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页实践报告,讲透智慧医院前世今生与未来图景 | 爱分析报告
关注 爱分析ifenxi
每天洞察新趋势
——————
医疗数字化转型正式拉开序幕
报告编委
特别鸣谢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完整版《爱分析·中国智慧医院行业报告》。
报告摘要
• 智慧医院包含三个层面,一是面向医院管理者的智慧管理,二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三是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
• 智慧医院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程,是医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来看,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医疗的核心分别在于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
• 当前,信息化有了一定的基础,重点在实现互联互通,以及实现医院智慧化管理;服务患者的在线化和服务医护工作人员的智能化是当前智慧医院建设重点。
政策是智慧医院核心驱动力
• 梳理政策历程,从2011年到2018年,智慧医院建设重点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升级。第一阶段(2011年起)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完善阶段;第二阶段(2015年起)注重院内外信息系统的连通和数据共享。第三阶段(2018起)进入在线化、智能化的全面升级阶段。
• 政策要求医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主要是通过绩效考核来实现,用以评促建的方式促进智慧医院发展。
• 临床需求是医院智能化升级的重要考量因素。
科技服务商是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在智慧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从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到系统整合、数据聚合和处理,再到整体的、流程化的解决方案规划,以及处方流转、保险理赔、健康管理等各类服务体系的运营,都离不开科技服务商的贡献。
• 当前,智慧医院科技服务商主要收取信息化预算。未来,随着智慧医院的不断升级,运营分成、服务费分成将日渐普及并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
• 运营服务的普及,也意味着药企、医药零售企业、保险公司将深度参与智慧医院生态构建,共同打造基于医药险协同的智慧医院新生态,真正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目录
二. 核心驱动力—政策三. 智慧医院建设四. 智慧医院供应商五. 智慧医院未来展望结语关于爱分析
01
智慧医院行业图谱
1.1 智慧医院定义
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健委首次提出了智慧医院的定义。
智慧医院包含三个层面,一是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比如电子病历系统建设,2010年开始在医院大规模推广;二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比如解决患者就医时“三长一短”(挂号、候诊、收费队伍长,看病时间短)问题;三是面向医院管理者的智慧管理,提升医院整体运营效率。
智慧医疗领域,2018年11月卫健委办公厅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意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以电子病历为抓手,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智慧服务领域,2019年3月国家卫建委办公厅发布《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引导医院建设功能实用、信息共享、服务智能的智慧服务信息系统,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智慧管理领域,卫健委正在研究制定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专门针对医院的后勤管理、科研教学、物资供应、财务运营、成本核算、办公自动化等各个环节设计评估指标。
从最终应该具备的功能和智慧医院目标层面考虑,卫健委所定义的智慧医院建设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渗透必不可少,而且也正是因为技术的渗透,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的实现才具备可行性。
因此,爱分析就智慧医院做出如下定义。智慧医院是指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领域,围绕患者就医体验、临床诊疗水平、医院管理三方面,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2 智慧医院行业图谱
当前,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智慧医院建设实际上就是医院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升级的过程。其建设路径和思路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是一致的,可分为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三个层级,分别对应智慧医院建设的三个层面。
智慧服务的核心是医疗业务在线化,将面向患者的就医流程、以及医疗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预约挂号、在线支付、报告查询等是常见的在线化功能。
智慧医疗的核心是诊疗场景智能化,主要是CDSS、AI辅助诊断、AI分诊、临床质量评价等场景的落地应用,旨在提升医生临床诊疗效率和水平,同时也是保证科室临床诊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根据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的智慧医院建设层级,爱分析勾勒出如下智慧医院行业图谱。
1.2.1 信息化——智慧医院建设的基础
信息化是智慧医院建设的底层基础。
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各层级医院基本完成了HIS、LIS、PACS、EMR等基础IT系统的搭建,当前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有两大趋势。
一是加强各系统互联互通,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将持续进行。
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自2012年就开始启动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到2020年,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各诊疗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级水平。
从智慧医院建设角度出发,互联互通也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建设的底层基础。
二是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即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促进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在后勤管理、医疗供应链管理、手术室管理等领域渗透,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比如,绪水互联通过物联网技术从医疗设备获取运行原始数据,涵盖管理数据、维保数据、质控数据、信息安全数据、单台绩效数据、临床过程数据等,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
主要满足医院两个方面的诉求,一是对单台设备绩效进行清晰的分析,如设备每天的检查量、利用率、开机率等,挖掘设备效能。同时,绩效分析也能为医院设备配置、科室考核等提供参考。二是满足三级医院绩效考核要求,2019年国家出台了三级医院绩效考核要求,要求医院对大型设备进行监控,绪水互联基于物联网的设备管理能够实现医院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质控和管理,助力医院满足监管要求。
1.2.2 在线化——智慧服务的本质
智慧服务的本质是在线化,包含业务在线化和医疗服务在线化。
业务在线化是指预约挂号、费用支付、转诊等就医流程均能通过线上解决。比如,患者通过医院自建App或者其他挂号入口提前预约挂号,甚至是分时段预约,将候诊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费用支付无需去窗口排队;医联体间业务系统、临床系统实现对接,转诊流程在系统内操作,且患者电子病历信息互通,无需不必要的重复检查等。
医疗服务在线化是指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业务。
远程医疗实际上是将原本需要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者需要上级医院专家下基层才能够解决的医疗服务,用在线化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解决。
互联网医院业务使医院触角得以延伸,能够在“院墙外”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允许有互联网医院资质的医疗机构在掌握患者初次就诊信息的情况下,在线开展部分慢性病、常见病的复诊、处方服务。
以上都是线下医疗机构的在线化升级,相应的系统建设和运营服务由科技服务商提供,这也是《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中涵盖的智慧服务。我们将这个领域定义为医院互联网。
此外,医疗服务的在线化也催生了一批创新型互联网医院企业,《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也成为了创新型互联网医院企业的及时雨,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互联网医院企业从此可以在阳光下行医。
由医疗服务在线化而诞生的互联网医院,本身就是在线化、智能化场景落地的先锋。如果说线下医院在经历智慧化升级,互联网医院就是天生的智慧医院。
因此,智慧医院在线化涵盖医院互联网和互联网医院两大方向。
1.2.3 智能化——智慧医疗的核心
智能化是实现智慧医疗的核心。
随着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大数据、AI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以AI医学影像和医疗大数据为代表的诊疗智能化应用开始在智慧医院建设中大展身手。
基于对高质量临床级医学影像和电子病历文本数据的清洗、处理,以及对临床诊疗路径和医学指南的学习,AI医学影像和医疗大数据相关产品陆续在影像阅片、CDSS、病历质控、科研等领域落地。
当前阶段,智慧医疗已深入人心,大部分二级以上医院均已经在使用或者尝试部署智能化应用。智慧医疗建设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数据治理。当前医疗数据质量较低,数据准确率较低,且几乎全部的电子病历数据均为非结构化数据。智能化应用模型训练需要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因此数据治理是智慧医疗的基础。
二是医学理解。医学本身属于高知识壁垒行业,开发智能化应用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底层医学逻辑,比如症状与疾病诊断的对应关系,疾病交叉症状辨别等,都需要资深临床医生参与模型训练。
1.3 智慧医院全方位解读
整体来看,智慧医院的建设离不开政策的落地、医院建设执行、以及科技服务商的推动,本报告将从政策分析、智慧医院建设路径和进展、以及科技服务商商业模式三个方面展开,全面透视和解读智慧医院发展、以及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02
核心驱动力——政策
从2010年到2019年近十年的时间,医联体、互联网医院、电子病历、智慧服务等领域的政策循序渐进。
2010年,卫生部启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医院信息化进入全新的时代;2015年,分级诊疗制度推出,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开始共享;2018年,政策大力支持AI医疗、互联网医院发展,智能化诊疗、远程医疗越来越触手可及;2019年,智慧服务分级评估体系推出,全面提升患者就医效率和体验。
由此可见,智慧医院已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开始向在线化、智能化全面升级。在线化、智能化将成为当前阶段智慧医院建设的重点领域。 2.1 智慧医院升级路径
追本溯源,2011年是智慧医院的起点。2011年首推《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标志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为后续的院内业务和数据交互、院内外互联、智能化应用落地打下了基础。
至此之后,政策开始在不同层面发力,循序渐进的推进智慧医院进程。
第一阶段始于2011年的电子病历评级,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完善阶段。
早在2010年,卫生部就启动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2011卫生部办公厅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通过量化和评价引导医院信息化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
始于当年的电子病历推广,不仅完善了医院以医疗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设,也沉淀了大量的电子病历数据,为今天的远程医疗、CDSS等应用场景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医联体建设,注重院内外信息系统的连通和数据共享。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从2013年就开始布局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提出了明确内容要求和进展要求。
纲要要求“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信息动态更新。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区域内医疗机构间的基础信息互联互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疗机构间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共享成为重中之重,在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开始强调电子病历等核心医疗数据的共享。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医联体建设进展要求,即“到2020年,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借助医联体建设的推进,机构间电子病历等系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普及。
第三阶段从2018年开始,智慧医院建设进入在线化、智能化的全面升级阶段,智慧医院建设路径也开始初现端倪。
2018年推出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是重要节点,其中对互联网医院常见病、慢性病二次复诊和续方的许可,是医疗服务在线化发展的里程碑。2019年开启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就医流程在线化即将成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标配。
智能化层面,2018年卫生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到2020年,三甲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要达到4级以上,即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经过数年的发展,大数据、AI等新技术在医疗智能化应用领域的落地愈加成熟和顺畅。 2.2 智慧医院起点——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平台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医院的起点。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之后,电子病历的普及基本完成。
从第一阶段的电子病历,到第二阶段的院内外数据共享,中间有一步重要的发展历程——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
其定位是建立在电子病历信息采集、存储和集中管理之上的,连接临床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平台。
医院信息平台建设起步于2012年,2014年推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明确了医院信息平台的定位和建设标准,医院信息平台建设进入高潮阶段,目前已成为二级以上医院标配。 2.2.1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
从功能角度出发,医疗信息化系统简单可分为三类。
一是临床类信息化系统,核心系统包含医护工作站、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电子病历(EMR)等;二是管理类信息化系统,包含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药品库存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三是区域化信息系统,包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区域性医疗大数据平台、医保结算/监控系统等。
比如,2010年3月,中联软件承担广元市中心医院信息化系统实施方案,主要以解决医院财务管理为目标,包含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及门诊处方、住院结算及医护工作站、药库药房管理、医保病人费用管理等核心模块。
根据2012年卫生部统计中心对全国近4000家医院的信息化现状调查,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0%。
2011年,卫生部印发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中明确了电子病历必需、推荐和可选的功能,以及涵盖的范围。
在政策的推动下,大型三甲医院率先响应, 快速开始电子病历的全面建设和升级。虽然在实际部署实施的过程中,各医院根据学科特点、已有系统等具体情况规划了不同名称和架构的子系统,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业务系统的实际功能和应用,都在沿着《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的方向前行。
比如,自2011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先后实施了电子病历升级、手麻重症系统、门诊电子系统、急诊留观病历、临床路径、护理PDA、手术分级管理、床位统筹、病案示踪管理、护理部管理系统等工作,逐步扩大电子病历数据、业务交互网络,在越来越多的诊疗场景和科室中,将医疗过程变标准化、信息化,让各类诊疗信息实现高效汇集,使得一线医务人员能够高效、智能、安全的完成医疗服务。 2.2.2 医院信息平台——业务互联与数据共享的基础
然而,最初的设计重点局限在满足业务需求上,并没有把可兼容性、数据共享性、高扩展性考虑进去,随着医院临床业务系统的数量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多样化、数据不断积累,交互接口数量基本上都是以指数级增长,给系统的开发、运维维护带来很大问题。
医院信息平台应运而生。原来院内不同业务系统之间都是点对点系统集成,医院信息平台出现之后,院内系统实现统一集成。
医院信息平台既是院内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实现统一集成、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转的载体,同时也为业务在线化、数据互联互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10月,《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正式开始实施,规定了二、三级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要求、基本功能要求、交互规范、安全规范等。同年,国家卫计委关于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亦开始由试点(2012年开始试点)走向全面推广,掀起了医院信息平台建设高潮。
可以说,医院信息平台是与电子病历及其应用相伴相生的,彼时,伴随电子病历而衍生的,还有临床数据存储库(CDR Clinical Data Repository)、以及BI。
CDR是电子病历文档存储中心,将一个患者在某一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所有临床活动所产生的所有数据集中存储在一个物理或虚拟存储内,方便各临床业务有需要时进行调阅,一般提供360视图功能。
BI则主要是数据二次利用,在临床工作中就某个主题进行数据重构,以便于进行数据分析。
曾几何时,信息集成平台、CDR、BI一度成为电子病历“三件套”。在政策的指挥棒下,代表国内医疗先进水平的超大型三甲医院也在这一领域率先探索落地。
2011年9月,北大人民医院为期三年的集成平台建设正式启动,目标是建设集成平台,同时建立临床数据中心,实施EMPI(患者基本信息检索目录,通过唯一的患者标识将多个医疗信息系统有效地关联在一起)和公用服务系统。
截止2016年,北大人民医院的集成平台实现接入服务105个,接入系统87个,管理术语76个,每日数据交换量30万,消息的平均耗时是8毫秒。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北大人民医院信息化运维和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上线新的业务系统,不用再受制于低效率的点对的点接口方式。以往,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如HIS、电子病历系统)常年忙着做接口,有了信息集成平台,新建系统可以从平台上直接订阅所需数据,极大提升了IT运维效率。
其次,CDR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标准管理,使得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质量、业务系统传送到CDR的数据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利于数据的临床应用。
最后,基于CDR的360视图应用和科研应用,极大的提升了临床工作效率。医生、药房、检验检查科室人员都可以调用CDR视图,全面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情、以及科室整体运营情况等。北大人民医院的科研平台已经实现了从CDR中提取数据,截止2016年,全院已经有35个临床科室都使用CDR开展科研数据分析,占到了医院全部科室的80%。从科研项目、写论文、前期研究、研究生课题到临床实验等,科研平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北大人民医院这一项目由北大医信前身——方正国际医疗卫生事业部承做,据悉是国内首家医院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产品, 2014年5月助力北大人民医院通过HIMSSEMRAM 最高级别7级的认证。
除了对于医院内部带来的信息化整体建设、运维优化,以及临床工作效率的优化和提升,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日益完善,对于智慧医院在线化、智能化升级有着重大意义。
一是为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促进远程医疗的发展。远程医疗是医疗服务在线化的典型场景,因此医院信息平台也是医疗服务在线化的基础设施。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要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前是单家医疗机构的业务系统和数据实现连通,医院信息平台就是医疗机构的“数据中心”,医疗机构间对接、医疗机构与区域中心的对接,实际上是医院信息平台之间的互通。
二是为上层在线化、智能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电子病历的医疗决策功能已经走向智能化,即基于AI的CDSS日益普及。CDSS模型的训练离不开医疗大数据的支撑,医院信息平台是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基石。
2019年3月,卫健委颁布《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明确了对医院智慧服务体系构建的要求。
从智慧医院建设角度来看,智慧服务体系建设是业务在线化过程,需要在医院临床类信息化系统、管理类信息化系统、以及区域化信息系统之上,构建面向患者的服务体系。医院信息平台实现了医院各类系统的业务统一集成和交互,是智慧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 2.3 智慧服务——推动智慧医院在线化升级
在智慧医院建设中,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重在患者体验,本质上是实现就医流程和部分医疗服务的在线化。
就医流程在线化,能够提升患者就医效率和体验,最典型的提升点在于解决患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医疗服务在线化的典型代表,是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使医疗服务变得触手可及,极大的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比如慢性病复诊和续方经由线上完成,无需经历在医院挂号、候诊、开方的繁琐流程。
2019年3月卫健委颁布的《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从政策层面正式推动智慧服务的建设,建立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Smart Service Scoring System,4S),明确各级别智慧服务应该实现的功能,指导医院合理、科学的建设面向患者服务的智慧医院。最终目标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效率、连续性的诊前、诊中、诊后医疗服务,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对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分为0级至5级。按照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应涵盖的基本服务内容,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环境,确定5个类别共17个评估项目。
未来,随着大部分医院院内智慧服务初步建立(智慧服务分级评估达到2级水平),建设重点将转移至内外互联,届时,将实现院内院外电子病历共享,实现医疗服务在线化,甚至实现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家居场景的医疗健康数据和服务全打通,实现真正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当前的智慧服务,多是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年《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政策文件倡议下建设的患者就医服务信息化体系。
2019年3月《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推出,以详尽的建设要求和评级规范驱动二级以上医院构建智慧服务体系。接下来的几年,智慧服务建设进程将加速,整体功能亦将不断完善,向智慧服务5级的目标迈进,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此外,在互联网医院领域,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初步指明互联网医院可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续方服务。
2018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互联网医院实行准入管理,且规定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与互联网医院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实时监管。该办法进一步细化了对互联网医院的管理,同时也以更加规范化运营保障推动行业的前行。 2.4 智慧医疗——推动智慧医院智能化升级
从智慧医院整体发展阶段来看,在线化、智能化升级基本同步。以2018年发布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为重要标志,政策从分级评价标准和具体建设进展要求两方面,直接推动医院智能化升级。
继2011年推出《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之后,电子病历评价成为最受医院欢迎的评价,根据CHIMA发布的数据,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参与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的医院占比约40%,远远超过参与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的医院比例——约15%,属于国外的HIMSS和JCI测评参与度则更低——分别为5%和3%。
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最新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从2011年版本的0-7级,修改为目前的0-8级。由于医院信息平台、医疗大数据平台等的建设、以及各类智能化应用的普及,对电子病历数据互通和数据挖掘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惠每科技Dr. Mayson CDSS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完整数据分析,在临床应用中实时为医护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可辅助优化诊疗方案、自动审核处置及医嘱等合理性、以及提供针对患者病情的个性化医疗建议。其功能满足高级别评级要求,已助力13家医院通过国家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六/五级,11家医院通过互联互通标准成熟度五乙/四甲。
2019年11月7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网站发布了《关于公布2019年度北京地区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结果(0-4级)的通知》,经过系统初评、材料审核、专家审核等评审流程,2019年有90家医院通过评审并定级。其中,17家医疗机构通过4级评审,38家医疗机构通过3级评审,19家医疗机构通过2级评审,5家医疗机构通过1级评审,11家医疗机构为0级。
结果与CHIMA调查数据基本保持一致,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在2-4级。
根据政策要求,到2020年,二级以上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要达到3级以上,三级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要达到4级以上。
因此,2020年会是二级以上医院升级电子病历的高潮期,三级医院的智能化应用也将迎来爆发,对于科技服务商而言,政策带来的利好清晰可见。
03
智慧医院建设
基于政策指引、智慧医院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爱分析对医疗行业的研究积累,本章将全面梳理智慧医院未来面貌,并以终为始,从当前重点关注的智慧服务、智慧医疗两个方面,诠释智慧医院建设路径。 3.1 智慧医院——重视患者体验、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率
智慧医院涵盖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三个维度。伴随技术的推进、医疗服务模式的演进、政策的与时俱进,智慧医院的目标是不断提升患者体验、提高医疗质量、优化医疗体系运行效率。
从医院角度来看,政策硬性要求和临床实际需求,是医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的驱动力。 3.1.1 智慧医院全景透视
未来的智慧医院,将实现便捷式就医、智能化诊疗、以及自动化管理。而且,参与医疗服务的不仅仅是医院,基层医师的健康守门人角色将真正进入医疗生态,保险、医药与医疗的联动亦将更加紧密。
就医流程将以患者为核心,结合线上线下就医场景,打造贯穿诊前、诊中、诊后的流畅的、便捷的就医体验,突出患者服务。
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核心是在线化。
诊前环节的预约挂号,以及从基层到等级医院的转诊安排、流程等均实现在线化操作,前提是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数据实现共享,能够实现无缝隙医疗服务衔接,甚至是通过远程医疗等方式,覆盖原先无法覆盖的医疗服务环节,比如急救场景。
2018年年底,重庆市推出120官方视频报警平台“急视救” App,用户可通过手机端App以及小程序直接拨打120,并与急救医生音视频对话,医生将指导现场人员进行自救或互救,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在这个案例中,实时视频通话是通过声网的视频通话SDK 实现的。
声网Agora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音视频领域领先的专业服务商,每天使用声网SDK产生的实时音视频通话分钟数超6亿,全球有超过15万注册APP使用Agora API,超过30亿终端安装使用Agora SDK的应用。
声网的实时互动技术服务覆盖全球各个地区,并在当地提供技术和运营支持。使用声网服务的企业包括小米、陌陌、抖音、The Meet Group、VIPKID、好未来等巨头、独角兽及创业企业。
在医疗领域,声网的视频通话SDK已经应用到视频急救、远程医疗、医学教学、电子处方等多个救助指导和医疗服务的场景中。
目前的急救系统中,救护车、现场热心人士和医院的工作模式为单线程串行施救模式,即急救系统的救护车在到达现场后才可对患者进行施救,在120到达之前报警者处于无专业医疗人员帮助的“黑障区”。 2018年12月,重庆急视救视频120救援云平台和急视救app正式上线运行。2019年3月12日,与重庆市轨道集团开展合作,在市民乘坐轨道交通遇到突发疾病时多次使用“急视救”app视频120连线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进行了及时的现场处理。
①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平台双向实时视频通话,可将有效的急救指导提前到从拨打120报警开始,通过视频快速判断病情,并通过“面对面”的指导现场人员进行自救互救。
②实现急救与院内诊疗的无缝连接。救护车医生在出发时可进入视频房间,提前了解现场病人伤情,准备对应药品等前往现场;医院可实时查看救护车位置和状态,同时救护车上人员和医院可随时双向提醒进入视频,救护车上的手持B超、心电监护仪的可实时动态共享给医院;医院根据救护车定位、视频查看的情况、医疗设备信息情况可提前进准备;如果情况危急,医院还可拉入本院专家进行多方视频会诊。
③提升医患沟通效率,对于急救医护人员来说,通过视频可快速判断现场病情、人数及性别,缩短了80%的沟通时间。
④覆盖聋哑人急救。首次解决了自电话120启用的32年来聋人无法120报警的问题,调度员可通过图文与聋人沟通,通过视频可指导聋人进行自救互救。
截止2019年11月29日共接到210起视频报警均通过远程视频指导,高效的120流程救护车更快到达现场,使得病患转危为安,共600多次通过电子表单流转电话120任务,使得漏接降低了50%、120出车时间缩短了60%。目前急视救app已累计拥有3万用户,其中1200名为聋人用户。
诊中可提供信息推送、标识与导航、自动泊车等各类便利患者的服务,就医感受接近于高端消费场景。
诊后则更多通过与基层医生、第三方服务平台等合作,在药品、健康管理等领域有所作为,完成医、药、险的闭环服务。
同时,远程医疗作为线下医疗的补充得以持续渗透,在线支付、保险直付等贯穿就医全程,智慧医院将与医药、保险以及药店、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等其他医疗健康服务参与方一起,为患者打造全流程便捷式就医服务。
临床诊疗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在智能化升级中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效率。覆盖门诊、住院、检验、手术等全诊疗场景大的电子病历系统,将完整记录个环节病历数据,实现各环节、各科室、各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机构间数据共享,健康数据共享范畴将扩展至智能硬件等日常家居、工作场景,以诊疗核心数据支撑健康管理、临床诊疗、诊后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的真正实现。
其中,在诊疗环节,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AI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等能够支持医生给出高质量的诊断结果和高疗效的临床诊疗方案。智能化应用也将在提升医疗安全度的同时,极大的提升医生的诊疗效率和临床、学术水平。
同时,各类临床数据分析结果可应用于医药研发,随着高质量临床诊疗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数据挖掘的持续深入,药企将在智慧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智慧管理主要体现在自动化OA,以及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等医院管理领域的自动化,是智慧服务和智慧医疗的支撑体系。智慧管理将大幅度提升医院整体运行效率、以及管理人员工作效率。
比如,麦肯锡发布的《未来医院》中提到了三类智慧管理相关的应用。
一是利用射频识别(RFID)、条形码等物联网感知技术优化医院内部资产管理流程,支持人员及物资实时可识别、可追踪、可溯源;
二是利用自动化流程及设备取代传统人工操作,在患者端(如开具处方、检查化验、取药收费)及医院后台端(如药品、器械、样本等物流传输及管理)提升效率;
三是基于互联网的住院管理、电子排班可精益化医院人员及流程管理。
3.1.2 医院参与智慧医院建设的驱动力
从医院角度来看,促使智慧医院实际建设落地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政策硬性要求,二是临床实际需求。
2019年4月份,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启动2019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三级公立医院必须在2019年12月底前完成2019年度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标准评估(达到四级水平),并将结果纳入2020年绩效考核。
近年兴起的AI驱动的CDSS产品能够很好的满足电子病历评级四级的要求。惠每科技、依图医疗、森亿智能、生命奇点等企业均在单病种辅助诊断领域深耕,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以及知识图谱驱动的知识库,满足电子病历分级评价四级所要求的临床决策支持功能。
比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临床决策辅助支持系统(CDSS),基于BMJ循证医学知识库、临床指南的逻辑支撑,挖掘北医三10年积累的优质病历中的真实最佳临床实践案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知识图谱、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建模,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智能临床诊疗方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2018年通过电子病历分级评价6级,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电子病历分级评价高评级医院之一。
除此之外,医疗质量控制、合理用药、检查检验同质化等也是考核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比如通过代表性的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考核医院重点病种、关键技术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情况。
临床需求是促进智慧医院实际落地的重要考量因素。不同级别医院对于智慧医院建设的诉求各异,三级医院多在临床诊疗、科研效率提升层面有诉求,而基层医院更多的是期待智能化带来的诊疗水平提升。
比如,北医三院CDSS系统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误诊率,缩短了诊疗时长,提高了病历管理质量。分析某科室2018年12月的病历问题数,比2017年同期减少了66%。
三甲医院对于AI医学影像产品的诉求一般为提升诊断效率,降低漏诊率,而基层医疗机构更多期望能够借助AI医学影像实现诊断水平的提升。
深睿医疗源自北大信息科学院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通过 AI 技术及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为国内外医院、体检中心、第三方影像中心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基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医疗的解决方案。
深睿医疗是医学影像领域内实现多业务布局的领先企业,业务线涵盖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智能影像云平台、多模态科研平台、智能预问诊系统以及智能装备等领域。
其中旗舰产品Dr. Wise®人工智能医学辅助诊断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肺癌早期筛查、乳腺癌早期筛查、脑卒中辅助诊断、儿童生长发育评估、胸部疾病筛查等方面的诊断与随访。结合深睿医疗Dr.Wise®胸部平片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Dr.Wise®全肺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实现全肺疾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对五大类30余种征象进行检出及诊断。
提升三甲医院影像诊断效率,并有效防止漏诊
中日友好医院(三甲)于2018年6月引进深睿医疗Dr.Wise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后陆续引入胸部平片AI辅助诊断系统、全肺AI辅助诊断系统和乳腺X线AI辅助诊断系统,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不仅极大提升医生阅片效率,而且有效防止了漏诊现象的发生。
中日友好医院每天的胸部CT检查量数百例,平均每例胸部CT报告时间10分钟。深睿Dr.Wise 全肺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的使用优化了医生报告流程,使医生的平均报告时间缩短一半以上,为医生节省了大量精力。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三甲)上线使用深睿医疗Dr.Wise 出血性脑卒中AI医学辅助诊断产品,帮助医生准确测算颅内血肿截面积、体积等对于脑出血治疗的关键信息。目前该产品已经成为科室高使用率产品。2019年11月,该院行颅脑CT共1389例,其中脑出血病例大概250例左右,应用AI产品辅助检查的病例246例。
此外,Dr.Wise 脑出血产品能帮医生发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量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曾有一例0.8ml的硬膜下出血病例,夜间值班医生未发现,后通过AI系统成功检出病灶,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使患者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有效防止了漏诊的发生。
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2019年,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由上海胸科医院牵头、深睿医疗提供技术支持、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和上海市闵行区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的智能三级诊疗平台项目上线。自2019年7月使用以来,逐渐部署云端和本地化的Dr.Wise胸片人工智能医学辅助诊断系统和深睿Dr.Wise肺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对于疑难杂症,基层医院医生登录云平台账号,将CT和胸片影像传至深睿智能影像云平台,并提供病人相关信息。影像先通过深睿AI医学辅助诊断系统自动检测,输出检测标注结果和结构化报告,再由专家团队审核并给出最终诊断建议。实现患者、医生专家资源、AI服务资源互联互通,基于互联网+AI的会诊中心,将先进的AI诊断技术和专家资源相结合,更好的支持基层医院,使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大众。
目前,深睿医疗产品已覆盖400多家医疗机构。未来,深睿医疗将继续以临床需求为核心,不断以自身AI能力赋能医生,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优质解决方案。
3.2 智慧服务——智慧医院在线化升级
智慧服务的核心是患者服务的在线化,最终目标是实现患者便捷就医,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协作,以及与保险、医药等企业的连接协作,提升医院服务效率。
在线化包含就医流程在线化和医疗服务在线化两个方向,分别对应医院互联网和互联网医院两大方向。
3.2.1 线下医院的智慧化——医院互联网
就医流程在线化即医院互联网领域,主要是线下医院的智慧化升级,支付宝推出的未来医院是典型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优化现有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方便患者就医,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效率。
当前,在智慧服务分级评级推动下,院内智慧服务体系进展迅速,超过50%的医院实现了预约挂号、费用支付、报告查询等基础业务在线化。
未来,随着智慧服务建设的不断推进,医院互联网领域将更多的在平台运营层面发力。由于医院本身不具备平台运营精力和能力,在医疗体系内,远程医疗、处方流转、保险理赔等场景的实现和日常运营,需要有第三方服务商的参与。
比如,由心医国际实施的贵州省远程会诊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全覆盖。截止2018年11月30日,贵州省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6000多万次,同比增长15%;2018年1-9月,全省新农合参合病人在乡就诊人次约2000万次,同比增长20%。
而随着处方外流的到来,电子处方流转平台也将成为智慧医院标配,在医院逐渐剥离门诊药房的情形下,将医院处方合规、安全、高效的流转至有药事服务能力的社会药房和医药电商,再由患者去药店取药或者配送到家。
2019年9月,全国首个省级“电子处方信息共享平台”在甘肃启动,该平台由甘肃省卫健委牵头,联合易复诊共同建设,首先在 8家公立医院、各市州三级公立医院、全省区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区)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开展试点,2020年将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推广应用。
除了与医院的对接,处方平台还将实现与省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健康甘肃”APP、电子健康卡、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甘肃省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等的对接,在医院就诊之后,以及后续的在线复诊以后,患者可以通过短信、APP、公众号等多种方式选择到医院里、到药店里取药,或者是由药店送药上门,极大的降低患者就医取药成本。
医保进一步控费并收缩支付范围、商保进场是未来医疗支付大势所趋,在未来的智慧医院,保险理赔平台将成为保险公司高效率实现直赔、理赔的绝佳选择。
同时,通过在线化赔付积累的数据,以及对医院医疗大数据平台等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在保险公司产品开发环节提供助力。
远程医疗、处方流转、保险理赔等第三方平台的接入,以运营服务延伸智慧服务的触角,不断提升患者就医、用药的效率和体验。 3.2.2 天生的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是由医疗服务在线化延伸而来的创新型业态,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智云健康等都是互联网医院典型代表企业。
如果说线下医院正在经历智慧化升级,那么互联网医院就是名副其实的天生的智慧医院。
其次,互联网医院在AI分诊、全科医生等智能化应用层面走在前列,出于高效运营诉求,智慧服务已成互联网医院标配。
比如,好大夫在线打造的AI分诊系统,能够精准度的实现医患匹配,有了AI分诊系统,其线上分诊运营团队已由原来的上百人缩减为目前的十几人。
平安好医生AI问诊是全科医生在互联网医院落地的最佳印证,患者发起医疗服务需求,显示由AI全科医生做基础病历收集和初步诊断,再进入医师诊断环节,平安好医生千人医护团队支撑日均53.5万次在线咨询,AI降本提效之功显而易见。
再者,作为市场化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在医患匹配、在线服务、以及互联网运营管理体系等层面的投入,打造了其高效的运营体系。因此,互联网医院也是智慧管理的践行者。
当前,随着分级诊疗、零加成等政策的推进,公立医院慢性病复诊和处方服务的剥离是必然趋势,主打慢性病复诊和续方的互联网医院,在分级诊疗、慢性病处方外流的大趋势下,已然成为线下医疗服务的有力补充。
比如,智云健康是头部的互联网医院之一,以糖尿管理为起点,为患者提供慢病复诊和续方服务。
其具体模式是通过为医院慢病科室(主要是内分泌科)提供智云医汇SaaS平台,一方面解决内分泌科工作过程中繁复的数据监测、用药记录、医护交互等问题,降低医院工作中的出错率,提升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医生绑定在院内就医的慢病患者,延续出院之后的慢病患者医疗服务。
对于慢病患者来说,能够实现与主治医生的深度绑定,提升慢病管理依从性。而且,慢病续方不再需要去医院挂号问诊,可通过智云健康互联网医院解决,实现“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路”。 3.3 智慧医疗——智慧医院智能化升级
智慧医疗的核心是智能化应用,医疗智能化有两大方向,一是医疗大数据,已在在临床诊疗、科研、医院管理、医保控费等不同场景实现落地应用;二是AI医学影像,主要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阅片,提升影像科医生阅片效率和水平。
智能化应用实现落地的前提是医疗数据的标准化和治理,数据中台作为医疗数据治理的基础设施,已成为智慧医院不可或缺的部分。 3.3.1 数据中台——夯实底层数据基础
在医院信息化网络里,医院信息平台已成为医院业务、数据的集中所在地。而智能化应用的支撑——数据中台则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在智慧医院构建过程中,数据中台既可以在医院集成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构建,也可以直接建设数据中台,使其囊括医院信息平台的功能。
数据治理主要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完成数据标准化和结构化。
首先,需要构建统一的术语库,疾病诊断、检查检验、症状体征、药品名称、给药方式、手术与操作等字段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病历中的表达千差万别,需要在NLP引擎和人工映射的结合下,参照国内外权威临床指南,将不规则的病历数据,治理成能用于知识图谱构建、诊疗模型搭建的标准化、结构化数据。
其次,要保证数据的质控和监控,保证数据中台上线之后产生的数据质量。
上层业务赋能要求数据中台在完成数据标准化、结构化的基础上,实现数据资产化和关键数据模型搭建,并开放给上层应用。
数据资产化是指在保证数据颗粒度和应用维度的前提下,实现在业务场景中的直接应用。比如患者画像、医院画像等。因此,数据中台沉淀的数据,不仅仅是患者诊疗信息,而且是标签化了的、可应用的数据,即完成数据资产化。
在数据资产化的基础上,将通用类的、经常反复使用的模型抽取出来,形成关键数据模型。一般情况下,关键数据模型可基于业务需求和医学逻辑来搭建。
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这一疾病数据模型为例,其数据模型中的诊疗相关数据非常多,包括VTE风险评估比率、出血风险评估比率等诊疗过程指标;医院相关性VTE发生比率、VTE相关病死率等诊疗结局指标;以及诊断类指标。
该数据模型的形成,既融合了医学逻辑,也考虑了实际业务需求。医学逻辑体现在,其诊疗过程数据、诊疗结局数据等都能够直接从基础的疾病诊断数据、实验室检查数据、症状体征数据等数据中抽取而来;实际业务需求方面的考虑体现在,诊疗过程、诊疗结局和诊断类指标可直接应用于辅助决策支持、病历质控、科研、BI等各类场景。
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三甲医院)搭建的全院级临床大数据科研平台,就是数据中台在医院落地的典型案例,该平台的建设经历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专病库建设三个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分别对应数据中台的数据处理和业务赋能两大功能。
数据采集阶段主要是基于ETL抽取工具实现对异构数据的快速集成,数据处理阶段借助NLP进行数据标准化、结构化处理。
业务赋能是将数据资产化,即将经过处理的数据形成通用临床数据库,然后以特定学科和疾病为主题,形成专病库。专病库中的真实案例专门用于支持该学科和疾病的精准诊疗和学术研究。
大数据科研平台带来的最显著效果就是科研效率的极大提升,以前科研需要的大量病例借阅复印、CRF录入、数据统计分析和简单制图工作大幅减少,在一个中等规模的课题中仅CRF录入核对就可以节约15人/日的投入。 3.3.2 医疗大数据——基于数据中台的多场景落地
强健的数据中台,为智慧医疗应用的茁壮生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直接的体现是,基于数据中台之上的、AI驱动的CDSS,能够助力三级医院电子病历分级评价达到四级以上水平,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实现智能决策功能。
除此之外,智能化应用早已扩展至科研、科室管理、医保控费、AI审方、AI分诊等场景。
惠每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专注于打磨“基于AI的医疗质控”产品体系的创新型企业。惠每科技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Dr. Mayson包含了单病种过程质控(上报)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VTE智能防治系统、围手术期质控系统和病案首页/病历质控系统。
Dr. Mayson集成了循证医学知识库,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AI技术处理临床大数据,有效识别医疗过程中的诊疗质量缺陷,为医务管理和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支持。
比如,依靠人工图表统计方式对一名患者的10项指标进行汇总分析,需要数分至数十分钟时间不等,机器模型运算则在毫秒级别。利用惠每单病种过程质控系统进行自动过程质量管理评价,可大幅减少人工质控疏漏,增加临床诊疗的指南依从性、规范性,最终提高临床工作效果。
北京某三甲医院采用基于AI的惠每单病种过程质控系统1个月,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总平均质控规范率从70%提升到约94%,提升比率超过30%。
惠每VTE智能防治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无缝衔接,通过接口获取患者病历数据,并与VTE防治知识库映射,完成中、高危患者的自动筛查,并针对中高危患者提醒医务人员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和规范预防。
同时,AI系统的统计平台实时汇总分析在院患者VTE防治情况,医务管理部门可及时掌握院内VTE评估率、预防率、VTE事件发生率等,有效增强院内VTE防治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通过事中实时干预从而改善VTE防治终末质量。 北京某三甲医院采用惠每VTE智能防治系统,不仅实现了全院级住院患者的VTE防治自动化、动态化,减少医院人力成本投入。同时,提升了临床VTE评估率和预防率,保障了患者安全。据悉,该院应用该系统后,全院的VTE 中高危患者检出数、风险评估率及预防实施率较AI系统上线前提高了10倍。
目前, 惠每科技医疗AI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近60家大型医院和数百家基层医疗机构,助力20余家医院通过国家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和互联互通高级别评审,为临床质量管理和电子病历智能化水平提升提供全方位支持。
3.3.3 AI医学影像——基于标准数据的智能化诊断
不同于医疗大数据应用落地需要经历繁杂的数据治理,必须在数据中台的支撑下才能不断生长,由于影像数据在数据量、以及数据标准化层面的优势,以及2016年深度学习算法在行业内的大规模应用,AI医学影像成为智慧医疗领域普及最广泛的智能化应用场景。
从三甲医院到社区服务中心、体检机构,从放射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到眼科、内分泌科、消化科、心血管科等临床科室,AI医学影像早已无处不在。
除了数据量巨大、数据标准化,以及技术的相对成熟,政策支持也是AI医学影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2018年发布的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CFDA将具备明确诊断提示功能的AI医学影像类产品归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简称“三类证”)。当前,行业头部AI医学影像企业都在申请三类证,大多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虽然市面上的产品种类繁多,但就行业平均而言,每家AI医学影像公司能够覆盖的产品有限。但对于头部企业来说,跨病种布局并非难事,只是在打造真正成熟并可以应用于临床的产品线时,需要投入较大的研发精力以及在运营推层面多做布局。
推想科技具备肺部CT、胸部DR、脑卒中CT、骨疾病CT、乳腺疾病MG、骨龄DR等产品线。目前,其人工智能影像解决方案产品逐渐开始在智慧医院领域落地。
推想科技成立于2016年,目前已完成在亚太、北美以及欧洲三大洲9个国家的战略布局,成为国内AI企业出海的典型代表。
推想科技产品包括AI医学影像类产品、AI学者科研平台、医学影像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其中AI医学影像类产品覆盖了肺部、胸部、脑卒中、骨疾病、乳腺疾病、骨龄等多部位、多病种的解决方案。
AI学者科研平台可满足全院级、全科室的AI科研需求。目前该平台已集成超过50 种深度学习和影像组学算法,能够全面处理全模态影像及文本数据,实现零编码全程可视化,赋予不具备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医学研究人员开展顶级AI科研的能力。
截至2019年9月,推想科技业务执行点已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从顶级三甲医院到基层医院,实现日辅助医生诊断量超40,000例,累计服务总病例数突破700万。
在赋能智慧医院层面,推想科技推出肺癌全周期智能解决方案,构建人工智能“防、诊、治、管”全生命周期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及决策系统。
该方案将通过科研质控平台来助力医生AI科研创新和临床落地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在肺癌筛查、诊断、治疗决策、预后等全周期领域应用的快速发展;通过为医疗机构建设“影像数据库”和“临床数据库”数据中心,来实现数据统一化、标准化管理,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安全性;最终通过AI医疗应用平台提供AI预防、诊断、治疗的全周期、规范化的肺癌解决方案。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推想科技以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赋能医院,提升其科室服务能力、甚至全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全院通过推想AI系统共筛查和诊断近3万例患者,平均使用率超过80%,医院的肺结节MDT、放射科等多科室门诊数量均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加。
推想科技认为,医疗AI正在帮助医生、帮助医疗机构“看见”影像数据背后的深度价值,从而让医院变得更智慧。推想科技正在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院临床、科研、管理等多场景,为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场景提供不一样的价值提升。
04
智慧医院科技服务商
在智慧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从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到系统整合、数据聚合和处理,再到整体的、流程化的解决方案规划,以及处方流转、保险理赔、健康管理等各类服务体系的运营,都离不开科技服务商的贡献。 4.1 智慧医院科技服务商图谱
整体来看,智慧医院服务商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东软集团、卫宁健康、思创医惠等传统医院信息化厂商,其业务发展随医院智慧化升级而不断演进,以覆盖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三大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涉足智慧医院建设。
二是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领域各自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分别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医疗领域深耕,阿里钉钉、芸泰网络、深睿医疗等都是典型的创新型供应商。
传统HIT厂商融合互联网、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不断深度打造创新型产品,凭借多年积累的渠道优势和完整解决方案,是智慧医院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参与方。
创新型厂商则倾向于以局部、单点应用切入智慧医院领域,多以数据、技术和运营能力取胜。
比如,智慧管理领域涉及的供应链精细化管理、以及智慧服务涉及的处方流转平台、商保理赔等,要求科技服务商具备较强的运营能力。
智慧医疗领域的医疗大数据企业以数据治理能力取胜,注重基于数据治理能力为医院临床带来的实际效益,目前多在专科性疾病诊疗、医疗质量评估、科研等领域渗透。
AI医学影像企业基于AI技术提供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产品落地能力要求较高,需要真正解决临床诊断问题。
上工医信是一家专注于AI眼底图像的创新型企业,产品研发从临床需求出发,上工医信当前的服务已不局限于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而是基于技术能力,向慢病管理领域延伸,当前主要是糖网筛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管理。
上工医信通过架构于云端的眼底图像智能诊断产品——“上工慧眼”,提供常见眼底病筛查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慧眼糖网®(SG-DR®)及处于测试或在研阶段的慧眼青光眼、白内障、冠心病、脑卒中、肾病等。
其中,“慧眼糖网®(SG-DR®)”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等提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服务,产品兼容超过20个品牌的60多款眼底照相机,可适用于包括三级、二级、一级和基层在内的各个层级的医疗机构,是目前在医疗机构内部主要落地应用的产品,覆盖29个省市的500+医院。
糖尿病及并发症智慧管理平台“SG-DCSmart”是基于眼底图像筛查服务和临床应用需求而开发,为医疗机构提供慢病管理服务。
2016年6月,中国微循环学会与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共同发起“中国糖网筛防工程”,北京上工医信科技有限公司为项目提供独家技术支持。
借助上工医信的人工智能技术,“中国糖网筛防工程”搭建了筛防示范中心、筛防中心、基层筛防示范单位和基层筛查工作站的四级联防体制,展开筛查和防治工作。
执行层面,主要是基于AI读片的引入,以及基层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之间、眼科与内分泌科之间的双向导转诊机制的建立,提高糖网筛查率,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慢病诊疗水平,做好糖尿病全过程健康管理。
截至2019年11月,中国糖网筛防工程已经在全国29个省市完成了80万人次的糖网筛查,其中34%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糖网病;约10%的糖尿病患者病情严重、需要眼科介入治疗。
2017年12月,“中国糖网筛防工程”落地江苏省,结合江苏实际情况,中国微循环学会联合江苏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共同开展“基层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项目建设,截止2019年8月,共有40家单位验收合格。
建立基层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要求医疗机构配备专属场地、配套软硬件设备、专职医护人员,并满足筛查患者人数和管理患者人数的要求。其中配套软件设备为上工医信的慧眼糖网®(SG-DR®)。
位于南京市丁家庄片区的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典型的基层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中心于2016年3月成立糖尿病专科,服务人口12.9万,目前专科工作人员29人,对已签约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相关并发症检查,达到早期发现并干预的目的。
借助技术支持,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专科运营效果显著, 2018年1-8月份专科门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67%,专科运营收入由2016年的100余万上升到2018年的700余万,增幅达193%。 2019年1月,中国糖网筛防工程正式启动三期工程建设,发起“彩虹桥”行动,旨在通过具体实践,建立 “内分泌科室—眼科”双向转诊机制,让基层以及各医院内分泌科室筛查出的糖网病患者及时转诊至医院眼科;同时,医院糖尿病患者也能借此通道转诊回社区,进行糖尿病管理。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9年8月份正式启动“彩虹桥”导转诊项目,截止2019年10月,借助上工医信慧眼糖网®(SG-DR®)的智能辅助诊断及导转诊系统,该院内分泌科共为400余名患者进行眼底检查,143名患者通过检查发现眼部存在病变或疑似病变,其中54名患者在内分泌科医生的建议下,通过转诊平台预约了眼科的专家门诊,糖尿病人转眼科比例由之前的不足10%,提升到了38%,病人病情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
上工医信认为,医疗人工智能类产品,必须来自临床的真实需求,解决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并创造价值。未来,上工医信将持续致力于开发临床应用级产品,并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普适性,满足基层疾病筛查、各级医疗机构诊断等临床实际需求。 整体来看,智慧医院市场与医院信息化一脉相承,市场格局也呈现较为分散的格局,不管是整体解决方案,还是单点应用,当前很难有厂商短期内成长为超级巨星。
但随着智慧服务5级、电子病历分级评价7级的逐渐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服务也将落地,整体解决方案功能将不断延展,单点应用也将越来越纵深,并实现与周边应用的联动。比如上工医信不仅仅服务于医院眼科和内分泌科,也在基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管理领域落地,以AI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动。
届时传统厂商和创新型将不断融合,行业也将进入并购整合期。即智慧医院生态的构建过程,也将是行业巨星孕育并不断成长的过程。 4.2 智慧医院市场规模和商业模式迭代
当前,智慧医院服务商商业模式基本与医院信息化厂商一致,瞄准医院信息化预算。2019年,医院信息化市场规模约500-60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
根据IDC《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预测,2019-2023》,2018年中国医疗行业的IT花费约500亿元,按10%的增长率测算,2019年医疗信息化预算约550亿人民币。
按今年实际增长率,201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约63800亿,医疗信息化投入占比约1%,则2019年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为638亿。
因此,医疗信息化市场空间约在500-600亿人民币。
其中,当前阶段约3/2的医疗信息化预算投入在硬件上,以数据、技术见长的创新型科技服务商,能够施展的市场空间基本在160-200亿人民币左右。
而且,卫宁健康等老牌信息化厂商是这个市场的大头,比如卫宁健康2018年营收约14亿,软件收入占比约80%。以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分散程度来看,收入在5-10亿上下的企业约有10家左右,长尾市场还有一众竞争者。
因此,短期内,智慧医院领域的创新型科技服务商真正的市场规模,基本在几十亿级别。
未来,随着智慧医院的不断升级,运营分成、服务费分成将日渐普及并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智慧医院服务商商业模式也将发生迭代,收入来源于运营服务费用。届时,创新型科技服务商将有机会突破信息化预算的市场天花板。 4.3 医药险协同的智慧医院新生态
运营服务的普及,也意味着药企、医药零售企业、保险公司将深度参与智慧医院生态构建,共同打造基于医药险协同的智慧医院新生态,真正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由科技服务商主导并承接的运营服务,是智慧医院生态构建的粘合剂。具体而言,有医疗、用药、保险和药企四类运营服务,由于医院、药店、保险公司和药企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在连接和运营服务方面并不会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在智慧医院生态中,必须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运营服务。
医疗和用药相关的运营服务多靠政策驱动,意在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就医用药服务,由患者和医院、院外药店等作为买单方。而保险和药企相关的运营服务则是由保险公司和药企驱动并买单。
医疗服务领域的运营主要包含互联网医院运营、远程医疗运营、以及流量分发。
不论是线下医疗机构自建的互联网医院,还是平安好医生等创新型互联网医院,都需要做患者运营服务,比如导诊、分诊等,以及确保平台医生对患者线下初诊病历的可及性(互联网医院只可在保证掌握患者线下初诊病历的情况下,开展慢性病、常见病的复诊)。
远程医疗涉及的运营服务包括上下级医院或者科室之间的对接、远程医疗预约安排、以及相关病历资料的上传、审核等等。
流量分发相关的运营,主要是第三方医疗健康机构的对接和服务。比如健康160,一端通过预约挂号、医保在线支付服务等方式连接了大量的公立医院,同时健康160平台沉淀了大量的患者资源,另一端则对接了体检、医美等第三方医疗健康机构,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医疗健康需求。
医药服务领域的运营主要是处方流转和合理用药。
比如趣医网通过连接医院HIS系统,承建并运营处方流转平台,将处方流转至经过趣医网审核的高资质院边店和零售连锁药店,按处方量向药店收取处方流转服务费用。合理用药涵盖审方和用药指导等运营服务。比如,微问诊通过平台运营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和药事,为不具备药师资源的中小型连锁药店和单体药店提供远程审方和用药指导服务,向药店收取处方服务费用。
保险服务相关的运营主要是保险理赔和产品设计。
比如,趣医网保险云服务平台,能够在智能理赔环节做到极速赔和直赔。即通过连接医院HIS系统,实时计算理赔结果,并实现直赔(患者只需要支付个人自付部分,无需先行垫付与事后报销),提升患者体验的同时,也节省保险公司工作量和运营成本。
产品设计环节,典型的代表是思派集团旗下思派健康、以及妙手医生旗下圆心惠保科技,主要是基于肿瘤等患者的用药数据积累,以及特药险精算模型,助力保险公司开发创新型保险。
比如,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复星联合乳果爱术后医疗保障计划”(简称“乳果爱”)和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粉红守护”乳腺癌复发转移疾病保险,都是针对确认有乳腺癌病史的人群推出术后医疗权益保障产品,这两款产品均是思派健康提供精算、风控和医疗服务支持。
药企服务领域的运营,涉及医疗用药数据分析、患者管理等领域,主要是提升药企在药物研发、药物销售等领域的效率。
比如,智慧医疗领域的医疗大数据企业,在为医院搭建数据中台、治理医疗大数据的过程中,将药效分析、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等药企关注的分析结果提供给药企,实现基于数据运营的商业化变现。
好大夫在线、医联等互联网医院企业,以及丁香园等医药数字化营销企业,均能通过组织平台上的执业医生,提供患者管理服务,此类项目多以提升某种药物的用药依从性为目标,由药企为此类服务买单。
由院外零售药店、保险公司和药企参与的智慧医院生态,既涵盖了对患者在院内就诊过程中的医疗质量提升(远程医疗)和服务体验提升(智能理赔),也涵盖了患者在院外各类医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院外处方、创新保险产品、患者管理等)。
未来,随着智能硬件精准度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提升,居家场景的健康管理也将逐渐进入智慧医院生态范畴,智慧医院生态将真正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05
智慧医院未来展望
第一阶段是实现院内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医疗,不断提升院内医疗服务的质量、体验和效率;
第二阶段是在院内智慧化升级的基础上,实现院间、区域间甚至省级的系统联动和数据共享,实现外延式的智慧医院构建,真正实现上下级医院协同的分级诊疗;
第三阶段是药店、保险、药企、以及健康管理等第三方医疗健康机构深度参与和联动的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打造终极版智慧医院生态。 5.1 智慧医院建设面临的挑战
毋庸置疑,当前处于智慧医院第一阶段,就院内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点。
一是智慧服务应用需要与业务系统紧密协作,医院原有业务系统可能将面临重构。
智慧服务中面向患者就医流程优化所需实现的功能,基本要求与HIS、CIS等管理类、临床类业务系统有交互。
比如,智慧服务分级评价中涵盖的智能信息推送有院内通知、业务办理通知、业务查询通知、临床信息推送、健康信息推送、智能设置及临床个性化推荐,这些智能推送需要的信息散落在医院管理类、临床类等不同的业务系统中。
因此,数据的调取和共享是实现智慧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医院信息化整体状况是,单家医院系统供应商多大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上百家,相互之间的交互和集成及其困难,这也是医院信息孤岛问题的根源所在。
零散的系统无法支持智慧服务体系的顺利生长,因此医院现有的业务系统也将面临重构,需要较大规模的精力和预算投入。医院每年信息化预算较为固定和有限,且医院信息化人才不足,因此全面重构的真正落地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是智慧医疗需要构建强大的中台,其中数据治理以及数据资产化过程中,数据质量低和数据专家匮乏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数据中台在零售、金融等领域早已实施落地,而医疗领域的数据中台概念才开始推广。从数据中台组成来看,数据治理和数据资产化是两大难题。
医疗数据标准化程度不高、病历数据多为非结构化表达、且病历数据真实性和实际质量存疑,数据治理难度较大,这些都使得数据中台的基础燃料不够纯净,影响数据中台实际落地和最终效益。
数据资产化本质上需要懂临床、懂数据技术的专家来搭建基础框架,不同于美国医院动辄有几百人的技术专家和数据专家,国内信息化人才紧缺,数据专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数据中台的落地全靠创新型科技服务商对医院信息化部门、临床业务部门的不断教育和推进,进展缓慢。
三是智慧医院是一个需要顶层设计的“一把手工程”,医院组织架构需要适应智慧医院项目建设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一把手工程”,二是临床业务部门深度参与。
近年来,医院CIO也在呼吁,医院信息化实际上是一把手工程,只有院长层面重视信息化建设,院级领导担任项目实施负责人,并配备由信息化部门和临床业务部门组成的强大实施团队,才能达成想要的效果。
今天的智慧医院建设,不管是从系统统筹性来看,还是对新技术应用、数据治理等层面的要求来看,其难度都远超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于“一把手”工程的要求更为迫切和强烈。 5.2 渠道为王,科技服务商与传统信息化厂商携手共赢
智慧服务的流程再造,以及数据治理等新技能要求,对智慧医院服务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以互联网思维接入的企业,很难解决智慧医疗应用与医院已有业务系统直接的衔接问题,而传统医院信息化厂商也很难在数据治理方面、以及独立构建“互联网+”生态层面单打独斗。
因此只有两者的精诚协作,才有可能构建出未来智慧服务分级评估5级、电子病历分级评价7级的、符合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要求的智慧医院。
再者,在过去近30年的医疗信息化发展历程中,传统信息化厂商陪伴医院完成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维护和升级,多年积累的业务协作基础和销售渠道资源,都意味着传统信息化厂商将会是智慧医院市场的重要力量。
当前,AI医学影像企业、医疗大数据企业在进院方面,都需要倚仗设备厂商、或者信息化厂商渠道。
未来,渠道为王的现状并不会发生本质性改变,但政策的推动、医院临床需求、以及新技术的渗透,都会为创新型服务商带来历史性机遇。因此,两者的协作,是智慧医院建设落地最为顺畅的方式。
结语
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之际,国家从政策层面驱动和指导智慧医院建设可谓是恰逢其时。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已经在各个行业的实践中证明了其在业务流程重塑、或者单点场景应用中的价值,作为慢热、朝阳而又抗周期的医疗大健康产业,至此至终都吸引着来自业内、以及跨界的创新力量,不断以新模式、新技术赋能医疗,一点一滴的做着对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欲速则不达,在智慧医院前景已然明朗的今天,行业仍然需要在明天的智慧化和今天的惯性、以及固有的利益格局之间不断权衡和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承载医疗数字化转型的智慧医院,必将上下求索。
关于爱分析
截至当前,爱分析已调研以上领域优质企业超过3000家,涵盖一、二级市场,并撰写超过百份榜单及行业报告,系统积累了各行业及公司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建立起了广泛、专业的影响力。同时,爱分析已服务众多客户,包括各行业标杆公司、上市公司及主流一二级机构投资者。
榜单
咨询、合作、进群,请联系爱分析工作人员
微信 ifenxi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