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VIS大咖说| 哪条才是中外教师管理与融合之道?资深校长这样说

2017-11-24 国际学校多边平台 新学说

编辑|Helen

由新学说、腾讯网、腾讯教育联合主办的“聚力同行 为梦想赋能”——2017国际学校发展大会已于11月12日正式落下帷幕。共有30余位演讲嘉宾、近400多位国际学校行业人员参与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第二天的校长论坛主持人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陈泽芳女士。



在校长论坛上,几位校长就中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融合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并分享各自精彩观点。



 

以下是论坛内容:

 

陈泽芳(主持人):大家好!从昨天到现在,我相信每个人在这次会议上都收获良多。这次大会把双语甚至多元文化如何与本土更好地结合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体,我想无论是做传统教育还是做国际教育,都迈不开以下两个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


国际教育归根到底是教师、管理的问题。教师作为成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我们希望他们的价值观跟我们培养的价值方向是趋同、一致的。我们都希望大家能够更客观一点,但事实上我们都在主观地思考问题。

 

在中外融合的背景下,中外教师是如何发展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怎样评价,中外教师融合的策略又有哪些措施和经验?我也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但我想,今天我们都能带着答案走出这个会场。


首先有请我们论坛的四位校长做自我介绍。

    

唐洁: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贵州省贵阳市中天北京小学的总校长,中天金融集团旗下有7所幼儿园,3所小学和两所中学,我任小学总校长,我叫唐洁,谢谢!

 

崔建社:大家好,我是广州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我们下属有六所学校,一所高中,一所初中,两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一所培训学校。   

 

卓金香:大家好!我曾是北大附中校长助理以及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校区创校校董之一,之前在新加坡工作将近30年,负责教学管理。未来我将加入成都美中GIA国际学校。谢谢!

 

夏丽琼:大家好,我是来自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的夏丽琼,和之前各位校长相比,我们学校是一个新兴的K 12的国际化的学校。2015年开学,今年是第三年。我们学校属于重资产投资,今年已经有近1000人。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交流,欢迎各位能够到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指导工作。

 

 

 陈泽芳(主持人):谢谢几位校长。我们接下来一起进入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我们都知道,一切教学观念的引进,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上。我们做教育可以有很多尝试,但学生的生命没有办法重复。因此,在教育的发展中,我们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探讨,甚至在不断试错过程中得到优化和改进。我想请几位校长,就中外教师在评价内容、评价原则等方面,根据我们各个学校的做法或您的看法与见解,跟我们在座的校长做一个分享。


 崔建社

教学法的信念、理念、观念、概念,这一切跟自己与生俱来所受的教育、家庭环境、成长过程有直接关系。对一个老师来讲,从传统教育转变到国际化教育模式里,很多观念如果不改变,永远做不好、做不成。


个人的教育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切会直接影响我们能否融入国际化教育理念。


万变的知识,不变的概念。知识是学不完的。要让孩子从宏观上,从更大范围的概念理解知识在哪儿。孩子面对需要解决的全新问题时,应该知道从哪儿下手及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不然教育就永远停留在老师不教、老师不告诉如何去做、课堂没有课本学生就学不会的状态。永远实现不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方式,没办法做到国际化教育。    


我们不改变知识本身,也不是不学知识,少学知识,而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将整个顺序打乱,过程打乱,流程打乱,评价结果打乱。 

 

这一切对老师个人的教育观、对课本的理解有直接关系。我们的理念、观念、教育信念必须改变过来,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

 唐洁

教师的考核要不要做呢?我认为,中外教师的考核、评价都要做。学校教育的价值观是什么样,考核评价方向就应该是什么样。所以我们在制定KPI的时候,就强调结果和过程的统一性。一般来讲,大家不一定会全力去做你所倡导的事情,但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做好你要考核的任务。所以,我们要让中外的教师都明白学校在倡导什么,要考核什么,要评价什么。当然考核、评价的取向是基于学校教育价值观,基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要走入什么样的方向。这样,我们的中外教师才会可能真正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做得最好。


从教师的培养来讲,中外教师都需要培训,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我们希望他们更好。我们经常会要求中教去听外教的课,外教的教学方法与我们不同,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或许会更符合我们学生的发展规律。反过来,我们也希望外教去听中教的课,希望他们能够了解我们中国的国情,了解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和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这样的话,可能会对我们的学生培养起到更大的作用。我觉得在中西融合的情况下,中外教的培训一定不可或缺,不仅要有教学规律、教育思想等培训,还必须有跨文化的相关培训,这样才能使我们孩子最大限度受益,才能使中外教师队伍能够有长足的发展。

卓金香

我们讲老师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手段,包括能不能融入学校的工作文化,其实我觉得一切的起源在于学校考核制度。首先你要知道考核制度是怎么设计的,这个考制度是不是能够适应中方老师也能适应外方老师。所以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整个流程怎么设计,用什么手段,用什么方法是最关键的。之后我们才能谈,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


我在中国考核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中国在纸面上有很多很细节的考核东西,从A考到Z,非常多。但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一个特点,因为大家都讲究人情关系,所以考核过程里面,上级对下级的考核,给你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差,不伤和气。这样的考核制度不能促进团队的进步。考核是教师培训、教师成长很重要的手段,要把前面顶尖10%的人找出来,因为这是学校将来要培养的人,这是学校将来所谓的接班人。


考核还要把中间最差的部分找出来,然后进行培训。所以不管中方、西方,都要经过这样的合理过程。在公平的原则底下,我们才来说教学手段怎么样,课程管理怎么样,班级管理怎么样。

夏丽琼

考核是一定要有的,我认为每所学校的教师评价内容和原则在不同阶段应该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自己学校教师构成、生源构成和学校发展目标不断变化。


    由于重庆是二线城市,我们本身是年轻的学校,虽然我们的薪酬和激励已经是目前重庆市最高水平,但是我们寻找优秀师资存在很大的困难,体制内的特级教师、名师很难跨出体制,非常成熟优秀的外教,海归也多被在座的北上广深这些占地理优势的学校给截流了,从生源来说,由于学校有整体的招生计划,以及收费标准,所以我们的生源不可能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挑选。基于此,我们的教学评价内容分成五方面。


第一,教师的素质(如:专业素质和师德师风);

第二,教学方面:1.教学计划,2.教学过程(备课、讲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3.教学效果(根据标准化考试,每位学生的成绩上升程度);

第三,重大贡献:1.承担各种赛课(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比赛赛课),2.科研课题、校本项目等;

第四,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学生满意度和家长满意度;


我们参与考核的人员由教研组内教师、学生、家长、上级领导四部分人员组成,这几个方向评价老师,希望更全面一些。当然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对教师的评价也会根据学校未来发展目标而有所变化。

谢谢几位校长。在学校平台上,课程体系如何更好地落地,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就是教师成长。如何促进教师不断成长,首先需要引领教师走出舒适区。这涉及到学校专业发展的体制建设问题。我想追问一下,就机制建设这一块,各位校长有什么看法。


 我们尽量更多元化、多方面去评价教师。评价之后的结果,直接和他的晋级以及接受什么样的培训有关。每一学期结束或者一学年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会根据阶段性评价,确定这位老师能否在第二年晋级,晋级到什么程度,以及可以参加什么培训。


   

 唐洁

我们都是人不是神,从人性的角度上,每个人都喜欢待在舒适区,我觉得这个是可以理解但不能纵容的。我们必须推着老师们向前走,想办法让他们走出舒适区。学校的发展最不能没有的就是教师。教师发展乃学生发展,学生发展乃学校发展,学校发展起来了,反过来又促进教师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和教师的考核以及提升,让他们能够为了学校及自身的发展心悦诚服地走出舒适区。让他们把学校、学生和个人的发展共同捆绑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让教师、学校、学生共同发展。

崔建社


让老师走出舒适区,首先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在招聘的时候三观都要匹配上。我觉得做中西合璧学校,我们更看重学习力、年轻有为的一代。


 我们采取多条腿走路,从国内国外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对国际化教育有一定理解,教育教学基本功具备,年纪30岁左右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


这两年来我们花得时间最多的是培训。我们的教师还参加IB培训,到其他学校观摩、参观、交流。我们还把行内、业内的一些高人请进来,来学校进行三四天集中培训,给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培训。另外我们有自己的培训体系。通过一两年的培训,教师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教学的中坚力量。


除此之外,教师晋升有五条不同的发展线,有教学、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班主任、生活老师,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们必须让这些老师、教职员工对顶层设计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形成高度认同,之后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荣誉感、归属感。    

卓金香

我的分享可能会比较适合初创学校校长。我觉得老师要不要走出舒适区是他个人的选择。因为他进入了这个行业以后,他要成长,他自己很清楚什么时候要成长,成长到多远,这跟他的未来相关。我在天津学校工作的时候,招聘的所有老师都是应届毕业生。我一直觉得,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该重新来过,我希望跟新老师合作,来看看我们能不能更新、更适合未来的教育。我们在没开学的时候花了9个月时间对应届毕业生的老师进行培训,周一到周五,从早上培训到下午5点。在培训过程中,也有一些老师吃不消选择退出。不过最终能够一起跟我到新学校的教师,流失率就很低。


开学后我们没有主任、协调员,只有我跟副校长,我们给新的老师三年时间来表现自己,这三年里,我们会观察他们。三年后我们就开始决定,他们到底该走行政管理路线,还是教学的路线,这些都通过我们的日常评估来决定。老师上任后,还需要继续培训。我们每个礼拜都要做教研,制定课程,现推现用。在这个过程里,没有老师觉得培训很辛苦,他们把这个当成培训,当成课程的一部分。


有一个教书培训中心,校长带着一批有二三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评估我们的老师,他们评估之后不相信这是应届毕业生。这是因为我们创业的文化——全体在学习。我在学习,副校长在学习,老师也在学习。我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培训,把培训当成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我觉得效果会更好。

唐洁

让老师从内心自动自发,这是最理想的方法。我们学校对教师有一个自我发展管理的考核,在整个KPI当中占比为10-15%。这种自我发展管理考核能有力地推着老师们走,促使老师的发展能够符合我们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


我记得联想公司在管理上有个做法:先强化、再固化,最后形成内化。像我们集团有7所幼儿园、3所小学,两所中学,这么大的教职员工队伍,我们就是先强化、再固化,把个人发展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当中,最后达到卓校长说的内化,让自我发展变成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因为只有老师个体自我发展,才有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才有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无论做校长还是做管理,我们非常希望老师能快速成长,让他们在不断地成长过程中,看到在成长之中的幸福、价值和意义。不同的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激励机制方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教育过程中还蕴含了两个理论,一个是二八理论,也就是任何一个群体里面一定有20%特别优秀,而且这部分人可以不断被唤醒,被激励,这一部分人就是评价中间的重点。我们考评不是为了否定老师,而是为了更好地去促进发展。


后面我想问最后一个问题,中外教学的融合,传统学校过来的老师是两高相加的方式,在教学措施或者策略上面,教员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能够给在座的各位分享一下。

  唐 洁


我曾经跟中外教老师谈了一个观点——血型论。我是B型血,您是A或O,这些血型是不分好坏的。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西方有西方的优势,中方有中方的长处,我们相互尊重不强求趋同一致。但是我强调的是“血型”必须相同,我们的“血型”如果不能相同,两者都会死掉,这里特指学校的文化血型。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教学,都必须符合学校所倡导的大文化。在学校大文化血型的背景下,中外教是可以有差异,可以有不同。但是如果您带的“血型”与学校是“血型”完全不一致,那么您可能就得“换血”。

崔建社

外教不是点缀国际化学校,如果我们狭隘地认为外教只教英语,那么外教资源就彻底浪费了。我认为,在理解A-level等各种课程方面,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不喜欢把外教当成神一样,工资高、待遇高却什么都不参加。我们开会活动他们也得参加,这就考验驾驭能力以及对外教文化的理解。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主人之一,有归属感,而不是游离在系统之外,之后探究面会更广泛,多重思维碰撞机会也增加,这才真正体现国际化办学的优势。必须要有很好的融合模式,这样才能把外教模式发挥到极致。谢谢。  

 

卓金香

我觉得中外教相处的核心原则就是尊重。为什么要请外教?一定是有需要。为什么外教要到这个学校工作?一定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才会来。种族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好的外教会尊重中国国情、文化。我们要让他们融合,而不是尝试用文化去同化他,因为他有自己国家的文化。我们可以把自己最好的文化介绍给他认识,让他去多知道中国一点。我观察了很久,发现身边存在这种很严重的问题。

夏丽琼

我们是以教研组为抓手,给教研组长放权。中外教根据学科一起纳入教研组管理,外教是教研组里很重要的一份子,由于外教流动性一般教大,根据学部特点,小学初中是融合课程,所以教研组长我们一般选比较资深的中教担任,高中是A-LEVEL项目,所以也会有外教担任的,教研组长类似一个小家庭的家长,他对本教研组的教学质量和各种考核负责,先从人事关:教研组进的每个人包括外教,他都要参与考核,这样考核来的老师,教研组长也比较愿意帮助其成长,同时考核进来的新同事也愿意服从教研组长的管理。


从教学上的整合,我们正在尝试把中外教合在一起,上同一堂课。他们必须从备课开始就开始融合,在上课过程之中,两个人几乎成为一个人,课后辅导和反思,中外教两位老师同时进行,很好的弥补了外教对课堂秩序维持的缺陷和中方教师对课堂活动设计和一些思维方式的不足。他们也要融入学校服务中,虽然这无形中会增加人力成本。现阶段,这种融合已经有一定的效果。


外教需要尊重,他们有优秀的成长背景,可以带动学校很多没有留学背景的教师,我们要求每个教研组必须有自己学科的特色活动,所以学校组织的很多活动都是由教研组完成。类似万圣节、圣诞节以及外语文化节活动,都是由外语组承担,其中外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和教研,他们像朋友一样,外教老师也不会感到孤独。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校长的分享。在中外教学融合的道路上,我们以课程教学的融合与实践为载体,促进学生发展。融合的过程如何做到和而不同,协力创新,我们需要国际视野和一颗开放包容的心,让我们一路同行,只有拥抱变化,才能拥抱未来。谢谢。

 

 

相关阅读:

2017VIS大会:

2017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盛大开幕,亮点纷呈

2017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回顾2017VIS | 这场国际教育界的“奥斯卡”,创造多个历史之最


VIS大咖说:

VIS大咖说|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崔建社:如何在本土文化和教育环境中实施 IB 项目

VIS大咖说|新学说联合创始人&CEO吴越:占比50%,未来将是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天下

VIS大咖说|上海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课程教学中的中外协同管理

VIS大咖说|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国际学校热现象的冷思考

VIS大咖说|博实乐教育集团市场部总监吴峥:品牌+招生如何相得益彰

VIS大咖说|庄胜利:国际教育的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的规划和实施

VIS大咖说|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校长雷冬冬:国际高中校长核心领导力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