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佐药对——中药配伍的智慧

2017-10-18 陆拯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药对之名,相传有《雷公药对》四卷,北齐·徐之才《药对》二卷,但二书均佚。《雷公药对》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提及本书在药物主治和品种上较《神农本草经》有所补充,并论述了药物的“佐使相须”。徐之才《药对》,《嘉祐本草》称此书“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而记之……其言疾病、用药最详”。

《神农本草经》虽无药对之名称,但在序例中已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及“七情合和”等配伍理论,对药对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药对的雏形,在《内经》中已有出现,如半夏与秫米配伍治疗失眠;乌鲗骨与藘茹配伍治疗血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亦有不少药对形式治病经验,如半夏与生姜配伍治疗呕而不渴之支饮,且生姜能去半夏毒;干姜与附子配伍,能增强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之功,且干姜又能缓附子之毒。所以药对的起源甚早,虽不言药对而药对已在其中。

药对既是书名,又是临床实际用药形式,以药配对,以对治病,故又称对药、对子、兄弟药、姐妹药以及角药、鼎药。前5种称谓(包括药对),属于二联药配伍,后2种称谓,多指三联药配伍。

药对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方法,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基本单位,组成要求明确,配伍特点鲜明,应用价值较高,或使药效增强,或使作用全面,或改变药效,或产生新的作用,或减低毒性,或消除不良副作用。

为此,单味药物经配伍后成为药对,其药物的性能主治均可发生变化,改变原来的单一作用,可产生多种效用,适应临床病证复杂多变、药物偏性毒性,避免不良反应。如麻黄,能发汗、平喘、利水,与桂枝配对,发汗力更强;与杏仁配对,止咳平喘效佳;与石膏配对,清肺平喘力胜;与浮萍配对,利水消肿功良;与细辛或干姜配对,善于温化寒饮;与肉桂或附子配对,可治风寒痹痛等。

同时,药对与方剂亦有密切联系,二者既有亲缘至密关系,又有不同之区别。虽然二者均由单味药配伍组成,皆在一定的治则治法指导下应用。但药对的组成药物之间,不强调主次之分,重视配伍对等,讲究实用实效;方剂则按一定的组成原则构成,其组成药物之间存在主从、层次关系。

此外,方剂中亦含药对,如大承气汤中的四种药物,即是两对药对,大黄与芒硝配对攻下实积,枳实与厚朴配对宽中下气。又有不少小方只有一个药对,如枳术丸、左金丸、二至丸、桔梗汤、止痉散等。因此二者就组成来说,药对是介于单味药和方剂之间的固定配伍单元;就应用来说,药对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更广泛的适应性,故药对与方剂有互补作用,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


反佐药对与正佐药对的比较


药对是以“七情合和”为主要理论指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药对的构建组合主要可分两大类,即反佐药对与正佐药对。反佐药对,其所组药对的药物性味、功用、主治,大都不同,甚至相反。如温热药与寒凉药相配、温阳药与滋阴药相配、补气药与破气药相配、止血药与祛瘀药相配、发散药与收涩药相配、泻下药与止泻药相配等,其功用、主治亦随不同配合而改变。

正佐药对,其所组药对的药物性味、功用、主治,大都相同,差异无几。如黄芪与党参相配、当归与白芍相配、山药与扁豆相配、熟地黄与山萸肉相配、巴戟天与肉苁蓉相配、麻黄与桂枝相配、荆芥与防风相配、附子与干姜相配、石膏与知母相配等,功用、主治不变,且能增强相同类作用。所以反佐药对与正佐药对有本质的区别。

其次,反佐药对所用的药物用量比例有明显不同,能随着不同用量比例可改变药效和适应证,如桂枝9g、白芍9g,两药等量,常以调和营卫为主,多用于表虚汗出,恶风寒,身发热;桂枝9g、白芍18g,白芍用量加倍,则以温中补虚为主,适用于中虚腹痛;桂枝15g、白芍9g,桂枝用量加重,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为主,适用因寒奔豚,气从少腹上冲者。

此外,反佐药对与炮制作用亦有密切联系,如桂枝与白芍配对,取其调和营卫,用于表虚恶风者,多用生药;取其温中补虚,用于中虚腹痛者,桂枝宜用蜜炙药、白芍宜用炒药;取其温阳降逆,用于寒邪奔豚,桂枝、白芍均宜用炒药。因此反佐药对与正佐药对有明显的差异。

正佐药对所用的药物用量比例要求没有反佐药对那么严格,例如党参与白术配对,二药均有健脾补气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欲减退的病证。所以二药的用量基本固定,党参10~15g、白术10~15g。若脾气虚弱甚者,党参可加重剂量,用20~30g;如脾虚运化不健,湿邪内阻者,白术用量可增加至20~25g。二药均用炒药,如气虚兼阴不足,则用生药。但是,二药不管怎样配合,党参、白术总是以健脾补气为主,功用无大变,适应证亦无大出入。


反佐药对的配伍有特定的要求


反佐药对与正佐药对的配伍有所不同,正佐药对的配伍大都二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相同,在“七情合和”中,一般不会出现“相反”、“相畏”、“相杀”、“相恶”的配伍,所以正佐药对的配伍较为容易,但亦必须掌握剂量的大小、用量的比例。

反佐药对的组合相对较难,可以说在“七情合和”中,除了“单行”不用,“相反”少用外,其余“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均为常用的配伍,甚至“相反”有时亦要斡旋使用。

反佐药对的配伍,仅就“七情合和”的理论指导,尚属不足,必须全面结合药性理论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并且亦必须结合中医多方面的理论和治则治法的指导,例如生克制化中的水火相济,泻南补北、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均是反佐药对的配伍方法和可循规律。

同时,反佐药对在配伍与应用中,还须掌握以下情况:一为必须按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不任意拼凑无根据的药对;二为必须在前人方剂或医案中有此配伍方法的先例;三为自己本人临床经验所得者,亦须反复验证有效无误;四为凡是有毒之药配伍应用,中医药文献虽有记载,但亦必须自我体验,安全可靠,方能使用。

反佐药对的配伍的特定要求,主要以其相对立的用药方式,取得一致而统一的疗效结果,亦即有相反而相成或相激而相成的意义。

例如辛温解表发汗之麻黄与甘寒清里热之石膏配伍,一温一寒,一散表寒一清里热,一开腠发汗一护津止汗,二药药性、功效截然不同,但二药相配合后,既能发表散邪,又能清泄里热;

又如甘温补气之黄芪与苦寒破气之枳壳配伍,一甘一苦,一温一寒,一升一降,一补一消,二药性味、功效均不相同,但经配伍合用后,则补而不满,消而不伤正,既可升清,又能降浊;

再如苦寒泻下之大黄与温涩止泻之石榴皮配伍,一苦一涩,一寒一温,一泻下一止泻,一攻实一补虚,二药性味、功效全然不同,但经配伍合剂后,攻下不伤脏腑,收涩不留病邪,实者可去,虚者能补。


反佐药对有独特的功效与主治


独特功效,来源于独特配伍,独特配伍,来源于历史不断的认识。所以药对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出现,而是从漫长的单味药到多味药组成方剂的过程中,发现单味药功效单薄,方剂药多针对性不强,由此药对随之产生,并不断充实发展。药对的独特功效,主要来自于反佐药对,因正佐药对药性药效大都一致,不会有独特的特殊功效,只有反佐药对才能产生独特的特殊功效和主治疑难病证。

药对的功效一般认为,主要是增强疗效,或改变功效,或减低毒性,或消除不良副作用等。反佐药对的独特功效和主治,不局限于上述的作用,而是通过药性药效相对立的合和化变,产生独特多样的功效和扩大主治范围。所以反佐药对的独特功效,主要为新生的多样作用,以适应临床复杂多变的病证,善疗大病重证、疑难杂病。

如疏外调内功用的麻黄配石膏、桂枝配知母、防风配栀子、细辛配黄连,在产生新的独特功效即第三作用时,能使外寒得疏解,内热得调除,且每对配伍不但不会抵消功效,反而还能驱除麻、桂、细辛之燥烈之性,有益而无害;

又如温下清上功用之附子配人中白、肉桂配黄连、干姜配栀子、仙茅配龙胆草,使中下焦得温煦而寒自化,上焦之热得寒凉而热自清,而又寓引火下行于其中,双管齐下;

又如补虚泻实功用之人参配莱菔子、党参配厚朴、白术配枳实、山药配鸡内金,使补而不壅滞,泻而不伤正;

又如止血活血功用之侧柏叶配丹皮、仙鹤草配蒲黄、白茅根配琥珀、地榆配红藤,既使出血速止,又不因速止而成瘀。

明·缪仲淳有治血三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此为治吐衄之要领。其瘀成者,出血较难止,且又多复发,故止血活血同用为反佐药对治疗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常用之配伍法。

本文内容转摘自《陆拯反佐药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中医传统治法


欢迎关注微信: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