导入、空间运营管理、论坛培训考察、信息指数发布,以及汇集各类优质资源的综合性、开放式、实操型、互动化的共创共享共赢产业服务平台。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汇聚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研究、策划、规划、投资、运营等领域专家资源,拥有规划编制、项目策划、产业导入、资源对接、企业服务、指数研究、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高水平团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