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新刊速递 | 2019.11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注:自2018 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 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
新刊上架
2019.11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目录
圆 桌
数字加密货币:新兴技术、货币体系与全球秩序——Libra 倡议下数字货币的未来
黄奇帆
数字化重塑全球金融生态
戴金平
数字货币为什么没有成为货币
——概念、缘由与过渡状态
何 平
私人数字货币的限度与法定数字货币的未来
袁志刚
如何迎面全球安全资产的短缺
——数字货币的异化、美元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
潘英丽
作为“拐杖”的数字货币——货币的内在矛盾与国际货币竞争葛劲峰
国家数字货币与金融货币体系的未来
易宪容
Libra能否成为超主权的全球信用货币
——基于现代金融理论的一般分析
乔依德
为什么Libra 可能“胎死腹中”
——数字货币的走势、货币制度的兴衰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
许多奇
Libra:超级平台私权力的本质与监管
特 稿
黄宗智
国家- 市场- 社会:中西现代化路径的差异
王 宁
全球化时代中国对世界文化和人文思想的贡献
——从新儒学的建构到“一带一路”愿景
叶 青 王小光
职务犯罪双轨调查体系构造及改革展望
争 鸣
杨 东 马 扬
天秤币(Libra)对我国数字货币监管的挑战及其应对
马克思主义
张凌云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生产缘何必然
——马克思思想的逻辑发展片论之四
政 治
·破解基层形式主义顽疾·
彭 勃 赵 吉
折叠型治理及其展开:基层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
文 宏 李慧龙
府际关系视角下基层形式主义的本质与逻辑重思
颜昌武 杨华杰
以“迹”为“绩”:痕迹管理如何演化为痕迹主义
思 想
严 泉
民国前期议会政党政治失败的制度透视
青 年
夏 伟
美国汉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审美性碰撞
——以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为人物表
韩 旭 至
算法维度下非个人数据确权的反向实现
宋伟哲
高空坠物问题的多元共治之道
圆桌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新兴技术、
货币体系与全球秩序
——Libra 倡议下数字货币的未来
2019 年6 月18 日,互联网巨头Facebook 发布稳定币Libra 白皮书,宣称其使命在于“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8月2 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19 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DC/EP)研发步伐,追踪研究国内外虚拟货币发展趋势。而早在2017年底,有外媒便推测“ IMF 拟根据特别提款权(SDR)机制,推出一个类似比特币的全球数字货币IMFCoin,旨在取代现有储备货币”。在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乱象丛生、依然处于风口浪尖的当下,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以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支撑的数字货币计划若付诸实施,将冲击怎样的货币体系,改写怎样的金融规则,构筑怎样的世界秩序,伴生怎样的经济风险?日前,《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中心袁志刚工作室、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数字加密货币:新兴技术、货币体系与全球秩序”的圆桌会议,希冀深入探究去中心化、超主权、跨国界的私人数字货币的本质特征、发展趋势与新型风险,以及未来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之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
黄奇帆副理事长认为,数字化拥有的五全基因与金融碰撞以后,在个人支付方式、贸易清结算体系、全球货币发行机制、产业链运营效率四个方面重塑金融生态。戴金平教授重新定义了新型数字货币的内涵,认为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属于第三代数字货币。她强调,数字货币发展的理想结局是货币的消亡,目前的过渡状态为有限信用+ 有限信息的数字货币。何平教授认为,比特币和其他形式的私人数字货币作为网络虚拟社区货币,否定了货币的本质,存在根本性缺陷。私人数字货币极端化的Libra 将成为金融梦幻,但它加速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探索和创新。袁志刚教授指出,美元危机是这个世界未来最大的危机,全球正在面临安全资产的严重短缺,全球数字货币的广泛运用或将有助于一种国际安全货币的创造。潘英丽教授认为,货币本身存在内在矛盾,数字货币全球兴起的一个重要背景在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隐性危机。数字货币可能成为“拐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葛劲峰讲师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由于对不同形式的货币形成替代,将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的结构性影响。当下,央行数字货币存在法律、隐私权、技术等屏障,其发行与使用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再完善推广。易宪容教授认为,Libra 是一种支付工具而非货币,不可能成为一种超级主权货币,而央行数字货币的改革将意味着无现金货币时代的到来。乔依德副会长认为,Libra 存在隐私权、数字保护以及金融管理等风险,可能通不过监管机构的审查,但它还是给全球性数字货币很多新的启示。未来,全球数字货币体系可能出现美、中、欧三足鼎立的情况。许多奇教授认为,Libra 的本质在于,超级平台的私权力挑战数字货币的发行权,存在重大监管困境。而走出困境需要调整思维,开展数字货币监管沙盒园试点,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区块链技术与监管技术的融合。
——主持人 李 梅
黄宗智 | 国家- 市场- 社会:中西现代化路径的差异
【内容摘要】在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现代西方需要从其双重性来认识和理解。区分西方的英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其历史实际的不同,才能够跳出凭借其建构的理想化普世理论来认识现当代中国的陷阱,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和中国在建立现代国力,以及国家和市场、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同历史路径。如此,才能够建立一个具有中国主体性的社会科学,想象一个超出西方现有主流理论范围的未来。那既是认识中国实际的关键,也是设想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长远道路的关键。未来中国的国力将源自政党- 国家与市场- 社会之间更加紧密的互补互动与携手共进,不简单是垂直条条型的韦伯科层制或新自由主义所建构的放任国家,将拥抱和共创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更加互助的社会、更加道义化的全球经济体系。
【作 者】黄宗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王 宁 | 全球化时代中国对世界文化和人文思想的贡献——从新儒学的建构到“一带一路”愿景
【内容摘要】全球化确实对中国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也为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文化和人文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际学界一直有这样一种期待:既然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遗产的大国,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因而中国应当对世界有较大的贡献。但是中国除了对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有巨大贡献外,还能在哪些其他方面有所作为呢?确实,中国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文化和思想上的潜在贡献却并未被国际学界充分认识。事实上,中国文化和人文思想也将对世界作出较大的贡献,这样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儒学的更新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点尤其体现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议。
【作 者】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叶 青、王小光 | 职务犯罪双轨调查体系构造及改革展望
【内容摘要】监察体制改革对传统的党纪调查和检察侦查单轨衔接体系进行改造,改造成监察调查和检察侦查双轨并行的结构体系。新的双轨体系在内容构造、运行流程等方面借鉴了传统的单轨体系的内容,符合集中反腐资源、保持调查结构体系完整和提高调查效率的要求。双轨体系中存在重要程序缺失、程序设置不对等、人权保障不理想、检察侦查权行使困 难等问题。下一阶段的监察改革应加强协同立法,逐步缩小程序设置冲突,实现监察改革和检察改革协调推进,发挥调查双轨的资源合力。
【作 者】叶青,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小光,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后
杨东 马扬 | 天秤币(Libra)对我国数字货币监管的挑战及其应对
【内容摘要】Facebook 推出的天秤币(Libra)意图建立全球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和货币体系,一方面社会期待其发挥分布式金融的优势降低信任成本,推进普惠金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有关金融稳定、法律合规、隐私保护的忧虑。Libra 更倾向于成为一种超主权货币,而且可能通过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等渠道绕开我国资本和互联网的管制,从而引发数字货币整体风险。个案研究Libra 的应对问题将因数字货币监管配套措施的不完善而陷入监管悖论,必须在监管延伸路径下将Libra 的个案监管扩大至数字货币整体监管框架的建立。数字货币监管的现实日益严峻,需要通过明确数字货币法律属性、以交易平台为抓手传递监管效果、惩治违法行为与加强投资者教育、完善并执行《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方式应对数字货币监管面临的新挑战。应加强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治理,在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增加科技监管维度,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新风险。
【作 者】杨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人员
张凌云 |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生产缘何必然
——马克思思想的逻辑发展片论之四
【内容摘要】《资本论》在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之后,从人的发展角度,阐明资本逻辑走向彻底瓦解的落脚点:人类将在物质生产领域之“必然王国”基础上,建立以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自由王国”。《人类学笔记》以对原生社会的人之本真状态的揭示,确立了次生形态的私有制之最高形式——资本主义私有制之被扬弃的本体根据,深刻论证了以财富为目的的生产必然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生产。
【作 者】张凌云,《学术月刊》原常务副总编
彭 勃 赵 吉 | 折叠型治理及其展开:基层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
【内容摘要】我国基层的折叠型治理模式通过分权包干、简约化考评等机制,将治理复杂性折叠容纳在内。近年来基层治理从折叠型向科层压力型模式转变,基层治理暴露在治理复杂性与外在压力的双重影响之下,形式主义现象由此上升。从纵向督查压力与横向竞争压力两个维度,结合治理规模与治理难度两方面的复杂性,分析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具体机理与内在动因,可以将形式主义分为文牍主义、程序主义、亮点工程与中游策略四种类型,并以此探讨遏制形式主义的可行路径。
【作 者】彭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赵吉,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文 宏 李慧龙 | 府际关系视角下基层形式主义的本质与逻辑重思
【内容摘要】基层形式主义是一个由来已久、对政府运作影响深远的顽疾。在纷繁多变的外在表现背后,基层形式主义的本质不简单是基层官员的思想作风、动力或能力问题,而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上下博弈”中,基层政府对上级考核任务“形式上符合、实质上违背”的变相执行。其中,务虚性落实、虚假性呈现、选择性达标等构成了理解基层形式主义本质的基本向度;而上层政府的考核失当,下层政府自身的动力错位,以及上下层政府间的共谋与妥协等,则构成了决定这一基层形式主义本质的底层逻辑。鉴于此,对基层形式主义的管控需要走出“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的怪圈,从府际关系博弈下的系统性困局入手并另辟蹊径地探索有效治理之道。
【作 者】文宏,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慧龙,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颜昌武 杨华杰 |以“迹”为“绩”:痕迹管理如何
演化为痕迹主义
【内容摘要】痕迹管理源于国家治理的简单化思维。通过将具体而复杂的治理实践抽象和简化为台账、文本、表格、图片、影音等可视化“材料”,痕迹管理有助于推进政策落地,完善权力监督,提升治理绩效。官僚制的档案管理原则,必然要求以有“迹”可寻的书面材料来体现行政运作的绩效,而国家治理视角的“简单化”逻辑,使得这种“迹”呈现标准化和可计量的特征,这也导致对显性痕迹的依赖和对真实绩效的忽视,从而滋生以“迹”为“绩”的痕迹主义。官僚制的负功能、国家治理视角的“狭窄性”、基层治理中的权责错位,三者交错叠加,共同促成了痕迹管理向痕迹主义的演化。
【作 者】颜昌武,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华杰,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严 泉 | 民国前期议会政党政治失败的制度透视
【内容摘要】民国前期议会政党政治的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政党组织与政治选举、政党竞合与议会政治等内容,历经整合、分化与衰败三个时期。议会政党政治的失败,与派系纷争的极端化、利益优先的对抗性、武力抉择的外来冲击等因素有关,最后的中断是1924 年10 月北京政变与第二次直奉战争影响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中国议会政党政治的试验,基本符合各国政党政治历史变迁的规律,当时尚处于现代政党政治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进入更高层次的制度化阶段。
【作 者】严泉,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夏 伟 | 美国汉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审美性碰撞——以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为人物表
【内容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大陆高校的学科设置,始于1949 年后。该学科的七十年历史,大体可以1980 年为界。1980 年前为“一体化” 学科(以下简称“80 前”学科),而1980年后,则渐趋多元与开放。其中尤以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三位美籍华人影响最大,分别于1980 年代、1990 年代、21 世纪初造成三波审美性碰撞,并引发争议与讨论。面对美国汉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何评价诚然可见仁见智,但夏志清、李欧梵与王德威三人,委实从“道德审美”“历史审美”“现代性审美”三方面,切实弥补了“80 前”学科的疏漏或匮乏。
【作 者】夏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韩旭至 | 算法维度下非个人数据确权的反向实现
【内容摘要】正向确立以非个人数据为客体的数据权利存在极大的理论争议,非个人数据确权困境现实存在,数据利用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亦日益突出。通过规制手段反向考察数据权利尤为必要。对数据价值生成与数据权利生产进行分析可知,算法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在数据价值的形成中,算法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使从低价值的原始数据到高价值的衍生数据的转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伴随着数据价值的增加,数据制造者亦提出了相应的权利诉求。在应对这些诉求的过程中,算法规制的内容为数据行为划定了边界。由此可见,运用算法规制在正向实现数据正义的同时可反向实现数据确权。具体而言,应以合法性为中心构建算法规制原则,保护合法的数据;以用户为中心设置具体的算法规制规则,塑造数据权利的边界。
【作 者】韩旭至,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师资博士后
宋伟哲 | 高空坠物问题的多元共治之道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以侵权法为主的一元治理是我国治理高空坠物问题的主要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治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只重视《侵权责任法》,忽视了其他法律的重要作用;“连坐问责”的原则遭到了社会普遍质疑;刑法的适用面临多重困境;物业管理法律不够完善,等等。融合“法治、自治、德治”的多元共治是未来治理高空坠物的理想手段。在法治方面,要充分发挥各个法律部门的作用,弥补现行立法不足之处,激活民间规范,构建科学的纠纷化解程序。在自治方面,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治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强监控。在德治方面,要提高公众道德素养,从源头防治高空坠物。
【作 者】宋伟哲,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更多精彩,尽在探索与争鸣
Recommended reading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杂志讯息
| 一个人的四十年
| 重识中国与世界
| 城市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