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微课精讲+知识点习题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八年级语文课程知识精讲+课件

八年级数学课程知识精讲+课件

八年级英语课程知识精讲+课件

八年级物理课程知识精讲+课件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精讲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朗读+视频精讲

第1课《社戏》微课精讲


第2课《回延安》

__

图文精讲+知识点+同步练习

__

课文朗读

__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__


知识点汇总

__


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

    (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分析:“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4.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分析:(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5.“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分析:(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6.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分析: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7.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分析(l)“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8.诗歌采用“信天游”形式,两句。小节,但这两句组成的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会并不是一样的,能不能举一些实例,说一说每一节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

    分析:(1)并列关系,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顺接关系,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3)后句是前句的补充,如‘呵声万声呼唤你,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4)后句是前句的结果,如“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5)前句是部分,后句是整体,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6)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7)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一由于每一节的两个句子之间组合的方式、表示的关系不同,因此,虽然是两句。节,也并不显得呆板、库调。只要根据内容需要精心组织,这种形式的诗歌,同样可以写出变化,不拘一格。  

    9.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分析:这是全文的难点之一。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10.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这首诗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又名“顺天游幻”,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惯力。

   (1)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2)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见教材分析),增强了表达效果。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 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微课精讲

__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图文解读

__


同步练习

__



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1、课件文档下载地址

http://1ydt.com/v/down-2403.html(复制链接至浏览器下载)

2、扫码下载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课件习题

3、文章底部左下角,点击“阅读原文”进行下载


往期精彩回顾



↓八年级下册↓

课文朗读精讲

电子课本图片

全册教学设计

古诗词填空

课文板书设计

知识点汇编

课堂实录精选

期末复习资料

期末检测试卷

全册教案下载

期末试题AB卷下载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资料汇编 

期末知识点+文言文知识重难点

 期末文言文知识重难点复习

期末复习知识归纳

电子版高清电子课本教材图片

初中语文知识点+期末试卷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教学资料汇编

知识点总结资料汇编

电子课本高清图片

新苏教初中七-九年级数学上下册电子课本


初中英语:新目标初中英语789年级电子课本人教版初中英语教学教学资料汇编
八年级上下册 必背重点单词/短语/句型
外研社初中英语789年级上册下册 知识点精讲
冀教版初中英语789年级上下册 全册知识点精讲
北师大版初中英语789年级上下册 知识点总结
仁爱版 初中英语789年级上下册 知识点精讲

初中政史地:初中道德与法治789年级电子课本
初中历史789年级 高清电子课本
初中道德与法治789年级上册知识点+期末试卷初中789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教师教学资料初中历史789年级学生教师教学资料汇编
初中地理78年级学生教师教学资料汇编
初中理化生:初中物理化学89年级高清电子课本人教物理九年级全册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资料人教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学生教师教学资料人初中生物7年级8年级学生教师教学资料汇编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