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出门,找寻成都青年的线下交游所在地

成都青年图鉴 海浪公社 2023-02-05


在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社群情怀与人生任务相关,社群情怀不仅有利于个体解决人生问题,也会使个体更好地扩展自我意识。他曾说:“生命中的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是因为关怀社会太少,停留在自己太多,失去社群连结。


类推到心理学的实践中,阿德勒依靠社群作为工作方式,以建立社会群体为方式来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提供支持。


如果说一个成功而良好的社群应该满足阿德勒对社群于个人作用的期待,迎合个体内心对同温层构建和共情的需求以及“一起幸福快乐”的意识,对于在都市生活中匆忙行走的年轻人来说,与自己共同生长的社群便成为了在都市生活的庇护所在


这是海浪年终总结的第二个企划,我们来聊聊年轻人的线下社群。


“年轻”二字,似乎本身就带着一些漂泊感。处在不可见未来与重重人生选择的中央,谈归属与安稳显得有一些奢侈。


这篇文章,我们想聊聊年轻人的线下交游,聊聊我们是否还能在手机app和键盘输入之外找到适合自己的同温社群,也聊聊成都这座城市如何构建出适宜青年生长的社群





空间之上如何建立自己的文化社群?

找到成都青年的线下同温层


成都是包容的,作为一座尚在蓬勃发展期的城市,她急不可耐地收容着所有没来得及扎根的年轻的梦。而玉林,无论是在老成都人的心里,还是在流行文化的唱词中,都被赋予了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这里诞生过为无数成都音乐人孵化梦想的小酒馆,有过吸引来来往往文人墨客而逐渐成为文化地标的白夜酒吧,这里到现在,仍然小心珍藏着一批年轻人的事业与梦想。


2020年10月,「野生童话·天台」在玉林一座居民楼顶陆陆续续迎来三四百个前来庆祝开业的朋友。


2020年9月,「撑展」连同一群伙伴在彩虹街举办了“你好,彩虹街”摄影展及系列活动。


2020年7月,「明堂士多」在芳草东街的街角亮起“chill chill my day“的招牌。


一年时间,他们渐渐在玉林生根,茂叶接天,共建起成都的绿荫。


🟡 2021年春节,位于彩虹街4号的撑展在自己工作室的店面贴满了手写的祈福春联。


野生童话·天台在一栋居民楼的楼顶坐电梯,到七楼,再爬一段楼梯,楼梯间是写着“开心很重要”的墙体涂鸦,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不算高的筑墙围起了一片充满生命力的天地,越过筑墙向外,是成都市的天际线。开业至今,天台以其优渥的地理位置收容着成都一批有想法的年轻艺术家们的想法实验,无论是随性的音乐JAM,还是雕塑、舞蹈、戏剧与诗歌。


明堂士多在天台的对面,在手机维修与一家理发店之间,卖咖啡和酒,更重要的是卖黑胶。作为专注于唱片文化的线下空间,欢迎所有朋友来分享自己喜爱的黑胶音乐,而2021年末,明堂改建了自己的空间,开辟了live room,邀请玩音乐的朋友们来做现场音乐。


再走几步,撑展在彩虹街。撑展在彩虹街似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临街的店面好像没有什么在售卖什么,而明快的黄色在老街老巷间点燃一片年轻的生命力。常有往来探店打卡的路人经过撑展,好奇地看着门口的白板上千奇百怪的涂鸦,门内浪仔的巨幅立牌,和挂满墙印刷黑白摄影作品的幕布。



🟡 去往野生童话·天台一定会经过这片杂乱却真诚的涂鸦墙。


野生童话·天台的前身是构建于天台上的一个休闲场,闲着的朋友们没事上楼喝喝啤酒打打乒乓球。现任主理人之一加辣在第一次看到这片空间时,就产生了强烈的“如果把这片空间给我,我能更好地把这片地用起来”的感觉。


后来,加辣和玩滑板的朋友大勇想找个地方做酒吧和滑板的集合空间,正好和天台的前老板吃饭,听说这片空间正准备转租时,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加辣一口应下了这片空间,甚至没有问清房租。房租确实不便宜,“如果光靠我们两个的话可能会坚持不下去,也坚持不了多久。然后就想了个方法,反正里面房间也很多,就邀请一些做青年文化的朋友,分租给他们。”


现在的野生童话·天台包括滑板店、酒吧、纹身店和手作空间。聚在天台的朋友们共同动手装修布置了天台,筑墙的画是朋友们的作品,墙体的木饰是床板改装。主理人之一若水说天台的造型像一艘船,像海贼王一样,往前开,看见不同的岛屿,和船上的伙伴一起


在天台坐一会儿,你能在酒与音乐之间见识到各种奇妙碰撞在一起的场景。有打扮精致的网红带着相机来打卡,在每一个角落凹造型;有搬着电脑写东西的人,在写字的间隙在键盘上浇一点烟酒带来的灵感;有举着诗集用方言读诗的人,在两口酒之后在诗句之间加入一点音律。


年轻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被天台吸引。有人在小红书上看见博主打卡,被在市中心看成都天际线的风景吸引;有人是因为关注音乐live或艺术活动,在活动夜来过一次后逐渐与空间产生联系;有人被朋友带着来过一次后成为常客;也有人寻着滑板或纹身过来,又在天台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天台的熟客往往会熟稔地与主理人们打招呼,而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因为在这片空间的交流而变得亲近。在寒冬围着同一个火盆烤火,为了一首喜欢的歌招展自己的四肢,惬意放松的空间让人们在实体线下场域辨别自己的“同类”。年轻人们聚集在天台,在这块文化客厅形成了自己的社交空间。当在年轻人眼中,“社群”的概念愈发线上时,天台却构建了线下的青年角落。



🟡 天台还没有装修到像现在这么好看的时候,聚在天台吹科打诨的年轻人们。照片来源于野生童话·天台


明堂士多开业的时候,前前后后来的人远超预期,只得去隔壁烧烤店借来一排蓝色的塑料凳,让朋友们在街头转角的空地坐着。后来经过的路人频频向内张望,打听是不是新开了一家火锅店。


“不是火锅店啊,那怎么排这么多人!”


这就是明堂士多第一次与玉林打招呼的方式。


来明堂的熟客很多,这些老朋友们大多保持着每周来看看的习惯。主理人二G三熟稔地和他们打招呼,老朋友般聊起最近在干的事,将新到的唱片推到他们面前,“这张好,听。”


“士多”,从英语store音译入粤语,常常出现在广东街巷间,指售卖零食、烟酒和杂货的便利店,是附近居民就近购物的便利选择,也是闲暇时构建起市井生活的组成元素。“明堂士多”,用音乐吸引着年轻人们重新走进自己所生活的“附近”,也用音乐连接起了街坊邻居的生活日常。


每个周日,明堂士多都会办起“Sunday My Friends Will Come“的周末派对,名字的灵感来源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爵士乐手Miles Davis的代表作《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周末派对的概念,以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星期天跟朋友来放歌”。在特定的周末下午,带上自己的唱片,在明堂士多的把自己喜欢的唱片放给更多人听。


在明堂主理人二G三看来,这样的活动最简单的目的,是让更多人喜欢上唱片文化。喜欢音乐的朋友很多,但拥有自己唱片的却是小部分,而类似open desk的概念下,爱音乐的朋友们有机会在唱机里听到更多自己喜欢的音乐。


2021年圣诞夜,明堂里三层外三层堆满了人。有人来买唱片,有人来听歌,有人来喝酒,有人来在寒风中与朋友们见面,有人只是为了在圣诞夜有个温暖的去处,明堂士多给了这群人一个唱片机,一个放歌的时间,一个随着律动摇摆的空间,一个和朋友们共同欣赏喜欢的音乐的机会,以及通过喜欢的音乐认识更多朋友的可能性。


当我们期待这样的“社群感”,也许第一步,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明堂士多”。



🟡 圣诞夜的明堂士多,门里门外都是彼此打着招呼的年轻人们。


线下社群的构建最常依傍于两种形式,一是地理位置上的”附近“带来的区域性,二是社群中各行为主体间志趣的相似所构成的情感连接。明堂士多和天台都有极强的在地属性,其融入当地居民生活的选址,以及本身出于文化地标性的玉林区域内所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如果说明堂士多和天台仍然部分依傍于其在某特定领域的辐射与影响力,而撑展则更依附于其在地属性所延展开的在地连接。 


2021年,撑展在白云街墙面打造了社区街巷展厅的窗口。7月,第一期以《寻味·玉林西路》为主题的展览出现于白云街街道,呈现了11位在地居民的生活故事。11位居民的形象各式各样,有的是居住在玉林的租客,有的是附近店铺的主理人,有的是社区书画老师,他们是社区文化的建筑者,也是社区文化的共享者。 


街巷展厅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打造成展览的主角,以一种新的方式构建居民间认识与被认识的连接关系,从而构建了以新的姿态彼此连接的在地居民社群。 


撑展一直在以积极的态度构建在地范围内的青年社群,建立同一区域内青年之间的连接。作为关注社区营造与青年共创的活动主体,撑展以线下生活区域为空间范围,以青年共建适居社区为目的,将青年的目光带回线下生活与线下交游。





青年社群形成的必要因素是?

对归属感的追寻,对在地文化的认可


都市生活的年轻人希望能在社群中获得情感或兴趣爱好的支撑,这种社群既可能是线上的爱好者聚集,也可能是闯入线下生活的同温层。


线上社交似乎更容易被加入日常生活、更少社交负担、更轻易构建归属感,但线下社群的构建却与之相对的困难。


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的同温社群需要几步?搜索,观察,表达观点,融入社群。而在线下找到自己的同温社群需要几步?回答这个问题的困难程度可能不亚于回答“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可是互联网拓宽了年轻人的交友圈,却束缚了青年对周遭的观察。我们不再像童年时期一样去观察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也不再真正地走进生活本身。


线下社群所提供的真切陪伴、可以被触碰的真实感受、不可避免的眼神接触与不可隐藏的情感表露,都使线下社群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支撑与精神陪伴。


当年轻人们习惯为了生活忙碌,回到附近,在线下的社群中构建自己与他人的连接,在这座城市中找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落下的投影,也许是在忙碌的快生活中重新营造对一座城市归属感的方式。



🟡 在撑展所主办的“社区故事学院”项目中,青年们结伴走进社区,走进自己所日常生活的附近与当下。


对于生活在成都的年轻人来说,找到明堂士多和野生童话·天台或许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天台分摊房租的众商家都自带流量,在其深耕的领域有长足吸引顾客的亮点。而天台独特的风景环境、以及在造型和口味上都颇有特点的饮品足够将天台在社交网络上打造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在八楼天台看着都市天际线喝酒喝咖啡对于大多数追求“有趣”、“好看”的社交媒体表达者而言都有足够的吸引力,再加上李健在综艺节目中在天台聊起音乐和理想生活所构建出的浪漫图景,长期混迹于小红书或大众点评的都市打卡年轻人能在玉林周边游荡时轻而易举地被天台的打卡图片吸引。


当然,最重要的是,关注独立音乐的爱好者群体会在一次次爬上天台楼梯的过程中不由产生对天台地理位置上的熟悉与依赖感。


而作为明堂唱片的线下空间产品,明堂士多与明堂唱片的流量一直在相互影响。



🟡 在小红书上,野生童话·天台是成都探店的热门打卡“景点”之一


二G三将明堂士多解释为明堂唱片商业理想的一部分,在线下更直接地与明堂唱片的受众有沟通。明堂唱片的粉丝会来打卡明堂士多,寻找自己喜欢艺人的唱片,而来明堂士多小憩休闲的顾客也有可能在明堂士多的场域中对明堂唱片产生好奇。


同天台类似,明堂士多也依靠明快轻松的设计风格及咖啡和鸡尾酒饮品吸引了不少前来打卡的年轻人,而周末派对和每周六晚上“充满音乐的小房间”中现场三重奏的演奏则稳定维持着明堂与音乐爱好者之间的联系。


但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找到明堂士多和天台,能否在这样的场域中获得来自于社群的支持与“归属感”则是另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人的归属感往往来源于在某一场域中的安全感、与相似的人交往、对社群中群体的认可与被认可、对社群活动的参与以及在社群中感受到的与他人的情感连结。


仅仅是前往明堂士多和天台打卡的年轻人也许只会将这里视作空间好看的咖啡馆,但对于在这一空间场域中获得归属感的群体则会对这一场域产生更强的依赖。


二G三曾开玩笑地说,以前的明堂士多里能有一半的美少女,而现在却尽是聊音乐聊唱片的“nerdy”。这种近似筛选性的社群存留部分是明堂士多所面对的现状,即其围绕音乐及唱片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凝聚起成都热爱唱片文化的年轻人。这帮人在对所爱好事物的交流中建立起情感连结,而在明堂的空间场域中获得归属感。



🟡 明堂士多店内的明黄色灯光适合白日梦,暂停生活,并chill chill my day。

一个好的创造“归属感”的社群,是社群中个体的同温层。这种同温层的构建是微妙的,既来源于所有个体之间对类似事物的关注与情感连结,又来源于社群的主导者对社群有效的运营以加强个体间的联系。


明堂士多和天台似乎从未主动去维持社群的稳定,通过主理人在特定领域本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着稳定的爱好者群体。即使是作为网红打卡地标吸引着广泛的受众,但在每一次线下活动的再聚合后,所凝聚到的核心群体却逐渐趋于稳定。


在自己的垂类中足够有趣,就会在偶尔”破圈“的机会中吸引到更多人,再留存下最为贴合定位而能彼此支持相互感动的一部分。


而撑展则显得更为主动一点,作为关注社区营造的在地性青年组织,撑展更希望通过主动与在地区域内的青年建立社群联系。


开幕当天,撑展做了“你好,彩虹街”摄影展,把青年摄影师的镜头转回老街老巷,并以彩虹街为发生地建构了剧本杀故事,将彩虹街的在地商家和周边的青年聚落在撑展周围,再将青年的影响力辐射到社区范围内。由而,撑展并没有以特定领域作为招牌,也没有将受众群体凝聚在狭窄的范围内,而是以一定的区域为限界,为一个区域内生活的年轻人们构建在一座城市中生存的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的构建既是社区营造的目的所在,也是撑展作为青年组织所承载的青年人视角与青年目光的独到之处。归属感的营造、社群关系的建构本身是一个广而空的题目,落实到具体的表征方向、关注侧重与实践项目上,对撑展而言就是关注青年社群在玉林这片场域内的生存现状,以彩虹街为中心将青年连结起来,才使得在地性社群的构建有了实质性的触感与事半功倍的作用。



🟡 年轻的朋友们在撑展主办的“社区故事学院”中聚集,以年轻人的视角观察所生活的老社区。


2021年的夏天,撑展联合社区主办了“社区故事学院”,带着一群年轻人走进老街老巷,与社区中的居民交流,和打乒乓球的老人聊天,和卖烧饼的大爷聊天,捕捉街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吸引年轻人走进自己邻里的线下生活是撑展工作的核心命题之一,对于飘摇在生活重压下的青年来说,邻里生活被弱化成不被重视的日常,但却一直存在。撑展在试图构建适宜年轻人生存的社区,这种“适宜”感来自于空间上的宜居,也来自于年轻人对在地文化的认可与共情


对于撑展的社区营造项目来说,空间的打造、艺术展览的策划、与在地场域的合作,一切内容的本质核心仍然是对人的关注。在意人、在意人际关系的构建、在意人在区域内的生存感受,以此为目的打造出的地域性社区则更具有对年轻人的包容性,也更让年轻人产生对这块地域的认同。生活其中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构建出自己的舒适圈,得以结交互相认可且能彼此扶持的伙伴,也就更容易获得在一座城市中的归属感。



🟡 路人在撑展所打造的白云街「生活在附近」街巷展厅前停留。





结:年轻人的聚集,也能影响附近、社区与在地居民


牛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项飚在他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谈到,脱离了童年时期对居住环境的探索与依赖,无论是否身处异乡,没来得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根系的年轻人,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乡愁。而他却重新开始对“附近”感兴趣,从理发店的Tony老师,到小区门口的保安,去思考他们的人生经历。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重新构建我们对“附近”,构建对一座城市的归属感。


活动在玉林的年轻“团伙”,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将青年的视角和感知重新带回所生活的附近,带回线下,带回人与人之间真切的触碰、感知与交流


每晚在天台聊诗歌与梦想的年轻人,和聚在明堂听歌聊唱片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玉林生活的一部分。



🟡 重新开业的明堂士多每周六晚上在新装修的live room中上演三重奏的音乐现场,图为第一次三重奏live当天的海报


昏昏在聊起撑展、明堂士多与野生童话·天台的共同点时,说起他们对社区及在地居民的意义就是其存在本身。这些青年团伙所形成的线下聚落与青年之间的彼此连结,为玉林或者说成都搭建了港湾般容纳漂泊心的归属地,也是玉林及成都的魅力所在。


若水说,“成都具有无限的潜力,因为它很多东西都在发展中,而这些东西现在还是很分散的状态,好像做这些的人很多,但大家还是分散在各个位置,当一件事把更多的人连在一块,就是很有意义的。”这些生活在玉林的年轻“团伙”,正在不知不觉中将一批青年聚在一起,以各自的方式将年轻人的目光重新导向自己所生活的附近。


成都未来的青年文化发展未可知,在不断打造网红景区的当下,流量繁荣与在地居民的聚落不断冲突又相互融合


如何在流量繁荣后保守住自身的专业、有趣、凝聚力与关注度,如何在碎片信息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同温生活圈层,是对有能力构建青年社群,与渴望能在都市生活中找到归属感的年轻人来说,必须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这帮在玉林扎根的青年社群不断以自己的影响力将年轻人的生活带回线下,带回青年人彼此支撑所构建的同温层,也让生活在成都的更多人,对成都产生更真切的触碰与知觉,成就成都得以往后持续延展的魅力所在。



采访|Nemo

编辑|祝贺

撰稿|Nemo

设计|芝麻

图片来源于被采访伙伴

部分照片摄影师:Nemo、Martin



海浪年度策划内容「成都,停下后继续」,与不同的年轻人/青年文化品牌对话,多个纬度了解成都年轻人在新常态下的生活面貌。通过系列内容,海浪希望能记录当下的时刻,也希望能探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聊聊志趣与抱负,谈谈理想和反思。


本次策划分别通过:青年文化、线下空间与青年社群、社区营造与青年参与、少数群体,四个议题展开。每个议题我们选择了成都在地的组织机构/个人进行对话,形成内容。


通过对话,了解当下的年轻人们。



更多往期内容

《或许我们不会懂,“少数人”的热闹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想用年轻人的方式给到问题的答案》

《和职业选书人聊聊艾滋病、信息时代、郭敬明》

《青年、城市、乡村:壁垒仍待打破》



WAVE·CHENGDU

海浪公社

成都在地青年组织 / 青年文化品牌
海浪在线上,通过对谈采访的形式生产内容,完成对青年群体的洞察与链接。在线下,策划不同形式的活动,制定有趣的内容主题。同时,海浪选择与多文化品牌/公益组织/社群机构共创的方式,打破青年与品牌、社会之间的壁垒,做到「破界」与「再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