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秘老银川:从“米粮市”到“民生巷”

2017-11-29 文/任全国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米粮市”是银川老城的老街巷名,鼓楼西边解放街北侧第二条小街巷,南北走向,北到文化街结束。


      解放后将“米粮市”更名为民生街,现在降格为“民生巷”。20世纪上半叶,宁夏城(银川)的米粮市,其繁华程度仅次于柳树巷新华街。


      米粮市南高北低,街道有三百多米长,两旁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平房,组成一个个的小院,两合院带后院的小院占多数,三合院、四合院较少。


      那时银川老城大多是土路,每逢下雨,西大街的雨水顺势而下,水深泥泞,举步维艰。人们为了防水防泥,街道两旁逐节垫高,形成人行、摆摊的高台子,各家门槛也随之水涨船高,使米粮市的街道显得比较狭窄。

      解放前,银川市有口歌“山河湾,绕手的;米粮市,抹斗的”。


      斗行是民间经营粮食生意的专门行业,经营的粮食品种主要有大米、黄米、小麦、高粱、荞麦和各种豆类。


      这条连接解放街和文化街的“米粮市”, 每天清晨开始营业,中午下市。


      其中专门经营粮食的有十大斗行(粮店),每家斗行都有前店和后院,接待进城农民食宿卖粮。


      前店临街,两侧摆设长条形盛粮食的木斗,供进城卖粮食的农民使用。


      后院如同车马店,有槽头水井、锅灶大炕,炕上仅有芦席,铺盖自带,每人收一升粮食作为住店费用。


      农民进驻后,先向斗行登记驮运来的粮食品种、数量,存入库房,如需现款,斗行可先预付一部分,粮食出售后结算。


      交易粮食时,买卖双方先讨价还价,再经过斗行评价,直到双方同意成交,由斗行过斗。


      斗是一种容器计量单位,口大底小,每斗约合五十市斤,十升一斗,十合一升。


      斗行在过粮时,负责过斗的掌柜、伙计在斗面水平线上用手抹平,俗称“抹斗”。


      有些收购粮食的的掌柜、伙计从中取巧,使其中间凹陷,手掌一屈一伸,就有出入,卖粮人明知不公平,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也只能吃哑巴亏。更有甚者与官方勾结,囤积居奇,操纵市场。


      在春荒时向农民预付粮款,低价定购,夏秋收获后,农民把粮食送到斗行仓库,白贴运费。


      斗行还根据市场动态,压价抬价。粮食上市的品种少时,就高价抛售;粮食上市多时,就压价收购,甚或向农民赊购,盘剥农民。


      银川城内的普通市民,对不断上涨的粮价,也是叫满腹怨气。


      米粮市还有经营粮食加工的作坊。


      有专门加工小麦,磨成面粉的磨坊,包括加工面粉,做成熟食或半成品出售的热磨坊;有专门加工稻子,出售大米的碾坊;有专门加工豆类杂粮,制作粉条也兼做豆腐的粉坊;有以胡麻为原料,生产胡麻油的油坊;有加工高粱,酿制白酒的烧坊;有以小麦麸皮为主要原料制醋的醋坊。


      说到做醋,老银川人还有家庭自己制醋的习惯,采用原料较好,多用米和小麦、豌豆等发酵制成,色泽嫣红,清香扑鼻。


      米粮市这些粮食加工作坊,规模不大,生产方式手工操作,原始落后。作坊的副产品酒糟、豆渣、油渣饼等倒是上好的饲料,十分抢手。

      米粮市南街口西边是一间较大门面的日杂副食店“同丰号”,米粮市及附近盐局(惠民)巷、那家(崇信)巷的居民,都来这里卖酱油打醋。


      直到解放后米粮市周边公私合营的商店日益增多,“同丰号”才退出历史舞台。


      米粮市南街口东边是一家小银匠铺,主要加工长命锁、手镯、簪子、项圈、戒指等,解放后此处成了邮电所。


      米粮市北街口依次有两家铜匠铺,整日火光闪闪,加工铜锅、铜壶、铜盆等群众日用品。整条米粮市有三家饭馆,三四处杂货铺、布店。


      午后做完粮食买卖的人们就是到饭馆吃饭,也多是要臊子面或烩小吃。


      随着粮食生意的热闹,卖小吃的挑担、手推车蜂拥而至,很快填满了米粮市,有卖凉粉、凉皮、煎饼、煎粉、羊杂碎、荞面碗坨、糖酥馍、捆馍、三角糖包子、红枣蒸馍、甜水蒸馍等,还有用糯米做的红枣甑糕、桂花糕等。


      穷人家里的半大小子,结伴去米粮市清扫商贩散落在地上的粮食谷物也是常事。


      米粮市东北面(老二中东侧)是黑虎庙广场,春夏秋季有午场的秦腔,成为很多农民进城必看的节目。每天晚上,米粮市还有叫卖卤鸡、香酥牛肉、软油饼子的。

      说罢“米粮市,抹斗的”,就要说“山河湾,绕手的”。


      山河湾前后巷,构成一个横倒的“丫”字,曲折联通民生巷、解放街和鼓楼北街,可谓四通八达。


      清末民国年间一些农民来这里卖粮食时,顺便带点山杏、核桃等山货来卖,他们在与米粮市相通的巷子摆摊,慢慢这条曲折的巷子被叫做“山货弯”,后来逐渐被谐音成“山河湾”。


      别看巷子不过三五米宽,因为交通便利,连着鼓楼四周的众多街巷,山河湾巷曾经热闹一时,是人们常来常往之地。


      据老人们讲,银川老城平康里是官娼,山货弯是暗娼。


      站街女向过往的客人招手揽生意,才有了“山河湾,绕手的”之说。


      我们上过学的山河湾,只能从老旧破房里,体会它的历史悠久,丝毫看不见老银川人传说中的半点香艳。


      解放以后,粮食统购统销。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粮食供应,有计划地按从事的工种,按不同年龄定量供应,并逐渐实行了粮证粮票制。


      斗行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米粮市也变成了民生街。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没能见证米粮市的盛况。却在成长的几十年里,体验每月定量供应二十七斤城镇居民基本口粮,半斤食油的生活。企盼买粮的日子,至今刻印在脑海深处。


      住在米粮市的居民,也一样到附近的文化街粮店买粮。米粮市只是个传说。

      米粮市(民生街)周边有两所学校,一是坐落在文化街上,著名的银川二中,包括二中附小。二是山河湾里的银川市第十五小学。


      上世纪60年代的十五小是银川市硬件条件最好的小学校,L形的两层新楼,在土坯平房中鹤立鸡群。宽敞明亮的向阳教室,崭新的斜面掀盖式课桌,条状小靠背椅,加之由北京支宁教师和师范毕业生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全市唯一的五年制的实验小学,令教育同行刮目相看。


      学生们穿行在米粮市(民生街)最难忘怀的有三个地方,一是北头的“老杨小铺铺”,合作性质的杂货店,当时没有个体商店,隶属银川市副食合作商店,称民生街门市部,老杨是门市部的首任主任。小食品、小文具受到学生的青睐。


      二是中部的蔬菜商店,副食供应凭票的年代,买豆腐排长队司空见惯。还因买豆腐排队动手打人,出了人命,使民生街蔬菜商店成了群众议论的热点,但是日常生活却离不开它。


      三是南头的红旗服装厂,当时银川轻工系统少有的国营单位,令人羡慕,普通老百姓穿不起这里衣服,对小孩更是一种奢望。有条件穿名牌时,却看不到红旗服装厂的名牌。


      如今小小的民生巷,更不起眼,割断历史的街巷名,谁会与曾经繁华过的米粮市联系在一起?

文章选自《银川党史网》

图片1、2由李桂英女士提供

往期内容 点击查阅

1  你不知道的宁夏中卫四合院

2  回族居住“大分散,小集中”的历史成因

3  民国宁夏省城才子罗雪樵

4  贺兰砚的“砚品”与“砚事”

5  马鸿逵宁夏称王前事(1):隶冯麾下

6  马鸿逵宁夏称王前事(2):倒冯投蒋

7  银川城变:消失的李家庄

8  探秘老银川:繁华过往柳树巷

9  探秘老银川:“羊肉街口”之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