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说生态文学 | 李敬泽:始终怀着相融的梦
”
十二背后·十月
“美丽中国”
生态文学奖
(2019-2020)
评委说生态文学
“美丽中国”
想起生态文学的时候,我当然会想起《易经》的作者,那些通天彻地的大巫,在他们眼里,人、人的事、人的文与日月山川既是浑然一体的,又是相对的、隔离的。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设想,如果某种大灾难即将毁掉一切,只有一句话可以留给未来的智慧生物,他认为,这最要紧的话就是物理学的原子假设:万物由原子构成,这些微小粒子在彼此分离时相互吸引,被挤压在一起时相互排斥。我想,这也是生态文学的根本理由,生态文学可能就是,人与他的物质的自然的条件、与世间万物的相互吸引和相互分离,由此引起的精神、心智的摩擦、颤动。人是一个原子、一粒沙子,他就在河中,但与众沙永不相融,却始终怀着相融的梦,如果这个心思复杂的原子有书写能力,他就会写出南北朝的山水诗、达尔文的环球游记、梭罗的《瓦尔登湖》、《白鲸》、《寂静的春天》,当然,还有阿来的《机村史诗》。
十二背后是无边美景,祝“美丽中国”生态文学奖越来越好!
十二背后·十月
李敬泽 批评家,散文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有评论集《为文学申辩》《致理想读者》《会议室与山丘》等,散文集《会饮记》《咏而归》《青鸟故事集》等。
十
二
背
后
·
十
月
“美丽中国”
生态文学奖
(2019-2020)
第一届(2019-2020)十二背后 · 十月“美丽中国” 生态文学奖评奖启事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何平: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处理人与万事万物的关系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刘大先:我比较反感那种陈旧而单维度的“生态文学”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行超:生态文学作家应该是博物学家,应该是大自然之子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绿茶:在我心中,那些用脚写出来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生态文学”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刘汀:必须具有足够扎实的文学性,符合普遍意义上的文学标准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何同彬:“我是否比石头或植物更有价值?我不知道。”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徐晨亮:尝试超越单一的人类视角,去倾听万物的秘语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李音:我期待一种具有“人类纪”意识和未来视野的生态人文书写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谷禾:展示人类呼唤、创造和回归和谐生态的勇气和行动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杨庆祥:开创和建设中国式的生态文学写作美学和研究体系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饶翔:必须遵循每种植物的天性,必须包容生物的多样性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李晓晨:对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持有一颗宽容、平等之心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萧轶:在新旧文明的对话之间,重新审视我们时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