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24 教子之方

《余莉开讲》第二十四集


古人云:“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生子养子必须教子,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教子绝非易事,如果不得方不得法仍枉然!那么教子应该从何入手呢?《礼记 学记》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德行增长。民国高僧印光大师认为:教子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悌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节目《群书治要》,教导我们教育孩子要“德教为先 以身作则”!如此,才能为孩子将来“修身治国平天下”打好坚实的基础!敬请收看本期《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四集教子之方!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讲《教子之方》,那么教育孩子,只要掌握住一个原则,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这一个原则就是“德教为先 以身作则”,而且这个教育呢,是“始从胎教”,到终的时候“慎终追远”,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


我们中国古人,对“教育”这两个字的定义之中,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人,把做人的教育、品格的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比如说我们看这个“教”字,在《礼记 学记》之上,我们对“教”下了一个定义。“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善良不断的增长,而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所以教育目的是使人的德行增长!那么我们再看一看,我们的家庭是不是起到了“长善就失”的效果呢?如果我们家长认为孩子的德行最重要。那我们想一想,他在业余时间会把孩子送去学《弟子规》学做人?还是让他去学习奥数、学习绘画呢?那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学校呢,把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教育好坏的标准。那么学生的品格教育,被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所以在北大有一位教授,他就说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不是高等教育了。变成了高等知识技能的传习所,培养的是理性利己主义者!比如说:在某一个大学,是一个名牌大学,还有一个特别好的院系!结果呢,有一个省的高考状元,他连续三年参加高考,都是他们省的高考状元。第三年呢,就考到了这个院系。那当然,听到这一点很多人奇怪了:他说既然是高考状元,为什么还需要考三年呢?原来,现在的高考状元,都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奖励!结果这个考生第一年考了高考状元之后,政府就给了他10万块的奖金。他拿到这10万块钱呢,觉得这个钱很好挣,他在上了大学几天之后,就找一个原因退学回家了!结果第二年呢,再重新高考。因为他很聪明,准备也很充分,结果又考了一个高考状元!政府又奖励了他10万块钱。那么第三年如法炮制,那么又赚了10万块钱!所以他通过这个高考,三年就挣了30万块钱。对于这一件事,他的同学们也不觉得这有什么,还对他很羡慕。他自己对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也不觉得又什么了不起!而且从此以后呢,他还为自己找到一个不稳定的工作。什么工作呢?就是每一年高考前夕,他都被人请去讲《如何成为高考状元》了。所以你看,如果只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道德教育完全没有了。那么他学的越多,会越自私。对这个国家社会,危害越大了!所以,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有德有才是“正品”。这个人既有德行又有能力,这是我们社会所急需的。这叫“正品”!第二类呢,是有德无才是“次品”,这个人德行很好,能力不够,那我们培养培养一下,这个人还可以用。虽然不如像正品那么用得好,但是也不会对社会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第三种呢,叫有才无德是“毒品”!这个人德行没有,但是也学了很多的知识技能,结果怎么样呢?他拿着这个知识技能,去做危害社会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看这些毒奶粉,还有这些毒食品,不就是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做出来的吗?他知道把三聚氰胺,放到奶粉里有什么效果。他知道怎么把人家的网站黑掉。结果知识技能学得越多,但是做人没有标准,岁这个社会的危害也就越来越严重了!第四个层次了,就是无才无德是“废品”!当然这样的人还是比较少的!正是因为我们中国古人看到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认为呢,“教”首先应该起到“长善救失”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育”呢?在《说文解字》上,为“育”下了一个定义:“养子使做善也”如果你仅仅把儿子养大,那个不叫“育”。仅仅教他知识技能,那也不叫“育”。必须让他顺着善良的方向去发展,这才叫“育”!那么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教育,它是有先后次序的。这个先后次序呢,就是“首孝悌 次见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先学做人 后学做事,先培养品德,后学习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的话,违背了这个次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这个结果就是:他学得越多越傲慢,学的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


生子养子不教子,刘余莉教授认为:为人父母者,在教子之前,一定要明白如何教子!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否则就有可能教错孩子,甚至教坏孩子!刘教授根据《礼记 学记》中关于“教”字的定义,以及《说文解字》中关于“育”字的定义。“养子使作善也”告诉我们:“教育”一个人的重要原则就是“德教为先,以身作则”!古人云:“有德无才,德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其才足以助其奸”!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才能虽然重要,但德更为可贵。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根据“德”和“才”分别对圣人、君子、小人,下了这样的定义:“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刘余莉教授因此认为:欲教子,必先教“德”!


有一个小女孩,她去学英语因为她的记忆力很好,结果背了很多的英文的单词。她的母亲很得意,带着她呢就去姥姥家拜见姥姥。结果,这个姥姥就问:我听说你英语学得不错,书桌怎么说呀?“desk”。问了她很多都对答如流,确实学得不错。结果呢,过了一会这个小女孩就问她(的)姥姥了。她说:姥姥 姥姥,这个伞怎么说呀?她的姥姥没有学过英语,自然回答不出来。结果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女孩当着很多人的面,怎么讽刺她的姥姥呢?说:姥姥 姥姥,你可真是个白痴,真是个笨蛋。那我们想一想,现在孩子对父母对长辈,没有礼貌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已经习以为常了。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从《弟子规》培养起她对父母、对老师谦德有礼的态度,然后就让他学了很多的知识和技能。结果学得越多越傲慢,学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师放在眼里了。所以我们看呢,曾国藩先生呢,他提别重视对子女的品格教育。他说呢:看一家的子弟能否兴旺发达,家坎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好了。那三件事情呢?第一件事就是看这家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第三件事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那么为什么早晨几点钟起床这么重要呢?因为中国人呢,特别讲究养生之道。她认为按照自然节律来饮食起居,是最健康,是最正常的!所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那么一天也有四季。而一天的日春,是从早晨的3点钟开始。而春天主生发、春生。3点钟春天已经到了,意味着什么呢?万物复苏,我们就可以来起床了。5点钟是一天的惊蛰,这个惊蛰就是小动物冬眠之后,要恢复活动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起身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中国古代的养生方式呢,都是内壮法。它非常的缓慢,但是你强健的是内在的五脏六腑。六点钟是一天的春分,也就是说六点钟,春天的一半也就过去了。你再迟再迟,也不能超过六点钟起床。因为春天生的不好,夏天就不会长的茂盛。而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这个时候呢要发了,那么你春天生得不好,夏天不会长得很茂盛,很多人这个时候呢,就会瞌睡了,没精打采。秋天是下午的3点钟到晚上的9点钟。秋天主收,有“收获”也有“收藏”的意思。这个时候不宜做过激烈的运动,否则会影响晚上的睡眠。而最好的休息时间,就是晚上9点钟到早晨的3点钟,特别是11点到1点,这是一天的子时,一天的寒冬。如果这时候你还没有睡觉,就等于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出现在寒冬腊月,久而久之是很容易得病。所以我们看很多人呢,英年早逝,大程度上和没有按照自然节律起居饮食有关。所以早晨几点钟起床,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没有精气神。当然呢,早晨几点钟起床,也看出了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是骄奢淫逸。第二点呢,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我们看现在很多的孩子,无论父母为他付出多少,他都觉得那是天经地义的是,对父母没有感恩的心。那么这些都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呢?中国有一句话叫“习劳知感恩”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告诉你的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只把你的学习搞好就行了。从来不做家务,不从事劳动。他就不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他也不知道对父母升起感恩之心。他花钱流水水很大方,他不知道挣钱的不容易。因为他从来没有去挣过钱,所以呢,曾国藩即使做到了四省的总督,四个省的省长。他任仍然坚持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事自己做。比如说我们看呢,那些种过地的农民,他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把这个种子播下去,要认真的是非浇水、耘苗。最后呢,才有秋天的收获。在收获的过程中很辛苦,还会有很多的浪费。那么这些菜呀,农作物做好了。结果你端到桌子上,三下两下就被人。如果你没有从事过劳动,你不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你就会很浪费,但是做过农民的人,他知道这些种田的不容易,种田的辛苦,那他就不会轻易地去浪费。第三件事呢,就是是否读圣贤书。因为中国古代的圣贤经典,都记载着古圣先贤对于天道的认识。告诉你怎样按照自然规律来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才能趋吉避凶。记载着古人如何孝顺父母的、如何夫妻相处的、如何教育儿女的、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那你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你的人生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你看我们历史上,  中国人被誉为:最懂得家庭教育的国家。特别是在二战之后,有一批欧洲的学者,他们就研究,说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五千多年而不衰。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结果他们研究来研究去,得出了一个结论,说那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所以中国在历史上他积累了五千年教育的经验、五千年的教训,五千年的智慧,也有五千年的效果。对于如何教好孩子是特别地有经验有智慧。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文明古国到今天的时候,在儿女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虚心的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没有看一看古代的这些家训、家书等等。那么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教育呢,要以德教为先。第二呢,就是要以身作则。在《说文解字》上,对“教”也下了一个定义,它说什么是“教”呢?怎么样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呢?这个“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在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跟着怎么效仿。这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了。我们经常听人抱怨说 ,我这个孩子怎么说都说不听 。老师也经常说, 我这个学生怎么说都说不听。老板也经常说,我这个员工怎么说都说不听。这些话很有味道,这些话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把道德教育变成了说教,而没有真正去身体力行,把正确的给做出来。


教子必先教德,教德又从何入手呢?刘余莉教授:以一个小女孩侍小才,而讽刺挖苦外婆的故事,告诫我们:欲以教之以德,必先让孩子学“礼”,这个“礼”不是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封建礼教”,而是尊重别人,尤其是长辈的礼仪、制度和规矩。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新解》对这句话的注释是:“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中国传统的“五伦”,即“长幼有序、夫妻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也都是通过“礼”来实现的。故《三字经》有言:“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刘余莉教授因此认为,应从小培养孩子对父母、对老师、对长辈谦恭有礼的态度。那么为何现在很多孩子,会生出像小女孩那样,不尊敬师长不孝顺父母的毛病呢?


那我们看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孝敬父母,不知道感恩父母。请问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做父母的没有身体力行。所以“孝子”“孝子”什么叫“孝子”呢?过去的人呢,是孝顺父母的人,被称为“孝子”。但是现在呢,是孝顺儿子,孝顺孙子的人被称为“孝子”。所以有人说呢,有的人有了儿他就成了儿,有了孙儿他就成了孙儿。你看呢,你有了儿子,你是父亲、母亲。有了孙子你应该是爷爷奶奶才对。可如今这个位置全都颠倒了,你怎么能把孩子教育好呢?所以我们现在孩子呢,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原因何在呢?


我们先看一篇文章,题目是《哪一个是我》。那个一进门就喊“肚子饿了 ” 饭怎么还没好的人是儿女。那个一进门,衣服都来不及换就下厨房烧菜的人是父母。那个一会儿说“粥烫了,一会儿嫌”菜咸了“的人是儿女,那么哪怕就一点儿青菜豆腐。也要精心烹饪,力争做出滋味儿的人是父母。那个整天抱怨作业多,实在太累的人是儿女。那个累了一整天毫无怨言,洗衣扫卫生后再陪读的人是父母那个动不动就开口要钱,不给就生气的人是儿女。那个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却从不在教育投资上吝啬的人是父母。那个记不住家人的生日,可一到自己的生日就早早召集同学朋友聚会的人是儿女。那个很少记住自己的生日,却用心为家人准备生日礼物的人是父母。那个早上赖床还不停抱怨家人叫他的人,是儿女。那个深夜入睡,黎明即起准备早点的人是父母。那个受了一点委屈,回家苦水倒个不停,以求得同情和安慰(抚)的人是儿女。那个在外面受了再多气回家后却强作欢笑的人,是父母。那个有牢骚就发有烦恼就怨。把家当作坏情绪”宣泄所“的人,是儿女。那个把苦埋在心中,生怕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家人的人,是父母。那个总以学业工作忙为托辞,很少往家里打电话问候的人,是儿女。那个在电话里嘘寒问暖,总为家人牵肠挂肚的人,是父母。那个一开口就将家里的积蓄借走,然后舒舒服服住大房子的人是儿女。那个劳累了一辈子到老,还住在破旧小屋里的人是父母。那个总羡慕人家多么有钱,自己家多么寒酸的人是儿女。那个退了休还不安份起早摸黑挣钱的人,是父母。那个宁愿把大量闲暇时间,放在娱乐和朋友聚会,却不愿回家看看的人,是儿女。那个只要一看到儿女,哪怕就一会儿。都神清气爽的人,是父母。那个娶了媳妇忘了娘,嫁了老公忘了爹的人,是儿女。那个为儿子操了一辈子心,老了还帮儿女带小孩儿的人是父母。那个总以自我为中心,从不把家人太当回事儿的人是儿女。那个从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却总以子女为荣,四处炫耀的人,是父母。总喜欢把爱挂在嘴边,却很少付出行动的人,是儿女。那个从不把爱说出口,却将爱播撒于生活每一块(寸)土壤中的人是父母。或许,只有等到儿女也成了父母时,父母慢慢变老时。我们才会回忆起生活里这些点点滴滴。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爱。我们看了这篇文章呢,很多人就在想我们既是文章中的儿女。又是文章中的父母。所以一句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可是很多人已经养了儿。又何尝知道了父母恩,我们对自己的儿女照顾的无微不至,有求必应,但是对自己的父母,却不理不睬,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所以儿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孝顺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原因的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在生活中,没有做出一个孝亲的榜样,让孩子去学习。所以教儿教女先教自己。那么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教育次序。那么很多的孩子呢,走到十七八岁的时候,对父母的话不听了,开始有逆反了,那么我们要知道这个逆反心理是怎么来的呢。中国人有一句话说:“言教者讼,身教者从”。当我们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做得很好,都符合《弟子规》的要求,这个叫“身教”。你不用教导孩子他自然也跟从你去做正确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做的不好,你就要求孩子去做这个就叫“言教”。他的结果就是“言教者讼”,他就会给你起争讼,起逆反。意思说你都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所以这个孩子小的时候啊,他身体比较弱小,你让他去做什么,他迫于体力啊,不如你强壮。他不想做呢,你就揍他,你就打他,他迫不得已呢,就去做,你让他去做的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一天一天的强壮。你让他去做什么事,但是自己都没有做到。他就开始有逆反心理了。这就是孩子为什么,“怎么说都说不听”的重要原因。


上一节,刘余莉教授针对现在很多孩子,不知孝敬父母,不懂感恩父母等社会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刘教授认为:效仿父母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是孩子天然的“启蒙老师”和“第一老师”。许多为人父母者知晓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危害,也明白了“德教为先”的道理,却忽视了“以身作则”,这个重要原则。更没有起到“孝亲”的垂范作用,他们做得更多的是忽视老人的冷暖,而重视孩子的要求。对父母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对孩子却十分溺爱,百般娇惯。潜移默化中也就教会了孩子“不孝不敬、不懂感恩”的诸多毛病。因此孩子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父母难辞其咎。那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和道理之后,为人父母者应该怎么做呢?


所以孔老夫子呢,他提醒我们:“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我们放弃了老年人不去孝敬、不去照顾、不去赡养。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这个孩子呢,被浇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这个呢,就会导致家庭的不吉祥,这个家庭后继乏人。没有好的儿孙把这个好的家业、家风、家道承传下去,所以你要想教好儿女,首先自己要学习圣贤教诲。而且要从内心真诚的去力行,不要认为我是为了教孩子才这样做。有一个父亲他上了弟子规的学习班,他觉得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我要在生活中表演孝亲的榜样,让孩子去学习。结果有一天呢,他带着儿子要去上课之前,他就先找到他的爸爸,说:“爸爸,爸爸一会儿啊我带孙子下来的时候,我要给你鞠躬。”他爸爸受宠若惊啊,说“不必了,不必了”。因为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礼遇。结果他说我这是为了教你孙子的,你就给我配合一下吧,父亲一听说要教孙子的好马上就答应了说:好好好。结果这个父亲呢,带着儿子从楼上走下来。走到他父亲的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礼,说:爸爸我们上班去了。然后就带着这个儿子上车了,结果这个儿子呢,刚上了车拉开车门就对爸爸说了一句话,他说什么呢,说:“爸爸,爸爸”,你刚才的那一个躬是鞠给给我看的。所以你看,你是不是有内心的恭敬和感恩这个孩子呢,他是能够看出来。所以,教儿教女先教自己,这个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呢?中国古人从胎教开始,就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早在周文王的母亲时候啊,她在怀孕的过程中,就“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那不好看的景色景象她都不去观看,淫词歌舞都不去观听,口里讲的话很温柔,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正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他生出的孩子文王,也才是一个圣人。所以现在人呢,还把夫人尊称为“太太”。这个“太太”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来自于周朝的三位女圣人。文王的祖母是太姜,他的母亲是太任。他的夫人是太姒。这三三太都是圣贤的母亲。所以教导出了圣贤的儿孙,后人把夫人尊称为“太太”。目的就是期许他,要成为圣贤人的母亲。也能够效仿三“太”培养出圣贤的儿孙。


孩子往小里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往大里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怎样教孩子,如何教好孩子,于家于国关系重大。刘余莉教授借用孔子名言“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告诫我们:如果我们放弃老人不孝敬、不照顾、不赡养,而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孩子身上,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教出来的孩子,哪怕学习成绩再好,也难成有德有道之材。而一个从小就懂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孩子,长大之后他就会懂得:孝亲天下之父母,关爱天下之百姓。再修以“治国平天下”之过人才能,那将是大孝大材!刘余莉教授因此告诫为人父母者,教子以德教为先,请以身作则,从教导孩子孝敬老人和父母开始!


那么这就是我们教子的要点,那就是要“德教为先、以身作则”。而且要“始从胎教”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相信我们这样来教导孩子呢,这个孩子才能够教育成才。才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那我们今天呢,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传统文化道德经】


精品合集 特别推荐

传统文化道德经/ID:Ctwhddj福生無量天尊

* 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


▶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共15集)


▶ 《道德经》解析合集


 老子《道德经》合集(共81章)值得收藏


▶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合集


▶  傅佩荣《老庄的智慧》合集


▶  庄子·养生主(合集)


▶  国学经典 || 《大学》合集(共12集)


▶  曾仕强《家庭教育》合集(共24集)


▶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合集(共9集)


▶  百家讲坛:《三十六计》 合集


▶  百家讲坛《春秋五霸》合集(共29集)


▶ 《史记》合集(共28集)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合集(共43集)


 纪录片《黄帝内经》合集(共60集)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