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沉默的“大导”林兆华

2017-02-21 陆上 导演帮


上期内容:

剑指国际政治问题,与中国影人“热恋”——“外冷内热”的柏林电影节

剧本到底要如何写出好的细节?

摄影篇:如何制造“电影感”?

更多内容请点击菜单中的“历史”


大导今年81岁,少言寡语。在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发布会上,他一共也没有说过二十句话。


活动结束后,面对一帮年轻记者在会场上争先恐后的围追堵截,他还是放下手中的烟接受采访,但却没有一个问题能得到他真正的回答。



—您业余时间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吗…

—看得少,我不爱看。

—近两年有戏剧改编的电影,您怎么看?

—没看过,改得好就行。

—您觉得戏剧编剧和电影编剧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中国严格地说没有真正的编剧。


老人家带着“赌气”一般的语调,跟三个年龄加起来还没有他大的记者们尴尬地聊了五分钟,以记者讪讪地收起采访提纲结尾。


在这个戏剧界一期一会的展览中,他说得少了,但却做的很多。


“我没有什么理由”



 “每年大导会突发奇想告诉我们说,哪哪有一个导演,说你去把他弄来,我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他说,说不上来。”在发布会上,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诚这样说。


而今年,卡斯特鲁奇、朵金、克里斯蒂安·陆帕这些欧洲戏剧名导将自己的戏带到中国,甚至会与中国演员何冰合作,拍摄一部史铁生作品为编剧的剧《酗酒者A》。


早在2012年,当著名导演彼得布鲁克答应带着《情人的西装》首次来华时,大导像个小孩一样说:“我俩拉钩了!有照片为证!”。


这些戏都是林兆华“随口”促成的。


“一年请一台好戏给中国的观众看看就完了。没有什么为什么。”要是问起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活动,他会这样跟人说。


而邀请展几乎每次都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2012年的发布会上,因为资金问题,林兆华突然宣布要解散林兆华戏剧工作室,2013年又推后了七个月才得以举办,2014年因为种种原因先后取消了原定的两台剧目在京的演出计划。而且从欧洲的机票,到北京每天的住房,再到租场费,谁能想到,林兆华这样的大导没有大投资人。



但是他却有这样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并不是一位外界定义的“大导”对于观众审美提高的枷锁,更像是林兆华自己个人趣味的集邮,他老顽童似的性格,使这个展览如同一个孩子如数家珍的将自己喜爱的玩具拿给小伙伴们看,如果你喜欢,我们便一起欣赏。


源于本真,这一做就是七年。


“我没有什么理论”


林兆华对待戏的态度是非常“反”的,他认为排练传统是下下策,戏剧应该反映当下,认为现代人都被“斯坦尼体系”禁锢,“我不做传统的奴隶”。


2014年被媒体大肆报道的观看《雷雨》爆笑事件,林兆华不以为意,“媒体大谈《雷雨》笑场问题本身就毫无意义,观众爱反应爱哭哭爱笑笑,按照原来的描红模子,描不好还矫揉造作,所以观众才笑。真正的塑造人物观众是不会笑的。老艺术家们希望他们按照模仿的路线走,但这么走只会是死路。”



在80年代初期至中期,他与剧作家高行健的合作《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引发中国80年代的实验戏剧风潮,《绝对信号》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汇入了世界小剧场戏剧运动的大潮。


而后与剧作家过士行合作《鸟人》、《棋人》、《鱼人》等剧目,这些作品被视为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出最深切的反省。


时至今日,林兆华依旧在做别人不敢做之事,他崇尚中国戏曲,认为从表演观念,从表达方式上,要比欧洲戏剧要丰富得多。去年上演的《人民公敌》,彻底贯彻了他“不是斯坦尼,也不是布莱希特”的表演观念,演员手拿《人民公敌》剧本,在角色和演员本人中进进出出,将“梅兰芳”式的表演用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位嘴上说着自己“没有什么理论”的导演,实际上是不愿意将自己定型在一个框架当中,“里程碑是过去的,经典也是过去的”,或许大导最满意的创新,永远是下一部戏。“就一直处在行进中就可以,哪怕步子小,没关系的,别停步就行。现在我感觉自己就是在思想上停步了。”


 “我没有什么才能”


在今年的戏剧邀请展上,他说:“是濮存昕、何冰这样的好演员把我救了。”

在问到导演时,他说:“像孟京辉这样的太少了。我这样的属于中庸之道。他是敢于说、敢于演的。我没那个精神和勇气了。”


而问他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他说是在高行健和过士行状态好的时候。


与他合作过的演员都知道,他排戏没有任何套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说的是真话,我根本不是导演的材料。我就是感觉排这个戏就行了,没有什么别的导演构思,这个我真不行。”



很多演员经过他的指点突飞猛进,也有很多名演员什么都不要就冲着他来,但在林兆华看来,都是他们自身对戏剧的热爱。


林兆华总是将自己降的很低,2012年曾在微博上写到:“每天从家出来,溜达到大石桥胡同的西头,从“拈花寺”拐弯到鼓楼西大街,过马路进甘露胡同(胡同名字真好听),顺什刹海边到银锭桥,上车去剧院,一是想坚持走一段路,二是习惯到我的“狗窝”(人艺我多年的办公室),做些闲事,看点杂书。”


直到现在问他,依旧会说:“很想有点小爱好,写写小文什么的,但是我不行。”



在创作时,林兆华是激情四射的,即使现在已经81岁,但依旧在为中国引进世界优秀戏剧,依旧在突破从前排新的剧,但是对待生活,虽然很多事情令他非常无奈,但他依旧以低姿态来处理事情。


林兆华现在的寡言,更像是洞察之后的沉默,无论是面对资金,还是传统,还是大环境,都表现出平和的态度,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吧。”这是他在发布会后,对给所有青年创作者们的忠告。


往期文章——人物专访

张艺谋张一白 | 冯小刚 丨姜文陆川 | 刘杰杨德昌

林岭东 |  严歌苓 |  董亚春 |  芦苇 | 万玛才旦 | 杨树鹏

丁晟 |  李少红 |  鞠觉亮 | 郑晓龙 | 孔笙 | 韩寒  | 施南生


往期文章——干货技巧

电影中常用的摄影技法大全

电影拍好以后怎样才能送上院线

北野武惯用的电影技巧,你值得一看

乔治·克鲁尼教你如何玩儿转导演技巧

渴望与迷惘:姜文导演电影的视觉元素解析

李安与罗德里戈·普列托的摄影技巧

故事大纲如何写?

编剧该如何听意见、听谁的意见

经典好莱坞电影剪辑手法

怎样让达芬奇调色足够安全?

电影后期越轴剪辑处理的几种方法

处理故事的六大技巧让你的剧本亮点十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