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63期:衡山箭楼
箭楼,是古城墙上周围有远望、射箭窗孔的城楼。在冷兵器时代它被用于一些村落的防御。在我们湖南地区的地图上经常可以看见有“箭楼”的地名,比如“箭楼湾”、“X家箭楼”等,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四个位于衡山县和衡东县的箭楼。这几年从网络和其它渠道发现衡东县和衡山县境内发现多处“箭楼”。正好查了一下历史,现在的衡东县是从古代的衡山县分出来的,所以就做成一期向大家展示。
衡东县南湾乡,有一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明清古建筑群遗址晏家大屋。这是一个奇特而庞大的古建筑群,过去是由7个坚固的箭楼院落组成的,现仅有一个箭楼院落保存较为完好。
这是一处以两栋箭楼为主体的院落,有三进,箭楼和箭楼之间以屋相连,箭楼与房屋有厚实的青砖墙连接,布局紧凑。两栋坚固的箭楼均有三层,墙上露出了大裂缝。据这里的老人介绍晏家大屋原来的七栋箭楼,栋栋相连,形成了九进十八厅,共有上边屋、下边屋、老屋、大屋4个院子。下雨天,在各个院子来回走都不会湿脚。
这是院子的朝门,跟平时在衡阳地区看见的不一样,是一种“一字门”。
进入大门,可以发现这里原来还有一进过厅已经坍塌不见了。
院子里所用的石料全是红砂岩,这里还有两个柱础,虽然风化严重,但仍能看出造型简洁,像是清中前期的产物。清晚期基本上都是鼓形柱础。
老人家说这个物件是用来放洗脸盆的,我在郴州一带的古村里也发现过,但具体功能还有待考证。
这是正中的箭楼,三层,屋檐下有青砖斗拱造型,只有一个门可以进出,楼上每一面各有几个小窗,那就是用来瞭望和放箭的地方。
进入楼内,里面原来的木制楼板全部朽坏,可以看见上面各层的门。
院子的左侧还有一个小院子。
在这里发现了精美的木制天花板和其它木结构。
这是另一栋箭楼,正在进行维修。
这一栋保存得完好一些,大门和内部结构基本完好。
各层之间的木楼梯都在。
这里还有滑轮和楼层盖板,以前上下运送物品可以用这个进行。
只可惜在这两栋箭楼里都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衡东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在当地晏氏人家里看到了族谱,里面有文字记载晏家大屋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这种箭楼跟我上次在安仁发现的高楼很像,基本可以判断为明末清初的产物。
目前当地文管部门正组织队伍对箭楼进行修缮。
晏家大屋边上还有一些零星古建筑,有祠堂和民居。
这是衡东县高塘村,这是一个单姓聚居的古村落,正位于永乐江边。石塘大屋坐西朝东,西边和南边是丹霞山,北边却显得很开阔,东面是平缓流淌的永乐江。
大门右手边,墙上嵌着一块刻字砖,上面写着“雍正癸卯年九月初二日丑时起修”,记载这栋建筑始建于1723年,这一年也就是清代雍正元年。
正中的祖堂已经进行了修缮。
这是祖堂北侧的箭楼,两层,砖石木结构,屋檐下有青砖叠涩。一个拱门进出,上面的方窗应该是后来改的,以前都应该是竖形望孔。
据当地《单氏族谱》记载箭楼的主人是“伯鹏公七子”,名叫痒侯,字少岳,号国侯。生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死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建造者是他的母亲“过氏婆婆”。但从现存箭楼的建筑风格来看,“高楼上”应该在清代经历过修缮、改造。
解放后这里一度是一个小学校舍,但多年失修里面惨不忍睹。
整个石塘大屋都是青瓦屋面、硬山墙屋檐,形制简朴,显示出清代湘南建筑的特征,这样的建筑多以独栋的形式出现,但这里的灰塑和彩画也值得欣赏。
很多古文和诗词被题写在了窗檐和屋檐下,配上各种花鸟人物画,透出浓浓的书卷气,灰塑让这些更富立体感。
就地取材,是这个古建筑群的一个鲜明特色。大量采用了当地的红色砂砾岩,连通各个门户的小径,全都是从附近山中取材的红色砂砾岩。
衡山柏树村也有一座箭楼。
该箭楼建于明万历年间,座东朝西,均为青砖建成,门窗为石质构造,大门上方呈圆弧形状,四周窗棂设计为类似箭孔一样的形状,窄且条型,排列有序。古楼墙体宽厚、结实,屋檐结构采用砖角多层外悬檐方式构造。屋檐下有绘画图案,屋面为青瓦结顶,四角悬卷,极具特色。
在堑楼的南外墙中部位置发现了青砖上阴刻的“万历庚寅”四个繁体字,这足以说明该楼的始建年代,据此推算古楼距今429年的历史了。
该碉楼建筑选址为三面环水,唯一的进出口为平地。碉楼墙体宽厚、结实,屋檐结构采用砖角多层外悬檐方式构造,屋角四角悬卷,并有鱼形装饰,屋檐下有绘画图案,极具特色。
据柏树村清代李氏族谱记载:“族有保家楼,在祠左岸大塘中间,三面绕水,一面临坪,呼堑楼,为屋三间,为楼二层,为门一,门叶裹以铁,四周窗棂三十八,石枧五,直四丈六尺有奇,横二丈有奇......乃余11世祖吉三等三人自创于明万历庚寅年(万历十八年,即1590年)七月十二日......”由此可知,该箭楼又称保家楼和堑楼,是当时李氏祖先以保护家族用于防卫的建筑设施。
在碉楼的西面墙,这个圆弧形麻石大门是唯一进出的通道。
走进碉楼,里面已经修葺一新,碉楼分为三层。
走到最里间,也就是碉楼的第三间房,记者发现该房的地面要高出许多。顺着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大坑。据当地村民介绍,原来这个大坑是一个水牢,后来有村民进来居住,对这个水牢进行了填补。
下层的射击孔外小内大,方便里面的人观察和大角度瞄准射击。
高层的瞭望孔就要大很多,也方便里面采光。
这是墙上的排水设施,生活污水就可以从这里排出。
这是外墙上的排水口。
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已经完成了对箭楼的修复,当地村民对箭楼也是爱护有加。
白衣港位于衡东县霞流镇境内,湘江之滨。这个南方丘陵夹缝中的平原村落,有一栋保存较为完好的箭楼,被当地人称之为“洋屋子”。
在红砖青瓦房子的包围下,“洋屋子”显得特立独行,在过去土砖青瓦或是土砖茅房的年代,显得特别“洋气”,也因此得名。屋顶是“四面坡”的庑殿顶,这种造型以前只用于最高规格的皇宫建筑,一般民居是不准用的,从民国开始,随着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这种皇家特色的屋顶形式开始出现在民间。
从外形看,它具有古箭楼的样式,四四方方,青砖规整,粘合砖缝用的是糯米、石灰、沙子混合而成的超强粘合剂“三合土”,整栋楼坚固异常,当地人称普通的炮弹也难以将其摧毁。箭楼有3层楼高,从下往上墙体越来越薄,下一层的砖墙和上一层砖墙之间显示出宽度差,下面一层为上面一层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这样有利于增强建筑的稳固性。
从外部看,“洋屋子”是半封闭式建筑。整个墙面只有两扇窗户,两扇铁门,3个十字箭孔(第二层两个,第三层一个)。
“洋屋子”有两条朝外开的门,分别开在一楼和二楼。
二楼青石门框上刻着字,左侧是“丙寅季夏建造高楼,民国成敏亻于(编者注:拼接字体,单人旁加于,下同)立”,由此推断这栋箭楼于1926年夏天建成,修筑者名叫成敏亻于。右侧刻着一行字:“甲子五月洪水深止”,这里的甲子年指的是1924年,它记述的是这年5月,洪水涨到了门框的位置,可见当年洪水之凶猛。这个说法我觉得有点奇怪,先有洪水位记录,再有高楼?
箭楼内部楼层间则以木梯相连,每层楼面和楼梯之间的空间由雕花栏杆隔离。解放后这栋高楼被分给了穷苦的成氏三兄弟,兄弟三人各住一层。
目前绝大多数地图上的箭楼只剩下了地名,保护好这些尚存的箭楼成了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这些古建筑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留下美丽的乡愁。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这四处箭楼。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