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AM老鸟谈有围墙的电厂和没有围墙的电网

玩石头的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从前,商场是有围墙的,但自从电子商务开启之后,不少商场已经没了围墙,有一些传统的产业,一开始就没有围墙,例如电网公司。电网和电厂虽然都是搞电的,但从我们做EAM20多年的体会和经验看,有围墙的电厂和没有围墙的电网,在设备管理上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这个话题引发于莫莫同学周日晚上的一句话:关于设备管理,电网跟电厂,至少差了十年。我一直的观点是,甚至有可能差了15年。当然,我们也充分的理解,这是由电厂和电网的一些特性不同决定的,国内如此,国际上也大致如此。虽然电厂和电网都是资产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现在有专家又加上了数据密集型)的重资产企业,虽然他们都具有Utility的共同社会责任的属性。但电厂(尤其是核电、火电、水电)资产密度更高,而电网的资产密度低一些,分布更加的广泛。


一、发电企业的改革来自于竞争压力

任何人和企业都是有惰性的,能躺着赚钱的时候没有人会站起来挣钱,当站着能挣钱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跑的呼哧带喘的,未雨绸缪者例外。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波电力信息化,大约是从1996年开始的,那时候厂网还没有分家,信息化的目标是电厂创一流,稍微遗憾的是那一拨信息化我只赶上了一个尾巴,莫莫同学那年头作为西柏坡电厂的信心中心主任,全程参与了,并取得了很不错的工作成绩,那年头电厂创一流的前半个赛场是MIS独领风骚、独占风口;DbaseIII、Foxbase和Powerbulider是MIS们主要的开发环境。


那么,问题来了,那时候为什么要搞电厂创一流、而且创一流要夹带电厂MIS呢?,肯定是电厂环节比电网环节遇到了管理问题更多、当时电力系统的主要矛盾都在发电侧呗。电厂创一流到了后半场,国际化的EAM套装软件就按耐不住寂寞开始纷纷登场了,最典型的就是美国PSDI公司的MAXIMO,我们这一波EAM的老鸟们大部分都是跟着MAXIMO开始起步的。


继续说故事,到了2002年12月31日那天,画风突变,因为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宣布以“厂网分离、竞价上网”为目标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始了,再一次把电厂们推到了市场竞争的前沿,引发竞争的不仅仅是竞价上网,还有上游的电煤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记得2003年的冬季,我去福州参加最富有盛况的全国电煤订货会,那时候,煤炭企业已经处在竞争优势地位,计划煤不够用市场煤很多你要不要?我亲眼目睹和听说很多电厂为了保证计划煤供应到位,喝酒都要喝到东倒西歪的,竞争压力导致发电集团缓过神来,开始大规模并购和开发上游的煤炭企业,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我们知道,火力发电厂除了没有办法的折旧这个财务成本,剩下的三大运营成本是:燃料检修人力,既然燃料搞得很费劲,那么只能捡软柿子捏了,电厂的软柿子是什么呢?就是检修人力了,那时候火电厂是很费人力的,记得2004初,我去华电集团在山东的一家老的火电厂,员工是2000+,而华电集团在四川广安的2X60万火电厂第一期的编制只有460人,第二期也不会增加很多,为什么发电企业能做到这些呢?


从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业绩看商业模式和人员复用,再看设备运维的难点如何解决?

我在这篇文章里讲到过类似的问题,电厂们要做的就是把检修做好,再想办法把人员降下来,第一件事是优化设备检修业务,我们看到不仅仅是火电厂,就连三峡集团、秦山核电、澜沧江流域水电等很多企业都在实施国际先进的EAM套装软件,包括但不仅限于MAXIMO和瑞典的IFS。为什么要上国外的套装软件呢?因为电厂创一流时的电厂MIS由于没有触及深刻的业务逻辑、大多数都是表单进表单出,完全跟不上时代需求了。

第二件事是集约化经营的改革,就是搞运检分离改革,运检分离是要以一个区域内几家电厂同时具有了比较一致的运行和检修策略基础上才能实施的,记得早在2009年2月我在文章《信息化建设要抓主要矛盾》(中电联【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 信息化专刊)上,就论述过发电企业搞运检分离的事情(如上图),记得中电投在五大里面做运检分离改革是比较早的,其次是华电集团,华电集团采用了外脑,印象中当年是请帮助五大发电集团做了战略发展规划咨询的麦肯锡在新疆的几个电厂做运检分离的咨询和试点工作。


二、电网企业的竞争压力已经开始凸显,倒逼管理提升和体制改革

相对于发电企业,电网企业感受竞争压力是相对迟缓的,这就是开头莫莫同学直言的,电网检修比电厂检修落后至少十年的内在动因之一。


被业界称之为电力改革新政的2015年3月15日的【9号文】,真正成为自2002年厂网分家以来,电网公司加快步伐实施管理提升和改革的外在驱动力,进一步加码的还有发改委能源局同步出台的《输配电成本监审》,这个成本监审第一次高屋建瓴的对电网公司销售电价的主要构成做出了政策性的监审规定,即:准许成本+合理收益。虽然我们认为有些准许成本过于严苛,例如包括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在内的调峰设施不能进入准许成本,导致了电网侧调峰建设的投资意愿下降。


这是我们去年在武汉从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劳动时,对《输配电成本监审》文件的学习和理解。虽然比发电企业的运检分离晚了很多年,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国企深层次集约化经营改革的实践,已经在电网公司逐步开展了,只是发电侧叫运检分离,电网侧叫管办分离,名字不同而已。


外部压力将变成国网公司深层次改革的内生动力


这是今年初,我写的文章,如前所述,改革几乎没有自愿的,大多都是外部环境逼迫的,之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提到改革的内生动力,因为时间还是积累了一些内在需求的,例如电网公司普遍存在的两升一降问题,就非常的现实,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了,解决两升一降问题的策略很多,其中就包括管办分离、还包括薪酬制度改革、还包括运检一线员工能力提升与职业规划、还包括最最热闹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


说起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最近有人问我,电力物联网为啥在电网侧很热,在发电侧不那么热闹呢?我是这么理解的,主要原因是电厂端的信息化做的比较早、比较完善,例如多年前电力信息化的老同志王聪生老师就在提倡数字化电厂,比最近江湖上一惊一乍的所谓数字化转型,早了差不多十五年。再比如,大约十年前,我们在跟华能集团的信息化专家们讨论高效率、实时数据库的HP Vertica和OSIsoft PI的不同时,人家就告诉我们,华能电厂的监控系统SIS已经做的很好了,每一个电厂有至少9000个监控点,我理解这些监控点,有相当一部分是跟设备运行有关的,而在电网侧,除了35kV及以上的变电站,线路和整个配电网,恐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当然,就电网PMS与电厂EAM相比,在多系统集成、在(消缺、检修和技改)工单计划执行、备品备件与物料管理、设备资产树、设备编码和识别等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配电网的泛在全景感知怎么做?


在电网公司,旨在解决两增一降、进一步提升电网运行可靠性、提高人员复用效率的管办分离改革,是离不开泛在电力物联网作为基础的,恐怕还要加大力度对PIM2.0中的一些东西做出较大的完善和补充。


老常更多有趣的文章....

经济周期到了下半场,企业才会反思做大与做强的关系


电气设备制造商的苦日子真的要来了吗?


小议:综合能源服务之EMC挣钱和省钱两种不同的意境


集团型企业总部,有必要建数据中台吗?


构建在地质学知识上的翡翠赌石经验谈....


不懂NLP的人想知道,NLP的难度在哪里?


好好的上升通道,怎么说跌就跌了呢?


龙山时期『鬲』和『鼎』的变换,显示了什么样的气候和人文环境的改变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