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读书会 | 石一枫:对道德困境的正面突围

十月编辑部 十月杂志 2023-03-14


青年读书会

   “青年读书会”是“十月杂志”公众号开设的全新栏目。本栏的设计初衷是促进文学与青年的对话。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邀请一批批思想不拘一格的青年学子,就《十月》乃至全国各大文学杂志的最新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相信:青年的姿态、言说方式和思想资源不仅关乎文学的未来,更牵扯着时代的症候。《十月》始终坚持“文学向未来”,用青年的声音回应时代,回馈读者。


本期作品:石一枫·《逍遥仙儿》

《十月》2023年第1期

   一枫,1979年生于北京,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著有长篇小说《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心灵外史》《借命而生》等,小说集《世间已无陈金芳》《特别能战斗》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十月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中篇小说奖等。


主持人语:对道德困境的正面突围

诚如孟繁华老师所说,石一枫是一位“敢于正面强攻”(《<十月>: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的缩影》)的作家。在新作《逍遥仙儿》中,其锋芒所向,恰是悬置在现代性虚空之上的实在的道德问题。这里的道德问题更多地指向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由文化记忆凝聚而成的道德传统行之千年依然有效,甚至标榜“启蒙精神”的五四和八十年代都没能取消其独立性,却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迅速崩塌。而道德理想崩塌牵扯出的,是个体存在的主体性危机以及如何重构新的价值尺度和尊严政治的思考。最后,当这一切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为了孩子好”的视角下展开时,考虑到“教育”背后隐含的对“接班人”的焦虑,矛盾的张力将得到彻底的释放……

本期五位参评者中,钟天意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出发,敏锐地察觉到了现代“启蒙”的荒诞色彩;顾拜妮和郑祖龙注意到了作者本人的创作轨迹,从《世间已无陈金芳》到《逍遥仙儿》,石一枫在始终保持着极具冲击力的“先锋姿态”的同时也显现出微妙的转变;易彦妮以更为直观的阅读体验为出发点,温柔的文字中兼及对小人物和日常生活的关照;谢泽杰的评论则直接指向了教育下一代的问题,“赢在起跑线上”与“美好的童年”,两者究竟孰轻孰重?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而言,文学本身或许也有些力不从心。

——朱子夏,《十月》杂志实习编辑


钟天意

奇幻作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在这篇小说中,石一枫火力全开,以教育为切入口,对新中产的虚伪、傲慢、自私和精神上的贫瘠进行了全方位扫射式的批判与讽刺。但这篇小说并未简单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它真正的主旨是加引号的“启蒙”——一种虚伪的启蒙,而小说中的“启蒙者”苏雅纹类似于茅盾《创造》中的君实,带着小心机去“创造”自己那蒙昧的对象,最后却惨遭反噬。时隔百年,我们能在小说中看到这样微妙的人物再次登场并完成了对启蒙的解构,倒也颇值得玩味。君实的改造行动多少有些缺乏现实逻辑,而石一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在当下能让苏雅纹与王大莲合情合理相遇的情境。在萧伯纳的《卖花女》或好莱坞的《窈窕淑女》中,要让一个底层阶级的小人物进入她所不属于的那个阶级当中,需要的是一个机械降神般异想天开的教授;而在今天,有一种更切实的手段——那就是所谓的“拆迁贵族”(这一身份本身就带有绝妙的荒诞色彩)。而教育上的“内卷”情境又顺理成章地让双方结成同盟,这样,整部小说的故事在情理上就立起来了。

    而小说中讽刺的炮火,基本上源自于“我”的视角。作为一名观察者,“我”的身份与处境有些特殊,用小说中的话讲,大概是“脚踏两条船”甚至“多条船”:正因为“我”同时站在道爷和王大莲之间、站在苏雅纹和王大莲之间、站在家长和孩子们之间,因此才落得个“旁观者清”,这又与处在风暴中心的方鸿渐不同。另外,尽管小说妙句频出,让人忍俊不禁,但也有不少地方读来有油滑之感——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暴露出的也是同样的弊病。作家在面对社会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将其化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时,难免有时会削足适履。譬如小说中有大量篇幅写及抖音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逻辑,私以为这一部分倒不必写得太过通透。


顾拜妮

《山西文学》“步履”栏目主持人,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石一枫老师笔下的“小”人物实际上并不小,他们身上有着巨大的能量和渴望,无论自身的处境优渥还是窘迫,都始终没有放弃与生活战斗的勇气和向上攀升的欲望,也没有一个人物能逃脱这种命运的挣扎,却又总有一个不太想加入浪潮的主人公在思考到底要不要躺平的时候,吊儿郎当地迷迷糊糊地喜忧掺半地被迫“卷”入。很荣幸提前拜读了石一枫老师的新作《逍遥仙儿》,只不过这一次大人们不仅要战斗,还要在“鸡娃”的路上越战越勇。

    很久以前读过《世间已无陈金芳》,两部作品带给我阅读感受上的差异比较大,在《逍遥仙儿》中,战斗的热情和作家痞浪浮拽的叙述气质依旧保持,但陈金芳身上那种诗意和伤感的东西却减少了,这是作为读者感到有一点遗憾和不尽兴的地方。读完,也曾反复思考那种伤感和诗意究竟去了哪里?又被什么东西取而代之?

    新作里探讨了孩子的教育和升学问题,家长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以及各种当下时髦的话题和新兴行业,包括直播和短视频。不论是“我”,还是王大莲、苏雅纹,再或是道爷,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应对生活中冒出的各种烦恼和压力,热络参与着日常生活的进程和各种内卷。但由于生活被填得过于满当,以至于没有给人留下伤心的空间,在人物日复一日战斗和享受战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们身上的疲惫。或许,陈金芳铤而走险带来的落差和痛苦,诗意与唏嘘,正是被这种不会万劫不复的日常狂欢和疲惫取而代之。


郑祖龙

北京大学硕士在读

    我们常常谈起“顽主”,那种与世独立、嬉皮笑脸却暗藏锋芒的精神注入北京文学深处,转化、呈现在石一枫的写作中。他的小说流畅、幽默,不乏北京话的饶舌贫嘴,但内里严肃认真,以某种方式注视、回应着时代。记得在《世间已无陈金芳》的结尾处,“我”仿佛灵魂出窍,在城市的上空俯瞰人流迸发出的无穷能量,那是整篇小说视角的象喻,保持着将他人的遭遇转述、化为社会问题的姿态。这一单向度的视角,把“乡下人进城”描述为特定人群面临的难题,却忽略其中主体危机的普遍性,在我看来,后者正是石一枫新作《逍遥仙儿》突破所向。《逍遥仙儿》谈及“鸡娃”现象,谈及“暴发户”对尊严的追求,谈及社群中人与人沟通的障碍。围绕教育,家长与孩子不断陷入人际关系的建立与重组,除暴露在外的王大莲与苏雅纹的“我”“你”之辩外,每个人也面临着对自我身份和生活的疑问。

    如果言说方式是差异的表征,具体而言,小说可粗糙划分三种言说方式:苏雅纹与博士班主任信奉着高等人文教育中的一套理论话语,由理念推动生活运转;“我”以充满解构气质的北京话结合着电影镜头语言述说对生活的理解;王大莲则有一种行动先于观念的语言方式。这同时是三种“活法”,随着它们不断碰撞,苏雅纹由知识包裹的坚硬外壳不免碎裂,王大莲食草动物般的木讷自有智慧,当小说成为连通器,我们限知的视野逐渐敞开,在自我与他者连接中发掘面临生活难题的隐秘关联,这也使生活巴别塔的重建成为可能。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在读,曾于《长江文艺评论》《文学报》《中国妇女报》等刊物发表文章

    《逍遥仙儿》让我联想到汉代陶俑的美感。也许并非精致,但伸向社会生活的敏锐触角和不期而至的暴烈场景,蕴含着活泼飞扬的动势——一如危机时刻大莲子的义举的能量。那颗仁义之心从现代文明的锤炼里迸发,自食草动物般的木讷天性蜕变而来,仍然拥有穿林越海的能力。

    面对京郊拆迁的命运突转,一群“地道”的老北京人如何在突然降临的富足生活里重新与世界建立关系、在集体情感劳作中获得尊严感,这是石一枫在新作《逍遥仙儿》向王大莲和她父亲“道爷”抛出的考验。从日益“内卷”的孩童教育起笔,小说以导演奶爸“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透过对不同年龄、阶层、阅历的王大莲、苏雅纹、“道爷”等人的观察,聚焦仁义这一传统美德在现代文明里难以安置的心灵褶曲。看到家长之间权力秩序的颠倒,看到在京漂泊的中青年男女的隐秘苦衷,也看到横亘在“我们”与“他们”、“她们”之间的显隐界限……经由亦庄亦谐的言语点染,石一枫将习焉不察的日常惯性逐一照亮。它关乎阶层,关乎性别,也关乎生存的尊严和体面,这些暗处生长的经验也澄明着往昔情感的流动历程。以真诚的祝愿,以放儿女到田野天地去的释然,石一枫带领读者从仁义的背面触摸它、感受它,为摇曳不安的心灵提供一处宽厚的着陆地,久久遥望那沉默世界的无限春光。


谢泽杰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在读

   “海淀鸡娃”名满天下,最近却与“减负”政策撞个满怀。石一枫塑造了“典型家长”王大莲与苏雅纹,高潮迭起地展演了名牌小学里“家长群的怪现状”。家长痴迷于起跑线上的博弈,渴望利用教育的选拔机制脱离“我们”的阶层,跻身“他们”的行列。因拆迁致富的农村妇女王大莲想获得苏雅纹式都市精英的尊重;而苏雅纹心心念念的“他们”,必经之路则无不在常青藤院校的考核标准之下。

    家长与“减负”政策斗智斗勇,孩子们则被强加上带着双引号的名字,相比之下,他们悄悄觉醒的独立人格则太不起眼。这层隐喻便是“斯坦利”笔下无处不在的小黄鸭,它并不是父母的附属,也不寻求任何外在之物,而是“在它自己心里旅行”。“斯坦利”充满破坏欲的躁郁症,正表征了这份幼小人格的潜在能量。在故事的最后,苏雅纹和王大莲都从海淀激烈的竞争中暂时撤退。表面上苏雅纹丈夫的“英雄归来”将所有问题完美化解,但退居江苏的苏雅纹真甘愿放弃常青藤之梦么?资质愚笨的“大”和“二”,又怎么适配刚刚在“农家乐”中摆出架子的王大莲?

    于是我们才发现,老片警或博士班主任都没能为小说提供一份有引导力的正面力量。小说家点到为止,自会启发读者反思问题的复杂与迫切:在充斥着功利目标的当下,如何经政策引导回归“育人”的本心?那一只只漂泊于孩子们内心的小黄鸭,谁来给它们一个理解的拥抱?

目  录

2023-1


中篇小说

逍遥仙儿/005  石一枫北京的“新世情”和作家的“主义”(评介)/083  孟繁华沟 叉/129  李 铁烧画皮/174  郭 爽
全球首发护身符(短篇)/087  [法]勒克莱齐奥  董  强 译
短篇小说松木的清香/103  万玛才旦
枞 味/193  黎 晗
散  文楚式剑是怎样炼成的/111  刘汉俊土 炕/165  梁 衡流水今日/200  草 白
小说新干线雪泥鸿爪(中篇)/207  周于旸自动感应门(创作谈)/221  周于旸隐匿与逃逸的艺术(评介)/222  钱墨痕
美丽中国 · 田野志中国器物/149  何平  李锐  徐风  邹汉明  周婉京  等
诗  歌
伟大的蓝色/224  汤养宗夏日方法论/227  臧 棣布卡多山羊/230  南 音和雪山一起长大/232  刘 宁在时间的边缘/234  叶德庆糖 衣/236  敬丹樱落叶与毛井/238  郭晓琦
艺  术封面设计                            赵平宇封   底 鲁迅先生                 王西京封   二 青山图                    李 庚封   三 春  讯                     乔宜男彩   页  学板桥                     苏高宇           河北苍岩山               李仕明           春  曲                     罗 翔           留在春天里               王 然篇名题字                             朱秀海

悦-读

2023-1《十月》·中篇小说 | 石一枫:逍遥仙儿(选读①)

2023-1《十月》·评介 | 孟繁华:北京的“新世情”和作家的“主义”

石一枫:交通工具上的文学生活|十月文学之夜

微信·专稿·创作谈|石一枫:我在东四遛胡同

微信·专稿|赵依:与世界环环相扣的我们——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的达成

微信·专稿|徐刚:诚挚的历史祈愿与天真的道德热情——读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

2022-6《十月》·中篇小说|常小琥:蜀道不难图(选读)

2022-6《十月》·中篇小说|舟卉:马赛曲(选读

2022-4《十月·长篇小说》|乔叶:宝水(选读①)

2022-4《十月·长篇小说》|乔叶:宝水(选读②)

2022-4《十月·长篇小说》|乔叶:宝水(选读③)

2022-6《十月》·中篇小说|舟卉:马赛曲(选读)

2022-6《十月》·中篇小说|申剑:蜜獾计划(选读)

2022-5《十月》·中篇小说|杨映川:一千零二夜

2022-5《十月》·小说新干线|三三:巴黎来客
2022-5《十月》·短篇小说|赵志明:风和马和牛的故事

2022-5《十月》·小说新干线|三三:即兴戏剧

2022-5《十月》·短篇小说|王苏辛:传声筒(选读)

2022-4《十月》·中篇小说|孙频:天空之城(选读)

2022-4《十月》·大地之事|万方:乖呀乖(选读①)

2022-4《十月》·中篇小说|刘庆邦:花篮(选读)

2022-4《十月》·中篇小说|陶纯: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选读)

2022-4《十月》·短篇小说|冉正万:安魂(选读)

2022-2《十月》·中篇小说|孟小书:狩猎(选读)

2022-2《十月》·小说新干线·短篇小说|丁小宁:去海口

2022-3《十月》·小说新干线·短篇小说|杨渡:尾随

2022-4《十月》·小说新干线·短篇小说|修新羽:她要去阆中(选读)

2022-4《十月》·短篇小说|陈崇正:开播(选读)

2022-3《十月·长篇小说》|冉冉:催眠师甄妮(选读①)

2022-3《十月·长篇小说》|冉冉:催眠师甄妮(选读②)

2022-3《十月》·中篇小说|戴冰:被占领的房间(选读)

2022-3《十月·长篇小说》(选读①)|房伟:石头城

2022-3《十月·长篇小说》(选读②)|房伟:石头城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十月》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