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FCine佳作推荐 | 《渔湾市》:城市朋克

NFCine 非虚构NFCine 2022-07-11

《渔湾市》是魏晓波2010年完成的一部纪录长片。在此片之后,这位导演拍摄了惊世骇俗的“生活而已”三部曲——他将镜头对准了自己,拍下日常琐碎、无聊、枯燥的生活状态:发呆、独白、睡觉、吃饭、男女吵嘴、做爱、结婚、与父母的交流、带娃……,无论从对自我生活挖掘的深入度,还是时间长度来看,这个带有强烈个人生活民族志色彩的系列,在中国独立电影史上都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关于此片的详细评论,可以见本公众号去年的一篇文章


而《渔湾市》则与“生活而已”三部曲不同,它的关注对象是一群摇滚乐队,一座城市局部的外景,因此它是向外扩散的。电影纪录了湖南长沙21世纪初(宏观范围来说是90年代中后期到2008年左右,就导演的镜头所获得的素材来说,则是约在2005年到2008年之间)的摇滚音乐生态。在主要由黑白镜头所组成的粗糙的画面上,风格迥异的地下乐队(重金、说唱、民谣、传统摇滚、朋克等)在昏暗的现场或激情澎湃或颓丧低沉或平静如水地表演着,中间穿插着导演在不同场合对乐手们的访谈,以及城市空间(围绕渔湾市这个地区)纷繁景观。


《渔湾市》截图 ©️ 豆瓣“魏晓波”


这部纪录片的英文名是“The sound and the city”,尽管这个名字抽离了电影的独特的地方感(这种地方感对于影片十分重要,导演也在电影中多处以字幕的形式介绍了渔湾市的特征:两所重要大学所在地、城乡结合部、年轻人众多、正处于拆迁的时间节点等等),但是比起中文名来说,这个名字更能贴合导演的创作意图:探讨声音与其所在城市之间的关联。具体来说,存在两个层面的讨论:第一试图说明乐队成员所生活的城市是其音乐形态生成的现实土壤;第二,城市中正在发生的事件与乐队的音乐之间存在一种显著的关联。在前者,导演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予以呈现,而后者,主要通过对图像与演出之间剪辑所结构的视觉逻辑来展现。


因此,《渔湾市》的真正价值在于,导演不将摇滚乐作为一种脱离于音乐所在环境的艺术客体与审美对象,也不突出某些乐队与乐手的天赋,而是试图在这群摇滚乐队表达的内容(艺术形式-音乐)、他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微观情感-口述)与他们所生活的城市(宏观-空间场景)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关联,从而形成一种摇滚乐手与其所身处的环境的群像。最终完成的这部作品,是难能可贵地以这群摇滚歌手内在情感体验与生命经历为为肌理的电影,而由于这些乐手的情感与观者的情感有相当多的交集部分,因此它给观者带来的情感冲击力,远非那些浮光掠影的突出音乐人特殊天赋的模式化音乐类纪录片所能比拟。


渔湾市》截图 ©️ 豆瓣“snowark”


电影原始素材有两百多盘,由不同摄像机拍摄,画面粗砺,导演融合了“城市交响诗”与口述影像,用若干的关键词(例如:“本地人”、“矛盾”、“音乐节”、“排练”、“行动”、“车”等)作为松散的线索串联起全片,形成约90分钟时长的作品。


影像粗粝,但绝不粗糙,它与所拍摄的对象极为契合,黑白画面中残败的城乡结合部景观,狂野的构图表现的乐队现场演出的扭动的肢体与汗水,以及采访对象的表情与泪水,如此生猛、有力、狂躁,有一股能够直击观者内心的巨大能量。在电影结构上,主要在乐队的现场演出-乐队成员的访谈-城市景观三种要素之间建立关系。因不同关键词所设定的章节,与乐队不同的性格特质,使得三种要素的组合带有相当强的即兴色彩,被导演用声音与画面充分展现。


《渔湾市》的声音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乐队的演出、乐队的口述与城市的声音。导演在电影开始时就用一组生猛的镜头,强调声音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先是街头爆米花机放炮(“放炮了!”)的画面,随后引入中英双语的字幕:“如果你不怕吵,请把音量再开大点”,最后拍一位街头艺人演奏月琴。这个镜头组合不仅为影片定下了主要基调,也提示观众电影中声音的多样构成。在影片后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本地人”章节中,导演在本地市民之间的吵架与rap乐队音乐之间组织关系。在“模范政府”章节中,在拆迁户的愤怒之声与重金属乐队“为人民服务”的音乐之间建立逻辑关系。这些都是在某个主题之下寻找城市声音与乐队音乐之间关联的例子。


《渔湾市》截图 ©️ 豆瓣“魏晓波”


我们还可以看到电影试图在为不同的主题建立不同的影像速度与节奏。例如“极端乐队第十三章乐队”主唱在叙述完其悲惨的童年生活之后,紧接了一个乐队排练时他本人平静地吼叫的镜头。这组镜头比较缓慢,而且有意给了这位主唱较长时间的脸部特写镜头,符合这位主唱的性格,有一种阴郁绵长的爆发力,令人感受到摇滚乐是如何通过为他提供了一个发声的渠道,令他在幽暗的世界中获得一丝喘息的空间。上文所说重金属乐队的演出中,导演在乐队演出(台上与台下)画面与城市中不同地点的“拆”字与拆迁现场冲突画面中做了超快速的剪辑,表明这种形态的宣泄,有其充分原因。这种城市空间的速度感,画风如同狂野版的“城市交响曲”,带有某种非人特征。然而如果说鲁特曼的柏林城市交响曲更多体现着现代性内在的秩序与张力,在渔湾市这里,更多体现为现代性与权力的结合所带来的摧残效果:一种失序、颓败、混乱的状态,类似于黄伟凯的《现实是过去的未来》(Disorder,2009)。进一步说,我们意识到这里的画面不是“城市交响曲”,而是“城市朋克”。


总之,在《渔湾市》中,廉价DV所拍摄下的粗糙的影像,并没有阻碍观者观看的体验,反而被导演化废为宝,相当到位地呈现了这批摇滚乐手的生存状态,这与其所在城市景观的残缺、断裂与矛盾性是契合的。在这种粗糙影像的背后,是一种导演试图为不同的乐队寻找不同的影像表达(主题、节奏与画面关系)的努力,以尽可能贴合乐队成员的困扰、思索与情感状态。这使得影像自有其内在的节奏与生命力。


电影中有一个“行动”的章节,拍摄一个当地行为艺术家呕吐与撒尿的现场艺术。这是电影主题的一种显著隐喻:摇滚乐某种程度上就如同这种行为艺术,它将痛苦、愤怒、悲伤与不满等情绪通过声音与身体发泄出来。令人唏嘘的是,尽管那个时代的乐队生活穷困潦倒、不够自由,但是他们可以在舞台上相对自由地表现自己的音乐,还能将恶心的东西发泄出来,而在如今这样一个正能量铺天盖地的时代,愤怒、沮丧与绝望等情感,无论是在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空间中,都是不被鼓励甚至不被允许的表现形式。十年过后,电影所记录下的乐队大都已经解散,那个充满着躁动与愤怒的时代也渐行渐远,就连“独立电影”这个词,都已变得如此不合时宜。今日再看这部作品,不免令人感到多一重的悲哀。


《渔湾市》观看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O-f1vsnlS8&t=4s(上传者:魏晓波)


- F I N - 


相 关 文 章

未完成的生活史:魏晓波的“生活而已”系列

从《浩劫》到《死灵魂》:生命的证言

NFCine佳作推荐 | 我们在这片森林里制造梦想


往 期 回 顾

第十区法庭 | 现代生活 | 港町 | 缺席者 | 食人录 我的树 | 会见戈尔巴乔夫 | 缺席者 | 撒旦探戈 | 生活而已 | 我们在这片森林里制造梦想 | 沙线辐射 | 梦之山脉 | 阿涅斯论瓦尔达 | 死灵魂

蔡明亮 | 是枝裕和 | 罗伯特·弗兰克 | 阿涅斯·瓦尔达 | 阿巴斯 | 吉约姆·布哈克| 赫尔佐格 | 想田和弘 | 罗伯特·克拉莫 | 维克多·艾里斯 | 弗朗西斯·埃利斯 | 朱莉娅·赖克特 | 德里克·贾曼 |小田香 |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 布鲁斯·百利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 Österreichisches Filmmuseum | Eye Filmmuseum | Cinéma du réel  | Berwick Film and Media Arts Festival | Bilbao Fine Arts Museum


非 虚 构 影 讯

微博:https://weibo.com/NFCine




非虚构影像、散文电影与实验影像文化的评论、译介与展讯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