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丨《比海更深》导演是枝裕和:“柔软”的现实主义最佳实践者

2016-12-01 陆上 导演帮

中国导演第一社群


“我从未爱过一个人,比海更深。”时隔一年,是枝裕和又带着他电影中熟悉的日式料理,冰茶,旋转寿司回到了观众身边,这种感觉就像是看到了工作归家的中年男子,一边在玄关换拖鞋一边说着“ただいま(我回来了)”一般。紧接着操劳的母亲,威严的父亲,怯懦的孩子一一从屋内走出来,属于是枝裕和的平淡故事又将开始。




然而观众很吃这一套,从08年的《步履不停》到13年的《如父如子》,再到去年的《海街日记》,是枝裕和对于家庭关系的关注已经成为他的一个标志,影片大量场景对话取材于导演自己的生活,特别是“父子”关系。不过这次的《比海更深》有点不同:“父亲”已经去世。一个“未承父业”的男主人公立在家庭当中,有宠爱自己的母亲,离婚的妻子,不知所措的孩子,在已经没有父亲给予压迫的这一夜,他究竟该怎么把握自己的角色?


这也是是枝裕和一生都在关注的问题。


聚焦“父子”关系,建立独有的家庭哲学


比海更深》是是枝裕和的自传吗?


 

故事讲述父亲过世后,良多年迈的母亲和美丽的前妻似乎都已经继续前行,过着各自的生活。男主良多努力重塑他在家中的存在感,并试图在儿子心目中树立长久的地位。但生活的窘迫令他看起来依旧不自信:十五年前写的自传体小说已无人问津,现在只能靠在侦探社敲诈委托人生活,交不起房租,也无法支付孩子的赡养费。一场暴风雨将这一家人重聚在一起,漫漫长夜,男主在父亲,儿子,丈夫的角色中“建立”着自己。


是枝裕和肯定不是交不起房租的小说家,但有趣的是,《比海更深》中有一场男主良多与姐姐对话的戏,姐姐说:“再写我们的故事可饶不了你,家人的回忆可不是你的专属物品。”而是枝裕和在戛纳影展上接受采访时,被问到这部影片是否有自传性质时说:“是这样的,不过如果我这么说的话,估计我姐姐会对我嗤之以鼻,所以我总是说它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看来良多身上是有是枝裕和的影子的,在某些方面。而他最想要通过良多表达的,也是他一直在表达的,就是有关“父子”关系的阐释。


是枝裕和的父亲嗜赌成性,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还带他买过彩票,因为他是左撇子,于是决定用左手抓票,直到现在,选那10张彩票时心脏砰砰直跳的感觉还留在他的记忆中。而当他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母亲时,母亲却发了怒——她一直打心眼儿里厌恶着父亲爱赌博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枝裕和也明白这是恶习,他努力摆脱父亲的影响远离赌博。后来他进入了电影行业,他一直告诉自己这是受喜欢电影的母亲的影响,但他逐渐发现,他之所以会选择电影,是因为他也是一名赌徒。


上一辈的爱好、梦想、习惯,下一辈会继承他们。“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会继承一些父母的问题。这是我电影的主题。这种继承,有一些你看得见,另一些是看不见的。有一些像钉子一样明显,还有一些,比如笔迹,是潜在的。”


是枝裕和对于“传承”的理解从他其他影片中能够清楚的看到。《步履不停》中儿子想成为像他亲生父亲一样的钢琴调音师,《如父如子》更是在影片名字上就表达这个意思。这是是枝裕和的家庭哲学。

 

纪录片导演的“私人化”创作



在母亲去世后,是枝裕和倍感后悔,纯粹从私人情感出发拍摄了电影《步履不停》。他认为这部作品丝毫没有所谓的“社会性”,外国观众能理解这样私人的、日本化的故事吗?但当电影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时,完全推翻了当初的预想。结束后,一位蓄着络腮胡、人高马大的巴斯克男子挺着太鼓般的肚子走到他面前说:“您为什么这么了解我的母亲?”


电影在韩国、加拿大、巴西获得了同样的反响。


在他的电影中,总可以看到很多充满生活细节的形象。虽然是枝裕和认为这全是“私人化”的东西,但正因为他善于“观察”,将生活中表面的动作、说出的言语与内心的真实想法三位一体,为观众展现出一个拥有普遍性特点的人。当人们看到这个人时,无论TA是什么国籍,背后拥有什么文化,都能在心中找到共鸣。


 “何谓普遍性?创作时心里装着世界,就等于自己的作品被世界广泛认同了吗?当然不是。如果像这样关注和挖掘自己内在的体验与情感,就能达成某种普遍性,自然再好不过。我想暂时用这样的角度,来思考自己与电影,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而是枝裕和这样纪实风格,也与他之前的工作经历有关。1987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后,是枝裕和进入TV Man Union(电视人联合会),拍了将近十年的纪录片。 

 

他的纪录片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既有社会事件,如伊南小镇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喂养一头小牛的经过,社会福利局官员由于理想幻灭而自杀的事件后续;也包括人物:诗人宫泽贤治、台湾新浪潮导演侯孝贤和杨德昌,还有流行乐手Cocco等。


他还关注一些社会边缘人士,如战时流落日本并冒充日本人50年之久的朝鲜人;日本首位公开承认自己经由同性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的平田裕;东京的智障儿童等等。


在这些纪录片中,他始终对人们的真实性有极大的关注。纪录片让他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深感人间疾苦”,在这之后,他将从这些人身上搜集的“情感素材”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去,只是他并没有因此变得愤世嫉俗,反而是在“温馨”和“悲苦”中寻找着平衡点,这不就是普通人一生生活的状态?


视侯孝贤为导师,与贾樟柯是挚友



这位日本导演,和中国有颇深的渊源。


是枝裕和的父亲生于台湾,所以儿时的是枝裕和会跟着父亲回台湾探亲,这令他对充满历史情怀和旧时气息的南台湾有着深刻的印象,随着《悲情城市》、《恋恋风情》陆续在日本上映,是枝裕和对侯孝贤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3年甚至专程去到台湾跟拍关于台湾导演杨德昌和侯孝贤的纪录片,名为《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




他视侯孝贤为偶像,不仅仅是因为早前侯孝贤对于家庭社会的关注,而且他认为侯孝贤“从来不止停留在一个区域。他是一个没有“安全范围”的导演,他总是在尝试突破自己,并总能获得成功。”


而在各大电影节上,是枝裕和又和贾樟柯,关锦鹏聊的还好,他们大谈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的现状,或是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这些名导的作品,也有对于拍片艰难的感同身受。贾樟柯还说他看了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国》后很兴奋:“因为我一直想如果一个现实到极点的东西,会不会出现某种表现主义、抽象的东西,但我一直没能做到。看到是枝的影片,他做到了。他用纪录片的手法,但给观众的却是表现性的感觉、抽象的色彩,整个电影有一种抽象性,非常纯净。”




他还想与梁朝伟、张震等演员合作,还开玩笑地说:“如果找舒淇演出的话,大家可能又会说我致敬侯孝贤了。”


侯孝贤,贾樟柯也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实践者,或许是同为东方导演,是枝裕和与这两位在风格与创作理念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枝裕和的现实主义更加“柔软”,“并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蕴含在世界之中。我不过是将它们捡拾并收集起来,然后捧在手心,展示给观众看。”如此温柔的现实主义,也只有是枝裕和能够做到了。




★我们找到了固定活动场地,开启持续线下主题沙龙,操作实践,以及你们最最期待的电影创投论坛。


★若是想参与活动,请将您的个人资料卡发到我们的邮箱,我会根据您的反馈信息,邀请您相应加入的族群里~^o^~


★ 个人资料卡模板地址(点击原文阅读跳转)https://share.weiyun.com/cfbe256571d96584b69b8f6c69958df0


★反馈邮箱地址daoyanbang@163.com


★想加入的朋友就戳下面的二维码吧!


拓展阅读


王家卫岩井俊二张艺谋张一白

莫   言 冯小刚 姜  文  |  许鞍华

李安 |  罗伯特·麦基陆川  | 王一淳

周申、刘露 | 刘杰  | 朱员成 | 王学博

张 大 磊 | 张   涛 | 刘 雨 霖 | 关   晶

曾国祥大卫·林奇新海诚 | 杨德昌

郑晓龙 | 林岭东罗伯特·泽米吉斯

奥利弗·斯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