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大咖说|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创办人兼总校长林敏:全球胜任力与中国国际化课程与课堂的再思考
编辑|马征
2017VIS
由新学说、腾讯网、腾讯教育联合主办的“聚力同行 为梦想赋能”——2017国际学校发展大会已于11月12日正式落下帷幕。共有30多位演讲嘉宾、300多位国际学校行业人员参与本次大会。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创办人兼总校长林敏先生在此次大会上,与其他九位校长一同获评“2017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校校长”。
左四为林敏校长。
此外,在大会第二天的主题演讲环节,林敏校长还以《全球胜任力与中国国际化(课程与课堂)的再思考》为题,为与会者解读国际化教育和课堂。
以下为演讲实录精华版
各位校长、老师、专家上午好,我本来准备了PPT,但刚听了何道明校长的演讲,我可能会做出一些改变。我会用一些PPT,但还会讲写自己内心的感受,聊聊关于中国国际化教育,我们应该怎么走。
国际化教育只有中西融合才能向前走
我和何校长刚好相反,是大学毕业后去了国外,读了硕士博士,在海外大学做了一段时间教授、系主任、校长特别助理。2004年,突然间有种想回中国的冲动。回来后与伙伴们一起买地盖房,在一块稻田上办起了一所学校。那个时候不知道办学有这么艰难,一个人就那么回来了。2004年基建,2005年招生,白天在工地,晚上设计课程、招聘老师,然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起办,一直坚守到现在。我们这所学校是本土化但有国际特色的十五年一贯制的寄宿学校。我们是从基础教育一步步做起,在中考、高考体制下,做內生的国际化教育,办一所真正中西融合,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校。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应是一种立足本土的教育,还是一种全盘移植的教育?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国际课程,当然要有国际化元素,中西融合是中国国际化教育该走的第一步。
我的曾祖父是广东潮汕人,他是清末的秀才,有自己的私塾,民国后就改成了中西融合的学堂。早上老秀才上中国经典课程,下午南洋归来华侨教英语和数学等课程。我说,一百年前的中国,国际教育就开始重视中西课程的融合,当年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也是半天美国课程,半天国学经典。什么是真正国际化课程,我们的课程应是怎样。崔建社校长刚才说了,把IB课程和中国课程做深度融合,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方向。
我就在想,我们国际化课程,因教育对象是中国学生,所以不能关起门来做教育,原汁原味的西方课程虽好,但因为你的学生、老师、管理体制,校门外的家庭、社会不是一个北美欧洲系统,我们的社会及教育生态和国际教育未来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就课程来论课程是不够的。谢谢崔校长,今天反复提醒我们,国际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考上哈佛、牛津、剑桥,还得让他有可持续、终身发展的自信自尊,真正能够在全球行走,来去自由,有一种终身的竞争力。这可能是国际教育所应关注的重点。但是回想、回顾,我自己做了十几年国际教育,我很惭愧。尽管我也是有情怀,我既是投资者,又是学校总校长,身兼双重身份,学校的事我能说了算,教学怎么做我也说了算。我的局限在哪?我不知道在座的办学者和校长有没有体会,我的内心经常在打架,自己的办学者和校长的双重身份,在面对学校的各种具体运营管理的问题时,经常会有各种矛盾及俩难。
教育也是有底线的,教育价值一定是最重要的。如果办教育仅考虑财务投资回报,是走不长的。但是教育又是要可持续发展的。昨天中午吃饭时,和其他几位老师校长聊,中国国际化教育最难的,最根本的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什么叫可持续发展?没有一个人可以持续给你投钱。目前为止,我们真正的民办国际化学校,一定是要面对现实。我既是校长、也是CEO ,我有教育情怀,要用良心去办校,也要给老师发工资奖金,让员工们工作生活得有尊严。我一直在想,这些问题其实是我们国际化教育能不能朝前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前提。
国际化课堂应立足本土课程
接下来我想讲讲课堂。对于真正的国际化教育,我同意何校长观点:中国学校国际化发展大趋势一定是在中国本土学校,我们在现有体制框架下,不断地去改变课程和课堂的结构,而不是办新学校全盘引进国外课程,这是我的判断。我们今天想讲的,怎么用现有教材,就是用教育部规定的主流教材,我们能不能通过改变课堂的生态、结构,改变教与学的过程模式来做国际化教育。我从课堂结构和流程的角度来思考课堂的变化,这个不用花钱,不用重投资,这个最多就是我们不断地去关注课堂微观流程,进行课堂结构流程的再造,这是我们校长、中层管理干部和老师要共同探索和共同去实践的。
课堂结构的四种类型
我提一个课堂结构四种类型的分析框架,中国现有课堂和国外课堂,可大致分为高结构/高控制,高结构/低控制、低结构/高控制、低结构/低控制的四种类型。
结构就是注重教学过程的各关键环节,元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及整体设计。控制是老师走进课堂,对课堂的实际把握和拿捏掌控。高结构/高控制的课堂在中国学校大概占到80-90%,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求老师教案一定要做细做实,老师一定要严格掌控好课堂,一定要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备课教案,一丝不苟地学习,这样才可以高效地传授知识。高结构和高控制的课堂,对结果性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我不能否认,通常评价中国老师好,就是因高结构高控制有效率,老师对教学质量把控非常严谨,不像有不少国外老师没有教案,备课不细,课堂效率和知识达成度在我们眼里是很成问题。高结构高控制课堂很重要,是中国教育考试得高分的取胜法宝。
第二类,高结构低控制。低控制是什么?就是老师在教学时,要融入学生生成的东西,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掉坑里去”,走完他的认知及想象过程。要鼓励学生存疑及好奇心,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甚至允许学生”浪费时间”去奇思妙想。我要讲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课堂流程及掌控要有弹性,要能包容学生个体化的参与互动,高结构低控制就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不能因干扰你的高结构、打乱预先备好的教案,不让学生说话。我听一位英国老师的课,他原先准备的很多东西怎么不上了?不是他的问题,是老师不断根据课堂的生成,在调整预设结构,根据学生真实课堂状况及学情,改变调整课堂节奏及原定流程。因为老师的认知水平和学生认知水平是有差别的,无论老师如何用心备课,课堂中学生的个体化的生成与偶然,一定会与高结构/高控制课堂产生冲突。而降低课堂教师主导的”控制度”,让学生能充分参与知识的构建,这就是许多美国老师、英国老师授课的方式。高结构低控制课堂很重要,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认知素养的有效途径。高结构能保障课堂教学目标的严谨性,低控制让课堂变得更鲜活灵动。
低结构高控制。低结构又是高控制,有没有这样的课?你要学生去摸索,哪怕错了不重要,象Steam的实验课,因为实验过程最重要,并不能预设目标。要低结构高控制,让学生去探索,但有时实验操作过程有危险,如化学品等,那教师一定要高控制。越是低结构,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效率,教师的控制度反而要加强。
最后低结构低控制的课堂,这对生成性知识的习得,非常有效。比如很多小组学习,项目式问题式学习,中长期研究性课题探究,带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我们中国国际化学校,低结构低控制课,低结构高控制课,高结构低控制课太少,引进很多国外教材理念,但实施时候还是高结构高控制。国际化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我们把学生教傻了,我们课堂结构太死板严谨。新西兰、美国的课堂,看上去在知识达成度上是低效的,实际上在学习素养及高阶思维层面上是很有效的,通过低结构低控制,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所以我说结构和控制,这是我提炼出的课堂分析概念,与其他老师校长也交流过。我说课程很重要,走进一所学校,我们在课程这一块做得真不差,我到国外学校去看,其实也没多少特别课程,不少课程,我们也都开了,但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是用一种高结构高控制的方式,没有对应的灵动开放的流程和结构保障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认知及情感发展。所以我说国际化教育,就要从课堂出发,好好琢磨课堂的流程结构。我们的课程真不差,但一进课堂就变形,老师又恢复到原来的传统教学样式。我希望我们的国际化课堂有更多的生成、互动与交流,有更多样化的教学探索,这样才能真正改变教与学的结构与流程。国际化教育的真正内涵才能在课堂中实现,创新创意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真正落地。我们孩子今天和未来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开放多元、变化迭代快速、充满着不确定性的世界,全球化的挑战需要我们的课程与课堂变得更有包容力及多样性。真正的国际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 )是在转型后的课堂中才能生成。感谢各位的认真聆听!
相关阅读
2017VIS大会:
回顾2017VIS | 这场国际教育界的“奥斯卡”,创造多个历史之最
VIS大咖说:
VIS大咖说|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崔建社:如何在本土文化和教育环境中实施 IB 项目
VIS大咖说|新学说联合创始人&CEO吴越:占比50%,未来将是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天下
VIS大咖说|上海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课程教学中的中外协同管理
VIS大咖说|博实乐教育集团市场部总监吴峥:品牌+招生如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