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庄十年》研讨会 | 行超:“凝视”的写作

十月青年论坛 十月杂志 2023-03-14


行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文艺报》编辑。出版评论集《言有尽时》。

  

 “凝视”的写作


 

  年前跟梁鸿老师有过一次比较长时间的聊天,后来整理成对话稿,题目叫做《梁鸿:时间的凝视者》。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梁老师跟我讲到,她在上中学的时候很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的窗边,望着窗外的一片云、一朵花,去凝视自然的变化,我觉得,用“凝视”这个词来概括梁鸿这么多年来的写作,似乎也是适合的。一方面,她用写作的方式凝视着故乡梁庄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梁庄人,这种凝视持续了十年时间,并且大概还会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她与梁庄、梁庄人共同成长,从《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到今天的《梁庄十年》,她热情而主动地记录着这里的每一点变化。除此之外,她的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四象》、小说集《神圣家族》,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也多少可以在梁庄人的身上找到一些影子。这种充分深入其中而又多角度、多维度的呈现方式,也恰恰代表着一种“凝视”的精神。

  当然,十年时间过去,写作就如同生命本身一样,发生了许多或隐或现的变化。读《梁庄十年》,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十年前“梁庄系列”中的那种紧张感基本消失了,它变得比较松驰,甚至有了一种温暖的基调。十年前的梁鸿挣扎在乡土社会的女儿与城市中产、知识分子这两种身份之间,所以作品中经常出现自我反思、甚至诘问的部分,十年后,这种身份焦虑即便还有,但肯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和解了。这是一种自然的人生进程,反映在写作中,就是风格与情感基调的变化。

  另一方面,如果放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中去看,我们发现,写作《中国在梁庄》的时候,刚好是“三农”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的阶段,这种关注从中央政策层面蔓延到整个社会中的无数个体。同时,农村转型以及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在这个阶段也特别突出地浮现出来。此后十年,乡土社会的发展基本延续着此前的政策、道路,相较于十年前,现在农村的变化是缓慢的,甚至是静止的,很多之前凸显出来的问题,在今天已经逐渐内化了,不一定会以显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梁庄十年》中写到一个孩子叫“阳阳”,这个人物在《出梁庄记》里曾经写到过,当时是一个年纪很小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在《出梁庄记》里,“留守儿童”这个当时引起关注和争议的社会话题,正是通过包括阳阳在内的几个孩子的经历呈现出来的。没有父母的陪伴,缺乏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今后会成长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到今天,在《梁庄十年》里,我们看到,阳阳已经是一个中学生了。他看起来成熟、懂事,又很有礼貌,好像我们之前担心的、也许会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那些问题并没有出现。但是另一方面,阳阳好像有点内向,当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他的精神层面的感受,梁鸿很难抓住,或许连他的奶奶、他的父母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也就是说,十年前我们所关注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今天正在以更内化、不那么显见的形式发生着、表现着,以此为代表,乡土社会的现实问题如今也越来越难以被我们这些异乡人所看到、感受到,这种变化对作家的观察与写作也提出了新的难度。

  另外,通过梁鸿这十年持续不断的观察,我们看到,生活在梁庄的每一个个体的命运也是在改变的。比如,《出梁庄记》里的五奶奶,她的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孙子宝儿跟五奶奶在梁庄生活,可是,宝儿游泳时淹死了,五奶奶的绝望可想而知。但是十年之后,《梁庄十年》里写“五奶奶上街去理发”,是非常温暖、快乐的一节,五奶奶又有了孙子、孙女,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大的悲痛、那么大的苦难之后,居然又一次获得了幸福,而且每天都可以过得那么快乐,这种生命的变化让人觉得特别感动。还有灵兰大奶奶,《中国在梁庄》里写她去信教,不是因为有信仰上的追求,而是因为她在家总是被打,婚姻生活的不幸让她不得不寻找一个自我救赎的出口。这种选择看起来是无奈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是十年之后,她好像真的被救赎了,变得那么平静、豁达。丈夫明太爷死后,从内到外,灵兰大奶奶开启了新的生活。类似这样的变化在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改变当中蕴含着特别奇妙的时间的力量,而这种时间的力量,也是《梁庄十年》以及梁鸿这十年来“凝视”的写作所承载的最重要的意义。


  (根据现场发言整理而成)


+ + + +


  中国当代村庄仍在动荡之中,或改造,或衰败,或消失,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村庄的改变,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性格形态及情感生成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我想以“梁庄”为样本,做持续的观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我个人去世,这样下来,几十年下来,就会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村庄志”,以记录时代内部的种种变迁。

——梁鸿


十月青年论坛

  “十月青年论坛”旨在创造以文学杂志为平台的文学公共空间,于当代文学生产与阅读的第一现场,开辟一片讨论与交流的新天地。迄今,论坛已举办过十二期,先后邀请了李陀、李敬泽、陈晓明、孟繁华、张清华、格非、西川、黄纪苏等文学界、思想界名家,与青年一代写作者、评论者面对面交流,围绕当下文坛的最新作品,提出文学新话题,探讨文化新现象,营造真诚、理性的批评氛围,广受青年作家和批评家欢迎。往期论题有“城市与现实”“青年与时代”“介入与疏离:新世纪诗歌的社会性考察”“回馈乡村,何以可能:文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此时此刻:新现实与旧情感”“运河作为镜像”“问题与方法:当代艺术vs当代文学”“当代文学七十年:文学与青年”等。

往期十月青年论坛


悦 · 读


活动预告︱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三期:“梁庄”与“非虚构”中国——《梁庄十年》作品研讨会

微信·专稿∣梁庄:从“问题”到“风景”(饶翔)

微信·专稿∣杨毅:《梁庄十年》与作为时间的“梁庄”

微信·专稿∣贺绍俊:中国的梁庄很中国——读梁鸿的《梁庄十年》

微信·专稿∣梁鸿:《梁庄十年》后记

2021-1《十月》·头条·非虚构∣梁鸿:梁庄十年(选读①)

2021-1《十月》·头条·非虚构∣梁鸿:梁庄十年(选读②)

2021-1《十月》·头条·非虚构∣梁鸿:梁庄十年(选读③)

十月青年论坛第12期 | 李敬泽/杨庆祥/蒋一谈/刘汀&梁鸿/张莉/岳雯/季亚娅:刘汀“四姐妹”系列分享会

活动预告︱十月青年论坛第十一期·当代文学七十年:文学与青年

十月青年论坛(第十期)︱“问题与方法:当代艺术VS当代文学”发言摘编:鲁敏

共享“当代”:当作家遇见艺术家——十月青年论坛第十期在京举行

贺嘉钰:河面上的几处微光︱十月青年论坛(第九期):“运河作为镜像——徐则臣《北上》研讨会”发言摘编

《北上》:大运河作为镜像和方法(杨庆祥)|十月青年论坛(第九期):“运河作为镜像——徐则臣《北上》研讨会”发言摘编

2018-6-20十月青年论坛(第八期)“此时此刻:新现实与旧情感——从李宏伟《现实顾问》谈起”发言摘编:白惠元、李晓晨

青年论坛

十月青年论坛(第七期)|“讲述乡村的方式——从付秀莹的《陌上》谈起”发言摘编:孟繁华

十月青年论坛(第6期)|西川《唐诗的读法》研讨会

十月青年论坛(第五期)|河北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发言摘编(一)

十月青年论坛(第四期)|蒋好书、张定浩:“回馈乡村,何以可能——文学与乡村的对话”发言摘编(五)

十月青年论坛(第三期)

十月·青年论坛|青年与时代,从《80后,怎么办?》谈起

十月青年论坛|城市与现实:石一枫近作研讨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