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再教育和强化训练的培训学校
日本陆军
编译:老狼是也
第一章
日本陆军——从诞生到终焉
日本陆军——支配中国的企图
第二章
日本陆军——常备兵力和战时动员
日本陆军——中国屯驻军和关东军
第三章
日本陆军——士兵和下士官的“地狱内务班”
日本陆军——从二等兵到兵长
第四章
干部候补生
所谓的干部候补生是指中学毕业以上的高学历者服役入伍后,通过考试,经过一年的教育训练后晋升为曹长(最上等的下士官)而后退伍,再于必要之时可进行召集的人员。
这是1927年实行了兵役法所设立的一项新征兵制度。以前也有类似做法,虽然称呼不同,叫做一年志愿兵。缴纳二百圆实习入伍10个月,缴纳二百四十圆实习入伍一年,有这样两种选择,而到退伍为止能升任为曹长,退伍之同时就委任为预备军官,其意在于战争必要时,以军官身份再征召入伍。这是当时对于高学历者的一种特别待遇,当时高等学校稀少,就连入学初中都算是开始跨入了高学历的门槛。这就是一年志愿兵作为干部候补生的由来。
这种培养军官的方法海军叫做预备学生。
1933年,干部候补生制度发生两大改动,分为能成为军官的甲种(甲干候补生)和能成为下士官的乙种(乙干候补生)这样两种类型。此外废除了缴纳费用的做法,同时废除了对高学历者的特殊待遇,改为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召集以备不时之需。迄至当时,需要召集预备军官似乎不太现实,这就如同召集第二国民兵役者入伍一样是几乎不会发生的事,事实上这些都等同于免除了兵役,是名义上“以备不时之需”而已。
但是1933年(昭和八年),满洲事变发生了一年多,世上已经被称为“非常时期”了。满洲事变后关东军占领了全满洲,1933年3月满洲“建国”,同年9月日本承认满洲国。因为国际联盟断定这是“日本的侵略行为”,日本就此退出国联(1933年3月)。总之这是军事行动的临战状态,日本还未把中国算作对手,但开始把英美列强都视为眼中钉。
虽然还不至于就要对哪国开战,或有马上受到哪国攻击的危险,但日本军跨过长城(这被看作是满洲与中国的“国境”)逼近北京天津,拟把华北一带置于日本支配之下(关东军的“热河作战”即部分实现了这一目的)。这是打入中国本土的“非常时期”开始的年代。
这时,“甲干”和“乙干”都成为现役服役两年,而通过考试的甲干被任命为军官,乙干则成为下士官。到卢沟桥事变前,作为甲种干部候补生已经被采用了三千人,而正规培养军官的陆军士官学校录用的为五百人,甲干所占比例达到了85%。陆军士官学校在卢沟桥事变后紧急扩招,结果这一年陆士第五十三期的士官候补生达到一千七百人以上。
在这样的形势下,1938年开始不断开设了专门对甲干进行培养教育的陆军士官学校,最终达到八所。中日战争中,第一年开始就向中国派出近百万军队,因此仅靠陆军士官学校培养军官已经不够用了。当然甲干也算下级指挥官,比如到了1939年,据说少尉中尉级别的七成以上就是甲干出身的军官。
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甲干的选拔更是胡来了。有个齿科专门学校的学生,被提前半年毕业而于1941年征召入伍,当时已经有齿科军医的设定,却强行让他当军官。因为强迫参加违愿的甲干考试,他故意交了白卷。他被叫出来喝骂道“胆子不小啊”,并饱受一顿耳光的教训,仍然作为考试合格。他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现在(2002年)83岁的高龄仍在从事齿科医生的工作。
于1944年4月开始采用的特殊干部候补生(俗称“特干”)制度,就是所谓速成教育的典型。这是对虚岁16岁、实足年龄15岁的少年实行短期训练就就直接录用参加实战了(航空兵种为飞行驾驶、维修、通信;海军兵种为水兵、舰艇通信、特殊艇、维修等)。每六个月晋级,一年半后就任命为伍长或是军曹。实际上,日本投降后就有些17岁的军曹,如果战争继续下去,大概20岁就能够当上少尉。以后,在坦克、通信、高射炮、铁道、野战炮、雷达等技术领域都广泛采用这种“特干”制度。这些年轻的“特干”中,就有作为特攻队飞行员和乘员撞击美舰艇而“玉碎”的。“特干”采用的实际人数不清楚,根据浦田耕作的调查约在七万人以上。
甲干、乙干这种制度和在战场上出身的干部候补军官、下士官的比重变化就大大影响了士兵的士气。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军尽打败仗,战场的考验更为严峻,但小队长、中队长级别的军官不能身先士卒,以军官身份只图自保的现象越发多见。平时军队中军阶的高下具有绝对意义,但是战场上士兵就要看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和态度进行战斗,于是这些小队长、中队长反而成为部队的累赘和负担。
在权威的战史中军官候补问题几乎没有涉及。但是战后在战友会之类的座谈中却不断地遭到人们的愤然指责。这是根本没有完整教育训练就派上战场充当指挥官这一制度所造成的恶果。
“军官待遇”的培养
陆军中的相当于军官待遇者,就是在后勤经理部、卫生部(军医、药剂师)、兽医部、军乐部、法务部和技术部等部门服役的人。这里就最早制度化的内勤经理部、卫生部、兽医部的军官待遇者的培养简单做一介绍。
陆军经理学校
陆军与海军不同没有专门进行炊事的组织,海军则有内勤科这样专门部门担当。陆军是在主事军曹管理下,由中队轮流派出人员进行炊事,也就是做饭。在战场上,要给每个人准备饭食,下士官和军官则有轮流派出的士兵伺候。在陆军中这一体制的主事地位和身份显得十分暧昧不明。当然这不意味着陆军的内勤都是这样混乱,但对于炊事主事的重要性确实有些轻视。比如,统称为内勤部门经理的有相当于军官的名称:主计大尉、主计少将等,这还是1937年才开始的。海军从1919年起就改为与兵科同样的军阶称谓,陆军比海军晚了近二十年。截至当时,有主计总监(相当于中将)、主计监(相当于少将)、一等正主计(相当于大佐)、一等主计(相当于大尉)。这和其他部门军官待遇也相同。
这些在培养主计官的制度中也有所反映。1886年创设了陆军军吏学舍,开始培养初级经理部士官,学生从下士官中选拔采用。1890年学舍改称为陆军经理学校,也开始培养高级经理官,这些学生从下士官和尉官中进行选拔。陆军经理学校像海军那样从普通人招募学生加以培养是1903年到1922年的十九年,从1936年开始十年时间又加以实施。陆军人数庞大,多的时候一年也只从军队内部招收百人左右,因为从下士官尉官中录用的话,至少可以省去军人精神教育这一环节吧。
后勤经理部人员不仅要整理会计帐薄,还要担负在战场上调度粮食。平时,比如在国内演习,按照惯例部队在演习地方数人分住在农家,其次还有征调粮食的相应制度。这种场合,经费处理等就是经理部人员的工作。战时,他们更多地在后方的调度食粮的粮秣厂(食粮和饲料)履行职务。但是,陆军中抱有“粮食从敌方夺取”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这也不限于日本陆军,古往今来从敌方征调粮食可以说是种传统,但这招致占领地人民的怨恨,已经不再符合近代战的理念了。在征战时经理部人员随军行动,担负对征调的粮食兑价交付军票(类似收据日后可以交换当地货币或日圆等)的工作。
在中国、缅甸等作战地区的周围农村是否按照规定征调粮食姑且不说,军票多少有些价值,而在以瓜达尔卡纳尔为主的所罗门群岛或者新几内亚战线这样几乎都是热带原始森林的地方,想要在当地征调粮食几乎毫无可能,在中部太平洋的诸岛也是同样,这时经理部的军官们就无能为力了。
陆军军医学校
这是对已经成为医生或药剂师的人进行教育的学校。明治开始时就实施了,一个时期是委托民间来进行,从1886年开始创办陆军军医学舍,两年后改称为陆军军医学校,就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齿科军医是1940年开始录用的,人数很少,陆军中很少有人知道还有齿科的军官。
军医候补生每年录用约八十人左右(1930年前后),其中药剂师约十人,这比上述的主计候补生要多。作战总会带来伤亡,战时动员的野战医院和卫生队人数超过了一千三百人,形成庞大的组织。标准的野战医院中军医少佐是院长,军医十二、三名。还有分别以曹长为首的步兵班、卫生班、辎重班、自动车班等随行,达到约二百人的规模。除了军医以外,军医助手和护士、伤兵的运送以及野战医院的警备等都是必要的。
平时这些医院只是称作○○○陆军医院,也被叫做卫戍医院,常设在联队驻地附近。卫戍部队是长期驻扎在某地的部队,除了国内,在被占领的中国各地、新加坡、马尼拉等主要城市都有卫戍部队,为建设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而想常期驻扎下去吧。这些地方的陆军医院院长由军医中佐或者军医大佐担任,军医略多也只是二十人多人。
并非军官待遇的在这里叙述也许不很妥当,但说起陆军医院、野战医院就不得不联想到从军的日本红十字会的护士,这里稍赘言几句。从日本红十字会护士培养所毕业的护士,在医院服务两年,以后的二十年期间就有被召集的义务。作为护士长被召集的,甚至有过了四十岁的,也有不少抱着哺乳的孩子被召集来的。中日战争以来,一共派遣了九百六十班,标准一个班有护士十一人,共计派遣了三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其中有一千零八十五人战死。
陆军军官·相当军官待遇阶级一览表(昭和六年<1931年>)
亲任官 | 敕令任官 | 奏准任官 | |||||||
兵科 | 兵科将官·各部相当将官待遇 | 兵科佐官·各部相当佐官待遇 | 兵科尉官·各部士官 | ||||||
大将 | 中将 | 少将 | 步兵大佐 | 步兵中佐 | 步兵少佐 | 步兵大尉 | 步兵中尉 | 步兵少尉 | |
骑兵大佐 | 骑兵中佐 | 骑兵少佐 | 骑兵大尉 | 骑兵中尉 | 骑兵少尉 | ||||
炮兵大佐 | 炮兵中佐 | 炮兵少佐 | 炮兵大尉 | 炮兵中尉 | 炮兵少尉 | ||||
工兵大佐 | 工兵中佐 | 工兵少佐 | 工兵大尉 | 工兵中尉 | 工兵少尉 | ||||
航空兵大佐 | 航空兵中佐 | 航空兵少佐 | 航空兵大尉 | 航空兵中尉 | 航空兵少尉 | ||||
辎重兵大佐 | 辎重兵中佐 | 辎重兵少佐 | 辎重兵大尉 | 辎重兵中尉 | 辎重兵少尉 | ||||
宪兵大佐 | 宪兵中佐 | 宪兵少佐 | 宪兵大尉 | 宪兵中尉 | 宪兵少尉 | ||||
后勤经理部 | 主计总监 | 主计监 | 一等正主计 | 二等正主计 | 三等正主计 | 一等主计 | 二等主计 | 三等主计 | |
卫生部 | 军医总监 | 军医监 | 一等正军医 | 二等正军医 | 三等正军医 | 一等军医 | 二等军医 | 三等军医 | |
药剂总监 | 药剂监 | 一等正药剂 | 二等正药剂 | 三等正药剂 | 一等药剂 | 二等药剂 | 三等药剂 | ||
一等护士官 | 二等护士官 | 三等护士官 | |||||||
兽医部 | 兽医总监 | 兽医监 | 一等正兽医 | 二等正兽医 | 三等正兽医 | 一等兽医 | 二等兽医 | 三等兽医 | |
军乐部 | 一等乐长 | 二等乐长 | 三等乐长 |
女性正式派遣到战场的就只有这些护士,即便是战场,她们更多的是在相对安全的后方勤务。但护士仍有如此大的战死者,这主要是在缅甸和菲律宾由于联合国军的反攻而第二次成为战场(第一次为日本的进攻)。联合国军的进攻进展很快,这些护士带着伤员来不及撤退,于是随着部队带着“玉碎”的心理准备留在战场上了。在满洲仅仅一周的战斗,即便这样战败后也有许多护士几乎一年都未能回国,当时频发苏联官兵强暴护士的事件,使她们受尽了凌辱。
陆军兽医学校
兽医的任务就是管理马匹和治疗马匹的伤病。日本陆军的大炮、弹药和补给给养等大半依靠马匹运送,某个师团战时编制达到二万五千人,就配备了八千匹马。其中辎重兵联队运送补给的人员为三千四百人,马匹有二千六百头;炮兵联队有二千九百人,马匹有二千三百头,而占据师团六七成的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三千七百人,也各有马匹五百头。关东军于1941年举行的特别演习(抱有对苏开战意图的“关特演”)时,紧急输送了五十万人的部队,同时送去的马匹约达十五万头之多。进入昭和时期后骑兵部队事实上不复存在(只有极少部分继续保留),而日本陆军仍然是离开了马匹就无法动弹。
兽医学校于1893年创办,是由迄至当时的陆军蹄铁学舍改编而成。有趣的是最初这只是传授锻造马掌蹄铁的技术学校,而马的疫病治疗只是凭藉经验加以处理。到明治维新为止武士阶级也大量坐骑马匹,因此积蓄了这方面的知识。明治维新一切从头摸索,自此也开始引进了西方的兽医学。
传统的骑兵联队就连以人为对象的军医都只有一名,但兽医却配置了两名,因为马匹比官兵都重要。兽医也不仅仅看护马匹,还有很多军用犬、军用鸽等,当然马匹还是占有更大比重。
陆军军官·相当军官待遇阶级一览表(战争结束时)
亲任官 | 敕令任官 | 奏准任官 | |||||||
将官 | 佐官 | 尉官 | |||||||
兵科 | 大将 | 中将 | 少将 | 大佐 | 中佐 | 少佐 | 大尉 | 中尉 | 少尉 |
宪兵大佐 | 宪兵中佐 | 宪兵少佐 | 宪兵大尉 | 宪兵中尉 | 宪兵少尉 | ||||
技术部 | 技术中将 | 技术少将 | 技术大佐 | 技术中佐 | 技术少佐 | 技术大尉 | 技术中尉 | 技术少尉 | |
建技中将 | 建技少将 | 建技大佐 | 建技中佐 | 建技少佐 | 建技大尉 | 建技中尉 | 建技少尉 | ||
经理部 | 主计中将 | 主记少将 | 主计大佐 | 主计中佐 | 主计少佐 | 主记大尉 | 主计中尉 | 主计少尉 | |
卫生部 | 军医中将 | 军医少将 | 军医大佐 | 军医中佐 | 军医少佐 | 军医大尉 | 军医中尉 | 军医少尉 | |
药剂中将 | 药剂少将 | 药剂大佐 | 药剂中佐 | 药剂少佐 | 药剂大尉 | 药剂中尉 | 药剂少尉 | ||
齿科少将 | 齿科大佐 | 齿科中佐 | 齿科少佐 | 齿科大尉 | 齿科中尉 | 齿科少尉 | |||
卫生少佐 | 卫生大尉 | 卫生中尉 | 卫生少尉 | ||||||
兽医部 | 兽医中将 | 兽医少将 | 兽医大佐 | 兽医中佐 | 兽医少佐 | 兽医大尉 | 兽医中尉 | 兽医少尉 | |
兽医务大尉 | 兽医务中尉 | 兽医务少尉 | |||||||
军乐部 | 军乐少佐 | 军乐大尉 | 军乐中尉 | 军乐少尉 | |||||
法务部 | 法务中将 | 法务少将 | 法务大佐 | 法务中佐 | 法务少佐 | 法务大尉 | 法务中尉 | 法务少尉 | |
法事务少佐 | 法事务大尉 | 法事务中尉 | 法事务少尉 | ||||||
(全部按照陆军用语冠名) |
进行再教育和强化训练的培训学校
对已经成为军官,就如何掌握新武器、新战术而进行学习的就是培训学校。这和海军的技科学校相类似,但与海军不同的是陆军这类学校不招收士兵,下士官也仅是极为有限的少数。这类学校共有十七所,其中六所是飞行航空学校。以下,主要参考森松俊夫的《陆军诸学校》对此做一简单介绍。
陆军步兵学校
这是教学陆军战斗方法和武器使用的学校。军用犬的训练也在这里进行。最初,学校在东京都新宿区户山的陆军户山学校进行这些教学内容,1912年转迁到千叶市草部町,把广阔的北总台地作为演习场。学生构成大致如下:
佐官学生 步兵中佐、少佐 培训学习有关步兵的新战术,学期约三个月。
甲种学生 步兵大尉 培训学习战术和射击,学期约六个月。
乙种学生 步兵中尉、少尉 培训学习射击、通讯,学期三~六个月。
※ 此外也有根据需要对步兵科以外的军官进行入学培训的。
陆军骑兵学校
陆军骑兵学校于1888年创设,直到1899年为止是陆军的骑兵培训。1916年搬迁到千叶县习志野药园台,改称为陆军骑兵学校。学生构成大致如下:
佐官学生 骑兵中佐、少佐 学习有关骑兵的新战术,为期约三个月。
甲种学生 骑兵大尉、中尉 学习战术和射击,为期约八个月。
乙种学生 骑兵中尉、少尉 学习马术,为期约十一个月。
丙种学生 骑兵中尉、少尉 学校射击、通信,或者学习装甲车的运用,为期三~十个月。
※ 对丙种学生进行装甲车运用的学习培训就预示了骑兵科的命运。坦克和装甲车的出现,明显决定了骑兵在战场上已无足轻重。1937年开始就终止了骑马的训练。
陆军坦克学校(千叶陆军坦克学校)
陆军坦克学校的前身坦克第二联队(千叶县习志野),于1936年独立后,四个月后转移到千叶县黑砂町改称为陆军坦克学校。因为考虑到日后有必要设置更多此类学校,因此以地名“千叶”冠置于校名前。实际上1940年在满洲设立了公主岭坦克学校(1941年改称为四平陆军坦克学校)。坦克学校的学生构成如下:
甲种学生 坦克部队大尉,学习战术和教练,学期约六个月。
乙种学生 坦克部队中尉、少尉、下士官,学校射击、通讯、操纵,为期约六个月。
丙种学生 坦克部队中尉、少尉、下士官,学习坦克的维修,为期约八个月。
丁种学生 步兵科中尉、少尉,一般学习坦克战术,为期约六个月。
※ 坦克部队军官从骑兵科、步兵科转为坦克专门兵种。坦克兵在征兵检查时被甄别选拔为坦克兵种。坦克兵种在1941年改称为机甲兵种,骑兵也归并到机甲兵种中。坦克部队军官不再被称呼为机甲兵科,是因为“兵科”这一称谓在1940年被废除使用了。
而且,1941年12月创设的陆军少年坦克学校来继续实施迄至当时由千叶陆军坦克学校从1939年开始的少年坦克兵的训练。少年坦克学校在1943年搬迁到新址富士山麓。
1941年设立的陆军装甲装备学校是实施以坦克为中心的机甲部队战术运用的教育培训学校。
陆军野战炮学校
陆军野战炮学校的前身是陆军炮兵射击学校(1897年春搬迁到千叶县四街道),1922年成为陆军炮兵学校。所谓野战就是不包含进攻要塞或攻城的陆战。学生构成大致如下:
甲种学生 炮兵大尉,学习射击和战术,为期约七个月。
乙种学生 炮兵大尉、中尉学习关于射击的理论,为期约六个月。
丁种学生 炮兵中尉、少尉,学习马术和驾驭,为期约六个月。
戊种学生 炮兵下士官,学习观测通信和驾驭马匹,为期约六个月。
情报学生 炮兵尉官、下士官,学习炮兵情报和理论,为期约六个月。
高射炮学生 炮兵尉官,学习高射炮理论,为期约五个月。
探照灯学生 炮兵尉官,学习防空探照理论,为期约五个月。
※ 所谓的炮兵情报,指的是在战场承担进行测量三角点坐标等并将数据传给炮兵部队,或从敌人大炮的烟火以及在三响敌方发炮声中来计算捕捉敌炮兵阵地,将数据传给部队的任务。1938年以来编成了这样的五个炮兵情报联队。
※ 探照灯是在夜空搜索敌机,1938年8月设立了陆军防空学校(后相继改称为千叶陆军防空学校、千叶陆军高射炮学校),于是野炮学校的高射炮培训教育转由该处实施。
陆军重炮兵学校
所谓重炮就是口径超过155毫米而且重量超过八吨的大炮。根据用途,有要塞炮、攻城重炮、野战重炮等,培训教育使用这样的重炮的就是重炮兵学校。
重炮兵学校由1889年在千叶县国府台附近创设要塞的炮兵干部训练所,经1896年改编为陆军要塞炮兵射击学校而转迁到横须贺马掘,再于1908年改称为陆军重炮兵射击学校,直到1922年8月定为陆军重炮兵学校。学生的构成大致如下:
甲种学生 炮兵大尉、中尉,学习射击、战术,为期约七个月。
乙种学生 炮兵中尉、少尉,学习射击、炮塔构筑,为期约六个月。
丙种学生 炮兵中尉、少尉,学校观测、通信、炮塔、要塞电器等,为期约六个月。
丁种学生 炮兵科下士官,学习观测、通信的理论,为期约六个月。
陆军防空学校
最初设置在野战炮兵学校,以后独立出来,1938年8月作为陆军防空学校而设立,之后先后改称为千叶陆军防空学校、千叶陆军高射炮学校,校舍在千叶县小仲台。学生构成大致如下:
甲种学生 炮兵科大尉,学习战术、射击、探照搜索理论,为期约七个月。
乙种学生 炮兵科大尉、中尉,学习射击、通信理论,为期约五个月。
丙种学生 炮兵科下士官 学习观测理论,为期约六个月。
特种学生 炮兵科尉官 有关要地防空理论,为期约五个月。
※ 作为分校分别设在千叶县銚子、静冈县滨松、兵库县赤穗。
陆军工兵学校
工兵学校的设立比其他兵科学校要晚,是在1919年创设的。通常叫做“松户的工兵学校”,最初设立在千叶县东葛饰郡明村的相模台,而明村于1933年和松户町合并了。工兵部队最初就是由木工、石匠和船工、工匠等为中心选拔组成的,所以认为没有特别必要设立学校了。1897年(明治十二年)的征兵事务条例中,对选拔工兵就列记有十九种专门职业,士兵本来就各有一技之长。
工兵学校的学生构成大致如下:
甲种学生 工兵大尉,学习战术、教练,为期约六个月。
乙种学生 工兵中尉、少尉,学习一般工兵技术理论,为期三~六个月。
丙种学生 工兵中尉、少尉,学习工兵队的器械理论,为期约四个月。
丁种学生 工兵下士官 学习工兵技术一般理论,为期约六个月。
※ 工兵学校旨在提供工兵部队整体的技术水准,但满洲事变后重点放在针对苏联作战的需求上。为了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界处与苏联接壤的部位,一旦开战即能渡河并突破深入敌方纵深,创设了好几个特别工兵部队。
陆军通信学校
陆军通信学校于1925年4月在东京都杉並区设立。1939年4月搬迁到神奈川县大野村。该校以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兵器开发为重点项目,也担负相应的培训军鸽以作通信的补充。学生构成大致如下:
甲种学生 各兵科中的少佐、大尉,学习通信部队一般战术,为期约三个月。
乙种学生 各兵科的大尉、中尉,学习通信部队的一般理论,为期约八个月。
丙种学生 各兵科的尉官,学习通信基础理论,为期约八个月。
丁种学生 各兵科的下士官,培养各部队的通信下士官,为期三~八个月。
特种学生 各兵科的尉官,学习暗号的制作和运用,为期约二个月。
军鸽学生 各兵科的尉官、下士官,学校使用军鸽通信的理论,为期二~四个月。
※ 1942年设立了陆军少年通信学校。
陆军自动车学校
美国在1920年代就实现了自动车社会(几乎每家一台的程度),那是日本的运输公司和出租车公司才终于用上汽车的时代。当时叫做“圆的士”(均价一日圆在东京市区内行走的出租车)开始出现就是1926年的事情。那一年,日本的轿车有24,970辆,卡车有10,832辆。军队引进汽车的趋向也日益显现。就这样,1925年5月设立了陆军自动车学校。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自动车化以替代依赖马匹驼运的辎重兵部队的运输,而汽车对炮兵等各种部队来说都是十分需要的装备。因此,自动车学校毕业的学生横跨各个兵种也是当然的。学生构成大致如下:
甲种学生 各兵科的尉官,其中辎重兵科为期约八个月,其他兵科为期约五个月。
乙种学生 各兵科的下士官,为期约五个月。
※ 1940年12月终于设立了辎重兵学校,自动车学校归并与该校。
陆军户山学校
陆军户山学校创立于1874年,历史久远,最后就只有剑术、体操和军号军乐的培训项目。原来射击、操练、吹号、军队内勤务方法、部队的攻守作战方法等,是最为基本的而且任何部队都从事的基础教育训练项目。但是,步兵学校设立以后,射击和基本作战战术由步兵学校担任教育培训,于是就只剩下剑术、体操、军号军乐这样的项目了。学生构成大致如下:
甲种学生 各兵科的中尉、少尉、下士官,培训剑术和体操,为期约五个月。
乙种学生 各部队的军号队长,学习乐谱和训练,为期约二个月。
※ 原来每个师团配属一个军号军乐队,但因为大正裁军而缩减为只有一个军乐团。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又编制了十二个军乐团派赴战场。
陆军习志野学校
陆军习志野学校于1933年设立,是教育培训使用毒气的化学武器学校。
毒气作为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使用,为避免这种悲惨的杀伤而缔结了禁止使用毒气的条约,但是各国都在从进攻和防守两方面进行秘密研发以备万一。习志野学校也进行了毒气弹和发射用迫击炮的研发。在中日战争中实际使用了这类化学武器。据说在修水河(1939年3月进攻南昌)作战中最大规模使用了化学武器。太平洋战争中因为担心美军的报复而没有使用化学武器,而美军在进攻马金(Makin,1943年11月美军对吉尔伯特群岛的进攻作战之一)、塔拉瓦(Tarawa,1943年11月美军对吉尔伯特群岛的进攻作战之一)、塞班岛、硫磺岛、冲绳等地的登陆作战中都配备了防毒面具等装备以防备日本军使用毒气。
关于日本陆军的各种飞行学校将在第六章中加以介绍。
(待续)
相关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日本陆军——陆幼、陆士和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