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上语文23《梅兰芳蓄须》朗读+知识点
3.现代诗二首 |
课文朗读视频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视频朗读 |
知识点
多音字:
宁:nìng宁可 níng息事宁人
要:yāo要求 yào要职
词语解释:
旦: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纠缠:①绕在一起。②搅扰,找人的麻烦。本文中是第二种解释。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虚度:白白地度过。
吟唱:吟咏歌唱。
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明志:表明志向。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不堪其扰:忍受不了对方的搅扰。
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
优厚:(待遇等)好;丰厚。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反义词:
坚持——放弃 困顿——富足
优厚——苛刻 拒绝——接受
普通——特殊 胜利——失败
高超——拙劣 敬佩——鄙视
斩钉截铁——拖泥带水
近义词:
闻名——出名 躲避——躲藏
知足——满足 出马——出面
困顿——困窘 骚扰——纠缠
优厚——优越 敬佩——钦佩
词语扩展:
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斩钉截铁 翻山越岭 调兵遣将 良师益友
通情达理 甜言蜜语 惊涛骇浪 丰功伟绩
深思熟虑 奇形怪状 惊天动地 改朝换代
摇头摆尾 跋山涉水
课文主题:
本文写的是梅兰芳先生为了拒绝演出,蓄须明志的事,表现出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课内问题:
1、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
答: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不愿给日本人演戏,为躲避纠缠,他先是藏身上海租界,然后去了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日本人多次逼迫,梅兰芳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
2、梅兰芳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答:(1)四处躲避日本人,想尽各种理由拒绝演出,甚至蓄须明志。(2)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顿,只能卖掉北京的房子。(3)为拒绝演出,找医生朋友打伤寒预防针,连日发高烧,差点儿丢了性命。
3、梅兰芳为什么斩钉截铁地拒绝为日本人庆祝“大东亚圣战”演出?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将侵略亚洲及其他国家的战争称为“大东亚圣战”,用以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径。梅兰芳不想被其利用,所以拒绝。
4、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
答: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课文分析
文章题目直截了当地向读者呈现出故事主要人物以及事件内容,使读者一下子产生阅读的欲望:梅兰芳是谁?为什么蓄须?进一步引起学生思考、阅读。
整篇文章,作者李大同例举了“蓄须、变卖房产、装病”三件事,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视戏曲为生命的杰出艺术家,面对殖民侵略的骚扰百折不挠,始终坚守自己爱国情怀的高尚气节。
文章共9个自然段,围绕着首段内容“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艺术表演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介绍了自日本占领上海之后梅兰芳的生活状态。
梳理文章的结构不难发现,整篇文章的结构是“先概括后具体再总结”。文章开篇便介绍了梅兰芳是何许人也,并抛出了文章最大的一个矛盾点,也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是何缘由让著名旦角,却蓄上了胡须?是不再热爱戏曲了吗?贯穿了课文2自然段的内容——依然深深地热爱着戏曲。这也印证着首段“闻名世界的京剧艺术表演家”的评价。
热爱戏曲却为何蓄须?因为爱国,因为坚守着中国人的气节。接着通过3~8自然段详细介绍了梅兰芳先生作为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却不得不蓄须、变卖房产,甚至装病危及生命来躲避殖民者骚扰的故事。最后再总结升华,梅兰芳的表演让人喜爱,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在文章架构上,前后做到了首尾呼应。
从内容上讲,整个文章围绕着“热爱艺术、忠于祖国”这两个关键词叙述,情真意切,朴实生动。
从语言表达上看,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地过渡修辞,只有最真实质朴的故事讲述,这也是人物传记的一大特色。作者巧用关联词,生动地刻画了梅兰芳先生忠贞爱国的人物形象。例如3自然段“蓄须”这一故事中,“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他用了哪些借口?还想到哪些借口?想象梅兰芳先生到底是被逼到了何种境地才做出蓄须明志的决定。体会人物的艰辛。“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以及4自然段“变卖房产”这个故事中,“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他都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作为一篇四年级课文,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处境,更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规范语言表达的良好范本。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3.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通过拓展阅读“两翼”教材,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一主”教材:《梅兰芳蓄须》
2.《你读我诵》:《梅兰芳赞诗》
3.《主题阅读》:《我是中国人》
教学过程
一、你读我诵、声声传颂
(一)“你读我诵、声声传颂”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你读我诵、声声传颂”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
1.打开《你读我诵》自由读小诗《梅兰芳赞诗》。借助注释,边读边理解。
2.解文赏析读。
教师过渡:学过关于梅兰芳的诗后,关于梅兰芳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名字叫《梅兰芳蓄须》。
二、“一主”教材,理解文章
(一)“‘一主’教材,理解文章”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一主’教材,理解文章”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自读理解。
(1)梅兰芳明白日本人一次又一次“邀请”他登台的目的,更明白地拒绝日本人,在当时来说就等于放弃自己挚爱的京剧艺术。“茫茫青史……”著名画家丰子恺对梅兰芳的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接下来的几件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板书:避港拒演蓄须明志自伤身体)
(2)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后,画出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语句或令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做出批注。
2.深入品读课文。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
老师提示: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注意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用笔画起来;然后展示,最好用课文中的词语总结,也可提示让学生根据梅兰芳先生辗转的地点来分析总结。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同学们的思路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把握住梅兰芳先生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骚扰,辗转的几个地点来说,这样不容易乱。哪位同学先来总结一下?生举手。
师:你很勇敢!尽量用课文中的词语。生总结。
师小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陷,日本人想利用梅兰芳先生的影响来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就“邀请”梅兰芳先生为他们演出,但都被梅兰芳先生想尽一切办法拒绝了。课文一共叙述了五件事,它们分别是:拒绝登台;香港拒演;卖房度日;蓄须明志;自伤身体。
(2)这五件事叙述得有详有略,你们认为其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具体地描述了哪些内容?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3)你认为这件事作者在叙述时抓住了梅兰芳哪些描写?
语言、行为、心理,能试着读读吗?
你感觉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蓄须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此时梅兰芳的心情怎么样?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师小结:梅兰芳用蓄须来对付日本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梅兰芳内心是苦闷的,蓄须后内心又是极为痛苦的,我们来读第3自然段,感受一下梅兰芳当时的精神世界。
3.分享交流。
(1)“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让学生评价梅兰芳先生的做法,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热爱艺术,更热爱中华民族。他是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讨论总结梅兰芳先生高度的精神境界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让学生自由的谈谈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对梅兰芳的敬佩。
三、“两翼”教材,理解文章
(一)“‘两翼’教材,理解文章”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两翼’教材,理解文章”环节对应的教学过程
1.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课后题要求完成《我是中国人》中的思维导图。
(2)结合上面的思维导图,写写吉鸿昌受到了哪些嘲笑和侮辱,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我是中国人”的。
2.分享交流:
请结合课文《梅兰芳蓄须》和《我是中国人》,感受一下梅兰芳和吉鸿昌人物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
全册文档课件下载地址:
https://m.1ydt.com/v/box-6_33_43
或扫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