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鲜皮

2017-08-05 中医宝典


更新啦!【中医宝典App】中医经典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编者按

清热药有很多种,前面介绍了各种清热泻火和清热燥湿药,今天我们要学习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的基本主治有疮痈、温热病、咽喉肿痛、痢疾,其归经较复杂,但治疗疮痈的,一般都归心经。所有的清热药都是寒性,有甘寒类和苦寒类。那么清热药中的白鲜皮有什么功效呢?~~

 

一味白鲜皮乃皮肤科专药也

 

小指月说,为什么有这样的俗话,治啥不治皮,治皮丢脸面?老爷爷说,在各科之中,皮肤科里头各类瘙痒癣疹是不太好治的,容易复发。

 

小指月说,为什么皮肤病容易复发呢?老爷爷说,即使是普通的荨麻疹,风团瘙痒,也不是那么迅速能治好,更何况顽固的牛皮癣,甚至白癜风,更是复杂难治。这皮肤病之所以复杂,在于很多皮肤病都不是单纯皮肤出问题,是内脏疾患在皮肤上的反应。这叫有诸于内,必形于外。

 

有个病人,皮肤长疮,还流着黄水,严重的局部肌肉都破烂了。

 

老先生说,指月,你看这是什么疮疡啊?小指月说,这是湿热疮疡。老先生说,为什么是湿热疮疡呢?小指月说,皮肤流水,属于湿毒,水色偏黄,属于热火,湿毒加热火,就是湿热疮疡。

 

老先生说,那有没有一味药既能清热燥湿,又可以专走皮肤,还能祛风止痒解毒的。小指月说,以前提到有个秦皮。老先生说,秦皮能清热燥湿,也可以走到皮肤,但它有一方面作用达不到要求,就是祛风止痒。

 

小指月说,我知道了,是白鲜皮,《本草原始》中说,白鲜皮入肺经,能去风,又能入小肠经,能祛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也。

 

老先生说,行,就用单味白鲜皮,煎汤加外洗,白鲜皮乃皮肤科专药也。你知道为什么叫白鲜皮吗?小指月摇摇头。

 

老先生说,这白鲜皮有一股羊膻气味,这股独特的气味,能够走肝而治风,所以《药性论》上说它能治一切热毒风,以及风疮疥癣赤烂。小指月听到这白鲜皮有独特的味道,就想下次一定要好好品尝品尝,加深印象。

 

老先生接着说,所以这独特的气味,进入身体后,善于游走,就像风一样,能祛风以止痒,但它又是苦寒的,能够燥湿以清热。一般祛风的药都没有燥湿之功,而很多燥湿的药,更没有祛风的能力。而白鲜皮两者功效兼而有之,所以非常符合皮肤湿毒风痒的病机特点。

 

白鲜皮顾名思义,善治皮肤,白者肺主皮毛之色也,皮者善于走皮也,鲜者独特的羊膻气味,善于行走皮肤筋骨,能把在脏腑表里的湿毒撤出来。

 

故《本草正义》上说,白鲜皮气味甚烈,故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

这就是说白鲜皮善于以它独特的气味,钻通经脉隧道,再以它苦寒之性,把湿毒浊热拔出来。就像蛇捉老鼠一样,能够钻进洞里头去,把老鼠拈出来。这白鲜皮就能钻进五脏六腑,把脏腑湿毒带出来。所以不管是在表的瘙痒风痒,还是在里的脏腑湿毒,这一味白鲜皮都能够去除,故白鲜皮乃皮肤科专药,是治皮肤病的医生们最喜好的药物之一。

 

注意湿热者用之,寒湿者应该慎用,或者配合一些温药,毕竟白鲜皮是苦寒之物。

 

这病人就用单味白鲜皮煎汤加外洗,连用五天,身上的湿热疮疡,慢慢消退,流黄水也日日减轻,到最后都结疤了,不再瘙痒。

 

真是一味白鲜皮,乃湿热疮疡之特效药也。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补缺肘后方》曰,治鼠漏已有核,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服一升。

 

《本草原始》曰,白鲜皮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本草正义》曰,白鲜乃苦寒胜湿之药,又能通行经隧脉络。《本经》主头风者,风湿热之在上者也;黄疸咳逆,湿热之在中者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湿热之痹于关节、着于肌肉者也。白鲜气味甚烈,故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也。



皮肤发黄

 

有个病人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周身皮肤发黄,医院里一检查,肝胆都没有什么问题。找不到具体的原因,就没法下手治疗,他便来找中医。

 

老先生便说,为什么皮肤会发黄呢?小指月说,黄加所得,从湿得之,湿郁热蒸,所以发黄。

 

老先生又说,那你怎么判断他是湿热熏蒸呢?小指月说,脾主湿,又主四肢,这病人腿脚屈伸不利,走路沉重,这是湿性下注,湿留四肢。

 

老先生又说,还有呢?小指月说,舌红苔黄,脉濡数,尿有热赤,这都是一派脾虚湿盛,湿热郁蒸之象,《黄帝内经》叫做,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

 

老先生点点头问病人说,你是住在哪里的呢?这病人苦闷地说,我住在一间地下室。老先生说,为什么不住高一点的呢?这病人说,就那里租房最便宜,我要省点钱,给娃子读书。

老先生说,不能因为省钱把身体搞坏,这样得了病后,花更多钱,反而得不偿失。你这身体的湿邪跟久住在低洼之地,潮湿之所是分不开的。多出点小钱,找间环境好一点的,通风透光强点的,这样自己身体少病,娃子也开心,读起书来也更起劲。

 

这病人听后点点头,确实为了省钱去住地下车库,这样得了病,又要花钱吃苦实在不值得啊!

 

然后老先生便说,指月,哪味药是退黄专药?小指月说,茵陈乃治黄专药。老先生说,没错,茵陈可以退脏腑里的湿热毒邪,但还缺一味药,要把皮肤外面的湿热黄浊也收下去。小指月说,我知道了,就是白鲜皮。

 

老先生说,为什么呢?小指月说,爷爷前面说过,白鲜皮气味膻烈,能通上彻下,无微不至,凡皮肉筋脉里头伏藏的湿毒,这白鲜皮都可以到达,然后把它们搜刮下来。这样湿热从小便膀胱排出,皮肤的黄浊,也就是浊阴之色,就会慢慢变淡。老先生点点头。

 

这病人回去就用白鲜皮配茵陈蒿煎服,就吃了五天,花费不过几块钱,身上的不明原因泛黄之症,便像退潮一样退掉了。

 

然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药性论》曰,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沈氏尊生书》曰,白鲜皮汤治痫黄:白鲜皮、茵陈蒿各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

 

《本草纲目》曰,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白鲜皮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请支持、购买正版图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浮萍 木贼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胡荽(香菜)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辛夷花 葱白 鹅不食草 


麻黄 桂枝 紫苏 香薷 生姜(上) 生姜(下) 荆芥 防风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