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深还是个坑吗?(下)
谈临深是个敏感词,尤其是现在房子不好卖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你特么又在忽悠我,给我挖坑让我跳进去。但实质上,我关心的是那些已然留不下深圳的刚需们,他们如何参与分享深圳城市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那是他们应得的,除了呆在深圳苦等待房价下跌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路径。
如果用5年的时间来看,我们对临深区域可以给这样一个判断: 2020年前,临深将会展开轨道交通建设的热潮,并将正式迈入地铁时代。同样,临深区域的楼市在未来5年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会从之前的炒作之地变成一个刚需之地,这意味着承接力会越来越强,房价即便短期有所调整,但不会出现大的拐点。
前文已经讨论了,官方层面实际已经达成了走向都市圈的共识。但口号归口号,最重要是能够落到实处,今天就来讨论实现的可能性。
首先来看2月19日发出的《深圳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媒体有过详细的报道,但依然有大量信息值得发掘。各位有兴趣,可到深圳市交委查询原文。
摘录一些:
1、深莞惠都市区层面,跨界客运交通出行中公路运输占总客运量 98%,铁路运输仅占 2%,交通出行过于依赖单一公路通道联系。
2、深莞惠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对接,三市共同编制实施《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从都市圈层面一体化统筹三市重大交通基建规划布局。
3、至2020年,基本建成以城际轨道、高快速路为骨架、衔接一体的区域快速交通体系,实现 1 小时可达粤港澳湾区城市中心城区和深港中心城区半小时互达。
4、以构建轨道交通为主体的轨道都市为战略核心,加快形成覆盖更广、品质更高、更可持续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全面促进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5、充分发挥深莞惠与河源、汕尾“3+2”经济圈合作机制优势,共同加快城际轨道网规划建设,促进区域发展要素向城际轨道通道集聚,进一步扩大经济腹地范围,构建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东岸城际轨道网。
看完这份文件,我的感受是三个:深圳要建立珠江东岸粤港澳湾区中心枢纽;深圳要确立轨道交通为主体;深圳已经在担纲统筹都市圈整体交通规划。这三点,每一点,都是在围绕着“超大城市”的定位在做的。
有一点要说明,在十二五期间,深圳有个指标没有完成。
从这张图的最后可以看出,整个十二五期间,深圳将交通基础建设的重心全部投向了外部,全部按期完成,而本该同步完成的珠三角以及深莞惠的1小时交通圈建设,却没有完成。我在之前已经谈过一个看法:深圳错失了疏导白领住向临深的最佳时机,因为通勤时间不可控,人口全部挤在市内,导致白领留不下深圳又住不下临深,又导致十三五不得不大干快上大修地铁。
那么,过去的5年没有完成,未来的5年会否还会完不成?我认为不会,如果用两个五年计划,都无法实现1小时交通圈,那么问题就麻烦了。而且,事实上,从过去1年的动作来看,未来5年的大变局是可以期待的。
重点看地铁。
写到十三五规划里的,未来深圳和东莞有5条地铁连通,和惠州有14号线一条地铁连通。关键是,这些地铁线大部分,都会在十三五规划期内完成。这是支撑我们期待临深区域大变化的重要依据。远期,和中山、河源、汕尾也都有城际轨道的建设计划。
我查了一下这些线路的具体规划,基本上临近深圳的区域,像凤岗、塘厦、黄江、松山湖、长安这些区域,都有地铁穿过通往深圳。这意味着,这些临深区域,将来都可以选择。而地铁线路越多的区域,显然越有优势。围绕着地铁站点,未来会形成热点居住区。在2016年,东莞临深区域的新房价格接近2万块,超过了中心城区。
以上说明了交通规划的建设将为临深区域楼市提供支撑,而过去几年临深区域市场本身的变化也可以慢慢证明,比我们想象得要好。篇幅所限,今天就只讨论东莞这个基本面最好的城市。
东莞这个城市很奇特,经历前几年史无前例的扫黄之后,很多人对东莞未来的城市价值都产生了怀疑,但是东莞复生了。这座8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继续流入人口,并且引入了华为这样的巨头企业。这本身就暗示了东莞这座城市的价值。
看看市场这几年的变化,去年新房成交量接近8万套,价格接近14000,暴涨40%多,过去5年最高。
但是,提醒各位认真观察东莞的二手房市场,那意味着你买的房子能不能转手。2016年东莞二手房成交量是6.4万套,均价在1.1-1.2万左右,比之前小幅上升,非常稳定。这个成交量是东莞新房成交量的8成,深圳二手房成交量的6成。我认为,对东莞来说来说,这个二手房成交量已经非常可观了。
而且,它说明了一个现象:东莞楼市的旺盛是结构性的,深圳客去东莞基本都买新房,但二手房依然有很充分的供应,价格也很稳定。这种现象在10年前的深圳都出现过。
结合着这些,对临深市场的判断,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临深好不好,关键在深圳好不好。如果深圳不好,临深会先跌,如果深圳好,临深会后涨。临深区域,实质上你把它看成深圳的郊区就好理解了,如果深圳的城市经济继续按目前8-9%的速度增长(或者降低一点6-7%),人口继续流入,那么深圳的高房价问题会不容易解决,这个高达5倍(对比东莞)的价差,会逼迫很多刚需没有办法留在深圳,只能外溢。如果这个价差缩小,比如龙岗的房价下跌到3万,那么显然没人去东莞了。
2、能留在深圳当然留下,留不下深圳就要考虑去临深。有不少观点还是认为:宁要深圳一张床,不要临深一套房。这是从纯投资的角度看的,显然我要说买临深的房子会比深圳的回报率更高,我自己也不信。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回流到深圳将是去临深买房者的长期愿望,就像很多都市圈发生过的故事一样,核心城市永远拥有最好的吸引力。但是,有个问题要说清楚,就是多数人买房子并不是纯粹的投资或者纯粹的自住,而是希望鱼和熊掌得兼,有的可能居住成分多点有的则是投资成分多点。那么,同样的价钱,在东莞可以买到100平米,在深圳可能只能买到30-40平米,那么对于不少人来说,他有三个选择,一是持币等待,等待深圳房价下跌,二是先到东莞买一套房,三是都不买。那种选择是次优的?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刚需者们如何更好的参与分享深圳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从投资的角度得到的答案很简单,留在深圳,但现实远远更复杂。
看一个数据。
这张图显示,2016年到东莞去买房的,81%是已婚人士,未婚人士只占7%。这些已婚人士开始面临的是结婚生子小孩教育等等的问题,显示未婚者对临深区域投资的兴趣并不大,你要让这些已婚人士为了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而在深圳买30平米的小户型?
显然,深圳的房价涨到今天,已经不是涨幅过高的问题,而是很多人根本买不起的问题,他们完全被排除在游戏之外,无法分享到深圳经济高增长的成果。而通过修建地铁,提升临深区域和深圳的通勤便利,虽然不能够让他们分享到更多,但至少比起他们原来的境遇来说,是得到了改善的。怎么判断这个问题,交给每个人去选择就好了。
3、临深很大,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可以买,的确有很多坑。我说临深在未来的时间里,不会再是我们想象的大坑,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临深区域都可以挤着眼睛买,买了就都能赚钱——就算是在深圳或者全球最好的城市,也不是所有的区域所有的房子都可以买。比如过去很多年里,不少人认为东莞惠州的中心城区比临深更有价值,但是现在临深区域的价格都反超了中心城区。所以要睁大眼睛,这个判断的标尺政府已经给出了,围绕着要素集中的地方——公共投资、人流物流集中的区域去投资,地铁站在哪里,就去哪里。因为相比交通便利的区域来说,交通不便的地方开通地铁,对房价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变化。以及,哪里能够“住下来”,也可以选择,临深的问题本质上一直都是“住不下”的问题,这个甚至表现在产品的设计上,比如设计大量的别墅让人去养老。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最终只会形成大量的“睡城”。这个需要产业的导入,公共产品的提供,比如商场、学校、医院的建设,哪里建设得更好,哪里就更有持续的支撑力。
简单说莞惠中三个地方,优选显然是东莞,虽然价格高,但是未来可期,地铁线多,与深圳的连接更加紧密,物理距离也更短。而对于中山,我在深中通道开建的时候就不赞成那么快的杀过去,原因是:虽然高速路和地铁都是交通的大改善,但是地铁相对高速路的优势不在快,而在于时间可控以及成本降低。不需要买车,不需要提防拥堵,可以精确的计算起床和到达的时间等等。
4、短期和长期的判断要分开看。我们谈的是临深市场的长期趋势会更好还是会更差,我认为,基于未来5年公共投资的建设热潮,临深市场会更好而不是更坏。但如果短期看,不是临深市场值得不值得投资的问题,而是连深圳、上海都不能再投资了。1年房价涨1倍多,即便没有调控,市场也会有恐高也会有调整。临深区域的价格涨幅同样剧烈,调整也一样势在必行。如果连最好的城市,都要面临横盘整理甚至小幅下跌的局面,那么,为什么要期待都市圈市场有所不同呢?这个时期,是刚需,非常刚的刚需买房子的时期。如果临深的未来长期看好,那么现在的调整就不会是断崖式的。可能很多人觉得东莞都干到2-3万了,严重泡沫了,但如果未来投资跟得上,人口导流过去,这个泡沫可以消化。就像深圳一样,横盘整理之后,经济和收入增长会稀释泡沫。
整体上说,有十二五期间的经验教训的积累,目前发生在珠三角都市圈的故事我认为是比较正能量的,原来我们对临深区域成为睡城的担忧,其实可以随着产业的转移以及地铁的开通,适当的减缓。这对临深是好消息,当然,这只是个开始。
ps:今天有不少小伙伴问我,这是不是开发商的软文。咳咳,还是申明一下:有时候我会做广告植入,但有一个前提:我本来就是这样的观点。
【往期文章】
大城市年轻人租房周期已超10年,这些图表,预示2017中国房地产的新动向
苹果来了,华为还会走吗?深圳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