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的香港艺术节:够成熟才敢这么冒险

梅生 北青艺评 2019-06-18

近些年每逢二三月间,内地一些表演艺术爱好者总会奔赴香港,为的是不错过香港艺术节(下简称港艺)一年一度的精彩。此份精彩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部分节目看起来相当陌生,实际上多元有趣,领先内地甚至亚洲的艺术节展,推出多台亚洲首演或独演剧目,介绍颇具实力但尚不为观众熟知的艺术家,开阔观众视野。

二是看戏氛围的“一条龙”式美好。开演前观众免费获取导赏图文充足的精美场刊,持票观众人手一册;张贴在检票口醒目位置的水牌上,写有节目时长、有无中场休息、是否包含儿童不宜场面,甚至包括室内温度状况;贴心地引领观众尽快找到座位的剧场场务;演出中极少听到观众席中发出声响、演出结束谢幕环节也很少有观众掏出手机拍摄;数量不多可是基本没有视野死角的剧场(香港剧场主要集中在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大会堂及香港演艺学院,每处下设几个体量不一的剧场)……这些都与内地演出开演前后喧嚣无序的剧场环境形成鲜明对照。加上演出票价低廉,提前约五个月开票的港艺初始售票阶段还会推出优惠购票政策,内地观众如果早早订票、合理安排出行计划,“打个飞的”去看戏的综合花费,并不会受到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过多影响,全程收获的愉悦感,远多于在内地看戏。

但不可否认的是,港艺的“陌生”视角同时意味着某些节目不被广泛认可的风险。以“真·我角度”为主题的本届港艺上演叫好叫座的作品,比如话剧《俄罗斯平民风景》《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舞蹈《舞得入境》《足尖情弦》、粤剧《霸王别姬》、音乐剧场《非洲少年流浪记》等之外,还有《梦与狂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戏剧和舞蹈,引发两极化争议,有人看完盛赞有加,有人表示接受无能,不过即便是功成名就的大师也不可能人人叫好。

粤剧《霸王别姬》

现实衍生的艺术思考

今年的港艺于2月23日拉开帷幕,当晚在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上演的《非洲少年流浪记》,由南非开普敦港口剧团联合创始人兼艺术总监马克·登福-梅,根据南非传记作家强尼·斯坦伯格的纪实文学《希望美好的人》改编,是一部中国难能一见的非洲戏剧。该剧从原作、导演、剧团到演出形态,对多数观众而言都是无比陌生的,却让人感受到五味陈杂和别有洞天。

2005年创立的开普敦港口剧团擅长以南非的城镇为故事背景,用民族音乐、服装和地道的南非演员,本土化改造西方经典文艺作品,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莫扎特歌剧《魔笛》以及乔治·比才歌剧《卡门》都曾被他们改编为音乐剧或电影。由于作品用西方文本关注南非民众的生存现状,同时着眼民族文化的传承,该剧团近十年颇受世界瞩目,曾受邀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演出,其中音乐剧《魔笛》、电影《卡雅利沙的卡门》,分别斩获过奥利弗最佳音乐剧大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非洲少年流浪记 摄影_Keith Pattison

围绕索马里难民阿萨在非洲颠沛流离的一生展开叙事的《非洲少年流浪记》,舞台呈现与剧团创排的其他作品并无二致,均是演员通过敲击马林巴琴、非洲鼓等乐器以及塑料桶、塑料瓶等日常用品,伴随着非洲舞蹈,引领观众步入非洲之南的世界。但该剧核心所指,不再是南非问题与西方经典的象征性结合,而是直面饱受蹂躏的大地,种族隔离时期和其后的黑人自治时代,都没解决南非民众的福祉问题,关涉当今全球语境下的难民安置。

本届港艺上,以个体的足迹迁移带出世界性问题的作品还有《舞得入境》。该剧由日本表演艺术家松根充和创作,作品虽被归于舞蹈,其实更像纪录剧场。2008年,美国一非洲裔舞者在以色列的机场因为显示他穆斯林身份的名字被带进隔离室盘查,他被要求在边检人员面前跳舞,以证明自己真的是名舞蹈家而非恐怖分子。受这件事的触动,松根充和带着自己的护照,在入境其他国家时偷拍下边检人员查看护照时的反应,以一种近乎鲁钝的勇气,试图接近同行的遭遇。通过这样看起来“危险”又固执的行动,探寻那一次盘查对非洲裔舞蹈家、对艺术、对人性是怎样一次荒谬的侮辱。松根充和自己也用自己的肢体给出了回应——艺术在隔绝、对峙关系中失效,通俗流行乐曲配合的动感舞步,就是当代人在如此严肃的问题下表现的无能、回避和自我麻醉。

经典再现的创新与争议

除了取材真人真事的作品,本届港艺还有多台从经典舞台、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而来的剧目,期望发现文本里的现代性,但部分剧目的观众观感,出现两极化。香港舞台剧导演毛俊辉一直致力于用现代剧场的理念呈现中国戏曲之美,此次他受香港艺术节委约创作的粤剧《百花亭赠剑》,用导演思维重新梳理唐涤生1958年写就的同名剧作里的人物的情感与性格,赋予这部经典粤剧引发当代观众共鸣的活力。

百花亭赠剑

反观被誉为日本舞蹈大师的勅使川原三郎受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启发编排的同名舞蹈,观众的代入感却是因人而异。叫好者认为他将现代舞与芭蕾舞相结合融进日式身体,创造独属于自身的舞蹈天地,以精彩绝伦的舞技和搭档跳出了爱情的生与死,也有人蹙眉,认为其艺术成就被高估。

另一种争议的核心,源自“不见作品只见人”。在法国被誉为国宝、今年已经95岁的克劳德·雷吉导演的《梦与狂妄》,仿照奥地利天才诗人特拉克尔诗歌的语言风格编写剧本,试图用黑暗与呓语重现他只活了27年的人生。但独角戏演员偏执化、梦游般的表演风格,难让观众生出不同于阅读特拉克尔诗歌时生出的感受,感慨的仅是诗人的放纵和英年早逝,舞台的意义被消解。杂技演员演出的《博希的奇幻旅程》,以教授讲课形式带观众走近荷兰那位影响过达利、大门乐队的著名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但是只见大师光辉,不见编导的才情。

梦与狂妄 摄影_Pascal Victor

当然,换个角度理解,克劳德·雷吉鲐背之年的创作,恰如罗伯特·威尔逊等人晚年创排的戏剧一样,大师技艺已经臻于化境,普通观众需要借助理论文章或者多看几遍戏,才能看出门道。

博希的奇幻旅程

突破局限的多种可能

尽管出现争议之作,港艺主动带领观众认识陌生领域,了解俄罗斯、英国、德国、美国等戏剧大国之外的创作力量的意义仍然重大,新鲜少见的节目不仅可以给老观众换口味,也是吸引潜在人群走进剧场的法宝。港艺为了让更多观众对演出有深入了解,在繁华闹市、地铁出入口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置巨幅广告牌,也会在尊重事实、不作夸张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宣传文案。去年港艺向香港观众推介张军新编昆曲《春江花月夜》时,从主打张军个人品牌,调整为侧重《春江花月夜》讲述的凄美爱情以及其间蕴含的文史价值,观众走进剧场后也对张军有了更深的认知。

即使遴选的节目来自戏剧大国,港艺也会注重“不走寻常路”。俄罗斯国家剧院演出的《俄罗斯平民风景》,将俄罗斯导演、“乡村散文”代表作家瓦西里·舒克申的天才光芒从历史故纸堆里打捞释放。美国前卫剧团纽约奥克拉荷马自然剧团与斯洛文尼亚Enknap舞团合作的《美国独立宣言之幸福大作战》,以颠覆西部电影中牛仔形象的六位男女“非主流”牛仔的满嘴笑料、粗俗举动,反讽美国当下的个人主义和唯利是图,也具备普遍价值。

此外,作为一个立足香港放眼世界的艺术节,港艺在全世界搜寻优秀节目之余,也致力于培育本土青年创作及表演人才。他们去年委约编剧龙文康、导演方俊杰联合创作了《香港家族》三部曲,用一家人的餐桌关系变化看向香港数十年的风云际会,今年则将目光转向更年轻的邓智贤,由他编剧、导演的《大学之烈火青春》《中庸之幸福学堂》,探讨教育在青年人与现今时代关系中的功用。

足尖情弦

谈及本届港艺主题“真·我角度”,毛俊辉称,“无论是哪一种戏剧形式,现代戏剧或者中国传统戏曲,求真,永远是探索艺术的价值核心,我们应以无比的热情上去拥抱它!”这不只是创作者与作品的理想关系,也该是艺术节的举办者与艺术家、观众达成的约定。

文|  梅生

本文刊载于20180320《北京青年报》B2版



往期精选


韩国电影人又一次“打败”了政府:每次危机后,他们都能再上层楼,服!


柏林电影节的关键词是“友好”,对观众、对电影、对女性


从“虽远必诛”到“强者无敌”:“有关部门”与观众的一次审美默契


狗年说猫:文人“猫党”多多,猜猜最佳铲屎官是哪一位?


如果女人缺席,男人就会重新变成泥巴?


鲁敏:胡迁之死


啊,瞧这个把上帝浸在尿液中的摄影师!


张大千的两枚“客印”以及一段惊心动魄的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