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在,即使要爬到中产阶层,你可能都要脱胎换骨不可

2016-08-13 石勇 心理分析



有的人因为在阶层上是不同的社会物种,

在心理上也不是同一个物种。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合作请后台联系


(续上篇《当王思聪和中产孩子、民工孩子相遇》)


1



有的人因为在阶层上是不同的社会物种,在心理上也不是同一个物种


我们中的很多人,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在想未来会怎样,一切都会好吗?而在上班之后,就会被房子、阶层的事情所折磨,至少不时地掠过焦虑。但Kohen从来不用去担心这些问题。


房子、车子,未来的出路对于他来说都不是问题。一切已经被父母用他们的资源规划好了。


他唯一的问题,似乎就是心理上总有困惑。正是如此他才在人生中和我有了交集。那个时候,他还在北京某名校读书,亲耳听过我的一个讲座。


后来在他的请求下,我答应了在广州见他一面。


让我印象很深的第一点是,他相当礼貌。而且这种礼貌很得体,自然,看不出有表演的痕迹。这让我猜想他的父母并不是那种嚣张跋扈的角色。他们显然在Kohen很小的时候就对他进行了礼仪方面的训练。这和后天为了利益,为了搞好「人脉」才进行的强制表演并不一样——这种强制性表演往往给人一种「假」的感觉。


说一个细节:在吃饭的时候,他要先等我动筷,才会动筷子,并且,会走过来帮我把汤盛好;而在吃饱后,他也要先等我放下碗筷。在小的时候,母亲也曾经教过我这些礼貌,但并不算礼仪,而且我的成长环境实在太差,没有多久就忘记了。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老师把这种细枝末节的「礼仪」称之为有闲阶层的阶层标记。因为有闲才可能进行如此的训练,自我感觉家境还不错才会对自己有这种礼仪的要求,而穷人,感觉自我已经一败涂地的人,哪讲究那么多啊,菜一上,挽起袖子就吃,吃完就咋咋嘴,把碗一放,多舒服。


另外,正如有个读者给我说的,你看到富人和中产阶层,大都穿得比较考究,注重外表,说话时也极少有大嗓门咋咋呼呼的,但街头那些卖水果的、卖烧烤的、推三轮车的,标配打扮是一双拖鞋,一件五分短裤,一件松松垮垮的T恤,大多数男人还腆着个肚子,而且说话很粗鲁。仅仅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外貌着装,就可以看出他的阶层。




为什么不同的阶层会有如此不同呢?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中产以上的阶层和社会下层,他们的自我-世界关系不同。


我们已经知道人的存在=头脑+心理+人格+身体。这四巨头都可以是自我。中产以上的阶层,在他们的自我和世界打交道时,因为记得自己是谁,为了确保心理优势,自我是不能直接和世界接触,作出反应的。他们需要用知识、智力、服装、礼仪等来包装自我,即包装头脑、心理、人格、身体。这样,他们就是在用包装了的自我,而不是原生态的的自我去和世界打交道。原生态的自我就是身体的无拘束行为、单线的思维、直来直去甚至粗鲁的语言、喜怒写在脸上的心理。


社会下层呢?他们没钱、没文化、没权,也没有闲,无法包装自己的自我。所以,他们要确保自己的心理优势,无法对自我进行包装,而只能用原生态的自我,直接去和世界打交道。这样没有拘束,反而舒服一些,颇能刷出存在感。


第二个原因嘛,涉及到自我在世界面前有力量感的问题。中产以上的阶层,面对这个世界,他们的力量感并不是靠身体,而是靠智商、知识、以及权力、金钱等对世界的把控。所以不需要动不动就在动作上显得粗鲁,语言上有攻击性。


但社会下层必须这样。他们只有靠身体,靠语言的直接、攻击性才能体验到力量感。而且,自己所处的阶层地位,导致他们在这个世界面前心理上受挫,因此必须有一种对世界的精神上的攻击性,才能对自己进行补偿。动作过猛,袒胸露背,说话骂骂咧咧,正是在对世界的攻击中,来获得力量感,得到心理优势。


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因为在阶层上是不同的社会物种,在心理上也不是同一个物种。


2



在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人脉等都输了一着的情况下,如果素质都拼不过,那么,我们还能拼什么?


社会下层既然是这样,很显然其精神上的攻击性会不时地表现出来。故事中的民工妇女,撕开零食包装袋的时候,看都不看一眼就乱丢在地上,从心理分析上来说,正是因为心理受挫而对世界的攻击。


我一直想教很多女生怎么去观察一个男人有没有心理受挫,有没有担当和暴力倾向。一个办法就是看他是否乱丢烟头和垃圾。我亲眼见过很多穿得光鲜的男生和衣冠楚楚的男人狠狠地或无意识地乱丢烟头。那一刻我洞察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女友面前,在别人面前,他们可能很会装,一副帅哥或成功人士的样子。但丢烟头的那一刻,是最真实的他们。


社会下层因为用原生态的自我去和世界打交道,显得很粗放,因此,自然会忽略他人的感受,也会忽略掉很多细节。


说了那么多,我想说的是,事实上,Kohen这种人,他的礼仪就不会让人讨厌。因为它似乎是一种教养。有教养的人总是让人感觉舒服一些。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家公司负责招聘的人,你要的是一个懂礼貌的人,还是一个不懂礼貌,好像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尊重别人的人?


在帮Kohen解答各种心理困惑时,我其实一直希望他显示出他的家庭出身所带来的那种优越感。很可惜没有。


不是他看人下菜,碰到我,知道显示这种优越感很愚蠢或毫无意义,但碰到别人,可以让他有心理优势的人,他就会显示。我的洞察力告诉我,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里说到了「心理背景」这个原理。我不打算在这里多说,大家先知道这点就行了: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家里很穷,被人鄙视,那他就可能自卑,这个自卑就变成了他的心理背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是扛着这个心理背景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所以,一碰到有钱的人,他这个心理背景就容易被激活,就会感觉到自卑。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优越感呢?也一样。


在一些情境之中,看一个人被激活的是什么样的心理背景,就可以破译他过去的人生经历。这是一个绝杀。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会涉及到。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背景,无论在何种情境中都没有被激活,那只可能有两种原因:或者控制得相当好,城府极深;或者,这个心理背景很淡。


以我的洞察,Kohen之所以没有显示出优越感,是这方面的心理背景很淡。


这是一种良好的素质。中上层社会很多人并不具备这种素质,他们往往会摆出一副傲慢的样子,让自己和别人体验到他们是居于社会利益食物链和心理食物链上端的生物。这看上去好像很了不起,其实很low,属于在心理上没有得到进化的社会物种。


所以我欣赏Kohen。这跟素质有关,而跟阶层没有丝毫关系。


事实明摆着,仅仅是在素质上,比起出身社会中下层,但表现出来的素质让人很不舒服的人来说,Kohen就已经赢了。


在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人脉等都输了一着的情况下,如果心智、素质都拼不过,那么,我们还能拼什么?


3



有时候,你可能需要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


回到动车上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两个生长在不同环境里的小孩的相遇。这种相遇我不知道会在他们非常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什么,也许什么都不会留下,下车后,大家又继续进入各自的人生轨道,很可能终生也不复相见。


只是,这两个小孩各自的人生故事,才刚刚开始。


他们映射出了你我的现在,还有未来的人生。


现在我们来想一下这个问题:你在我的叙述中,是感觉到中产妇女瞧不起民工妇女的,尤其是当她看到民工妇女这样教育小孩时,估计内心里还感到悲哀和鄙视,那这种瞧不起,是什么意思呢?


在一个势利的世界里,阶层高的人瞧不起阶层低的人,有钱的人瞧不起没钱的,这是常态。


有三种人最喜欢这样干:刚脱贫不久的小土豪;比较市侩的小市民阶层;既得利益者。


原理我简单解释一下吧。


小土豪瞧不起比他穷的人很简单,他们有过卑贱的过去,被人瞧不起过,所以在有钱后,要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去忘记这一点,抹掉卑贱的那个「自我」;第二件大事,建构一个新的「自我」。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两个办法:用对钱的炫耀性展示和对比他穷的人的鄙视——炫耀「有钱」是用来建构新自我,鄙视比他穷的人是在心理上跟过去的自我拉开距离。这其实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终其一生,以他们的素质,很多人都难以完成。


所以很多人说三代以上,才谈得上像个贵族嘛。而且不是说三代以上就真像贵族了,只是有了这个可能而已。


比较市侩的小市民阶层瞧不起比他们穷人的,动机就是要寻找补偿。在心理食物链中,他们也被比他们阶层地位高、混得好的人瞧不起。这种感觉很难受,所以要寻找补偿,并显示自己的心理优势。办法就是去瞧不起在心理食物链上位于他们下端的人。


既得利益者瞧不起比他们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是因为他们在利益食物链上对后者有一种压榨。压榨产生负罪感和恐惧感。心理保护必须运作起来以消除这两种感觉。而如果产生鄙视和仇恨的话,负罪感和恐惧感好像就消失了。


这些对别人的瞧不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冲着阶层,冲着社会价值排序的位置来的。


这是一种非常可恶的瞧不起。


可是还有两种瞧不起。


一种是对生活方式的瞧不起。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很High的人,总是瞧不起那些他认为生活方式很Low的人,比如文青瞧不起宅男、小资瞧不起杀马特。这种瞧不起,不说也罢。


另一种瞧不起,是对素质的瞧不起,对头脑-心理-人格层次的瞧不起。故事中的这位中产妇女,她瞧不起民工妇女的内容有点复杂,但主要的内容,就是这种瞧不起。 


我不去评价这种瞧不起,而只想说,中产妇女避免让自己的孩子和民工妇女的孩子亲密接触,还有别的原因——这正是故事的深意所在——假如当时你在车上,看不到这一点的话,你必须承认自己的洞察力或阶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她不想接受民工妇女的零食,不让小孩吃零食,一方面是担心卫生(那些“垃圾食品”不应该是她这个阶层的人所吃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吃这些东西不符合她对小孩的培养理念,会破坏她对自己的小孩在未来的预期。


社会下层在培养小孩时,完全是粗放式的:管吃饱穿暧就行;小孩有什么样的天赋,该怎么激发,该让他们具备哪些素质、能力,这辈子该做什么,他们茫然无知,也没有物质条件去培养。不仅如此,他们还容易用自己的一些坏习惯,去影响小孩,同时,对小孩的一些不加以节制的欲望和行为习惯持一种放纵的状态。


我在广州的地铁里,无数次见过那些明显属于社会下层的妇女,放任自己的孩子在座位上闹腾,全然不管是否把座位搞脏,是否影响到旁边的人。每当看到这一幕,我就像是看到了他们孩子的未来。


在这类家庭环境、小社会环境里长大的人,先天就不具备跟较高阶层的环境所对应的气质、谈吐、思维、素养。我也亲眼见过一些90后的实习生、毕业生,在一家单位、公司里实习,明明需要前辈们的指教,但从未主动去和人家打声招呼,就是碰面都不喊一句!那一时刻,不再需要其它信息,我已经可以分析出他们的家庭出身。


这样基本礼貌都不懂的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欣赏?


可以说,这种家庭出身所形成的素质,很大程度影响到了他们以后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要变成一个精英,那就对他的自律能力、努力、天资、自我独立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非得让自己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才行。


中产阶层以上如何培养小孩呢?他们的精致细腻,就像有闲阶层总喜欢讲究一些繁琐的所谓礼仪一样,完全在民工妇女这样的社会下层的想象之外。他们的小孩不可以「野蛮生长」,该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哪时候吃,哪时候不吃,都有一些讲究。违反这些,就像是一件天大的事。


他们还严格控制小孩的欲望,不让他按自己的性子来,并用一些很有中产或上层社会风味的东西来培养小孩的品味、气质和素质,教小孩「礼仪」、看戏剧、听音乐会、弹钢琴、读书、参与这个那个的亲子活动,不过是常规科目。




总之,他们对小孩以后干什么,能干什么,可以干到什么样都有一个规划,并全力提供各方面的条件。培养的小孩的那些素质,一方面是使其具备在社会竞争中胜出的素质,另一方面是具备进入中产以上阶层的各种品味门槛。


比如,当一个女孩从小就被父母要求学弹钢琴时,在父母眼中,这种品味是为中产以上阶层所准备的,在他们眼中,连房子都买不起的屌丝,就不要不自量力了吧。


(待续)


出品 | IMP心理(ID:xinli-fenxi)

作者 | 石勇    

整理 | 蓝


猜你喜欢




IMP心理公号群上线了

欢迎大家来交流分享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我负责揭穿 你负责看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