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凡事都宣扬宽恕之道,对于承受此境的当事人却是残忍

2017-11-16 孙小宁 青阅读

图图主教说:“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但我读书观影,为之动容的,常常竟就是那些个坚决不宽恕的人。


读日本记者所写的《与绝望抗争——寻求正义的3300个日夜》,一次次泪湿眼眶,皆为一个人以一己之力寻求公正裁决的艰辛与坚韧。它让我再次认识到,什么事都要回到具体情境,宽恕虽然彰显人心的慈悲,但凡事都宣扬宽恕之道,对于承受此境的当事人,又显出我们的残忍。


本书涉及的光市母女被杀案,案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结案,已经是2012年2月20日。之所以时间这么久,皆因为罪犯F未满18,在日本法律界定下还未成年。因为这个因素,也因为杀人不足三人,在日本当时的法律中不能判死刑。而F则对这桩夺人性命的案件始终不思悔改,便引发了受害者家属本村洋的抗争。而这抗争的过程也一次次见诸报道,慢慢引发整个社会关注,最终让法律的判决出现逆转。


依书中描述,F的犯罪很像一次临时起意,他某天性欲冲动,感到自己想要发泄一下,就以去检查水管道这职务之便,进入受害人本村洋家中。本村洋此时在外上班,他便袭击并杀死了本村洋的妻子,然后尸奸,并用绳子勒死了尚在襁褓的孩子。


案后发,尽管他对事实供认不讳,但是毫无悔意。第一次审理,法庭仍判他无期,理由就是心智还未成熟。基于同样原因,媒体也恪守着某种新闻“伦理”,不披露他的名字,甚至连尸奸这个罪行也不说。但另一方面,却把受害的本村洋的妻女的名字放之报端。而在法庭审理当中,本村洋本想携遗照进入,也被法庭怕“刺激”到被审理的那个少年而阻止。


在少年监狱服刑期间,F洋洋自得地给朋友写信,说自己此行为无非是一个公狗碰到了母狗,没有谁能审判他。


本村洋奋起抗诉,渐渐也和一些类似案件的受害者家属建立起了联系。他们都认为,这是日本法律出了问题。上诉路几尽曲折。一次被打回重审时,奇怪的事又发生,二十多人组成的律师团,全都是为这少年犯辩护,提到他不幸的童年,还辩说他当时的行为,是把本村洋的妻子错当成自己的母亲而寻求撒娇。尸奸也非尸奸,而是把阳气注入死者身体里以使其复活。


本村洋继续上诉,案子一审再审。到最后一次审理时,少年犯已经在监狱里长成一个体型变胖松垮的成年人,依旧看不出真诚的悔改。这次法庭判他死刑。


当废除死刑越来越成国际潮流,当少年犯的判罚越来越被看成法律“人道”的体现,本村洋寻求的正义,很像是一次逆潮而动。却不能不让人再次思考,死刑究竟意味着什么?不仅对受害者,而且对于施害者。


就后者,抗诉中的本村洋受邀到美国,曾经亲自问过一位死刑犯,死刑给你带来什么改变?对方说:“我感觉,自己似乎开始变得会仔细思考至今为止的人生中的种种事情了。每天,我都不断向被害者还有他的家属们道歉,因为我知道,我是死刑犯这个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但是,我这个人有了改变。”同样的反差也发生在少年犯身上。目睹过亲人死之惨状的本村洋曾数次在法庭上对少年犯痛陈:“看见内人与小女临终模样的人,就只有F你而已。……在你的魔掌之下,她(指女婴)又是多么努力地爬向已经气绝身亡的母亲身边,这一幕幕的景象,你绝对不能忘记。因为,内人与小女临终的模样,就是你犯下的罪行。”但少年犯每每都表现得心不在焉,是到死刑判决下达,少年犯才第一次向受害者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也就是说,直到此刻,他内心的悔意才真正降临。


被这本书吸引,也是因为,我曾和台湾禅者林谷芳老师在《观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禅问》中探讨过死刑存废的问题。要不要绝对废除死刑,林老师希望审慎地再思考。对于有人将冤冤相报何时了拿来做佛家这边的观点支撑,一直修行的林老师也表示不同意,他说佛家因果说的是自作因,自受果,这里有对佛法的曲解。


如果日本的法律是绝对的废除死刑,那么可以想象,本村洋深处这样的绝境,怕是没有逢生的可能。但即使不是这样,他也深知,他的这种行为,是向“二战后,‘人权’被误解为犯罪者权利的风潮”的宣战。我们尽管不在本案中,但还是能感同身受,那就是一个惊天大案出来,总有人强调,法律的判决不该受受害人情绪干扰。但是没有人细想,到底什么叫受害人的情绪?又焉知受害者不能从这里产生对生命比我们外人更深入的思考?面对众律师团的种种辩护,本村洋的岳母如此反驳:“只要家庭环境不好,就算杀人也是无可奈何,也就没有罪过了吗?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家境不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因此服输,而是努力地生活下去。”这样的说法,无论如何,都比律师团那些荒唐的辩护词要更具理性,仅仅因为来自受害者一方我们就不该听取?


“正视死亡,也就等于正视自己的罪行。”这是受害者家属本村洋的思考结论。而本书的写作者门田隆将一路追踪此案,最终得到的答案依旧是这个。我们可以听听最终判决下来后,少年犯对书作者一番肺腑之言。那可能是作者与他最后一次见面:“就算只有一个被害者,也足以构成死刑。”“我一直觉得(之前宣判的无期徒刑)没有什么大不了。如果是终身刑,我还能明白其中的严重性。”


就此案来论理,可能仍有不少人会说,这个少年太特别,不能代表所有的罪犯。但就算是孤例,本村洋所显示的受害者的真实处境却绝对不是。书中透露,本村洋面对强大而不可动摇的日本法律体系,也曾想以死抗争。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开始对法律能否求到正义有所动摇之时,他们内心的不平与毁灭感,足以让更多的悲剧发生。


提倡废除死刑,或者让一个亲人已遭残害的受害者接受罪犯免于死罪,这对他们,无论如何都有一个释怀不释怀的坎儿。而当说到什么人应该被宽恕,其实也可以读读奥地利人西蒙·威森塔尔所写的《宽恕》。从那本书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公认的理性的西方知识分子或者宗教人士,对此也都有自己的边界。而就这本书中普通人所展示的顽强的抗争,我一次次想到的是《观照》访谈中,林老师的一问:“到底是讲废除死刑的人格高尚,还是为了自己的亲人千里擒凶,更高尚呢?”他是希望,在对别人倡言宽恕之前,我们还是先体恤下失去亲人的受害者一方的感受。


我当然也深以为然。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次次从写作者门田隆将,联想到那个长年追踪呼格吉勒图的新华社老记者。他们让人感佩,是他们懂得,追寻正义,要相信法律,但比法律法条更要相信的,是内心对正义原初的信仰。法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和本村洋这样勇敢付出的人,才让人感到有走向更成熟更完善的希望。




《与绝望抗争——寻求正义的3300个日夜》

[日]门田隆将 著 许金玉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8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四日,日本山口县光市,二十三岁的本村洋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的妻女被惨遭杀害。一场为妻女讨回公道,持续九年的诉讼案由此拉开。在这九年当中,面对保护嫌疑犯的司法体系,面对打着“保护人权”旗号的律师团,面对来自媒体的冷嘲热讽,在嫌疑犯注定不会被判死刑的绝望当中,本村洋孤军奋战!在这三千多个绝望的日子里,本村洋的努力震动了整个日本社会,日本连续三任首相都对此案予以密切关注,日本的司法体系因为此案得以修正,三大法律得以修改。更重要的是,本村洋的努力使我们意识到,在这个社会里,死刑为什么需要存在。



今年诺奖不爆冷,石黑一雄你们都熟吧


深度评论丨石黑一雄:杀戮面前,求真相还是要遗忘?


李嘉欣的往事与莫卧儿皇后的风情


不是法海不懂爱 是白娘子本来就挺坏


高莽先生在另一个世界也会幸福的


简·奥斯丁坚信,喝茶事关爱国问题


中元节:宁见好鬼,拒识恶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还是大逃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