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围观五宝爸是怎么成长为“五宝爸”的

忠阳 简单妈妈 2020-09-05


文章介绍:从五宝爸自己的成长轨迹来看看什么是兴趣、爱好、特长

总计:4400字,阅读时间:12分钟

编辑:文静





上周发了上面这两篇文章,介绍原生性的部分人格特质,这周我们说说原生性的另一部分内容——兴趣、爱好、特长。我会以自己为例,跟大家说说,这三个词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哪些引导。


你以为我会说音乐、数学、体育、机械……其实都不是。我小时候有两个兴趣,一个是跟小伙伴们疯玩,另一个是听大人说话聊天。


也许你会想:这算哪门子兴趣?对,我就是想以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甚至最不正经的兴趣为例,带大家看看它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为我的职业优势的。




聊天


我从小就喜欢跟人在一起,喜欢跟人聊天。每次家里来人我都非常兴奋,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热情的欢迎,甚至把家里仅有的好吃的都拿出来招待他们。


如果是父母的朋友,我会坐在他们旁边听他们聊天,虽然很多东西我都听不懂,但还是会被吸引。绝大部分时候他们也不会反对我在旁边,如果时间太晚了,我会被赶回房间写作业或者睡觉,即使如此,我还是会以各种理由——上厕所、喝水——出来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现在我家的孩子们也会如此,我特能理解)。也会经常躲在房门后头竖起耳朵听,现在想想,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是什么在吸引我,这样的兴趣持续到上大学。也许就是我天生对人有兴趣。



长辈们与朋友的相处之道,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形成了我对人最基础的理解和认知。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我显得比同龄人成熟一些,经常有机会扮演“知心大哥”的角色。


随着年纪不断增长,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同样的事儿每个人的反应却不一样?为什么有人喜欢听这个,有人却喜欢听那个?……让我心里充满了好奇。


2007年我和馨悦认识以后,从她那里我知道一款性格测试工具——九型人格。再详细了解里面的内容后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真的有很大差异,思维方式、基本欲望、恐惧……


借助这个工具,我开始重新认识身边的人,以他们舒适的方式与他们相处,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他们沟通……以九型的模型看身边的人逐渐成为我和馨悦的核心话题之一,成为我们两个人共同的爱好。



以此为基础,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每种性格的人都有各自的特长?我该如何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他们擅长做什么工作?如何把他们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他们现在工作中的问题,是态度的问题?还是能力的问题?还是真的不适合?为此,我又去学了教练技术。


又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它已经逐渐成为我的职业优势,盖勒普优势识别器中对这种特长称为——“伯乐”,形容如下:


你能发现别人的潜能。事实上,你常常只关注潜能。在你看来,没有人十全十美。相反,每个人都是“正在加工”中。每个人都充满可能。而正因为如此,你对他们备加关注。你与别人交往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安排各种有趣的经历,来增强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你孜孜不倦地搜寻他们进步的蛛丝马迹——稍有改变的举止,日趋精湛的技能,偶露峥嵘的佳绩,蹒跚学步变成“行云流水”。有人对这些细微的变化视而不见,而你却从中辨认出得到发挥的潜能。别人的进步如同燃料,给予你力量和满足。久而久之,许多人会向你寻求帮助和鼓励,因为他们深知你的相助是真诚的,并能为你自身带来快慰。



最近几年,每年都会为身边的朋友做职业规划的咨询,看到他们的成长和收获,我会非常有成就感。当然,它对我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疯玩


在外面疯玩儿是我另一个兴趣。高中以前,基本都是放学连家都不回,跟同学在外面各种玩儿。写作业永远是最后一秒钟才做的事情。只要你们能想到的玩儿法我基本都尝试过,无论好坏(这篇文章里面介绍了我小时候有多淘:五宝爸原来也是一个熊孩子,熊到让人发指的地步……)。小伙伴们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争执,分歧,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对,就是打个架。


如何处理分歧,如何带着大家愉快地玩耍就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务。可惜的是,可能是受智力和体力的限制,无论是在小伙伴中,还是在班级里,一直没有机会当“头儿”,虽然我很想。



直到上大学,有机会当上班长,好像内心积攒了多年的热情一下子炸裂。我开始组织班级的同学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体育比赛,歌咏比赛,卫生评比……第一年几乎获得了学校所有的奖项。这也给我提供了机会,把这个兴趣转变成爱好。


我还记得,我站在操场的指挥台上,组织同学排练队形,练习步伐……那种满足感,无以言表。说的不客气点儿,就是“官儿迷”。


大二开学后,发现我们班的辅导员换人了,我问她为什么换班了。她说:活都让你干了,我也没什么锻炼的机会,只能去其他的班了。这是在夸我吗?哈哈哈……也不知道真的假的。



开始工作后,我也喜欢当领导,喜欢分配任务,完成目标的感觉。为了追求这种感受,25岁我就开始创业,自己当老板。没办法,年轻是要付出代价的,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赔钱后,我才开始成长。这是个痛苦的成长之路。


2010年,我听说有一个学校正在招收领导力专业的研究生,我一听就来了精神,这是要教人如何成为领导啊?!无论花多少钱,我也要去读。各种打听,各种准备后,2011年我如愿成为该校招收的第一批商业领导力硕士(中文班)的学生。



又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了我另一个特长。如果用“盖勒普优势识别器”里面的词语说,就是:“统率”,具体的形容如下:


统率主题促使你实施指挥。与有的人不同,你对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并无不适。相反,你一旦形成观点,就必须与人分享。你一旦确定目标,就要用它来统一众人的思想,否则就会坐立不安。你不怕对立;相反,你确信对立是解决难题的第一步。其他人可能对生活的不快讳莫如深,你则感到必须陈述事实或真理,无论它们多么令人不快。你需要在人们之间扫除误会;因此,你要求他们明辨是非,开诚布公,你推动他们承担风险,甚至会为此而逼迫他们。虽然有人会对这些表示厌恶,指责你刚愎自用,但他们又常常会自愿让你掌舵。人们往往拥戴那些立场鲜明的人,那些确定方向,然后率领他们前进的人。人们会拥戴你。你一呼百应,你发号施令。


我的确非常善于组织各种资源完成某种任务。很多时候,别人尝试很长时间都完不成的事情,我都可以带着大家完成。



如果我的父母像很多身边常见的家长一样,对我严加管束,不给我出去疯玩儿的机会和时间,强迫我在家里学习,参加各种补习班,我可能没有机会在各种小伙伴的“冲突”中操练组织活动的能力,也不会持续的对人有正面的理解。我可能就没有机会发展出后来的职业优势。


他们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只是给我机会自由发展,让我身上的兴趣有机会得到锻炼。




兴趣、爱好、特长


兴趣、爱好、特长,这三个词看似同义,常被放在一起用,其实它们在程度上是有一定差异的。


• 兴趣 interest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t)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性功能”,就是兴趣,兴趣是感情状态,而且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驱策人去行动。早期婴儿对外界新异刺激的反应就是由兴趣这种内在动机驱策的身体运动兴趣。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兴趣很多的时候是随机性的,我们家里的五个孩子,每个人喜欢的内容都不一样,如果父母以强制的方式限制他们的发展,也许会破坏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导致他们丧失自信。



最好的方式就是任由他们发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她们鼓励和资源,帮助他们把兴趣进一步发展成爱好,甚至特长。


无法否认的是,未来社会必然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个性化的时代,它给孩子们无限的可能性,30年前谁能想到,打游戏、购物、桌游甚至睡觉还能成为职业呢?个性是需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发展起来的。如果可以将两三个兴趣结合在一起,就能成为现在最热门的“复合型人才”。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再举个例子:我喜欢唱歌,又有“伯乐”和“统率”的特长,借助这些优势,我组建了一个敬拜队(乐队),从2013年开始,不断地参与教会的敬拜赞美服侍。从原来的三个人(箱琴、键盘、鼓手)发展到后来的七个人(增加了两个电吉他、一个副键盘、一个贝斯),如果只有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特长,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是一个充电的任务。如果有机会在自己的兴趣上投入一些时间,它可能就会发展成为“爱好”。


• 爱好 hobby


爱好要比兴趣更进一步,它是指当人的兴趣不只停留在对某种事务的认识,而需要投入一些刻意练习的时候,兴趣就逐渐成为人的爱好了。


兴趣和爱好都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系,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是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


我对唱歌很感兴趣,在投入一些时间学习后,通过不断的练习,我有机会在一些聚会中展示,并且得到大家的称赞。


如果发现孩子们有意愿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父母可以给予更多的资源,包括:时间、精力和财力。



这时候也要注意,有时候刻意练习是需要付上代价的,会很辛苦,孩子们会抗拒,这时候我们要区分,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弹钢琴,而是不喜欢重复的练习而已,我们需要跟孩子们一起克服面对辛苦的逃避心态。从而形成积极的品格,这也是我们下周的核心话题。


爱好如果有机会再进一步发展,也许就会成为特长。


• 特长 Specialty


特别擅长的专门的技艺或研究领域。特长就是在某个领域或技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手段,一般别人很难达到的水平。成就一个特长,可以是因为工作或生活的需要,逐渐磨练而成的,也可以是因为爱好或喜欢。


爱好不代表一定具有专业性,可以是随便的,娱乐或消遣等等。特长却不同,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它可以成为我们养家糊口的途径。



有人提到1万小时定理,也就是在某一项技能上有兴趣,再花上1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也说明了特长的基本特质。


特长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观念中,音乐、体育、美术、文学、科技……相关方面的内容。它也包含很多行为、思想、人际领域的倾向。


“盖勒普优势识别器2.0”一书中,把这些内容总结成34个具体的优势。如下图



如果得分在2分左右,就说明有非常明显的职业优势,根据这些内容,可以选择适合的工作和团队。


这张图表是我今年上半年的测试结果,“个别”(简单说就是可以发现每个人的与众不同之处)、“统率”、“伯乐”都是跟人有关的优势,这也是我这些年积累的一个表现。这些让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通过分享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跟大家说了说兴趣、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最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绝不轻视孩子们的任何一个兴趣,尽量给他们机会去尝试。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局限,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他们的未来我可能真的不明白。就像当初我的父母不明白我一样。


下周我们要说一说另一个主题——“品格”,这也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它与今天的分享也是息息相关,培养兴趣爱好特长的过程中,也是建立品格的好时机。


先卖个关子,下周继续~



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