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有了巴别塔的毁灭才有了对于巴别塔的想象 | 阳光
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
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
一
巴别塔,又称通天塔,在圣经中早有深意。
《圣经·旧约·创世记》,大洪水之后,上帝把彩虹放到高空,与人们立约,不再用洪水毁灭大地。诺亚的子孙们怀疑上帝的誓言,以防再来一次大洪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那时候,人们说着一样的语言,操着同样的口音,建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巴比伦城,高楼直插入云,甚至惊动了上帝。上帝不喜欢人们质疑他的誓言,而且他看到人们如此齐心协力,统一强大,心想: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
于是,上帝悄然改变了人们的语言,无法交流,分散在各地,“通天塔”终究半途而废。
宗教绘画中的“巴别塔”气势恢宏,但上面却残破不堪,在云层里显得格外惊怖,搅动着心灵深处的惴惴不安。“巴别塔”似乎在暗示人类的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
二
即便有圣经的暗示、上帝的诅咒,有巴别塔的传说,人们依然对天空充满着无限向往。广漠无垠的天空,犹如一张又大又平的白布,空荡荡的,却藏着人类内心深处的好奇、不安与莽动。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高往往意味着一种神性的暗示。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很多,流传至今的,比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在中国则是佛塔/宝塔,安放佛陀的舍利等,像西安的大雁塔、苏州虎丘塔、南京大报恩寺等,往往是奇数楼层,寓意着阳气。
但好长一段时间以来,人类因为被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所限,建筑普遍不高,对天空的突破不过尔尔,大多数都是仰望之姿,像高而尖的教堂顶,与其说是对神的膜拜,不如看成是对人的嘲笑。
这一切的变化是Skyscraper,翻译为摩天大楼,极传神。
Sky天空,scraper是刮刀、铲平的工具之意,最早是船员术语,指帆船上高大的杆或者帆,现在用来指城市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有时不得不惊叹历史的某种内在方向。
早年,从欧洲过来的人,建造巨大的船舰,扯着风帆,与怒海狂涛争斗,终于来到新大陆。在美洲大陆开疆拓土,不断建设,拓展城市的边界,自19世纪底开始陆续建设高楼,直到20世纪在芝加哥、纽约、波士顿等城市陆续建成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楼,统称为Skyscraper,犹如巨大的风帆,对着天空刮擦。
1884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幢摩天大楼,高10层,42米,设计师为威廉·勒巴隆·詹尼,总体感觉是方正端庄,古典雅致。
三
进入新的世纪,全世界尤其美国的摩天大楼迅猛发展,原因不外乎:
(一) 城市高速发展,商业聚集,聚集了大量人口与财富;
(二) 土地价格越来越昂贵,大楼建得越来越高成为一种必然;
(三) 新的建筑技术与新材料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从美国的大都市开始蔓延,摩天大楼出现在亚洲、南美甚至中东,一些发展中国家像追逐奥运会一样追求着摩天大楼,视为国家崛起的标志。另一方面,欧洲因为涉及到历史人文景观与城市天际线的考虑,对摩天大楼建设一直小心翼翼。直到1950年,马德里率先放宽限制,其它国家紧随其后,比如巴黎建造了蒙巴纳斯大厦。
再到后来,摩天大楼已经遍布全球。
甚至,城市的地标往往就是摩天大楼,这也构成了现代城市心理,楼栋高耸入云,寸土寸金之地体现着高度的效率。在城市内部,摩天大楼影影绰绰,哪怕遥远处也能望见矗立的身姿,若从空中俯视,犹如一根一根巨大的手指,试图往空中抓着什么。
纽约一
这张照很好的体现了人们对于城市的一种怅惘,摩天大楼在昏黄日照下的巨大黑影,沉重到压迫到人心。我想到的是城市的“热岛效应”,交通的拥堵、路怒症的抱怨、刺耳的噪音、炫光污染,是升腾的城市,也是人性的熔炉。一如圣经里记载的“巴别塔”,充斥着人类的好奇、欲望和触动上帝的鲁莽,隐喻着不安。
纽约二
这一张照又很不同,夜色里的迷离璀璨,摩天大楼在哈德逊河奇上的倒影,极具美感,就像城市舞动的脚步,流淌着华丽音符,一支浅浅吟唱的曲子,拨动着心绪节奏。
两张不同的氛围与感觉,就像矛盾的城市,一方面铿锵有力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最杰出的文明,最优秀的文明,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商业,更美的创造,更有才华的满足,同时另一方面,繁华背后的落落寡欢,纸醉金迷的荒唐,城市的躁狂与激惹,衍生出城市里独有的乡愁、哀思、不安与惶惶然了,犹如人间地狱。
当然,在很多欧洲人眼里,摩天大楼恰恰体现着美国暴发户的粗俗与暴发户本质。
四
我承认,摩天大楼确实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是现代化的象征。
但倒过来,一些不具备能力的城市试图通过建造摩天大楼,尤其高度的竞赛,从而获得眼球与资金的青睐,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虚荣心与雄心。
不要说迪拜了,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金钱,有人笑称在迪拜,空气里都有钞票的味道。在其他任何一个城市,动辄数十层、数百米的摩天大楼,就是一个巨兽,容纳了大量人口与活动,仅水电费的消耗就极其夸张。
据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天的运行和维护费用高达100万人民币,这本身就是资金的消耗与流动。
其实,问题的关键,我总结为两种:一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一种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那么对于发达国家尤其美国而言,城市的繁荣与文明,自然诞生了无数的摩天大楼,这是前者,“经济发展的必然”;而对于东亚国家,尤其中国,虽然随着国力的强盛,摩天大楼体现了经济之“果” ,但又同时体现着经济之“因”,城市的运营者把建造摩天大楼视为城市发展的引擎,让它成为一个“因”,这是一种“发展经济的必然”。
就像一个白手起家的暴发户去买车,要挑最贵的车,这体现着面子、圈层,同时也对今后的生意有着某种信任背书的意义。一辆最贵的车,是其富裕实力的必然,又提供以后更富裕的可能性。
对于中国有些城市,摩天大楼就是那辆“最贵的车”,有这么点意思。
五
1999年,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提出“摩天大楼指数(Skyscraper Index)”。当时,“摩天大楼指数”仅是劳伦斯分析报告开头引入的一个玩笑,根据美国地产建造和投资数据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的前后。
当然,我们都了然其中的逻辑:无非是投资过热与泡沫刺破的周期律。
安东尼·伍德(芝加哥高楼和城市生活环境委员会负责人),有一句话因刻薄而深刻,“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超级摩天大楼,使得它们能够在地图上崛起。它们希望向发达国家显示它们已经赶上来了,它们现在也同样拥有修建摩天大楼的财力和技术。”
似乎在印证伍德这句话——“做地标性建筑不是我们想做的,而是政府想做。” 绿地集团内部一位人士表示,多数超高层项目主要是由于政府想要出政绩。
六
南京,一座历史古城,古朴、幽雅、别致、恬静、舒适,有着深厚的韵味与历史的遗风,同时,在南京的新城区,又有着现代城市的开放、包容、繁华、活力,拥有剔透净爽的整齐秩然。
我知道,今天拍地,南京河西南鱼嘴的摩天大楼,如果是标题党式的惊叹,抑或耸人听闻的崩溃论,无论哪一种,都是夺人眼球的绝佳方式,但极端的认知有意义吗?
所有的事物
我都要看上两遍
一遍让我欢欣
一遍令我忧伤
世界完美地闭合
在两页封面之间
那里,我聚拢起所有的事物
并将它们爱上两遍
在我看来,南京的这座摩天大楼,其中蕴含的经济理性与决策因素比较复杂。正如之前所言,摩天大楼的诞生逻辑:一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一种是发展经济的必然。
南京的这座摩天大楼,恰恰这两个因素都具备。
对于南京这座万亿经济体量的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东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华东仅此于上海的金融中心——即便放在全球,其经济体量、金融与服务业也能支撑得起,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与广州、武汉、长沙、青岛等城市相比,南京有两座超高型摩天大楼似乎也不为过。
主城的紫峰大厦是主城高端服务业的表,山、水、城、林融合。而南京走的是新城区发展模式,从奥体到河西南,一系列试错之后,终于形成CBD的前世今生与现实思路,长江边与江北新区隔江相望的半岛,鱼嘴的摩天大楼是一种“新南京”象征,也是“以点带面,引领发展”的发展引擎。
尽管,这个建设的过程,以及CBD的聚合过程,必然是城市内部经济资源的再一次发展与分配,其中渗透着资源的移位与各种博弈,一个板块的繁荣是否意味着另一个板块的间接衰败或改造?
七
回到文章开始,圣经里说,人类为了避免洪水的浩劫,试图建造通天的“巴别塔”,然而被上帝诅咒。
而历史上的摩天大楼,有些像被诅咒似的,就像“劳伦斯魔咒”,摩天大楼的野草般疯长,往往伴随着经济动荡。
纽约世贸双子塔,遭遇911的沉重打击。下图是美国街头纪实摄影大师乔尔·迈耶罗维茨的著名《双塔》,无数的建筑残骸犹如在疼痛、哭泣。
尽管如此, “劳伦斯魔咒”,经济大萧条又怎样,帝国大厦翻页了一个世纪。惨痛的911又如何,更高规格的纽约世贸大厦正在兴建,不久整体面世。
对于南京鱼嘴的摩天大楼,选择诅咒抑或童话,那么,我宁愿选择祝福。如西川所言,有了巴别塔的毁灭才有了对于巴别塔的想象。
要让人类放弃一座巴别塔的建造不难,放弃对于高度的激情却不那么容易。
加“南京城记”主编阳光(inger0412)
交流我们的房产、城市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