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历史上的人权四杰

印象君 德国印象 2021-01-27

12月10日是国际人权日,是为了纪念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而设立的纪念日。因此,人权主题是德国外交部及其他欧洲国家外交部的宣传重点,那么借这个机会,印象君也想为大家介绍德国近现代史上的人权四杰,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人权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是很多德国人眼里的榜样。

 

也许他们的事迹在中国并不为人熟知,他们中有人反抗原民主德国的恐怖统治与不公,有人为自由和个体尊严而战,还有人为男女平权以及性少数群体的权利而不懈奋斗过。

Sophie Scholl(苏菲·萧尔)



反抗不公、暴力与恐怖统治

 

苏菲·萧尔生于1921年,是反对希特勒政权的女战士。二战期间,还是大学生的她就加入了基于基督教价值及人道主义价值的德国学生反抗组织“白玫瑰”。

 

和她并肩作战的还有他的哥哥汉斯,他们在南德很多地区散发传单,揭露纳粹统治的黑暗,号召大家起来反抗。然后,萧尔兄妹和另一个朋友不幸在一次散发传单行动后在慕尼黑大学被捕,而后公开审判,以叛国罪判处死刑,于1943年2月22日牺牲,年仅22岁。

 

至今,“白玫瑰”仍被视作德国学生市民反抗纳粹统治的标志。苏菲·萧尔的事迹也被多次搬上大荧幕及舞台。她用生命反抗不公、暴力及恐怖统治,为了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纪念,政府为她发行了纪念邮票,德国的很多街道、学校和广场也都以她的名字命名。

根据苏菲·萧尔事迹改变的话剧

Wolf Biermann (沃尔夫·彼尔曼)



力争批评的自由

 

沃尔夫·彼尔曼于1936年生于汉堡,是德国著名的曲作者及抒情诗人。他用作品来歌颂言论自由,同时抨击原民主德国政府。彼尔曼的诗集一直跻身德国最畅销的战后文学之列。直到今日他还会举办音乐会并且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常常提出异见。

 

彼尔曼的父亲是犹太人,当时作为共产党员与纳粹做斗争,于1943年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害。战后彼尔曼和母亲一起移居到民主德国。在那里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歌曲和第一批诗作。他开放的文风和批判的内容招致了当局的不满,于1965年被封杀。1971年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s)上台,大大抑制了社会自由化进程及言论自由的开端,终于使之在1976年再次成为泡影。1976年,彼尔曼被许可在西德进行了音乐会巡演,而后被禁止进入东德,这在东德和西德均引发了抗议。彼尔曼被开除国籍后,不少民主德国时期的艺术家和异见者都改变了他们对民主德国的态度,由“一致批评”变为彻底地划清界限。

德国统一后,彼尔曼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彼尔曼70岁生日的时候,时任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还在总统府为他颁发了联邦十字勋章。自2007年起,他成为了柏林第115位荣誉市民。他赞颂着这座城市,与(原东德)德国统一社会党的不公和柏林的分裂抗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Friederike Nadig (弗里德里克·纳迪希)


争取男女平权


弗里德里克·纳迪希(1897-1970)曾是社民党的女政治家,是四位“德国基本法之母”之一。纳迪希被选举为1948年/49年的制宪议会议员,负责二战后及纳粹独裁倒台后起草德国自由民主基本法。

图片来自网络

 

在德国,和今天所介绍的另外三位人权杰出代表不同,纳迪希并不那么有名,但是她的贡献意义非凡。她在议会中一直致力于争取男女平权,特别是力求同工同酬及婚生和非婚生孩子在法律上的平等。

图片来自网络

 

德国基本法第三条第二款的设立就得益于纳迪希努力:“男女平等”被纳入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三条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性别平等,禁止歧视及出于某种特质的优先权。基本法第三条和其他基本法条款一样受特殊保护:基于“永久条款”性质,这一条款在宪法修正案中不可触及。


基本法首先在西德的法制和民主上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而后自1990年德国统一以来在全德范围内生效。自那以后,“人的尊严不容侵犯”这句强有力的话约束着所有国家行为。

 

纳迪希的主要贡献在于巩固了女性民众的民主思想,1961年,她因此获得了联邦十字勋章。

Magnus Hirschfeld (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


争取同性恋自由生活的权利

 

Magnus Hirschfeld(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教授,1868-1935)是医生、性学家,同时也是同性恋运动的先驱。自19世纪90年代起,他就作为先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同性恋电影,创刊了世上第一本有关同性恋的科学杂志,也作为第一人以科学的视角让世界了解同性恋的情况。

 

他掀起了有关同性恋权利的公开辩论,自己也致力于推翻当时的反同性恋法律。1919年,他在魏玛共和国所属的自由柏林地区创办的性学研究所是人类性行为研究,特别是同性恋研究方向的世界领先的研究机构。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欧洲、美国、俄罗、亚洲等地进行了世界巡回演讲,大获赞誉,并被称为“性学爱因斯坦”。

 

1931年,赫希菲尔德在上海结识了一位学医的大学生。他一路跟着赫希菲尔德并一起回到柏林,作为赫希菲尔德的学生和爱人一直陪伴他直至去世。

赫希菲尔德和LI Shuitong

 

有趣的是,赫希菲尔德还是世界上第一批在同性恋领域使用“种族主义”这一概念的科学家,他在1933-34年写了一篇反驳纳粹种族教义的分析文章, 其中将“种族”一词在与人有关的范畴内描述为毫无科学价值的概念。

 

由于1933年纳粹取得政权,第一次同性恋运动中断,同时,赫希菲尔德倾其一生的事业也中断了。纳粹上台后几周,他的研究所就被洗劫一空并关闭,所有书籍文献全部被当众焚毁。赫希菲尔德也不得不流亡在外,再没有踏上过德国的土地,于1935年在法国尼斯去世。

位于柏林Magnus Hirschfeld Ufer的雕塑,以纪念第一次同性恋运动

 

1933-1945年间,数以万计的同性恋者被追捕并在集中营内被杀害。直到20世纪70年代年,同性恋在战后的联邦德国都被视为有罪。2016年,德国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案,由此德国才充分实现了同性恋群体在法律上的平等。赫希菲尔德在争取性少数群体权利上的贡献是公认的。2011年,德国政府成立了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德国联邦基金会,来消除对同性恋及跨性别群体的歧视。


往期
印象精彩

没有温克尔曼,咱们可能看不到兵马俑

* 献给德国生活小白,火车票全攻略

* 德国高铁,“况且”出了新速度

德语“年度词汇”盘点,“牙买加破裂”居首

数字话圣诞,德国人也不得不剁手

为歌德献唱一折《牡丹亭》

12月德国文化圈那点事儿

Hallo,摩拜单车!

一个僧侣改变了世界-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