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派名剧汇编】越剧“袁(雪芬)派”《西厢记》

铁老牌 京剧方舟 2022-08-12

请点击上面蓝色文字,关注“京剧方舟”!  

编者按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名家如云,名剧似海。

音响视频,整理汇编,传承弘扬,继往开来

王实甫与《西厢记》
“崔莺莺”的故事作为戏剧作品,最早是由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唐代文学家元稹的传奇《莺莺传》所创作的,被后人称为《董西厢》。
《董西厢》改变了原著里张生始乱终弃的根本情节,而以崔莺莺大胆冲破封建礼教,与张生出走,获得团圆为结束,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还成功塑造了富有智慧、敢于为正义而斗争的红娘的形象。《董西厢》以吟唱的韵文为主,音乐丰富,共用了十四个宫调,一百五十多个基本曲调。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后人简称为《西厢记》,也被称为《王西厢》,大约写于1300年左右。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词句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着重表达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
越剧《西厢记》简介
 越剧演出《西厢记》很早就开始了,但也和京剧一样,在解放前几乎都是以“红娘”为主。昆曲著名的是《佳期》,京剧著名的是荀慧生代表作《红娘》,所以越剧早期的当家旦角也是主演红娘的,比如筱丹桂1939年在百代公司灌制过“拷红”唱片,王文娟在1947年大中华公司也灌制过“红娘叫门”和“拷红”的唱片。在其他地方戏中,豫剧大师常香玉也是饰演红娘,其演出的剧名就叫《拷红》。
袁雪芬所在的雪声剧团也曾在1943年封箱反串中演出《西厢记》,袁雪芬反串张生,张桂莲反串莺莺,陆锦花反串红娘,吴小楼反串崔母。

解放后,越剧最早演《西厢记》的是徐玉兰、王文娟领衔的总政文工团越剧队,1952年10月参加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徐玉兰(扮演张生)获得演员一等奖,王文娟(扮演莺莺)获得演员二等奖。目前只有一小段“琴心”的录音,无法了解这出戏的原貌,按照当时剧团都是“角儿制”的惯例,可能是以张生为主、莺莺其次,但至少已经不是以红娘为主了。无独有偶,1952年尹桂芳领衔的芳华越剧团也演出了《西厢记》,就是以张生为主的。

对于袁雪芬而言,之前接触了《西厢记》这个戏,觉得莺莺这个人物表里不一、心口不一,她不喜欢这样性格的人,所以也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1953年11月,为了庆祝中朝协定的签订及金日成首相访问中国,周总理交给当时的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一个任务——排演越剧《西厢记》招待演出,指定由袁雪芬演莺莺、傅全香演红娘、范瑞娟演张生。

当时时间很紧,从决定到准备,前后不过半个多月,实际排演时间只有四天。当时的领导找到袁雪芬,跟她做了思想工作:以前舞台上的莺莺大都是陪衬的,现在是第一次真正地塑造莺莺形象,把我国的古典名著演好,这是留给人民的一笔财富。这一席话,对袁雪芬思想触动很大。当即就投入了排练,但时间太紧了,剧本的场次又很多(最初有16场,下面这张说明书漏印“赖简”一场),很多唱腔的形成也都比较仓促。

但即便如此,根据1953年11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选场录音中,我们仍然可以听出袁、范、傅三位艺术大师深厚的艺术底蕴和高超的创腔能力。

“袁派”《西厢记》
 回到上海后,又做了一些修改,1954年在长江剧场正式公演,红娘由吕瑞英扮演,场次也调整为14场。十月参加华东戏曲会演时,仍然由傅全香扮演红娘,吕瑞英则与陈少春演出《打金枝》。

1955年3月华东大区撤销,华东戏曲研究院解散,成立京剧、越剧两个剧院。袁雪芬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当年就接到出国演出任务,剧目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两台大戏,演员和主要业务人员等都是周总理钦点的,《梁祝》由范瑞娟、傅全香主演,《西厢记》由袁雪芬、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主演。这是新中国戏曲团体第一次出国,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

每出剧目的时间都要压缩在三小时之内,所以两出戏的场次都有删减。《西厢记》经过袁雪芬与导演等的研究,进行了削枝强干的重新处理,比如删去了“闹斋”中孙飞虎、惠明下书等情节,删去“佳期”(也叫酬简)等场次,增加“寄方”,确定为10场,由苏雪安根据原著重新改写为适合越剧板腔体的格式。老一代艺术家都是自己设计唱腔,然后由作曲统一定腔定谱。刘如曾从整体上把握音乐气氛的布局,使该剧的音乐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高,即使今天听来仍有清新感。

  我们不妨从1954年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的演出实况与1955年袁雪芬、徐玉兰、吕瑞英的静场录音这两组唱腔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袁雪芬在唱腔设计上的不断创新,也可以体会“袁派”唱腔的特色发展。

    袁雪芬自述中说:回顾1953年演出时匆忙赶排,“赖婚”中几句唱用的是现成的〔四工调〕,演出中总感到不舒服。〔四工调〕是比较跳跃、明快的,用在《盘夫索夫》中从小受到娇宠、性格外露的严兰贞身上,非常合适;如用在性格教养截然相反的莺莺身上,就觉得缺少含蓄,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曲调。我不断哼唱,绍剧的〔三五七〕、昆曲的吹腔、婺剧、扬剧……觉得〔四工调〕太轻浮,〔尺调〕嫌持重,〔弦下调〕又忒激越,怎么办?我想,这十句唱是描写莺莺内心的喜悦,一种抑止不住的喜悦和自豪感的流露,可又要有少女的庄重、潇洒和矜持,要找到能表达这种情绪的音符,我就尝试在板式上作一变化,每句启口或行腔从后半拍开始,给人一种跳跃的、情不自禁的抒情性,表达少女青春活泼和方寸失衡、羞怯的心理。

  “若不是张解元识人多”,对意中人的赞誉;“谁人能退这干戈?”自豪和得意的夸耀;又埋怨自己忙于梳妆把他冷落了许久的歉疚……“适才间,碧纱窗下画双娥,委曲张生劳久坐”。红娘打趣她说:“小姐,你今日这样打扮,越显得脸儿吹弹得破了。”听得舒心,却又故作姿态地娇声责备:“顽皮红娘休噜苏,当着人信口开河。”这哪里是生气,分明是高兴。红娘说:“今日张生见了你,他心里不晓得要怎样快活呢!”既兴奋,又羞涩,自己充满了幸福,又要别人共享的那种满足心情,莺莺用手搭在红娘肩上,亲昵得像说悄悄话似的不用眼睛而以神态轻柔地问:“红娘啊,难道说他往日相思都为我?”她要证实这句千百遍总嫌听不够、暖人心肺的答话而明知故问。聪慧的红娘洞察她的这种狡黠心理,反问她:“不为你小姐又为哪个来?”并揭穿她:“如今老夫人把你们成就了,莫说张生,就是小姐你呀……”她虽有些羞色,却顾不得了,又有点情急地追问:“红娘,难道今日之宴,就算我与张生的——”红娘觉得小姐今天噜苏得有点可笑,就抢白说:“可不就是你们的合欢宴、交杯酒吗?”她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却又毫不掩饰地数说起娘来了:“母亲呀!你也不该两番举动一番做,省钱吧,结甚丝萝,纵张罗,又费什么?”这是女儿对母亲既感激又不满足的心情,是高兴的埋怨,也是对爱情渴求的纯真的心声,是思想上迸发的一次火花。这时,莺莺和红娘已不是主婢身份,犹如亲如手足的姐妹。红娘催她:“不要再说了,张生等久了,去吧!”她又喜又怕地移步到“帘儿外稳住步目转秋波……”当她屏息收气用目寻找厅内端坐的张生时,恰恰张生也因听到厅外声响,走到门边来看,和莺莺一个照面,红娘急以身蔽之,她也慌乱地躲在红娘身后,心里还在寻思“他玲珑心早瞧破,吓得莺莺无处躲”。
  这十句唱,有高兴,有埋怨,是幸福喜悦的真情流露,是对炽烈爱情的大胆追求,亦有少女的矜持与娇羞的矛盾心态。我认为,现在的唱腔虽不能说已完美无缺,但比〔四工调〕确实较能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至少,到今天我还没有找到能取而代之或更胜一筹的曲调。从这十句唱腔的设计过程中,初步打开了一些思路:我感到,音乐唱腔要和戏的风格与人物性格相吻合。
  从以上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悟到一位大艺术家,是如何通过唱腔音乐来塑造人物的;也充分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大师的经典作品,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当时的舞台表演,现在只能通过录音来想象当时的盛况,但仅仅通过这些录音就能让我们想象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呢?恐怕奥妙就在这个唱腔设计里面。

  可以想象得到袁雪芬当年设计这些唱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地哼唱,这种试试,那种试试,结合人物的性格、心情等因素,不断去拟合,最终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如果不尽满意,下一次演出时再调整、改进。所以我们听“琴心”“闹简”“寄方”“长亭”都是如此。

  “琴心”原先叫“听琴”,是最著名的折子,唱段也比较集中,“望晴空”“莫不是”“狠心娘”每个唱段都脍炙人口,我们通过目前能收集到的录音来看,1954年是雏形,1955年的全剧录音竟然没有“琴心”这一场,比较遗憾,而1959年和1961年的录音基本一致,说明已经趋于稳定。非常难得的是还有一段纪录片,不知道当时有没有拍全。
纪录片 “琴心” 片段

袁雪芬、徐玉兰、吕瑞英  主演

  在《西厢记》中“吟诵调”比较多,也是为了体现此剧的诗情画意。“琴心”里出场后吟诵“望晴空冰轮乍涌,步香阶风扫残红,牛女星横断太空(1954年的实况里第三句是‘离恨天闲愁万种’),团圆月偏照孤茕”的“茕”字上板唱,从“叹人间玉容深锁绣帏中”到四个“从今后”的叠句,触景生情,埋怨母亲赖婚,毁了自己幸福,抒发了失望、空虚和怅惘的心理。烧香时听到隔墙琴声后的四句〔十字调〕“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梵玉宫殿夜鸣钟?”糅合了评弹的曲调,末句落在越剧的拖腔上。张生弹了一曲〔凤求凰〕后责备道:“夫人忘恩负义,还则罢了!只是小姐,你却不应该说谎啊!”遂即莺莺辩解似地唱道“狠心娘变了卦好事成空,……”倾诉了无情的现实及对未来的企望。这段唱中,唯一有别的是在两个地方用了两句下句,一句是“……尽在不言中”,另一句是“……只有高唐来梦中”。

  “闹简”“赖简”等场次的唱都很散,没能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红楼梦》那样有大段唱腔,这是《西厢记》遗憾的一个方面。而“寄方”则是袁雪芬的力作,唱段也比较集中,唱腔也富有新意。

  袁雪芬自述中说:从全剧来看,莺莺赴“佳期”是戏的高潮,“拷红”是高潮后的余波,“长亭”实际上是个尾声。那么莺莺赴“佳期”这一步是怎样跨出去的?她内心的深层矛盾是怎样克服的呢?遗憾的是王实甫的原著中,对张生等莺莺的焦急、惊喜心情写得很细致,而对莺莺怎么赴“佳期”这一重大行为的心理状态与激烈的矛盾过程,恰恰没有很好揭示和抒发。我认为“佳期”是结果,决定赴约前“寄方”则是莺莺在克服内外压力,特别是战胜自身门阀观念、封建礼法等各种思想制约的斗争过程,是一个需要很好阐释的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完成全剧主题和塑造莺莺形象的关键所在。
  因之,我建议删去“佳期”,增加“寄方”。当时吴琛与苏雪安认为“佳期”是原著中有的,并且是京昆剧目中常演的保留折子戏,删去“佳期”不仅观众通不过,就连行家也会不同意。也有人认为“‘寄方’原著中没有,增加这场戏好不好?”我想,遵循原著结构,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根据需要,有所删节;况且原著“佳期”中,过多渲染男女幽会,甚至有某些黄色的描绘,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是不妥的,应该有所选择。经过争论、分析,并在北京征得了领导、专家的同意。
  最早的几个版本相对比,发现“长亭”尽管是尾声,但还是改动相当大的,尤其是不少词句原先是崔莺莺唱的,后来成为幕后合唱了。戏曲里的合唱,相当于旁白,可以很好地烘托气氛、渲染情绪。

一、1953年录音

张(唱)莫道男儿心似铁,离绪千结生悲切,君不见满山红叶染秋林,尽是离人眼中血。

莺(唱)要能够长相守花开并蒂,不胜似轻别离状元及第。他泪珠涌在眼眶里,怕人知道把头低。

张(唱)我强装笑长吁气,假意整理身上衣。车儿投东马向西,一啼一声长叹气。

莺(唱)伯劳东去燕西飞,万水千山何时归?眼中流尽血和泪,心底还同未烬灰。鞍马秋风自调理,顺时善保千金体。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霜桥要迟起。你此去关山千万里,相思音信常相寄,一句话儿君须记,异乡花草你莫攀取。

张(唱)金玉之言当谨记,你何须为此费心机,君瑞此行非得已,你自己珍重保玉躯。我得官回来荣耀你,不得官回来伴娇妻。

莺(唱)我未送行先防你去,你未登程先约归期。方才还是一处来,如今竟自各东西。(念)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唱)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二、1954年录音

张(唱)莫道男儿心似铁,离绪千结恨重叠,君不见满山红叶染秋林,尽是离人眼中血。

莺(吟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柳絮长玉骢难系,倩疏林挂住斜晖。(唱)若能够长相守花开并蒂,不胜似轻别离状元及第。

张(唱)顷刻间拆散夫妻分两地,不由人一啼一声长叹气。

莺(唱)知你今宵宿何处?教人有梦难寻觅。伯劳东去燕西飞,万水千山何时归?眼中流尽血和泪,心底还同未烬灰。此一去鞍马秋风自调理,顺时善保千金体。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霜桥要迟起。此去关山千万里,相思音信常相寄,一句话儿君须记,异乡花草莫攀取。

张(唱)金玉之言当谨记,你何须为此费心机,君瑞此行非得已,你千万珍重保玉躯。我得官回来荣耀你,不得官回来伴娇妻。

莺(念)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唱)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三、1955年录音

(幕后合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柳絮长玉骢难系,倩疏林挂住斜晖。

(幕后合唱)伯劳东去燕西飞,万水千山何时归?眼中流尽血和泪,心底还同未烬灰。

莺(唱)我未送行先防你去,你未登程先约归期。

张(唱)却不料合欢未已愁相继,顷刻间拆散鸳鸯分两地。

莺(唱)若能够呀,长相守花开并蒂,不胜似轻别离状元及第。

张(唱)君瑞此行非得已,愿卿珍重保玉躯。

莺(唱)此一去鞍马秋风自调理,顺时善保千金体。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霜桥起要迟。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呀,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呀!

张(唱)金玉之言当谨记。得官回来荣耀妻,不得官回来陪伴你。

莺(念)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幕后合唱)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袁派”《西厢记》经过反复打磨,基本以1961年的版本为最终定型版本,目前这套1961年的全剧实况录音,可能是较为完整的一个确定版本,总共10场163分钟。传说当年准备拍摄电影的,后来因种种因素而未拍,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第一场:惊艳

第二场:酬韵

第三场:寺警

第四场:赖婚

第五场:琴心

第六场:闹简

第七场:赖简

第八场:寄方

第九场:拷红

第十场:长亭
袁派《西厢记》的传承
袁雪芬一生没有收过徒弟,但始终坚持培养青年,为青年提供舞台。早年,戚雅仙、张云霞都在雪声剧团得到熏陶和锻炼,后来金采风、吕瑞英也在华东实验剧团里得到培养和提携,她们都以“袁派”为范本,从而在继承中有发展,最终都成为一代流派宗师。
传承《西厢记》最早的就是金采风,早在1954年就作为B角饰演崔莺莺了,吕瑞英作为红娘的B角,赵雅麟、陈少春分别作为张生的B角,组成了一个“小字辈”《西厢记》剧组。
《西厢记》 “琴心” 选场

金采风、吕瑞英、刘觉  主演

1981年金采风、吕瑞英、张桂凤复排了《西厢记》,张生由刘觉扮演,1987年还拍摄了电视片。在纪念金采风逝世的专辑里有1954年的“酬韵”录音和1981年的“赖婚”录像。下面可以点击相关链接:

【链接】

一人百角 万紫千红——金采风专辑

  在传承“袁派”《西厢记》中,朱东韵(1934~2009)是一位重要传承人。她1950年考入东山越艺社学戏,1951年参加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后转上海越剧院一团。她以闺门旦、青衣戏见长,早年兼收各流派之长,其后专工“袁派”,她的唱腔音色甜亮、韵味醇厚,表演含蓄细腻,最得“袁派”艺术的精髓。由于身体原因,后期不再登台,但常为大戏独唱、领唱,也致力于越剧唱腔艺术的研究,并为培养方亚芬等青年演员付出了心血。
  朱东韵对于流派善于活学活用,在80年代初将早期唱片《断肠人》《香妃》《绝代艳后》《一缕麻》等重新整理演唱,既保留了袁雪芬当年的风格,又赋予当代的气息,可以说没有她的再度创作,这些唱段不可能再现舞台。在传承《西厢记》时,也有一些发展,比如“寄方”出场时的四句“春辞兰槛逐芳尘,梦晓池塘不见人,今日个玉堂人儿难亲近,前夜里咫尺蓝桥偏惹嗔。”袁雪芬用吟诵方式,朱东韵改为【弦下腔】,但仍然“袁味”十足,可见其创作能力

朱东韵清唱“寄方”唱段

  进入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还是非常幸运的,可以受到这么多宗师的直接教诲。袁雪芬对青年人爱护有加,常常苦口婆心地开展艺术指导和交流谈心。如果好好加以揣摩,认真思考和领会,对于艺术提高一定大有帮助。但如果仅仅依赖于专业作曲人员进行唱腔设计,自己不会加以灵活运用,那就会逐渐背离戏曲的轨道,真的走向“中国歌剧”了。

  “袁派”《西厢记》已经经历了近70年,仍然绽放在舞台上,说明了其艺术魅力和影响力。我们欣喜地看到“袁派”传人们在努力地传承,“琴心”等经典唱段则有更多的传唱。下面是各地的演唱和演出集锦——

“琴心”唱段集锦

依次为:李萍、方亚芬、陶琪、华怡青

每人两句大家唱

依次为:单仰萍、钱惠丽、黄慧、

章海灵、陈颖、金红、张永梅、王志萍

《西厢记》全剧

上海越剧院经典版
方亚芬、钱惠丽、张永梅、吴群 主演
上海越剧院传承版
陈慧迪、唐晓羚、华怡青、方亚芬 饰崔莺莺
杨婷娜、钱惠丽 饰张生 盛舒扬、张咏梅 饰红娘

杭州越剧院演出版

谢群英、郑国凤 主演

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版

徐晓飞、杨魏文 主演

美国洛杉矶越剧团演出版

(2018年4月28日)

艺术指导:连玉烨


【流派名剧汇编】
【京剧】“尚(小云)派”《汉明妃》
【京剧】“言(菊朋)派”《让徐州》
【京剧】“荀(慧生)派”《金玉奴》
【京剧】“高(庆奎)派”《哭秦庭》
【京剧】“程(砚秋)派”《荒山泪》
京剧】“麒(麟童)派”《追韩信》
【京剧】“梅(兰芳)派”《生死恨》



 “京剧方舟”微信平台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