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也罢,房也罢,终究都是一场“路过”丨阳光
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
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
你我,是一场路过——“路过”是198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里一个主题词,他们对非洲是路过,人生对这世界是场路过,你我,也终是一场路过。
婚姻,无疑是神圣的,用一种世俗的仪式感,试图承载最大意义的爱情,囊括了人与人、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承诺与祝福。
但,现在的离婚率并不低,尤其对于大城市,甚至有离婚率排行榜,越发达的城市,离婚率越高。一方面,结婚是勇气,而离婚也是一种合理的纠错机制;另一方面,却与房子、房产政策息息相关。
离婚,求得一个单身,取得首套房资格,享受较低的首付与优惠的贷款利率。在房价高企的现今,涉及资金大,不仅仅是几万,甚至数十万。对于很多家庭,如果不离,限于手头资金,根本买不了房,或从增值的角度,二套房的房贷利率不仅没优惠,还上涨,这就让买房失去了意义。
为结婚而买房,为买房而离婚。
想起来似乎荒谬,把神圣的婚姻,硬生生肢解成一次次“路过”。有些人视之为底线,哪怕买不了房,也绝不离婚,甚至动这念头都觉得羞耻,把婚姻视同儿戏是对婚姻和自己的侮辱,这种坚决的底线态度,让很多家庭在疯涨的房价大潮中,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机会,也不后悔。
当然,后悔的家庭也不说。
但人生就是愿赌服输,不在于态度,输赢才是最终结果。
也有些人,把资产的安全感视为更重要的因素,或者说,婚姻只是一张纸,离或不离,这张纸并不代表相濡以沫与彼此承诺的意义,那么,“离”就是一种顺其自然——假如还能省钱的话。
《走出非洲》里,芬奇哈顿对凯伦表达他的爱情与婚姻观,“我不会为了一张纸而更爱你,也不会因为没有一张纸而不爱你”。巧妙的在一张纸与爱情之间做了腾挪,殊不知,有没有一张纸,对于女人,却是安全感,意味着这个男人对她是不是认真的,是不是把自己纳入到人生规划里,体现着男人对女人的“尊重”。
这两种认知,都有充足的理由,合理性的存在。
第一种人瞧不起第二种,从价值观的角度,第一种人有着精神洁癖,守护着内心简单的愿望,不让婚姻变成一种工具,一丝一毫也不愿意;第二种人,权衡综合因素,成本与效率,婚姻只是形式,重要的是本质,家庭资产上升,带来更充足的安全感,有利于财务自由。
其实,连“婚”都不敢离,这样的婚姻还有什么意义?犀利、残酷、直接,似一道利箭,射中第一种人清高的骄傲。
第一种人不要找第二种人结婚。幸福的婚姻,往往是同类,而不幸的婚姻,往往是两种人的阴差阳错,本质上,这是两种价值观。
第一种人找到第一种人,温柔以待,尊重婚姻的仪式感与意义,不惜错失种种财富增值的机会,在资产保卫战中处于下风,但好歹有彼此的守望与慰藉,人生终究是温情的流淌,总有一种底线,是两个人共同的护城河,一张纸的意义,如果认为没有,那就没有,仅仅一张纸,但如果赋予其共同的婚姻观,共同的某种微妙情愫与象征,那么就不是一张纸,而是价值观的盟约。
第二种人与第二种人的邂逅,历经权衡,婚姻本身即带有人生的相互投资属性,假使中途结了离、离了结,也不过是人生赢家的路径选择。利益的联盟,资产的跃升,共同的旨意与一致性的步伐,让双方结合得更紧,所谓一张纸,也不过就是一张纸。
本为伉俪,奈何离婚。
其实,谁都不愿离婚,只不过是一种对因素的权衡与拿捏。问题的本质,一方面在于夫妻之间价值观婚姻观的碰撞,另一方面在于体制,中国把户籍、学籍、婚姻、购房比例与贷款利率综合在一起,作为对经济和社会的政策调节。特别是对房价的调控,令人可悲可叹。
原本是爱情、婚姻,原本是人性与文明,结果沦为经济调节的一个因子,个体的情爱价值与选择,在宏观背景之下,可笑的成为一个工具,买不买房,多大的首付与多高的利率,原本就是一个人的收入决定,属于银行和开发商对个人能力的基于数据模型的考量,而现在,多了一层婚姻与单身的政策,人为制造道德的摇摆与考量。
个体的不情愿,有多大意义呢?在铿锵的坚硬的资产泡沫面前,颓得在尘埃里只是低低开出一朵花,愿君多采撷,这个社会,又有多少君?经济的考量,没错;把握房价的上涨,没错。错的是,为何一定要把个体的情爱与婚姻伦理进行碾压,才能有资格去拥抱泡沫?
资产的繁华最终散场,也许只是幽梦一帘,而婚姻之创伤,重圆的不是破镜,只能是另一面镜。人生的尘埃落定,岁月的一曲终了,谁为她倾负天下?谁为谁备好房、并肩天涯?
情爱跌宕,观念碰撞,在这七夕佳节,有的人还在为买房陷入离不离的纠结。一场波澜壮阔史诗般的房价狂潮中,藏了多少人的心路纠葛与爱恨情仇,情也罢,房也罢,终究都是一场“路过”!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留言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