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 | 《塔洛》导演万玛才旦:黑白影像之下单纯的世界观

2016-12-14 枫火 导演帮

中国导演第一社群


去年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的《塔洛》上周被搬上院线,虽然在贺岁档大片夹击之下票房不尽如人意,但是电影却获得了很高的口碑,这部豆瓣评分7.8的电影导演正是万玛才旦。



 

导演帮对万玛才旦的采访,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进行。他讲话的语速很慢,带着一点少数民族独特的口音,给人一种非常宁静的感觉。他一点点的跟记者讲述着《塔洛》拍摄的那些故事。

 

这是首部国内公映的藏语电影,也是万玛才旦首部在国内上映的院线长片,作为多年老友的贾樟柯更是来帮电影站台。上映前,电影的宣传有个独特的slogan——“限量上映”提到这个的,万玛才旦笑着跟记者解释道,“其实就是有侧重的选择地区上映,毕竟方言电影的受众不大。”而电影路演,也同样选择了成都、昆明等一众文艺青年们聚集的地方。

 

塔洛,一个简单的人

 



《塔洛》改编自万玛才旦的同名小说,他告诉记者,小说的灵感来自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的,一个梳着辫子的中年男人。“塔洛平常都留着一个小辫子,就在后脑勺上晃来晃去,很扎眼。”那是2013年,他写下的小说开头。1991年开始陆续发表文学作品的他,此前作品都还没有改编过电影,而《塔洛》是第一个。

 

电影《塔洛》讲述了一个鲜少下山的牧羊人,在进城办理身份证的过程中,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最终打破自己纯净生活状态的故事。塔洛在寻找身份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塔洛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物,跟外界没什么联系,记忆力很好,却记不住自己是从哪来的,是个孤儿。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牧,在大山上一个人对着羊群唱情歌。”万玛才旦说,塔洛的世界非黑即白,他所有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来源于此。创作之初万玛才旦便决定了要拍一部黑白片,“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影像,来表达他的精神世界,黑白影像最合适他。”



 

《塔洛》的原著有形象化、视觉化的语言,同时具有故事性,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一次万玛才旦的公司让他交一个剧本,他瞬间就想到了《塔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开始着手写剧本,修改了不合适影像化的桥段,改编人物的场次和对话。电影中,塔洛在山上一个人深夜听收音机、学习拉音的片段,就是原著中没有的。往往原著中短短的几个字的描述,在电影中却需要大量的镜头来表现。

 

《塔洛》是一个发生在藏地的故事,万玛才旦没有将拍摄地点选在北京、横店的影视城里,而是在藏地看了不少地方,最后还是选择在万玛才旦的家乡拍摄,之所以选择那里,是因为那里十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塔洛放羊的山就是万玛才旦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那些场景在他的记忆里有很深的印象,风沙大,光秃秃的山,也和塔洛的人物设定匹配。影片的主要场景不多,室内在山下搭景,室外一部分还要上山拍摄,剧组精简了摄制组,带着帐篷到山里驻扎,没水没电、吃住也都不方便。原本计划山上的戏拍三天,结果生生拖了七天才完成。灯光组无法上山,拍摄的时候只能用自然光,万玛才旦决定日戏都在山上拍,而且每次只能拍半天。摄像机的电池每天都要从山下送上来。他们在山里的时候曾正面遇到过狼,夜半 40 37685 40 15263 0 0 2887 0 0:00:13 0:00:05 0:00:08 3028还听到狼嚎,拍摄时也是提心吊胆的。


 

万玛才旦透露,拍摄中,最纠结的还是电影结局,在片中所有的剧情线都已经结束拍摄时,万玛才旦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尾方式,初了拍好结局,他们在各个地方寻找场景,不停的尝试,但都不满意。巧的是,后来恰好有一天下雪,让远处的山脉呈现出延绵的雪山景色,一条路、一座桥,眼前的这幅画面让他瞬间决定,就用这个镜头作为结局。

 

他的镜头如眸光般专注

 



万玛才旦喜欢用空镜头、固定机位、长镜头、慢性的叙事来让影片的情感更为密集。在多年的创作探索中,他用自己体悟的极具创造性的镜头语言,关注着藏族传统文明在现代化语境下的变异和迷失。不过他也表示,用那种镜头表现形式,还要表现内容有关系,《塔洛》里,他想用固定长镜头形成一个凝视的目光,“像一个人正在静静的在看他的生活,看他的经历。”

 

《塔洛》虽然是一部纯粹的西藏题材影片,但影片里没有肆无忌惮的天空蓝、晶莹透亮的雪山白、五彩斑斓的经幡等“藏地符号”,导演用用“黑白”影像,给了观众一种独特的感官。对此万玛才旦解释道,“塔洛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我希望他没有区域之分,没有族群之分,希望他有一个共性,引发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内地到台湾、东京到法国,《塔洛》所到之处,均能得到观众的极高的评价。采访中,他提到《塔洛》在各地电影节展映时,“有人说塔洛的故事,可以理解成一个爱情的故事,也可以这是说讲述了孤独的故事,美国上映的时候还有观众说这是一个讲述佛教概念的故事。”他觉得一部电影的外延和内涵是无限的,如果忽略塔洛的经历,很难深入的了解它的主题,每个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作为藏族人,他持续关注藏族题材作品,从早期的 影片中涉及到的藏文化,哪怕是一个场景或者细节,他都希望做到准确、真实,“不过若是将电影拍的具有历史价值,这个不是我的愿望,我还是希望拍出一部电影。”

 

孤独、迷茫、变革所困扰的不只有塔洛




万玛才旦曾在采访中提到,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是一个改变一生的经历,他的电影之路从那里开始。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后,他开始拍摄短片,并且慢慢的进入了这个圈子。

 

2006年《静静的嘛呢石》上映,那个讲述一个小喇嘛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藏族人镜头下的藏地。随后相继拍摄的《寻找智美更登》(2007)、《老狗》(2011),被喜欢他的观众称为“故乡三部曲”。



《老狗》

 

算上他拍摄的唯二的汉语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2008)和《五彩神箭》(2014),万玛才旦一共执导过六部长片。他的电影里,新与旧、藏地传统与现代化发展的冲撞不可谓不激烈,而这种激烈,都掩藏在他温和含蓄的镜头之下。


“万玛的叙事都比较克制,他在平静的叙事下有一个波涛汹涌的内核。其实藏族的家庭和情感是比较内敛含蓄的,万玛用这种镜头语言风格来表现也很合适。”和他共事多年的搭档,他的录音师德格这样说,采访中记者也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



《寻找智美更登》

 

他的片子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今天即使是在遥远的藏区,也面临现代化的到来,人们如何应对这一状况?他着重关注着自己民族遭遇现代化时的精神困境,同时这也映射了整个中国正在面临的社会问题。他镜头下的藏地,“不是那个被猎奇的藏地,是另一个更真实的被风刮过的故乡。”

 

《塔洛》这是他第五部藏语长片,也是他首部全国公映的长篇。之前的十几年拍摄的作品都没能在全国上映,对此他说,“不能在全国院线放映会有一点可惜,不过现在观众看电影的渠道也很多。”对于新片的票房,他表示能给投资方收回一些资金就好,“这部电影能上映,并且有更多的观众看到片子,我已经很满足了。”他笑着对记者说。

 

采访中,他还提到现在艺术片和商业片区分的越来越明确了。电影对观众的定位也越来越精准,艺术片叶可以找到自己的观众和渠道。“坚持创作,发现好想法和故事,机会也越来越多的。”

 

后记


 在采访万玛才旦过程中,不难感受到他的沉静气质,而他的作品,与他一样含蓄内敛。聊天中,他把拍摄的故事娓娓道来,为记者展现了一个导演视角下的电影世界。



拓展阅读


王家卫岩井俊二张艺谋张一白

莫   言 冯小刚 姜  文许鞍华

李安 |  罗伯特·麦基陆川  | 王一淳

周申、刘露 | 刘杰朱员成 | 王学博

张 大 磊 | 张   涛 | 刘 雨 霖 | 关   晶

曾国祥大卫·林奇新海诚 | 杨德昌

郑晓龙 | 林岭东罗伯特·泽米吉斯

奥利弗·斯通 | 是枝裕和 | 梅尔·吉普森

蒂姆·伯顿 | 董亚春 | 伊斯特伍德

刘畅 梁秦勇 | 王久良 | 范俭 | 张末 

严歌苓 | 尔冬升 | 芦苇


★我们找到了固定活动场地,开启持续线下主题沙龙,操作实践,以及你们最最期待的电影创投论坛。


★若是想参与活动,请将您的个人资料卡发到我们的邮箱,我会根据您的反馈信息,邀请您相应加入的族群里~^o^~


★ 个人资料卡模板地址https://share.weiyun.com/cfbe256571d96584b69b8f6c69958df0


★反馈邮箱地址daoyanbang@163.com


★想加入的朋友就戳下面的二维码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