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派名剧汇编】越剧“袁(雪芬)派”《祥林嫂》

铁老牌 京剧方舟 2022-08-12

请点击上面蓝色文字,关注“京剧方舟”!  

编者按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名家如云,名剧似海。

音响视频,整理汇编,传承弘扬,继往开来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里的主要人物,这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该小说通过祥林嫂悲惨的命运,表达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它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越剧《祥林嫂》简介

 【百度百科】对于小说《祝福》这一词条的介绍中,在“后世影响”里写道:1949年,以“陕甘宁教育厅”编撰的《中等国文》为蓝本修订了一套临时课本,在这一版本中收录了《祝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有《祝福》这篇文章。1956年,小说《祝福》由夏衍改编为电影搬上荧幕。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桑弧导演,白杨主演;《祝福》在不同时期,被改编为不同版本的话剧。

显然,上述文字是不完整的。在1949年之前,越剧演员袁雪芬领衔的雪声剧团于1946年就演出了由南薇编导的越剧《祥林嫂》,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的里程碑。

1946年演出《祥林嫂》说明书

  最初的演员阵容是:袁雪芬饰祥林嫂、范瑞娟饰鲁家少爷、张桂凤饰卫癞子、陆锦花饰贺老六、张云霞饰祥林娘、周月英饰鲁老爷、项彩莲饰鲁四太太、应菊芬饰鲁少奶奶、章飞飞饰祥林、姜素云饰柳妈。演出说明书上写着“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演出”,袁雪芬领导的雪声剧团是戏曲界最早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的,可见其独到的眼光和进步的思想。

1948年越剧电影《祥林嫂》翻拍成连环画

  1948年越剧《祥林嫂》被摄成电影,由应云卫担任制片、刘如增担任音乐设计,仍由南薇担任编导。演员阵容很强大,“十姐妹”就上了五个:袁雪芬饰祥林嫂、范瑞娟饰演鲁少爷和祥林、张桂凤饰卫癞子、吴小楼饰贺老六、徐天红饰鲁四老爷。另外,后来成为流派宗师的张云霞饰三婶、金采风只是饰了一个路人乙;其他参演的还有魏小云、竺菊香、应菊芬、项彩莲、吕云甫、筱水招、丁赛君、茅胜奎、胡少鹏等。

1948年大上海电影院门口

  这部电影还很时髦地使用了“一饰二角”,即由范瑞娟同时扮演鲁家少爷、祥林,而且镜头里还同时出现,说明当时的拍摄技巧或者后期制作已经有一定的水平了。非常遗憾的是这部最早的,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越剧电影竟然找不到拷贝了,至今几乎没有留下一点点影像资料。我们只能通过1946年醒狮唱片公司由袁雪芬、张桂凤灌制的一面唱片,来领略当年的风貌。

  严格地来讲,1946年的《祥林嫂》是有缺陷的,且不说首次搬上舞台难免不成熟,主要是编剧加入了很多情节,并不是鲁迅原著里的。南薇改编的剧本增加了鲁府少爷与祥林嫂青梅竹马等情节,可能是考虑到当时的观众喜欢看越剧公子小姐爱情戏的习惯。虽然改编的剧本也征得了鲁迅夫人许广平的同意,而且在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上还得到了奖旗和表扬,表彰在国统区拍出该片实属不易。但是夏衍向袁雪芬传达了周恩来副主席要求重新修改的意见,希望要忠实地体现鲁迅原著的精神。

  1950年左右南薇修改了《祥林嫂》,但也仅仅是去掉鲁家少爷与祥林嫂青梅竹马的情节,其他诸如祥林的弟弟逼祥林嫂去干活以至于病中的祥林当场气得吐血而亡等增加的内容还是照旧不变。由傅全香、范瑞娟领衔的东山越艺社进行了演出,但并没有得到多少肯定。
  东山越艺社的演员阵容是空前的,可惜也没有录音留下:傅全香饰祥林嫂、范瑞娟饰祥林与贺老六、张桂凤饰卫癞子、徐天红饰鲁四老爷、毕春芳饰祥林弟、金采风饰柳妈、吕瑞英饰三婶、项彩莲饰鲁四太太、魏小云饰祥林娘、竺菊香饰卫老婆子、丁赛君饰贺大伯、吴天芳饰账房先生。

  1955年9月,合作越剧团在上海瑞金剧场演出《祝福》,由红枫编剧、金风导演,戚雅仙饰祥林嫂、毕春芳饰贺老六、陈金莲饰鲁四老爷。这个剧本不同于雪声剧团,基本忠于原著。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顾月珍领衔的努力沪剧团也演出了《祝福》,就是按照合作越剧团的剧本。可惜,这个剧本现在也完整地没有流传下来。

  作为越剧经典作品,袁雪芬领导的上海越剧院于1956年起重新改编的《祥林嫂》,终于在多次完善后得到了保留与传承,并在1978年再次拍摄成电影,永久地名列中国戏曲的名剧宝库。

  之前,南薇的重新修改还是不理想,1956年为了赶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演出,袁雪芬决定由她和吴琛、庄志、张桂凤一起进行重新改编创作。主要目标是回到鲁迅原著,体现原著精神。但是剧名仍然叫《祥林嫂》,袁雪芬认为鲁迅的思想和作品仅局限在知识界,一般老百姓并不知道,倒是雪声剧团原来的的演出和拍摄《祥林嫂》后,传播了鲁迅的作品,普及了鲁迅的思想,祥林嫂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为什么还要回到观众相对陌生的《祝福》呢?最后达成了共识,对于人物除仍保留卫癞子外,吴琛建议增加一个高老夫子,其他人物都根据原著所设。

  1956年10月19日首演于大众剧场,根据说明书,当时的演出阵容是:袁雪芬、傅全香作为A、B角饰祥林嫂,范瑞娟饰贺老六,张桂凤一饰二角:前卫老二、后阿发婆婆, 吴小楼饰鲁四老爷,金艳芳饰鲁四太太,魏小云饰祥林娘,任梅仙饰柳妈,竺菊香饰三叔婆。

    改编后分四幕八场加尾声,一个月的演出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也得到了鲁迅研究专家的肯定。但是袁雪芬对这次演出不很满意,她认为严格分幕有中断之感。对于导演吴琛的观点“话剧加唱适合《祥林嫂》这样的题材,何况话剧加唱也是一种形式么。”袁雪芬并不认同,她认为越剧改革就是从话剧加唱开始的,之后既然找到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演出形式,为什么不去探索《祥林嫂》的演出形式,而要去套用话剧加唱的形式呢?

  这些思考促使袁雪芬继续探索,在1962年又对该剧作了一次较大的艺术加工,结构上改分幕制为分场制,音乐改由刘如曾编曲,进一步运用戏曲唱、念、做的功能,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传统的表演身段,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使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研究鲁迅小说的专家魏金枝在《上海戏剧》1962年第6期上评论说:“越剧《祥林嫂》的改编,因为它有机会吸取电影《祝福》的长处,更重要的是利用戏曲这一表现形式的特点,从最近这次演出效果看,确乎已经比电影《祝福》更深地体现了原著的主题思想。”

  1977年,上海越剧院又再度修改加工,以男女合演的形式进行排演,由袁雪芬、金采风作为A、B角饰祥林嫂,史济华饰贺老六,周宝奎饰婆婆,金艳芳饰鲁四太太,任海仙饰柳妈,徐瑞发饰鲁四老爷,秦光耀饰卫老二。

  演出后受到观众的欢迎和文艺界的好评,有越剧“剧种代表作”之称。戏剧家沈西蒙、漠雁观后,在1978年《上海文艺》第3期上,以“赞越剧《祥林嫂》”为题,联合发表1万余言的长篇评论,盛赞该剧“剧本好、导演好、表演好、音乐好、舞美好。整个演出象一部和谐的乐章,给人的艺术感受是强烈的、深远的。”

  当年,江浙等地越剧团以及全国兄弟剧种的剧团纷纷到上海越剧院学习移植该剧,据统计达70多家。1978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摄制成彩色宽银幕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电影中祥林嫂先由金采风扮演,二次进鲁府开始由袁雪芬扮演,其余人物与舞台版基本一致。

银幕上三位祥林嫂合影

  当然,戏曲中演出《祥林嫂》的剧种还有很多,名家也有很多,比如新凤霞的评剧《祥林嫂》、红线女的粤剧《祥林嫂》,还有豫剧、曲剧等,近年京剧程派演员张火丁也演过《绝路问苍天》。但越剧《祥林嫂》更能深入人心,因为这是发生在绍兴农村里的故事,越剧正是绍兴的文化孕育出来的,这是得天独厚的。

  袁雪芬的《祥林嫂》无疑是最有艺术感召力与影响力的,不仅因为这是她从1946年到1978年四次演出精益求精的积累,还在于袁雪芬精彩绝伦的表演足可以彻底征服观众。从电影里一个很小的片段:捐了门槛之后,觉得好比重新投胎了的祥林嫂,终于可以去抚摸蜡台时,那种百感交集的表情,可以让人看一次落一次泪,让观众完全相信眼前的人物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电影《祥林嫂》(1978年)

袁雪芬、金采风  主演
袁雪芬《祥林嫂》欣赏
 袁雪芬在自述中说:自《祥林嫂》问世至今,曾四度改编上演,两次搬上银幕,这段时间正好是我人生的青年、中年和将近暮年的三个时期。我演过几百个剧目,历时最长、倾注心力最多的莫过于《祥林嫂》。
作为一个演员,一生中难得碰上像祥林嫂那种值得琢磨挖掘的人物,这因为鲁迅是当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其作品主题深刻,富于哲理性,人物又具有典型性。我有幸扮演祥林嫂,下决心要花毕生的精力塑造好这个形象,并非是夸大之词,这确实是我的愿望。这样讲,并不意味着我扮演的祥林嫂就完美无缺了,不是的。即使最后在荧屏和银幕上留下的艺术形象,仍然存在不足和遗憾!
邓颖超大姐认为我演的祥林嫂比之前深刻多了。我知道这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而是带着那十年创伤的演员袁雪芬自己……所以我不满意荧屏和银幕上的祥林嫂形象,这就应了生虽有涯、而艺无涯的真理。
当我修复了心灵创伤以后,已无法再塑造祥林嫂的形象了,从而留下了终身遗憾!我只有寄希望于后人更好地塑造祥林嫂形象。

袁雪芬谈《祥林嫂》唱腔

以及八、九十年代清唱的视频

袁雪芬为越剧唱腔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每一出戏里都有精彩的唱腔,可以说“唱腔”是“袁派”最有魅力的部分。和《西厢记》相比,《祥林嫂》的唱段多了很多,也有几个大段的唱腔,调式板式也很丰富。
下面我们就将1956年粗纹唱片、1962年实况录音、1978年密纹唱片三次录音资料进行对比欣赏,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经典名剧是怎样炼成的!

备注:1956年的本子和1978年的差别比较大,所以就把唱词都呈现出来;1962年和1978年的唱腔有所变化,但唱词大致相似,就不再呈现了。1962年也有唱片,但实况录音更有现场气氛,这里就选用了实况。

1956年唱片

〔尺调散板〕我当婆婆是亲娘,谁知她要卖我到山坳,
她与癞子商量好,明天就要抢上轿。
(白)祥林,祥……〔哭头〕祥林呀!
〔中板〕我从小到你家里来,〔清板〕日做夜做到今朝,
受苦受难我从不怨,只怨自己命不好,
祥林一死我无指望,我指望服侍婆婆同到老,
那知婆婆心肠狠,将我去换八十吊,
〔散快板〕祥林呀,我叫祥林叫不应,我求恳婆婆也徒劳。
人家是有爹有娘有商量,我是无爹无娘无依靠。
见月亮西斜半夜过,明天的日子就要到。
(白)逃,对!我只有逃呀,快逃!逃到那里去呢?
〔散快板〕若是此刻再不走,明天我就逃不了。
趁此夜深人不知,我打定主意只有逃。
(合唱)只有逃,只有逃,不愿嫁到贺家坳,
临去匆匆回头望,〔慢板〕依依难舍旧时巢。

1978年唱片

(白)祥林,〔尺调哭调〕祥林啊!

〔散板〕婆婆说话你可听到,她要卖我到贺家坳,

已与癞子商量定,明天就要抢上轿。

这恶煞时辰我怎么过?你叫我苦命如何好?

〔中板〕人说道有爹有娘有主张,我乃是无爹无娘无依靠。

〔弦下调中板〕祥林啊,祥林啊,啊呀祥林啊!

我从小到你家里来,双手不停到今朝,

只道是苦到尽头总有甜,谁又知你年轻短命将我抛。

从此苦命无指望,只指望服侍婆婆能到老。

婆婆恶骂我能受,饥饿寒冷我能熬,

千苦万难我不怕,怕只怕要我去再醮。

看那张家媳妇李家嫂,与我一般夫早夭,

俱都是被迫无奈再婚嫁,却被人冷嘲热讽到今朝。

我宁死不做再醮妇!〔快中板〕我只有到婆婆跟前去哀哀告,

求婆婆念念情分不卖我,我情愿做牛做马,千斤重担一人挑。

婆婆若念婆媳情,她怎忍将我去卖掉。

看来是婆婆她为钱财主意定,纵然我说破了舌尖也徒劳。

左思右想乱如麻,难道说我坐等明天时辰到?

眼前只有一条路,不如一死万事了。

(白)我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死啊。我不能逃么?对啊,逃呀!逃……啊呀,你快逃呀!

〔嚣板〕霎时鸡啼天将晓,此刻不走我就逃不了。

〔快中板〕趁此夜深人不觉,咬紧牙关只有逃。

〔合唱〕只有逃,只有逃,宁死不愿再婚醮。

临去匆匆回头望,依依难舍旧时巢。

  第一个重点唱段就是“哭祥林”,前后变化还是很大的,1956年唱词少,用的都是【尺调】,1962年和1978年唱词多,还转为【弦下调】,更增添了悲剧气氛。袁雪芬自述中说:前面是欲哭而不能,抑制了自己的感情。然而,当她回头见到祥林的灵牌——这是平时唯一可以诉说凄凉的地方,无限伤痛、抑郁之情一起迸发出来,禁不住呼喊:“祥林……”可这两个字刚出口,立即用手捂住嘴,收声屏息地朝婆婆的内屋看去,唯恐被婆婆发觉。用手捂嘴啜泣,是养媳妇遭皮肉之苦惯用的一个动作。运用于此,将祥林嫂的身世和所承受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悲痛的情感中,轻声低唱(以〔尺调〕起调)“祥林啊!”尔后一连三声“祥林啊!”这含有〔正调〕的唱腔,既是苦难弱女子无援的呼号,又是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哀鸣。我用类似“哭头”的唱法,将音调一声一声地向上推,借以强烈渲染这种凄苦之情。祥林嫂“宁死不做再醮妇”,但在无法挣脱再醮的桎梏时,却又是矛盾迭起,心情变化急遽纷杂。其中“我只有到婆婆跟前哀哀告,求婆婆念念情分不卖我,我情愿做牛做马千斤重担一人挑。”“看来是婆婆她为钱财主意定,纵然是我说破了舌尖也徒劳。”两个地方我还采用了前辈紫金相调〔叠板〕,并借用传统生活化的“剪刀花”的走向,用回环旋绕的步子,以示祥林嫂欲求婆婆不能,一丝希望破灭后方寸已乱。

1956年唱片

〔尺调慢中板〕听老六一番辛酸话,倒叫我有口也难开。
有钱人娶妻是寻常事,那穷人无钱亲难配。
他八十千钱非容易,多少血汗去换来。
狠心人得了我的卖身钱,害老六负下了阎王债。
我恨癞子,怨婆婆,我刚才责怪老六不应该。
只见他又是懊恼又是悔,他独坐一旁发了呆。
倒叫我要走不能走,要退不能退。
这真是我留也难走也难,进退两难难安排。
(合唱)〔慢中板〕祥林嫂看贺老六,心地善良人不错,
只要双双勤劳做,夫妻定能同甘苦。

1978年唱片

〔尺调慢中板〕听他一番心酸话,倒叫我有口也难开。
有钱人娶亲是平常事,那穷人无钱亲难配。
他八十千钱非容易,多少血汗去换来。
狠心人得了我的卖身钱,害老六负下了一身债。
我恨癞子,怨婆婆,我不应该反将老六来责怪。
只见他又是恼恨又是悔,他独坐一旁发了呆。
倒叫我要死不能死,要归又无家归,
要闹不能闹,要赔又无钱赔。
这真是走也难来留也难,进退两难怎安排。

第二个重点唱段是“洞房”一场。袁雪芬自述中说:这段唱腔,要求表达感情真切。纵然事前有所设计,但我要求琴师周宝财同我排练任何戏一样,从开始即与我同时进入即兴创造(当我唱腔成熟后再定腔定谱),琴要适应跟人物的感情变化,这亦成为我创作的习惯。“听他一番心酸话”也是我与琴师即兴创造的唱腔和板式的例子之一。

最初设计这段唱腔时,定为〔尺调腔〕,使用〔慢中板〕轻声启口,唱出了“有口也难开”的无奈心情。用对比手法唱出了:“有钱人娶亲是平常事,穷人无钱亲难配。”用深沉的语调唱出:“八十千钱非容易,多少血汗去换来。”转而既气愤又同情地唱出:“狠心人得了我的卖身钱,害老六负下了一身债(随着心情节奏变化,将板式变化为单板),恨癞子,怨婆婆,我不应该反将老六来责怪。……(最后转回〔慢中板〕),进退两难怎安排?”

1956年唱片

(柳妈白)祥林嫂,我替你想想,侬实在不合算吓。
〔中板〕祥林嫂你实在笨,索性撞死倒干淨。
如今是你第二个丈夫又丧命,你落了一件大罪名。
将来你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
到那时你左也难右也难,阎王只好把你一锯两半分。
(合唱)阎王只好把你一锯两半分。
(柳妈唱)你还是去到镇西土地庙,捐一条门槛作替身,
让千人踏,万人跨,赎了你这一世大罪名。
(合唱)祥林嫂,实在笨,索性撞死倒干淨,
如今是两个丈夫在阴司等,阴司等,等你死去把你两半分。
(祥林嫂唱)不如去到镇西土地庙,捐条门槛作替身,
让千人踏,万人跨,〔慢中板〕让千人踏,万人跨,赎了我这一世大罪名。
(合唱)“千人踏,万人跨,赎了我一世大罪名。”

1978年唱片

〔六字调慢中板〕千悔恨万悔恨,悔只悔当初一撞未撞准,
到如今第二个丈夫又丧命,更是一件大罪名。
都说我不吉不祥八败命,不干不净的扫帚星。
我抬头不敢看别人,只有低头问自身。
(那)老爷太太我更怕见,把我当作眼中钉,
祭祀不许我沾手,(那)杀鸡宰鹅无我份。
刚才柳妈一番话,原来我罪孽有这般深,
我人世不见天堂路,阴世倒有地狱门。
还有那两个丈夫在阴司等,阎王要把我一锯两半分。
〔流水〕那《玉历宝钞劝世文》,十殿阎罗阴森森,
(白)啊呀,这是什么呀!
(接唱)这青而獠牙,是…是小鬼,紧拉着铁索锒铛一妇人,
莫非她也是生前犯大罪,到阎王殿前定罪刑。
想我生前受尽千般苦,(那)死后哪堪两半分。
(白)啊呀,有鬼!有鬼!原来是我自己的影子。没有什么,是没有什么!去捐条门槛,对呀,去捐条门槛。
〔尺调慢中板〕不如去到镇西土地庙,捐条门槛作替身,
让千人踏万人跨,让千人踏万人跨,赎了我这一世大罪名。
(合唱)让千人踏万人跨,赎了我这一世大罪名。
  第三个重点唱段是“厨房”一场。1956年演出时地点是在“天井”,当时只是按照小说的情节铺开,祥林嫂听到柳妈说的灵魂与地狱之后,受到深重的精神刺激,最后听信柳妈指点,决定捐门槛赎罪,所以1956年的唱片里主要是柳妈的唱。而1962年再次复排时,袁雪芬又重新阅读《祝福》时,看到原著有这样的描写:“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从中得到了启发。

  袁雪芬自述中说:以往多少次阅读,对它并未认真辨析。殊不知,这38个字的凝炼笔墨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这一笔,恰恰是挖掘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之处。如能把内心痛苦形神合一地体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窥见与感受到精神被熬煎的祥林嫂,这显然对原著精神内涵的表达更有感染力,更加深化。吴琛与我分头各写一场“地狱之说”的戏,并由我把两稿取长补短合而为一。为了使这场戏的戏剧氛围更浓厚,把1956年演出本中这场戏的时间从下午改到晚上,地点从鲁府天井移到厨房,以进一步揭示夫权、族权、政权和神权对于祥林嫂的威慑作用。她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造成精神恍惚、疑虑而恐惧。为了解脱罪孽,争得劳动权利,她决定去捐条门槛。

  此刻,须用大段唱来表现祥林嫂的痛苦心情和苦恼。但用什么调式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呢?琴师周宝财已到学馆去教学了,就由拉“宁波滩簧”出身的周柏龄接替周宝财来伴奏。同样要求他与我一起研究试唱各种调式,当我试唱到〔六字调〕时,感到较为适合。1959年《双烈记》中“夸夫”第一次试唱〔六字调〕也是周柏龄拉的琴,我吸取了他拉的个别“宁波滩簧”的音符,改造了低得无法唱的〔六字调〕,在“夸夫”中我以豪迈、奔放、抒情的润腔取胜。“厨房”一场同样需要从不同的唱法和润腔韵味着手,吸收了〔宣卷调〕中的一些素材,组合成用〔六字调·慢中板〕,体现出忧戚、沉郁的基调,使之更具有忏悔、伤感的特点。由于在唱法润腔上的改变,较多地用了下滑音、颤音、喷口及顿挫,表达人物自谴自责、自怨自艾的心情。

1956年唱片

(白)阿毛……我真傻,

〔尺调慢中板〕我真傻,我真笨,我又是懊恼又是恨,

我以为雪天野兽无食吃,才会寻找食物下山岭。

那开春三月野食多,那知道野狼也会到山村!

〔清板〕那一天我阿毛坐在门槛上,他又唱又笑是多高兴,

他拿着一只篮子一只碗,他一面剥豆一面看门。

我阿毛虽然年纪小,我的说话他句句听。

〔丝弦中板〕总怪我一时大意太粗心,当要叫阿毛就叫不应,

不见阿毛我心着急,我拼着命山高路窄到处寻。

寻呀!我山上山下都寻遍,不见阿毛我命根,

在山坳里寻着阿毛一只小鞋子,我怕阿毛被那饿狼伤性命。

(白)果然呀,果然呀!

(接唱)果然我阿毛躺在草窝里,他血肉模糊看不清,

五脏已被狼吃空,小篮一只还捏得紧。

(白)阿毛……我真笨……

(合唱)“我真笨,我真傻”,总是反复这些话,

鲁府上下都瞪眼看,祥林嫂手脚没有当年快。

1978年唱片
〔尺调中板〕我真傻,我真笨,我又是懊恼又是恨,
我拿了一只小篮一只碗,叫阿毛一面剥豆一面看门。
总怪我自己太粗心,转眼不见他踪影,
不见阿毛我心着急,哪顾得山高路窄到处寻,
寻呀,果然阿毛躺在草窠里,血肉模糊看不清,
他五脏已被狼吃空,小篮一只还捏得紧。

1956年唱片

(合唱)从今后整日里紧闭了嘴唇,

她头上带着那耻辱的伤痕。

默默地积下了工钱一年,土地庙捐门槛去赎罪名。

〔尺调快中板〕捐好了,捐好了,我捐好了门槛一条。

(柳妈白)什么门槛呀?祥林嫂!

(祥林嫂白)柳妈呀!

〔中板〕若不是你柳妈提醒我,我自己犯罪都不知道。

好容易聚了一年多,我积下工线十二吊,

〔清板〕为了赎我这一身罪,我去到镇西土地庙,

庙祝起初还不答应,求恳半天才肯让我捐一条。

从今后让千人踏,万人跨,我的罪孽好赎了。

(柳妈白)好好好,那侬的罪孽,都由门槛替你代替去了!祥林嫂,侬可以转运了呀。

(祥林嫂白)柳妈,这要谢谢你呀。

〔中板〕今日我已赎了罪,〔清板〕我好像重生投娘胎。

从此后杀鸡宰鹅我能做,我也可以擦腊台,

今夜晚祝福摆供有我份,我也不用再避开,

我活着不会惹人厌,死到阴间也无罪。

1978年唱片
〔尺调快中板〕捐好了,捐好了,我捐好了门槛一条。
(白)柳妈,阿花,我门槛捐好了。
(柳妈白)门槛捐好了,庙祝哪能讲?
(祥林嫂接唱)庙祝说正月初三就动工,元宵节前包做好,
杉树料,福建漆,有四尺宽,一尺高,
蛀虫白蚁都钻不进,日晒雨淋也烂不了。
从今后让千人踏万人跨,我的罪孽好赎掉,好赎掉。
(柳妈白)对,好好好,祥林嫂从今以后,你的罪孽都由门槛给你代替了,好转运了呢!
(祥林嫂白)柳妈,阿花,你们有空的时候也帮我去踏一踏。
(柳妈白)好啊,一定帮你去踏。
〔尺调男调中板〕今天我已赎了罪,好似重新投娘胎。
从今后杀鸡宰鹅我能做,我也可以擦蜡台。
今夜晚祝福摆供有我份,我也不用再避开。
我活着不会惹人厌,死到阴司也无罪。
  袁雪芬在《祥林嫂》中的唱段,除了大段的之外,对于一些小唱段,也是精雕细刻、精心设计,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青青柳叶蓝蓝天”用了【三五七】和【男调】相结合,唱出了祥林嫂难得的欢愉心情。另外,“我真傻,我真笨”和“捐好了,捐好了”也是两段非常精彩的小段。

  “我真傻,我真笨”是小说里的点睛之笔,现在我们有时说一个很啰嗦、反复念叨的人,就说“你怎么像祥林嫂一样?”从唱片中可以看出,1956年的唱词比较多,基本是完整叙述阿毛的故事。1962年就改为很小的篇幅来重复讲述,而是用了大段念白来叙述。

  袁雪芬在自述中说:一出戏的唱与念要安排得当,祥林嫂第一次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惨状,用念可以比较充分地渲染当时的情形,易于抒发人的感情,符合祥林嫂的不假思索而自言自语的失常特征。况且鲁迅小说中写这段话酷肖其人,作为台词处理也是适宜的。再从整个戏来看,念白并不多,这里采用大段的念白,不仅胜于唱,也体现了唱、念布局的合理性。当然这是对第一次讲阿毛“故事”而言。三次讲“故事”的对象、时间不同,处理也各有不同。最后一次在厨房里对阿发婆婆的复述,便是用唱来表现。

  “捐好了,捐好了”非常普通的旋律,经袁雪芬的演绎顿觉不平凡的感受,那种欢天喜地的辛酸只有通过内心才能表达。袁雪芬自述中说:这一场在1956年演出时,唱完“今天我已赎了罪”一段后,得意地下厨房劳动去了。可是在1962年重排时,几乎每场都重新调度,主要把握、揭示人物的内心和行为的准确性。我连走了两次,总觉得不尽达意,当我走第三次时,虽无实物排练,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客堂张灯结彩和洋溢着祭祀的(进入即兴创造的开始)喜庆氛围,见到祭祀桌上几年不许碰的铮亮蜡台,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扑上去,忽而又却步不前,欲碰而不敢碰;转念又自我安慰道:“我捐过门槛了,我已赎过罪了”。看看双手是干净的。于是,一步步地加快节奏走上前去,一把抓住蜡台,又用两手捧着,抖抖索索地抚摸蜡台,仿佛一股强大的电流传遍全身,因而亢奋地一点点朝下再朝上摩挲着,咧开着嘴在笑。这次笑与前面仅有的两次笑不同,是似笑似哭,咧嘴笑的同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一节戏是完全即兴式发挥,我要求作曲刘如曾与祥林嫂的心情相一致,尤其触摸蜡台一节音乐的旋律,要起到能使人激动流泪的效果。

‍1956年唱片

(合唱)世情无常多变迁,乞讨生涯年复年,

愁深不对西风泣,鲁府依然尽欢颜。

(祥林嫂白)又是一年了……

〔弦下调慢板〕雪满地,风满天,寒冬腊月又—年,

长长的日子我怎样过?似梦似真在眼前。

曾记得婆婆领我十一岁,〔清板〕那祥林他只有一岁多一点,

我是又做媳妇又做姐,与婆婆拖大带小过了十几年。

併亲半年祥林死,留下了两代寡妇度日艰,

婆婆是她负下了重债将我卖,就此抢我到山间。

多亏老六他待我好,(丝弦)我隔年又有阿毛添。

谁知道伤寒夺去了老六的命,阿毛又遭饿狼叼,

剩下我无夫无儿无依无靠无田地,那大伯又收去屋两间,

还记得二次重把鲁府进,只求得免受饥饿度残年。

都说我两次寡妇罪孽重,老爷太太见我厌,

为要赎罪捐门槛,积下了工钱十二千,

我捐了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跨,谁知道我罪孽仍旧没有轻半点。

人家说天大的罪孽都可赎,为什么我的罪孽就不能免?

(合唱)抬头问苍天,苍天不开言。

(祥林嫂白)天哪,我来问你,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你就地狱有没有?……死了的一家人还能见面吗?还能再见面吗?

(合唱)低头问人间,人间也无言,

半信半疑难自解,似梦似醒离人间。

(合唱)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里。

(夹白)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见者不见,

(合唱)为人为己也还不错,一片升平笼大地。

1978年唱片

(白)过年了,又是一年了,

我在这世上过了多少年了?长呀……

〔弦下调慢板〕雪满地,风满天,寒冬腊月又一年,

这长长的日子我怎么过,如梦如真在眼前。

曾记得婆婆领我十一岁,那祥林他还在摇篮眠,

我是日间喂他三餐食,晚间常把尿布添,

我是又做媳妇又做姐。含辛茹苦十几年,

又谁知并亲半年祥林死,留下了两代寡妇度日艰,

婆婆是她负下了重债将我卖,卫老癞抢我到山间。

多亏老六他待我好,隔年又有阿毛添。

(白)阿毛,阿毛……老六,你不要怪我呀。我是笨,我是傻,我单知道下雪天野兽在山坳里没有东西吃才会到村子里来,我就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老六,你不要怪我啊!

(接唱)谁知道伤寒夺去老六的命,阿毛又遭饿狼衔。

撇下我无依无靠无田地,(那)大伯又收去屋两间。

没奈何我二次重把鲁府进,只求得免受饥饿度残年。

都说我两次寡妇罪孽重,老爷太太见我厌。

我为了赎罪去捐门槛,化去我工钱十二千。

人说道天大的罪孽都可赎,却为何,我的罪孽仍旧没有轻半点!啊呀轻半点!

(白)我要告诉去,我一定要告诉去。我到哪里告诉去呀?

(接唱)我只有抬头问苍天……

(合唱)抬头问苍天!

(祥林嫂白)魂灵究竟有没有?魂灵究竟有没有?

(接唱)苍天——(合唱)不开言。

(祥林嫂接唱)我低头问人间……

(白)地狱到底有没有?死了的一家人还能再见面吗?告诉我,快告诉我……

(合唱)人间也无言,人间也无言。

半信半疑难自解,似梦似醒离人间。

  第四个重点唱段,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袁派”【弦下调】唱段,就是“抬头问苍天”。对于最后一场的演唱与表演,袁雪芬有着详细的叙述:最后一场是在五年后的除夕之夜。被逐出鲁府的祥林嫂已经沦为乞丐,过早步入老境。在《祝福》中鲁迅对她“画”了一幅颇为伤神的“肖像”,并说在鲁镇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在舞台上祥林嫂形象的大改变,演员除了更换服装改变化妆外,更主要的是在表演上要改其形变其神。
    这场戏的人物出场,是根据鲁迅小说的意思处理的:在大雪纷飞、朔风怒号中,祥林嫂侧身颤巍巍地上场,犹如被一阵风吹出来似的,左手挽着装有破碗的竹篮,右手扶着比人还要长的下端开裂的竹竿;白发蓬松,形容枯槁,体态衰萎,眼神凝滞,眉不含愁,目不带恨,感觉麻木,浑浑噩噩,“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引自《祝福》)。远处炮竹声响,她从迷茫中开始清醒,似有所感地自言自语道:“过年了,又是一年了……我在世上活了多少年了?……长呀……”其实,祥林嫂只有四十上下,一生备尝艰辛,度日如年,所以感觉上比实际的岁月不知要长多少倍。在“长呀”一声深沉的长叹中,她双眼微闭,表示一个经过磨难的人,对度过的漫长痛苦的日子已经不复记忆,也一言难尽。随后,渐渐进入回忆中,那走过的艰难的生命历程,“如梦似真在眼前。”

    祥林嫂的回忆是以唱的形式来表现的。这是将要离开人世间的祥林嫂最后的自白,因此可以说是悲歌绝唱。对这一大段唱,我选用〔弦下调·慢板〕。唱腔的前半部分,一方面在旋律上有变化,一方面对唱法作了具体处理:如“雪满地风满天,寒冬腊月又一年……”这几句采用胸腔音并带苍凉感。在常用的几种润腔外,像“又谁知并亲半年祥林死”一句,还吸收了京韵大鼓特有的厚重感的唱法和韵味。当追怀贺老六和阿毛时,为那段短暂而愉快的生活所触动,也为失去了亲人而痛惜。对此,一则用萦回沉婉的低腔来唱,一则以高亢跌宕的音调来抒发,借以取得沁人肺腑的效果。

    祥林嫂对命运所产生的疑问,剧本加了一些发挥。这里的表演运用适度的夸张来处理,突出祥林嫂的这一发人惊省的大疑问。这里人物表现出一种回光返照之态,祥林嫂仰首举起手,眼光聚拢注视着天,黯淡的眼睛骤然发光,唱〔嚣板〕:“我只有抬头问苍天……”祥林嫂“半信半疑难自解,似梦似醒离人间。”然而,她的幽灵,她所留下的大问号,却撞击着观众的心灵,人们寻思着,追索着,回味着,剧虽终而意未尽。

  以上自述(斜体字)来自《值得花毕生精力塑造的艺术形象——<祥林嫂>的改编和表演艺术》一文,由袁雪芬口试,尤伯鑫记录整理。

  在文章的最后,袁雪芬说:我之所以要花毕生精力塑造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是因为它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笔下的人物。鲁迅创造了五千年来劳动妇女的典型,其思想性、哲理性和人物内涵的深刻性是无与伦比的。作为一个演员,一生中很难遇到那种富有底蕴的人物,而我有幸遇上了!所以我十分珍惜,情愿花毕生精力去创造它。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集夫权、族权、神权压迫于一身,是苦难妇女的典型。我熟悉她,同情她,反复研究琢磨要表演她,深刻地体现她。四十年来不断修改加工,使之成为剧种的保留剧目。
  《祥林嫂》成为越剧改革里程碑的剧目,首先归功于编导南薇改编了鲁迅的不朽之作(尽管后来改编本除了框架外,没有什么台词保留下来),同时也归功于与我一起参加演出的合作者,如南薇设计的卫癞子,由熟悉绍兴生活的扮演者张桂凤得以创造性的体现,同时她又在我的鼓动下,扮演化妆三刻钟、只讲两句话“格故事讲得好格,我叫七斤娘也来听一听”的阿发婆婆;还有被封建迷信吞噬的柳妈的扮演者任梅仙和一步三摇的卫老婆子的扮演者竺菊香等,都有入木三分的表演。所以说一个作品的成功,决非一人之功,我不由得怀念他们,感谢他们!

  正如袁雪芬所说,一部作品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有参与四次改编演出的演职人员都是功臣。但“羊群走路靠头羊”,没有袁雪芬的持之以恒、努力进取、不断超越,就没有今天的《祥林嫂》,甚至没有解放后辉煌的越剧。以一斑而窥全豹,我们通过《西厢记》《祥林嫂》两出极其经典的越剧剧目,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循着老一辈的奋斗足迹前行,才有可能真正地保护“非遗”。

  袁雪芬留下的影像资料里,最为完整的是1978年拍摄的电视片,近三个小时。不仅一人到底扮演祥林嫂,而且是按照舞台演出的样式进行拍摄,可以作为当今后辈学习的范本。
电视片《祥林嫂》全剧
袁雪芬  领衔主演

史济华、金艳芳、任梅仙、竺菊香、

徐瑞发、秦光耀 等 联合主演

袁派《祥林嫂》的传承

传承《祥林嫂》的主要代表人物当然是金采风,不仅与袁雪芬A、B演出全剧,还在电影中分前后饰演。除此以外,浙江的越剧小生名家陈佩卿,也在1979年反串演出《祥林嫂》,以其自成一格的嗓音特点与润腔特色,按照“袁派”的意境演绎,可以说非常到位又别具韵味。

在1980年之前,浙江的很多越剧团里当家的生旦名家早年大都曾经在上海演出,比如老一辈有毛佩卿、姚水娟等,后一辈有张茵、陈佩卿、薛莺、张琴娟等,她们自成体系,并没有流派之分。大约“小百花”出来之后才开始纷纷学习流派,但也不拘泥于流派,往往是按照自己的套路,所以并不能完全用流派去框。

1、“洞房”唱段  张琴娟(田成效)

2、“洞房”唱段  周云娟(方雪雯)
3、“问天”唱段  尹钦阳

1978年之后,浙江越剧团的周云娟、尹钦阳以及杭州越剧团的张琴娟等也都演出了《祥林嫂》,就是按照上海越剧院袁雪芬等改编的剧本。

2005年,浙越与上海越剧院一团合作,进行了男女合演版越剧《祥林嫂》的复排,浙越李沛婕、张伟忠等与上越的方亚芬、许杰等联合担纲主演,取得很好的效果;2019年,为庆祝上海越剧院一团建团60周年、浙江越剧团建团70周年,浙越选派袁派传人王静、范派传人王炜佳,和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华渭强,国家一级演员李海明、张静等,赴上海参加两团合演版《祥林嫂》演出,反响热烈。
《祥林嫂》选场
李沛婕、蒋仕英 主演

《祥林嫂》全剧
王静、徐琼、王炜佳 主演

当然,上海越剧院继承《祥林嫂》《西厢记》《梁祝》《红楼梦》《情探》《碧玉簪》等该剧院的代表性剧目更是当仁不让和责无旁贷的了。

“袁派”唱腔最优秀的传人朱东韵,从1956年的版本起就担任幕后合唱、领唱,电影里那句“依依难舍旧时巢”令人印象深刻,完全就是祥林嫂的内心独白。可以说,朱东韵对于此剧的理解应该是相当深入的。

  方亚芬在传承“袁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西厢记》《祥林嫂》这两出“流派代表作”中的代表作,不仅能完整地临摹、继承,而且是历经多年、不断打磨,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在她这一代演员中是非常突出的。而有的所谓流派传人,其实没有很好地临摹宗师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目,自己瞎编根本就不叫传承。

《祥林嫂》全剧
方亚芬、许杰  主演

  近年来,学习“袁派”和演出《祥林嫂》的越来越多了,还有不少演员反串《祥林嫂》中的精彩片段。由于篇幅有限,下面进行唱段和片段组合
《祥林嫂》组合
“洞房”唱段或片段
依次为:华怡青、何赛飞、

李丽(吴凤花)、沈于兰(史济华)

“哭祥林”“厨房”唱段

依次为:黄莺(哭祥林)

徐莱(千悔恨)、楼明迪(千悔恨)

“问天”片段

依次为:赵心瑜、黄美菊、陶琪

“反串”唱段或片段

依次为:茅威涛、赵志刚(洞房唱段
章瑞虹、单仰萍(洞房片段)
金静(厨房唱段)钱惠丽(问天片段)


【流派名剧汇编】
【越剧】“袁(雪芬)派”《西厢记》
【京剧】“尚(小云)派”《汉明妃》
【京剧】“言(菊朋)派”《让徐州》
【京剧】“荀(慧生)派”《金玉奴》
【京剧】“高(庆奎)派”《哭秦庭》
【京剧】“程(砚秋)派”《荒山泪》
京剧】“麒(麟童)派”《追韩信》
【京剧】“梅(兰芳)派”《生死恨》



 “京剧方舟”微信平台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