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青春 · 毕业生专访 | 肖子恒: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SE Author SSE

编者按|

又是一年毕业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肖子恒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收获,听他分享自己在大学四年里的成长与自省。


在他眼中,兴趣是一种人生动力,推动一个人去尝试和努力,打破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壁垒。



肖子恒

2016级理工学院、逸夫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院长嘉许奖、逸夫书院奖学金

高中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将赴佐治亚理工学院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





Q1.四年时光,做过了哪些事以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呢?

大一时我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和校外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寒假时网球社协助参与的WTA深圳网球公开赛的球童工作。中学时我经常看大满贯赛事直播,对网球球童这样一种能直接参与比赛并与职业球员和裁判交流的工作非常羡慕。站上岗位之前,我们一行二十人进行了一周的培训。虽然训练辛苦,但我们在短期内都被培养出了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对于作为初学者的大多数人而言,这是锻炼也是小小的成就。在比赛中我们需要聚精会神,时刻掌握比赛动态。而短暂的间歇时间里,我们要为球员们服务,帮助他们恢复体力。通过近距离的接触,球员们为每一分竭尽全力拼搏、得分后的激情庆祝、落后时的心态波动,以及获胜时的喜悦,让我感受到了职业运动的魅力。同时,在比赛的聚光灯下,我也学会了如何临危不乱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在压力中协助队友完成我们的任务。


大三时我有幸担任了两门课的USTF (Under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Fellow, 本科生助教),协助教授老师们的教学并帮助同学们的课程学习。在课堂上,我有时会被同学们称呼为“老师”,为了不辜负大家对“老师”的期望,在课下我会努力学习并改善作为助教的教学方式,及时完善每一次的备课过程。在各种形式的public speaking(公共演讲)中,上台讲课可谓是压力最大的活动之一,因为这需要老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认真细致的授课技能以及对课堂节奏准确的把控。通过一次次讲课的经历,我逐渐把讲课变成我觉得“压力最小、最享受”的演讲活动。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他们对知识点上的疑问,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对课程的建议,促进了我对教与学更深的理解,这些是自己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很少经历的。


肖子恒(左三)担任电路设计实验课USTF时与教授老师们的合影


Q2.你认为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在大学四年里挖掘并深入探索了自己的兴趣。兴趣这个词我们经常提到。选专业时,教授会建议你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选社团时朋友会问你对哪个社团感兴趣。


我理解的兴趣,是真正对一件事物的热爱,是在遇到困难难以坚持时支撑你的信念,而不是一时的喜好,或者人云亦云的冲动。往大了说,兴趣是一种人生动力,当你决定了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后,兴趣会推动你去尝试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的一些长处和短处,摆脱自卑和自负,打破自己和他人的壁垒,认知潜力与实力,理清梦想与现实,开拓眼界,从而为了目标敢想、敢拼。我觉得大学生活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不管是自以为平平淡淡三点一线的生活,还是他人眼里的精彩充实的生活,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并让兴趣推动我们作出改变。


Q3.在大学四年里,对于你来说最大的“坎”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度过的?

对我来说,拖延症是我大学时间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问题。高中和大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高中时身边的同学、老师和家长们会互相督促,而大学更强调自觉和自律,如果不及时解决拖延症的问题,不仅仅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调节,也会导致自己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而伴随产生焦虑和自责的负面情绪。面对拖延,我主动或被动地尝试过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从“半监督”的环境中开始,提高我的效率与专注度,逐渐转为无监督的环境。比如和朋友约“学习局”,写备忘录和字条提醒,设置一些奖惩机制等,方法看似简单但确实有效。另一种就是反躬自省,对于因拖延症而耽误的事情,我都会反省和思考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又为何不能善始善终呢?“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


与校外导师林浩先生交流合影


Q4. 对你来说受益匪浅的课程是什么?或者哪门课“虐”你最深?

CSC1002 (计算机实验)作为大学课程中编程领域乃至计算机领域的第一门课程,可能在不少人心里留下过“阴影”。虽然对我来说不一定是“阴影”,但这门课让我明白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无论是有无基础的、有无天赋的、还是两者兼备的人,只要付出了努力,都能在这门课里学有所成。我也从同学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学习方法和经验,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有了显著的进步。这门课为当时没有任何CS基础的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肖子恒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Q5.本科时期参加交流交换的经历令你有哪些收获?对你选择发展方向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大二的暑假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博弈论两门课程。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我第一次迈入世界顶尖学府的大门。在大学里我结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方的朋友。我切身地体验了美国名校的教学和生活模式,几处令我觉得比较特别的有:学生有机会担任助教甚至讲师,作业由评分程序评改,同学间课上与课下的积极交流,自助餐厅里的热情氛围,图书馆里的海量藏书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学校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大学纪念品,当然还有众多”令人头秃”的硬核课程。


可以说,这次暑课经历开拓了我的眼界,无论是教育特点、人文精神还是风土人情,更加坚定了我升学的信念,让我有机会了解并体验更多事物


Q6.大学期间,如何合理平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我从大一开始健身,每周我会去健身房或体育馆至少3次。刚开始的健身目标是减重减脂,到后来健身逐渐转变为一种释放学习压力的方式。在游泳馆开放后我也去学习游泳,作为一种放松活动。此外,每半个月我会和室友或朋友组织饭局,参加社团和一些校外参观活动等。除了娱乐放松之外,平时作业尽早开动,合理规划安排大小假期,制定学习计划,也是我减轻学习压力、平衡学习与生活的有效办法。


参加逸夫书院高桌晚宴


Q7. 你有对自己做过自我定位吗?从你个人的经验来看,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呢?

我通常会通过交流和比较来做自我定位。交流包括与同学、教授、导师与家人的交流。我认为与家人交流能够获取很多对自己的认知,而不仅是谈论家常。很多时候家人对我们的了解是最深刻的,他们也最清楚我们的感受。尽管家人未必能理解专业知识上的情况,但他们往往能在生活和心理上帮我们走出一些困境,从而有利于我们的学习。


另一点是比较。我通常是与身边人进行比较,因为我认为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但比较也只是认识自己的方式之一,不分情况的比较和学习就可能是东施效颦。通过理性的比较和学习,我们才能做到取长补短。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希望在跟大家相处时,能做到见贤思齐


在大学图书馆拍摄的毕业照


Q8.对于毕业季有什么想法?是期待还是失落,说说你的感受。

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广大毕业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尤其是来自湖北的同学。我们能够在学校里完成毕业典礼,能够由家人陪伴拍摄毕业照,也是对某些遗憾的一些弥补。


毕业后的生活是充满挑战的。出国留学的进展也因为疫情受到了一些影响,无论情况走向如何,无论是否能按时入学,我都得分秒必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人生不是只有Plan A。


肖子恒在旧金山唐人街


Q9.根据你的个人体验和经验,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或祝福?

第一,多向教授和学长学姐请教,对每一步的选择要提前对基本背景有一定了解。小到选课,大到选专业、选择就业还是升学,掌握信息渠道并了解信息非常重要。教授和学长学姐往往能在专业领域内给到最大程度的帮助;


第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例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社团、CIDE(创新创意创业中心)等,发展自己的长处,丰富大学生活,结识更多不同专业领域的朋友;


第三,有效率地学习,GPA(绩点)很重要但是健康的身心更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作息习惯,是大学里中的必修课之一;


最后,欢迎大家咨询和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包括计算机工程和电子工程方向)




转载自理工学院(SSE)微信公众号

文案&图片由肖子恒同学提供

采访/理工学院 Iris ZENG

排版/理工学院 Celia XIE

校对/理工学院 Crystal WANG



系列报道由SSE Media Centre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点击下方标题,浏览毕业生专访

理工学院毕业生

顾津锦:想与全球科学家赛跑的"争锋者”

宋怡:勇敢从容,坚定目标

朱航:合理规划,锐意进取

蔡文婧:在舒适区外的自我挑战都是高光时刻

李旻澄:乘风好去,清光万里

徐霖宁:鲜有人行的路


夏丁林:向往生活,音乐与我

王捷:科研是一场长跑,要勤于思,敏于行

叶晓星:Make a Difference

李肖鹏:从迷茫到收割世界名校的全奖直博offer

兰一帆 :在转专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热爱

刘卓扬: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丁宣语:拥有诗意的世界

沈子杰: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到华为软件开发工程师

李雨晴:我的大学是一个探索人生方向与志业的四年

黄志伟:在实践中理解生活

胡然:在这里化理想为现实,奔赴人生的下一场

洪一舸:大学四年都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



经管学院毕业生

尹梓芊:从供应链跨界到工程师

高颜铭: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

漆天:兜兜转转,在试错中成长

李松浩:保持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王艺霖:脚踏实地追梦的“游戏玩家”

华嘉璐: 商科学生的另一种路径——“商科+法律”

张欣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杨心怡:多元视角看世界

黄晋涵:从港中大(深圳)到麻省理工,每步都脚踏实地

龙悦: 用热情拥抱挑战的旅行家



人文社科学院毕业生

王婷婷:尽量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李雪薇:以梦为马,一路花开

施锐朱宁: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陈子洲:让灵魂更有趣

向欣桐:感恩现在拥有的,努力奋斗想要的

时希洋:做一名有潜力的译者

韩焜镁:“译”于“言”表 务实出真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