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宝鬘论》颂词传讲(9)——有一样东西比金子更有价值,那就是智慧 | 上师UC开示
很多人经常讲要孝顺父母,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孝顺父母的时候,方法可能有点不懂,经常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教育父母,这是很困难的。父母在这个人生当中已经成了最高的“教育学家”,所以你如果教育他的话,他可能不接受。因为在他的眼里,在他的面前,你永远是他的学生。
我们现在有些孩子稍微有钱、有能力的时候,经常把父母关在自己智慧的圈子里面——你应该这样、你应该这样……但这可能不是办法。应该是让他们晚年的时候过得比较平安、健康、快乐,让他们稍微自由一点,最好是让他学习一些佛法。如果实在不学习佛法,尤其上个世纪的有些人思想比较牢固,他的见解如山王一样,所以你没办法改变的话,也要随缘,不要让他天天痛苦。
所以我看我们很多人,一方面对父母家人比较照顾,但另一方面好像不太会,老是想要教育他们。但是学生永远没办法说服老师的,他的眼里你永远都是——哪怕父母是农民一个字都不认识,你这个孩子是什么博士后,他也一直觉得你是他的学生。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对人随顺。就像《入行论》和这里面发的愿一样,“连一个众生的汗毛孔都不要损害”,这是我们生生世世应该发的一个愿。
我昨天不是讲了吗,我在杭州翻译的无著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当时应该是2005年还是2007年,那个时候翻译的。那里面有几个偈颂非常著名,我们藏传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都经常念诵。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愿:凡是对我见闻接触的众生都获得快乐,不要痛苦。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里说:若有一个众生没有得解脱之前,我虽然得到佛果,但我还是发誓愿住在三有当中。这是这里的一个发愿。就像《地藏经》里面讲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就是“不为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有这样的一种发愿。
所以我们也应该经常这样想:只要有一个众生还没有成佛,我始终都不会涅槃。汉地早晚课里面也有像这种方式来发愿的。
(上师念一段传承)
《中观宝鬘论》当中讲了善知识的相,略微地宣说了四种。哪四种相呢?“知足悲具戒,有除烦恼慧。”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善知识,作为你要寻找的上师——我们昨天不是讲了选择人才吗,那么选择上师也要有条件。
现在在网络上很多方面大家都很注意的,就连病人啊、慈善啊,很多人都特别注意,也应该这样。依止上师也是同样的。如果你听到说:哦,这个上师前世是什么什么——其实佛经里面并没有讲,观察上师的前世来找今世的上师。
佛经里面的要求讲得很清楚,这里也讲了上师的几种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上师不应该是贪得无厌的,应该知足少欲。并不是要化缘多少多少,一定要黄金来做什么,这个不一定的。真正的善知识是知足少欲的,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不管是菩萨戒、别解脱戒、密乘戒,上师要戒律清净。第三个条件,对众生具有慈悲心。对众生一定是悲悯的,包括对身边的人,对家人。第四个是最根本的,就是有断除烦恼的智慧。
这四个是龙猛菩萨给大家说的善知识的法相。如果是具有这四种条件的上师,那你就可以恭敬依止;如果不具足就不行的。
《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你们可能也记得吧?上师的法相有两个——连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要舍弃上师,那这个上师有什么条件呢?一个是要精通大乘佛法,第二个就是不舍弃众生。
这些你们要记住。今天学这部论,大家至少也要懂一些;如果什么也不懂,虽然听传承有听传承的功德,但是也不行的。如果你懂得这一点,以后你选择善知识、选择上师的时候,就要看看他具不具足“知足少欲”的功德?具不具足“清净戒律”的功德?具不具足“慈悲心”的功德?具不具足断除烦恼的“智慧”?——这个更重要。其他事情的话,上师也解决不了——“给我打个卦,上师!”其实打卦的话,自己也可以打;算命的话,自己也可以算。现在有很多算命师,网上也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遣除烦恼的智慧,要对众生真的具有慈悲心,还有知足少欲和清净戒律——《入行论》里面只讲了两条。大家要记住。
以后我如果遇到谁的话——之前我们度母法会的时候,给了每个人一颗念珠,很多人脖子上都戴着的。那么这次听了《中观宝鬘论》的话,我以后问:“你听过《中观宝鬘论》没有?”“听过。”“那听过的话,《中观宝鬘论》里讲善知识的相有几条?哪几条?”我要问的。有些人可能就说:“没有听过,没有听过。不好意思,当时因为我工作上有事情,正好出差。”(众笑)——其实明明是在现场。到时会不会这样说?不知道。
善知识的相,寂天菩萨就是讲了这些。按照《十法经》《十地经》里面讲的话,比如说由鸳鸯可以推知这个地方有水,由烟来推知有火;那么,菩萨是由他的相来知道的。
(上师仁波切念藏文偈颂)
前段时间,我把藏文的教证,用汉文《大藏经》里面汉传佛教的翻译来对照,汉文里面也是讲《大乘十法经》。
那么谁是善知识呢?从他心的柔软、知足、智慧,这些可以观察。虽然我们没有他心通,但是也基本上能观察。我们在企业里面评选人员的话,也是要观察的。昨天我不是讲了巴菲特选人、用人的四种相吗,那么我们要依止一个善知识的时候,首先自己应该像特务一样去慢慢观察,从侧面了解、正面了解,从很多方面去了解。如果你真的依止了,那以后不管怎么样,不要换来换去。
有些人三年当中依止这个,再三年当中依止那个,这样的话,我们人生很短暂的,来不及换很多次了。所以真的遇到一个善知识,最好终生当中,没有必要换来换去。而且你换的话也是不如法、不合理的。这不像我们世间的朋友,喜欢的时候就在一起,不喜欢的时候就把他扔掉——噗!就这样。
(众笑)
这样可以的。但是也可能不行的啊!佛法的方式跟世间法有些地方是不相同的。
(上师念一段传承)
这个《中观宝鬘论》,并不是独一无二给国王说的,而是对其他众生也有利。不管是当时也好,将来也好,对其他众生有利的话,龙猛菩萨说“亦欲如应利,其余众生说”,就是跟其他众生也有必要说的。就像现在世间一些领导的精神,他当时也是在少部分人当中讲的,但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同样的,龙猛菩萨的这些观点,当时是给乐行王讲的,但是后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要学习。
我们学院当中,以前很多法师都讲过,非常非常有帮助。现在世间大多数人,对决定胜和增上生都不懂。有些人太高了,一点基础都没有,直接就要讲空性、讲禅宗、讲大圆满等等;有些的话,始终就建立在一种人间佛法上,对空性、对解脱、对菩提心,这些方面都不敢爬上去。应该从两方面,智慧和福德要双运,这很有必要。
(上师念一段传承)
当时是日称译师依靠印度的三个梵文版本翻译的,《入中论》好像也是他译的。
我现在心里一直有着《维摩诘经》(师笑)……《维摩诘经》有唐玄奘、鸠摩罗什等三种版本吧,我们这次准备讲鸠摩罗什的版本。其他需要参考的话,网上也有一些《维摩诘经》的注释。因为我们要学一部经典或论典的话,参考书可以自己做好准备。原来我们在学院讲课的时候,是统一给大家准备,但现在没办法,网络上这么多人听。你如果要学的话,最好不仅仅是经文,应该在经文的基础上,参考一些古大德或者现在的高僧大德的讲义,这样可能才是对佛法的学习态度。
我也是跟以前一样,给大家念一个传承,就像今天一样。《中观宝鬘论》的传承,这次你们没有断的话,以后也可以说“我得过这个传承”。然后你给别人讲也好,自己研究也好,有了这部法的传承……就像现在的中医,现在很多的窍诀——“我得过这个法,得过这个传承”,有这样的。
这次《维摩诘经》我们准备用鸠摩罗什的汉文版本传。时间方面,前面也讲过,大概三月中旬开始,每次课一个小时左右,一个礼拜当中可能讲一到两堂课。可能分为三、四期,第一期大概从三月中旬到五月中旬,第二期可能就是年底,具体什么时候现在还没有确定下来。我自己对这件事情是……在生命当中来讲,也是比较重视的。
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听得非常认真,也很圆满。我们在三天当中,将《中观宝鬘论》的传承全部已经奉献给大家,希望以后有机缘的时候,大家应该好好地去弘扬。即使你自己没有机缘的话,临死的时候给别人传一遍,比如对你的孩子,对有些佛教徒——“我有很好的某个法的传承……”藏地有这样的。方便的时候,我们相续当中的法还是要传给别人,给别人念一遍。
确实以前一些高僧大德,有些有很多弟子;有些呢,有很多好的一些传承,但是没有找到人,包括自己的子孙,没办法把自己的法宝传给他人。就像世间的一些古董,“这是我家里的财宝,我是很重视的,要传给我的孙子……”我们在智慧方面要这样。
关于智慧,以色列人是这样的:孩子小时候如果对钻石、对金子特别重视,父母会告诉他:“有一样东西比金子更有价值。”孩子问:“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智慧,比金子更重要的就是智慧!”他们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的观念是什么呢?就是除了物质财富以外,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
我也发自内心地跟大家讲,今天非常欢喜,给这么多人念了传承。希望你们以后能把佛法延续、弘扬,要不断地传播真理,大家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好好地弘法利生。
谢谢大家!
——索达吉堪布2018.03.01第124次网络开示
来源于智悲佛网
若向外走,你会做梦;
若向内走,你会觉悟。
欢迎加入佛学会,
开启生命的觉醒之旅!
▼
春节春意暖 桂林佛子爱心如春风 送进特困重病户开示|动中禅:与生活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