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了近100位创作者后,5位“童书研究员”首次同框的年终总结
马上从虎年到兔年啦!作为过去一年全球童书创作者采访的总结,我们向五位童书研究员提出了三个问题。
她们在回答中,分别用声音回顾了各自采访创作者的收获,还通过文字推荐了个人年度印象最深刻的采访和童书。这是我们五个女生的首次隔空同框,感谢大家的陪伴!
以下是她们的「有声版」年终回顾与「文字版」年度推荐,记得分别查收喔~
Ella
坐标:上海
我两岁的孩子用书中的语言问我:
“妈妈,是什么让你的一天变得美好呢?”
她的成长与养育经历
让我更理解了“精神富养”
滑动阅览Ella的年度采访与童书推荐
我印象最深的是对2022年凯迪克银奖得主Micha Archer的专访。Micha不仅书做得非常棒--语言简洁、诗意,画面细节丰富、色彩明艳,她还有着非常精彩的人生故事和到现在都充满借鉴意义的先进育儿理念。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她养育孩子的方式,都让我意识到,相比于在物质上尽力满足孩子,精神的“富养”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更有裨益。
Micha做了15年幼儿园老师,并且跟着丈夫做了15年木匠,但她一直坚持画画,说艺术是她的“第三个孩子”,如果不花时间喂养的话,就会失去这个孩子。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自己的子女、还要挤时间创作。虽然看起来“大器晚成”,Micha的生活一直丰富多彩、每天都在创造美和有趣的故事,非常让人羡慕。
当了15年幼教和15年木匠,
她在本该“退休”的年纪成为凯奖得主
过去一年,打动和惊艳我的绘本其实很多,不如说一本最近一直常读常新的吧,是来自Alison Farrell的《自行车城市》(Cycle City)。这本书除了有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自行车之外,还有很多角色,很多好玩的地方,无数的故事线索......可以一边阅读,一边自己创造故事。
另外,故事中的自行车,有些是真实存在的,有些是根据动物的特色想象出来的,这一点让这个故事更加具有开放性。亲子共读时,不妨邀请小朋友来创作自己想要的独一无二的自行车,一起参加星光大巡游,相信大人小孩都会很过瘾!
P.S. Alison Farrell也是我们去年采访过的创作者,Gina当时就Alison的代表作《去郊游》(The Hike)与她展开了深度对谈。
《自行车城市》
艾莉森·法雷尔(Alison Farrell) 著
冯美玲 译
Ciel
坐标:成都
日本人在工作中有一种特别的温柔与真诚。
日本绘本的两个关键词:“弱者”和“活在当下”。
读他的绘本时泛起的感动
像口中慢慢融化的棉花糖
滑动阅览Ciel的年度采访与童书推荐
每一位作者的采访都与众不同。就个人兴趣来说,我最想推荐的是吉田尚令的那一篇。熟悉日本媒体作品,特别是吉卜力动画的读者,想必会对日本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态度印象深刻。并非一定要读过《菊与刀》才会有这样的认识。
作为插画师,吉田尚令对于故事有独特的思考。他说自己作为画家并不合格,他不执着于让自己的风格统一,而是更专注在如何表现故事这一点上。
采访他的过程中,不知为何,我像是重新理解了为什么“绘本不仅仅是文字加上画”。在绘本里,插画不只作为“图像”存在着,它给故事带来了远超文字本身的、更加立体的力量。很多读者甚至不知道吉田先生的性别和模样,这是否是因为他将个性妥协于故事本身,以此来成就绘本了呢?不过,如果看过他的绘本,其实也能感受到他画画的独到之处。
和吉田先生聊的最多的是《希望的牧场》。这是一本关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的非虚构绘本,作者通过在当地进行调查和采访,完成了对事件资料的搜集。我读完之后就觉得:啊,这难道不比一篇人物专访要来的更有趣、更打动人吗?当然,这不代表它不适合孩子读,作者的初衷就是想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讲述与探讨看似沉重的主题。但是,我相信大人也能从中收获颇多,尤其是在如今的疫情背景下。
在遭受核污染的日本福岛,有一座希望牧场
过去一年最打动我的绘本是盐谷真实子的たまごのはなし(暂译《鸡蛋的故事》)。这是一本章节式绘本,比较像漫画。讲述的是一颗鸡蛋突然觉醒,开始走动并思考各式各样奇怪的问题。
主角是鸡蛋和一块被它咬了一口后觉醒的棉花糖。细腻的铅笔画加上鸡蛋怪诞的独白,构成了冷幽默的哲学意味。
其中棉花糖和鸡蛋关于坚果的讨论特别有意思。棉花糖被一群在盘子里的坚果评头论足,说它形状太奇怪、太大等等。不仅如此,坚果内部也在互相嫌弃,说彼此的形状有多么不完美。
棉花糖说:“在我眼里,你们都差不多。”
坚果们说:“你啥也不懂!”
棉花糖问:“要是你们都变得一样,是不是就不会吵架了?”
坚果们说:“当然!”
坚果们虽然讨论过,但从未想到真正的好方法。鸡蛋提出把它们全都碎成粉末,涂上蜂蜜,再按模具重新塑形。棉花糖说,那样它们就不再是自己了。最后,鸡蛋走到盘子边上,在盘子里挤满了蜂蜜,所有坚果都粘在了一起。
たまごのはなし(暂译《鸡蛋的故事》)
By 盐谷真实子
Gina
坐标:上海
采访了三十多位创作者,
我似乎总是被“沉重”主题的绘本吸引。
一本关于小青蛙打鼓的绘本
治愈了我的“内在小孩”
滑动阅览Gina的年度采访与童书推荐
提到印象最深刻的采访,我马上想到了对Matthew Forsythe的专访。Matthew的代表作Pokko and the Drum讲述的其实是个在情节上没有很大波动的故事,但我仍记得第一次阅读时我就被它深深吸引。结合采访的内容回看,我觉得是我的内在小孩(inner child)被治愈了。
准备采访时,我完全没料到这本充满梦幻色彩的绘本是Matthew受上世纪70年代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启发后创作的。这本心理学著作的中心是,“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遭遇过某种逆境,那么作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他们必须向外求索不曾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
我感叹Matthew能将这个有些沉重的主旨以最轻快、梦幻、幽默的方式贯穿在了绘本中。我很喜欢在这篇采访中,我们能够看到绘本主人公Pokko的经历与Matthew本人的诸多相似之处,也是在这篇采访后我更坚信,所有的绘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作者的自传体。
父母不曾给予我的认可,我在绘画中寻找
过去一年中,最打动我的绘本是Kyo Maclear与Isabelle Arsenault合作的《我的妹妹是只狼》(Virginia Wolf)。这本绘本我来回翻阅无数次,我也有幸采访了文字作者Kyo。也许是因为我正在读心理咨询学位的缘故,一读完这本绘本就确信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会用它来帮助孩子和家长理解负面情绪与心理疾病。
我喜欢这本绘本用对比强烈的颜色与字体大小展现了主人公Virginia感受的变化,也喜欢它给予了孩子一个新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暴躁与难过,我喜欢Kyo用巧妙的文字游戏在书中引用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与她姐姐的历史……在这之上,我喜欢这本绘本不仅探讨负面情绪,也强调了爱与艺术的治愈能量。
Virginia Wolf
by Kyo Maclear
illustrated by Isabelle Arsenault
Fab
坐标:斯特拉斯堡
每次采访前,我都会先和孩子共读作者的书,
读完后告诉他:“妈妈马上要去采访这位作者哦!”
徘徊于星辰与极微间的
“一生之旅”
滑动阅览Fab的年度采访与童书推荐
如果一定要选一篇印象深刻的文章,我想推荐Gina对美国绘本创作者Eliza Wheeler的采访。那篇采访是围绕Eliza的代表作《森林中的家》(Home in the Woods)展开的,讲述了绘本从灵感初生到作品诞生的全过程。
这篇采访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如何确定一个故事的核心?如何选择视角来进行讲述?为何选择孩童的视角?作者眼中故事的高潮是那个充满感情的时刻……
如果把绘本比作车的话,这一篇采访就好像是一部教授车辆分解的视频,相信创作者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创作诀窍,更相信读者会被这本源自祖母的真实童年故事的绘本所深深吸引。有机会很读一读《森林中的家》,看看作者的那些想法,在绘本中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历时7年,我终于如愿将祖母的童年故事画进了书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书是Tom Haugomat的图像小说《一生之旅》(À travers)。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无论是从画风还是叙事风格上而言,Tom的技术都非常纯熟,极具个人风格。
书中没有任何描述性文字,人物也都没有任何表情,但是画面中却存在着无数细节,读者一看到就可以理解主人公的年纪、所处的时代,以及揣测出他的心境。
广阔星空与自然中的小生物这个对立的设置太妙了。很喜欢主人公飞向太空时那种弥漫的孤独感,或许因为孤独是这个时代的一大主题?
有意思的是,几位以孤独为主题的创作者,比如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雷蒙·钱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王家卫以及汤姆·奥戈玛(Tom Haugomat)等等,他们的作品中多少透露出一些相似之处。Tom也曾对前辈们的作品表现出了无限的敬意与惺惺相惜之感。
À travers
by Tom Haugomat
Jocelyn
坐标:上海
我采访的每一位创作者,
他或她的作品都曾陪伴了我女儿的成长。
从内心出发
重拾与自然万物的联结
滑动阅览Jocelyn的年度采访与童书推荐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国插画师Fleur Oury的专访。读到这篇文章时,正值去年5月初。身处上海的我,陷在生活的巨大不确定性中。在外出自由变得极为匮乏的时刻,我很庆幸那篇采访帮助我在焦虑中获得了释然,也重拾了任心灵与想象力驰骋的松弛感。
这篇文章读完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仿佛去大森林里散了一回步,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Fleur是一位极其敏锐的观察者,光影的细微变化也能为她带来创作灵感,更无须说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间所带给她的触动,或是由生活的细节所衍生出的诗意。
特别喜欢她那一句:“并非只有战争和创伤才能推动创作和故事的发展,良善与快乐也具有这样的能力。”或许正因为如此,她的画风始终保持清丽简洁而生机盎然。
幸好,那些日子已渐行渐远,如今的生活像是被再度唤醒。但是Fleur的那些话,无论何时想起,我都依然会被其触动。在春天来临之际,我也诚挚地邀请各位读者重温这篇采访。在我们终于可以不受拘束地奔向大自然时,也经由这样一篇文章,再次从内心出发,重拾与自然万物的联结。
我需要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每个季节都不可或缺
要说去年最打动我的绘本,当属我最爱的两位童书创作者Mac Barnett和Carson Ellis合作的What Is Love?。我是经由Ella对Mac的专访知道了它。
简约清新的封面瞬间吸引了我:蓝天白云下,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狗奔跑在草地上,前后方有三棵树,天空中飞着三只黑色的鸟儿。听上去这似乎只是再平凡不过的画面,然而Carson Ellis却用细腻的画笔,赋予了内页插画丰富的寓意,与Mac诗意的文字相得益彰。
Mac说自己小时候就对“爱是什么”这一问题十分着迷,于是书的开篇出现了一个小男孩向祖母询问“爱是什么?”的场景。智慧的祖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鼓励孩子出去寻找答案。小男孩向不同的人询问这一问题,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回答,每一个答案都令他似懂非懂。“爱是一条鱼”“爱是掌声”“爱是夜晚”……好了,我不能再继续描述下去,否则就严重剧透了。
一转眼,又临近一年一度和“团圆”二字关系最密切的日子。阔别三年后,我终于有机会在这个曾经觉得可有可无,如今深感弥足珍贵的节日里和父母团聚,内心很激动。我想,今年许多人在面对“What is love?”这一问题时,或许会产生不同于以往的答案吧,至少我是如此。
What Is Love?
by Mac Barnett
illustrated by Carson Ellis
听到读到这里,你是否也开始回忆自己过去一年读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作品,又迷上了哪位童书创作者呢?
不妨也将记忆梳理一番,看看会出现怎样一张“阅读地图”。还记得童书曾带给你的温暖、感动、思索、治愈或是难忘的亲子共读时光吗?欢迎与我们分享~
我们想要采访100位喜爱的童书创作者这个小心愿很快就要实现啦,前半段的采访总结可点击《采访合集导读:揭开绘本背后厚实的“三明治”人生》阅读,后半段随着法国和日本童书研究员的加入,2023年会有更多精彩和惊喜。在这里向大家拜个早年!
祝福大家新一年的旅程,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我们春天再相会,
继续和全球童书创作者对话,
与好书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