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新语|刘浩宇:十八年的梦,两年的约定
编者按
正值北京大学一百二十岁生日之际,燕园又迎来了一批年轻学子,这份相遇是百廿北大收获最温情的生日礼物。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各位燕园学子将在北大共创美好未来。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齐聚北大的天下英才的“未名新语”。
刘浩宇
毕业高中: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高考分数:
722分(理)
录取院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十几天后,当我手捧录取通知书迈入北大校门的那一刻,我一定会想起初次认识北大的那个下午。
不过,那既不是我第一次听说北大的名字,也不是我第一次踏入北大的校园。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便从父母那里得知了北大的存在。他们告诉我,北大是全国顶尖的大学,那里有个未名湖,湖边有个博雅塔。我坐在一旁似懂非懂地听着,眼前浮现出一湖水,旁边立着一座塔,塔的影子正好映在湖里。那时我还不太明白大学是学什么的,只觉得校园应该很大,比我们小区都大,里面有很高很高的楼,能容下很多很多同学,学的应该是些很难很难的道理。我的脑中生发出一个梦想:我将来也要上北大。可那只是一个梦,北大在我心中也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像,它离我还太过遥远。我回到书桌前,翻开生字本,眼前的目标,是下次听写拿个100分。
一湖水,一座塔,一栋栋高楼,这个模糊的印象跟随我上完小学,进入初中。终于,我迎来了与北大的第一次接触。那是初一的暑假,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夏令营活动,8天游遍北京城。北大,正是最后一站。怀着一种憧憬和期待,我走进了北大的校门。站在未名湖畔,那个模糊的影像第一次清晰了起来:微风吹过,湖面起了皱纹,柳条的碎影在湖中摇曳,石舫却不为所动,依旧静卧。东面,博雅塔是那么高,高得让我分不清是十二层还是十三层;西面,一群古色古香的建筑间透过夕阳的一丝微光。我拿出手机,兴奋地拍下一张又一张照片。我感受到了她的美,但那时,她也只是一个景点,夏令营的一站,我见到的并非北大,只是一座燕园。于是,在校门前合了张影,我们便匆匆离开,除了相片,我什么都没有带走,也什么都没有留下。虽是如此,但那个梦,却变得更加清晰。
直到高二,直到考完试的那个下午,我才第一次熟悉了北大,认识了北大,也第一次留下了那个约定。
那天,我们刚刚结束了期中考试,闲而无事,我与同学相约来到了北大,我们此行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放松心情,消磨时光。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未名湖畔。湖依旧是那个湖,塔也依旧是那座塔。我们沿着小路漫步,来到了蔡元培先生的雕像前。也有三三两两的人从此经过,大多是父母带着孩子来参观校园的,而其中有一人却显得格外突出。他拿了一束花,静静地摆在蔡元培先生的雕像前,又庄重地站在旁边。出于好奇,我们走上前去,谁知,他却先向我们打了声招呼。他告诉了我们他的名字,我们便叫他“毅哥”。得知我们是高中生后,他主动提出带我们参观,并热情地进行了讲解。从红楼到燕园,从大师到学子,从五四风雷,到三校南迁。每一栋建筑,每一位大师都有故事。从他的讲解中,我感受到北大的激情,更领略了北大人的风骨。他说,他每年都会来为蔡元培先生献花。这份执念令我感动,也将“北大”二字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在我眼中,北大的形象渐渐立体起来,丰富起来,我第一次见到了她的骨,她的肉,第一次认识了北大,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她似乎在向我微笑,向我招手。我们约定,两年以后,这里再见。这是我与毅哥的约定,更是与北大的约定。
高三前的暑假,作为暑期学校的学员,我第一次以非参观着的身份进入了北大。这里,我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也对北大多了一些了解。我曾骑车转遍这里几乎每一个角落,也曾品尝过学五食堂著名的“鸡腿饭”。我忘不了杨立华教授的那场风趣幽默的讲座,也忘不了学长学姐对我们的关照与祝愿。这里,有自由,有学术,更有真诚。短暂的六天过后,我作别了燕园,也走进了高三。临行之时,我又想起了一年前的下午,想起了毅哥,想起了那个约定。我发了条朋友圈:最后的一年,愿奋力一搏,不负脚下的路,不负心中的梦。
紧张而忙碌的高三生活如期而至,而学习之余,关于学校和专业的各种信息也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的飞过来。我怀疑过,动摇过,迷茫过。北大,时而离我远,时而离我近;一年前的约定,也时而模糊,时而清晰。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高三的第二个学期,直到一个周日的早晨。
那天,像往常一样,我打开手机,准备积累些作文素材。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个链接,点进去,发现是一篇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讲稿:《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读罢此文,积累了许多词句,我的内心却无法平静。其中的两句话在我耳边久久回荡,一句是“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另一句是“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我想起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羸弱的中国,五四青年们气宇轩昂的立在天安门前,担当起中国的先锋。我又想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百废待兴的时代,北大青年们用崭新的口号塑造国家的命运,扛起时代的大旗。坚守、担当,这是无数北大人的信仰,更是我内心之所向。北大所展现的,不仅是学术和思想,更是精神和使命。我又想起了未名湖畔的夕阳,想起了一年前的约定。或许是她的情怀给我增添了力量,我也在心中坚定了那个约定,那份信仰。
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那个约定我一直藏在心里,没有和别人讲。我的手机相册里存了一张博雅塔的照片,那是很久以前下载到的,一直陪我到了现在。日日遨游题海,夜夜挑灯奋战,这也已然成了常态。晚自习学累了,我有时会悄悄在课桌上用手指描出北大校徽的形状。深夜躺在床上,我有时也会想象自己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脸上的模样。我的心情经历过低迷,也经历过浮躁,每当心态出现波动时,我都会在脑海中绘出博雅塔的轮廓,校徽的线条,一次次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那个梦;这条路的终点,是那个约定。
高考的两天过得很快,十几天的时间也在不安与紧张中渐渐流逝。出分的那一天,我正坐在地学楼的教室里,听着院系的宣讲。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在激动与喜悦中,我的脑海中闪过了未名湖畔的夕阳,闪过博雅塔前的微光,闪过十八年前种下的梦,闪过两年前的约定。终于,我也可以坦然地说出:“这是我们的未名,这是我们的北大!”
那天下午,临行之前,我回过头,望向这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梦和约定都已实现,面前的路上,昨日,将从此珍藏;明天,也将自此启航。
我相信,未来四年,未名湖畔,新的约定,新的梦想,将为我开启新的篇章!
供稿:北京大学北京招生组
编辑:吴宛谕
美编:蔡翔宇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