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房价更值得关注的是:孩子在哪儿? | 阳光
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
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
除非有重大政策的刺激,中国人口的雪崩几乎不可避免,但当下呈现出来的矛盾却是:
大城市为蜂拥而来的人口而烦恼。一线城市纷纷出台人口控制目标,这其实给二线城市做大做强留下了机会,但这样的时间窗口并不会太长,等到一线城市放开严控时,二线的天花板也就到达了。谁能在未来十几年吸引到足够多的外来优质人口,谁就拥有未来。
“人口”问题可以视为观察城市前景的重要指标!
过年回老家,村子里炊烟袅袅,草木俨然。兜了一圈,原先的小学不复存在,现在是一排厂房了。幽思一番,再到其他村的同学家,发现他们曾待过的小学也已拆除。事实上,之前的七八所小学如今合并成一所,孤零零的在镇上,敞阔的操场,寥寥教学楼。
全市(县级市)高中也就4所,是之前的一半不到,拆的拆,合并的合并。想去找母校惦念一下,也找不到地儿,学校都不复存在。
小时候,上小学和中学,一个年级200多人,我就知道一对是双胞胎,其他都是独生子女。上了大学才惊讶的发现,原来人类家庭也能生两个甚至三个啊。有一个同学是连云港的,外号小六,嗯对,上面有5个姐姐。
现在,看人口数据,南通的确是全国计划生育抓得最有效果的城市,惜如今人口已是连续13年负增长。
中国的70后/80后算是神奇的一代,短短三四十年历史,已经遇到太多的百年不遇和千年不遇。
人生如黑天鹅,时时扑着翅膀。计划生育就是其中一例。
在现代化国度,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政策了。人口的自然调节往往是人、环境的综合产物。但有司居然替代造物主,把人的生育等同于管控机器流水线,设置阀门,控制流速,由庞大的组织进行监管,统一调度,并作为严厉的考核指标,行政命令下达到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每一条道路,熙熙攘攘或大漠荒烟,宣扬的是“只生一个好”。
台湾有一部有名的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用“一寸山河一寸血”来形容计划生育,恰如其分。其实,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早就被哈耶克所驳斥,人不是负担,而是市场、资源、财富及未来,失去人口增长的国家,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并不会为人口的减少而欣慰,相反是忧心忡忡。
人生匆匆,白驹过隙,从计划生育的全面施行1980年,到放开二胎2015年,恰好是70末80初的生育期,享受未来的4-2-1或4-2-2家庭压力汉堡包。至于上小学时大学免费、上大学时小学免费,这种“小感慨”就不提了。
同情一下这阶段的人,在步入中年的节奏里,居然二胎放开,每个人都面临了这样的选择:生不生?
有一个关键指标:总和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地区育龄妇女终生平均生育子女的个数,总和生育率为2.1(世代更替水平)是维持下一代人口与上一代数量上持平所必需的红线。一个妇女生2个小孩,在理论上可以维持总人口不变,但考虑有夭折、意外死亡等情况, 2.1个小孩才能维持总人口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零。
因此,假使现在所有育龄夫妇自觉响应号召,全部都生二胎,也不过是2.0的生育率,亦仅仅是维持这一代代际人口的规模。即便当下彻底结束计划生育,全面放开随意生,以当今的生意意愿,中国人口也绝不会爆棚。
最新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6~1.9,又因为实际生育率<生育意愿,在刚才的1.6~1.9基础上打个折,实际生育率能有多少?
当我们“享受”着城市高压力、快节奏、辐射多、生态差、地沟油,甚至还有好火费炭、好女费汉的原因,但即便牛累死在田里,也未必就能如愿,毕竟生孩子又不是富士康工厂和流水线,开关一扭,输入原材料,就能按部就班产出。
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
而且,生育意愿也要看能力。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孕不育患者目前已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而20多年前,我国育龄人群中不孕不育率仅为3%。在快速增长的不孕不育患者中,25岁至30岁的人数居多。
另外,从大学生群体目前的捐精活性情况来看,也不容乐观。早晨八九点钟的年轻人都不行了,更何况人至中年、垂垂老矣的我们呢?
我们的总和生育率距离2.1有多远?
《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了201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结果:“2015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多位人口学者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考虑到漏报等诸多因素,这一数据仍然低得出乎意外。并且,这一数据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的一半。”
当然,中国计生委的总和生育率数据为1.8,这到底是实际的统计数据还是一个政治数据,迄今为止,居然没有任何的说明——与扑朔迷离的经济数据相比,人口数据更令人摸不着头脑,很多数据和报告都在打架。
其实,即便总和生育率是1.8,距离2.1尚远。
前几天,我翻了一下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16年国民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文中以正面的口吻提到了2016年出生人口多的增多,实际上,1786万这个数据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的效果初步显现,不过,这其中包含了中国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的因素,所谓“补偿性生育”。
但,2016年也不过比2015年多增长131万——与之前计生委和部分专家预测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相差甚大。
中国人口金字塔100年间的变化
人口的减少不可避免,而年龄结构也有危机,老人增多,青少年儿童减少。
银发浪涛的中国,指日可待。我们现在是温水煮青蛙中的青蛙心态,若理性思考,以现今每一代人递减一半的人口发展趋势,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以后,等60、70、80后这人口最多的三代人逐步进入养老乃至死亡期以后,人口总量的雪崩不谈,最惊人的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如上面最右图所显示危如累卵的年龄结构,届时最明显危机就是养老,让所有老人优雅且有尊严的度过晚年,基本做梦了,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养老人,资金都磕磕碰碰,以后更少的年轻人养更多老人,指望上帝吗?
养老得靠自己,得靠家庭,我们之所以在年轻时要努力,不断的进行房产投资和理财,忙得像狗似的,不就为了老有所依?
总不能像东北的一些老工程师那样,退休了还得找份工作继续操劳才勉强糊口吧。
提起东北的没落,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人太少了,而且还在外流。长三角的人都应该庆幸,气候适宜,水土肥沃,自古以来鱼米之乡、人口富裕之地,人虽然老了些,像南通直接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依托自然环境、文化经济和产业优势,尚有吸附外来人口的能力,因此繁华的大厦得以支撑,危机被隐蔽地转移。倘是东北和西北,也只能繁华落尽,“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抬首外来,还有一个隐患——能做母亲的女人在急遽减少。现在还能有“补偿性生育”高峰,一方面是政策的卸载和释放,另一方面是目前育龄妇女的群体较大。但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育龄妇女每年将减少500万人左右。
育龄妇女,每年减少500万人——此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015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为1.17亿,占比8.5%,少数民族生育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的此消彼长,为未来的民族与宗教冲突埋下了隐患。
看新生儿数据。2016年南京市新生儿共102521个,同比增长32.1%,增幅创历史最高纪录,2015年南京市新生儿数量为7.7万个,增长了约2.5万。
南京人口,全国占比0.59%;南京新生儿,全国占比0.57%。两个数据基本吻合。但2016年南京新生儿的增幅,对比全国131万,占比2%。可见在南京出生的新生儿增长大幅跑赢了全国。
再看北京,2016年北京市的新生儿数量达到28万,比2015年增加了7万。北京人口,全国占比1.57%;北京新生儿,全国占比1.57%。北京新生儿的增幅,对比全国131万,达到5.3%。
其他城市,像上海、杭州、武汉、成都等,数据均未出炉。山东很特殊。2016年山东省人口出生数量达到177万人,同比增加53万人,增幅为42 .7%。全国多增长131万人,山东增加了53万人,占四成左右,因此也被称为全国“最敢生”的省份。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一二线城市,居民并不比其他地方更能生,但这些城市能够吸引到外来人口(孩子去哪儿)——其实,城市发展靠的就是外来人口!尤其是优质人口!就像发达的欧洲,当内部生育不足时,只能吸引外来人口——优质的也罢,结果来的是大量那啥的人口,这就埋下祸端,甚至广州也吸引了不少非洲人口,这也是一个隐患。
2016年是转折点,一二线城市在人口增量的效率(吸附外来人口)上更快,这与一二线城市拥有更好的医疗资源有关,也和这些城市的计划生育一直管控严格有关。
在这些“吸血”城市之外,可以想到的是新生儿的荒漠状态。
房价涨不涨?哪个城市有前途?……只有人口才是终极意义。人口不仅是因,其实也是“果”,它是一个城市对人的吸引,包括这座城市的学校、教育和具有吸引力的产业,人心所趋,民心所向。学区房能不能涨,是由这个城市吸引来的优质家庭决定。
这里的 “人口”,不仅仅是出生地,更是人口(尤其人才)的流动方向。就好比一些城市,人口出生多,基础教育好,但最后大多外流了,肥了他人田。
当我们在南京、上海、北京、杭州、武汉,深感入学之艰难,商场人潮汹涌,幼儿园怎么都不够,还得找人找关系时,沉默的大多数地方,小学和中学在不断的合并,消失的不仅仅是乡村的记忆,还包括很多人的母校。
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些来自乡土的子弟,不仅注定失去故乡,还失去母校。这是个体的慨叹,实则是中国人口波动与流动一个小小的侧面投影。
对于中国,真正的乌云是人口,是女人的子宫,倾听一下,它是否想生育、想生几个。再去倾听一下我们这些城市,是否让这些子宫具备安全感,是否远离了地沟油、污染和辐射,是否有大量成功的母亲养育出大量成功的公民男性,从而让城市的优质女性甘愿放弃单身之念,重投爱情、婚姻的怀抱并生儿育女,甘之若饴?
很多专家和媒体对人口危机的归因,并不全面。通常认为,因为教育、医疗和养老的顾虑和担忧,导致大量家庭在哪怕全面放开生育甚至鼓励生育的前提下都不生,或只生一个。但,像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政府积极鼓励生育,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福利制度,可惜女人还是不愿生,这说明是否具备体制性保障和福利制度不是本质原因。
女人越是高学历、高收入,生育意愿就越低。女人越是走上职场,独立、自强、自尊、优雅从容,和男人一样奋斗,去体验这个世界。她们的生育意愿就越低。
李光耀曾经为新加坡的优质女性深深忧虑,苦口婆心劝她们赶快结婚生孩子。他曾表示:“我国经济发展没有问题,问题是人口越来越少。”
“我们要慢慢让大家了解,一定要生孩子,一定要代替我们,一定要结婚,才有希望解决问题。”
“我看这样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国家没有人了。”
“最后我们要问一下自己,我们是要养育下一代来替代我们,或者是逐渐老化、萎缩,然后被移民和工作准证持有者所替代?”
与之相比,全世界最能生的民族,女人一般是不接受教育、不抛头露面、不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或许,她们唯一能自由做的事,就是生孩子。
整天研究房价,其实大可不必,人口的出生、结构与流动方向,才是房价极重要的因素。毕竟,房子是给“人”住的。因此,比起房价更值得关注的是,孩子在哪儿?
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就是有前途的地方。
加“南京城记”主编阳光(inger0412)
交流我们的房产、城市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