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1课《谏逐客书》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请关注+→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知识点精讲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目录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讲

《齐桓晋文之事》朗读精讲

《庖丁解牛》朗读精讲

2《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精讲+知识点
3《鸿门宴》朗读精讲+知识点
4《窦娥冤》朗读精讲+知识点

5《雷雨》朗读精讲+知识点

6《哈姆莱特(节选)》朗读精讲

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8《中国建筑的特征》
9《说“木叶”》知识精讲
第4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学习活动
一.认识多媒介
二.善用多媒介
三.辨识媒介信息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11课 谏逐客书

知识点总结



谏逐客书




一、课文分析

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主持修建一条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修渠对秦国的经济有利,却会耗费大量国力,韩国以此疲秦之计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韩国的企图被秦发觉,秦王想要杀掉郑国。郑国为自己辩护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被其说服,允许郑国完成了修渠工程。然而,这件事被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这些人挑唆秦王说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应当全都赶走。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受秦王重用,任为客卿,因此也在被驱逐的行列。于是他为劝谏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文章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情词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使其收回成命。而《谏逐客书》一文也因此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文共四段。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第1段以史实为据,举例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彰显“逐客”之过。文章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一“议”, 一“以为”,鲜明地突出了观点上的对立。接着,以“昔”字领起“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四个史实,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们对秦的贡献,使秦由“霸西戎”“诸侯亲服”到“六国西面事秦”。最后“成帝业”。这几乎概说了秦的发展史,实证客卿有功,而且影响至今。段末,以一句判断(四位君主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成就)。一句反请(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一句假设(四个君主若拒绝客卿,秦国不可能民富国强),步步蓄势,作出强有力的总结。此段首言逐客为”过”,却并不急于继续批驳,而是充分陈述客卿之功,这样既避免了过分针锋相对,又给秦王一个正面的良好印象,为下文批驳错误意见作好了铺垫。宗室大臣抓住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客卿的贡献,李斯反其道面行,虽非直斥,暗地里却一寸不让,可谓明缓而暗紧。

第2段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段首至“何也? ")以珠宝等为例,正面指出秦王对其“致”“有"“蛋”“服”“乘”“建"“树"的数件宝物的喜爱,并提出疑问:这些皆非泰所产。秦王却“说之"。为何?这是正面设问,引起关注。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入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窃窕起女不立于侧也"),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将“不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不为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这是反面设辞。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几个“不”字连用,文气贯通。节奏明快,语气坚决。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以音乐为喻,设问“亦"“退"“真秦之声”而“就”"取”“异国之乐”,为何?自答“快意当前,适观而已"。这一答同时回答了这一问和第一层的问题,对前面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点出了秦王“选物”的标准,以引出下文对“取人”的论辩。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以“取人”与“选物"作比较,指出对“人“不同可否,不论曲直”。“为客者”全在驱连之列。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一层虽短, 却是更进一步。不再拘泥于用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类比,而是直陈取物时兼采天下,用人反独重本土是一种对“人”的忽视。作者将立意上升至秦国统一大业的高度,指出秦王理客的本质错误是放弃了对人才的重视,危害的是秦的统一大业。言虽简,意甚明,撼人心。这一整段写法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润,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第3段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层,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作者再次设喻,从土地粮食这类人们最易接受的道理说起,排比铺陈。论至“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用客治国”为上策。随后再分析“逐客资敌”是“籍寇兵面资盗粮”,指出“逐客”的结果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与“用客治国”的结果对比,高下立判,不言自明。此段回扣第1段,引述儒家盛称的“德治”“五帝三王”进行理论论证,要言不烦,直击要害。

第4段归结全文,进一步论证“逐客”危及国家安全。全段两句话总括了全文:“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点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错误态度;“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呼应第1段,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面不用”的不当做法:“ 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之害。这样的结尾,包举全文,宏国有力,掷地有声。

《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一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实用价值”一秦 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放弃逐客。那么。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普遍认为,这篇奏疏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在论证秦国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就逐客的具体问题而就事论事,也没有论及李斯个人的处境进退,更没有着力抨击秦国的宗室贵族,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角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弊得失。李斯基于写作的背景、上疏的对象和个人的身份,深思熟虑后选取了这个极佳的进谏策略。又在行文中进行了巧妙设计,最终圆满达成了劝谏的效果。

先说背景。逐客的大背景表面上是郑国修渠一事给秦国宗室贵族提供了进谗言之机,致使秦王遂客,实则与秦国的战略调整有关。文中提到的缪公、孝公、惠王、昭王时代的秦国,偏处一隅,定然需要广纳贤才,壮大国力。而下逐客令时的秦国已经是第一强国, 国家的战路日标已然调整为吞灭六国,完成统一天下大业。而因此怀疑客卿们会为了母国存亡而对秦不利,全部驱逐,似乎也并非全无道理。李斯正是抓住了这个暗藏的主要矛盾,以此为突破点集中火力论述。李斯深知,直接为客卿辩护或是极力批评宗室贵族挑唆,都不能涤清客卿私通偏帮母国的嫌疑,唯有极力论述在秦国不断壮大过程中的客卿之功,以及在统一过程中逐客的危害,才能让秦王明白客卿之利大于弊,若想吞灭六国,逐客是一条错误之路,须存容天下之心,才能统一天下。这样秦王才能真正解开心结,放弃逐客。

再说对象。奏疏不同于一般书信,是写给君王的,且此文为“劝谏"意,更是要抓住君王的心理,注意叙述的策略、语气。首先,此时的秦王雄心勃勃,统-天下之心迫切。李斯极力论述留客有益于统- -大业而逐客有损之,便是牢牢抓住了秦王关注的要点。第二,李斯在劝谏时语气委婉,力求“顺情入机"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如文章虽开]见山提出了反对逐客的主张,却将秦王发布的逐客令说成是吏议,意为逐客是更之过,而非王之过。这样就顺了秦王的“情”,不易触怒秦王,让其容易接纳建议。第三,李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引入大量论据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比喻、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极尽劝说之能事,真正做到了言之有据,以理服人,最终才能说服秦王收回已下达的逐客令。

最后说个人身份。李斯作为客卿亦在被驱逐的行列,以这样的身份进行劝谏略显尴尬且难度颇大,处理不当很容易适得其反。李斯一方 面巧妙地回避谈论与自己身份对立的秦国宗室贵族,只在开头的“吏议"模糊-_提,也没有加以抨击;另-方面他又对客卿的危害(比如郑国开渠)闭口不谈,既不为之辩护,也不指其危害。这样李斯好似置身于这场宗室贵族和客卿的斗争之外,成了客观中立者,其观点也更容易被秦王所采纳。

此外,李斯在文中展现出了颇高的文采,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说:“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谏逐客书》语言优美,修辞讲究,大量的对偶句、排比句和散句错杂出之,兼具整齐与错落之美。优美的语言能够提高奏硫中观点的接受度,秦王读罢此疏,感李斯之才华,念客卿之功劳,会不会陡增惜才之心,动播逐客之意,也未可知。

前人在高度肯定《谏逐客书》的写作艺术的同时,对李斯其人的评价却比较负面。一方面,李斯虽然有远见卓识和出色的政治才华,却缺少高尚的品格,他贪恋高官厚禄,不惜放弃原则,取媚胡亥,一直为人诟病,陷害韩非更是他无法洗刷的人格污点;另一方面,李斯虽然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统-的政策,但也是秦朝苛政的重要帮凶,秦统- +天下他有功,二世而亡他也有过。司马迁在《李斯列传》的赞语中既高度肯定李斯在秦朝统一过 程中的贡献,又批评他“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认为“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司马迁所持的观点与上面所说的比较接近,但是司马迁较少从个人私德的角度评价李斯,更多地还是从历史、政治的角度来看待他。我们今天看待李斯,不妨也采取与司马迁类似的方法。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主张要在历史语境中-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我们今天评价李斯,应该遵循列宁指出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不宜搞成王败寇式的评价,或简单地作道德批判。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李斯其人,给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不必花过多时间进行探讨,否则易导致偏离本文的学习主线。

李斯的《谏逐客书》,无论其写作目的如何,都表现出了他对历史趋势和自我诉求的清楚认识。分裂在走向统一,人才也势必要百川汇海。他自觉地投入这一历史大势,为秦实现统一天下出谋划策。秦王朝建立后,李斯担任丞相,成为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不是一个道德上的典范,却是一个能认清时代发展方向,并自觉跟从、维护这一方向的务实的政治家。他顺应时代,也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时代。

二、单元任务中关于《谏逐客书》的部分:阅读课文, 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体会文中情感,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2主要是让学生把握实用文的功能特点,特别是其突出的目的性(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针对性)。这里以《谏逐客书》为例略加解析,具体的详细解析请参考“课文解说"。

所谓针对性,在奏疏这种“以下劝上”的文体中首先体现在要确定三个基本点:“我”的身份地位等状况,君主的性格与思想如何,所奏之事的特点。明确这三点后,才能确立有效的劝谏策略,以更好地达成上奏的目的。

李斯任郎官时,秦王“听其计”,确立了尽快统一天下,以防六国再次结为一体的战略,不久后,秦王拜李斯为客卿。逐客事件便发生在李斯任客卿之后。此时,李斯虽然身份上有不利之处一是“客”,但地位正在提升中一是 “卿”(地位已与大夫相类,甚至要高于大夫,参见《公羊传.襄公十一年》),且颇受秦王信任,所以他才能直接反对由秦国旧贵族发起的逐客之议。另一方面,秦王是雄才大略之主,他的战略目标是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由于秦国是“后发国家”,有任用客卿的传统,所以对秦王来说,继续任用客卿或由秦国本土人才来执行统一战略,是相对次要的事情。所以,李斯只要把劝谏的立足点放在秦国将要一统天下的雄心( 现实)、如何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历史)和潜在的难以统一天下的危险(未来)上,就比较容易说动对方。

从所奏之事的角度来看,虽然郑国事件在当时影响很大,逐客之论甚嚣尘上,但是这个疲秦的阴谋与过往客卿有益于秦的众多事实相比,毕竟只是个案,只不过后者年深日久,倡议者刻意回避,主政者不易想起。因此,只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对郑国事件刻意回避,反复强调客卿在秦的历史贡献,就容易让自己的立论显得客观,立于不败之地。

同样重要的是,逐客之令与秦王刚刚在李斯的建议下确立的尽快“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防范“诸侯复强,相聚约从”的战略是矛盾的。在上述战略的主导下,秦国对东方诸国展开了一场残酷的人才争夺战,“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创刺之”(《史记.李斯列传》),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抽干”六国的人才资源,彻底削弱它们,不给它们“复强”的机会。如今刚刚厚结六国才士,就搞出个逐客令来,岂不是自打耳光?这一层意思,李斯用“资敌国”“业诸侯”“藉寇兵而费盗粮”等数语轻轻一点,精明如秦王,自 然能理解其中深意。

三、《谏逐客书》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吏们在商量驱逐客卿,我私意认为这是错误的。过去秦穆公访求有才干的人,在西边从戎地收用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聘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先生,都不是出生在秦国,但是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于是称霸于西戎之地。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之地,向西兼并了巴、蜀两国,向北获得了上郡,向南取得了汉中,吞并了九夷之地,控制了楚国的鄢、郢之地,在东面占有了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结成的合纵,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任用范睢,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 -步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国君(的大业),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这四位君王拒绝宾客而不接纳,疏远这些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之实,而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隋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明月宝珠,佩带着太阿剑,骑着纤离骏马,树起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立起鳄鱼皮制作的大鼓。这几件宝贝,秦国一个都不出产,但是陛下却非常喜欢,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夜光璧就不该装饰在朝堂里,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具就不能成为供玩赏的宝物,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后宫,驮醍骏马就不会满布在宫外的马舍,江南出产的铜锡不能用,蜀地出产的丹青颜料也不能取。如果用来装饰后宫,充当侍妾,(使您)赏心快意,悦目娱耳的,都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行,那么嵌有宛地出产宝珠的发簪、镶嵌着珠子的耳饰、东阿所产的细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都不能奉献在您面前,娴雅变化而能随俗.娇美妖冶、窈窕美丽的赵国美女,也不会在您身旁侍立着。敲击瓮、缶来奏乐,弹着秦筝,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高唱来使耳朵痛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国、卫国-带的乐曲,《韶》《虞》《武》《象》等传说中的古乐,都是别国的音乐。如今抛弃敲击瓮、缶奏乐,而采用郑国、卫国一带的乐曲,摒弃弹筝而采用《韶》《虞》等古乐,像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能让)当时心情愉快,适于观听罢了。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让离开,凡是客卿一-律赶走。那么您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够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强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人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四、《谏逐客书》集评

1.文章论

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已,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

(归有光《文章指南》)

自首至尾,落落只写大意。初并无意为文,看他起便- -直径起,住便一直径住,转便径转,接便径接。后来文人无数笔法,对此-一毫俱用不着,然正是后来无数笔法之祖也。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此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复,一起一-伏, 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何氏义门谓此文只“普”字、“今”字对照两大段。前举先世之典,以事证;后就秦王一身,以物喻。即小见大,于人情尤易通晓。可谓道着。..何义门又谓汉以后文字不能如此驰骋。实则文章逐时代而迁移。李斯富于才,此篇为切己之事,故育之精切。实则仍是策士之词锋,不能不如此炫其神通以骇人也。

(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

2.作者论

太史公日:李斯以同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古今第- -热中富贵人也,其学问功业佐秦兼天下者皆其取富贵之资,而其种种罪过,能使秦亡天下者,即其守富之道。究竞斯之富贵仅足以致族灭,盖其起念结想,尽于仓鼠一叹。

(锺惺《史怀》)

其画策为秦并天下,即其专心为已取富贵。及富贵极矣,身为相,子为守,又虑把持富贵不牢,阴若有人呃其吭而搜夺之者,正写其无时无处而不兢兢于此也。惟小人能知小人,早被赵高冷眼看透,即以富贵动之,又以失富贵劫之,日“不得怀通侯之印",日“长有封候",日“祸及子孙”。重富贵者,乌能不听?太史一笔结出日,“于是斯乃听高”,仰天一叹,而秦亡矣。究其所以为己保富贵者,即其所以亡人之天下者也。

(李晚芳《读史管见》)

五、《谏逐客书》 赏析(周振甫)

1.奇偶

这里讲奇偶,即散行句和对偶句。在先秦的古文里,-篇之中,有对偶句也有散行句,在散行句中也有句散而意偶和句偶而意偶的。对偶显得整齐,散行显得活泼。整齐的对偶或显得呆板,要用散行句来使它生动;散行句不整齐,要用对偶句来显出庄重。试看李斯《谏逐客书》,.他写这封奏疏时,既不要求对偶,也不要求散行,顺着内容的需要,构成奇偶错综的变化,可以从中推究,哪儿需要偶。哪儿需要奇。哪儿需要奇偶错综。

文章一开头就点明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接下来讲为什么是错的,要是讲道理,怕秦王看不下去,所以列举具体事例,说明用客卿的好处。来打动秦王。既要举出事例,那么举得太少就没有力量,就得多举几个。这样,讲穆公用客卿举了五个。光举一个穆公,力量也不够,这样就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个国君用客卿。举四个国君尽够了,再多了要使人厌。这样举例,四个国君就构成两对了。讲穆公用客,从四个地方求贤,这又构成两对。这不是有意求对偶,要作出有力的论证,不能不这样。可见用对偶,是适应文章内容的需要,自然形成的。

构成对偶的句子,有时又有变化。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这两句是对偶。下两句倘用同样写法,“东迎塞叔于宋,东求丕豹,公孙支于晋”。联用三个东字,太重复了,所以后两句不指明方向,在对偶中又有变化。这样对偶,不要求字数相同,像“由余”是二字,“百里奚”是三字;“蹇叔”是二字,“不豹、公孙支”是两人五字。在对偶中又有参差,这种对偶比较自然。到后来,要求字数相同,就不够自然了。比方有人用班固同司马迁相对,改称“马迁”就是。这里“西取”四句两两相对。但“普穆公求士”同“此五子者”以下几句不对,奇偶交错,也是自然形成的。“孝公用商鞅之法"是奇,但同“事王用张仪之计”。是隔者几句相对。“移风易俗"。句奇而意偶,这句内“移风”同“易俗"相对。“民以股盛,国以富强"相对,“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相对。“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又是奇句。“西并巴蜀,北取上郡”相对,同“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舉之险,制膏腴之壤”,句奇而意偶,即“西并"“北取"“南取"“东据"在用意上相偶。“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四句相偶。在可以构成对偶的地方相对,在不宜相对的地方不对。对偶的句子列举几个事例,显得有力;不对的句子,有助于说明事理。奇偶配合,说理同举例结合,文章就显得很有力量。

2.设彩

设彩即敷彩,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称“随类赋彩" ,就是指根据不同类别的物象来运用色彩。“赋彩”亦作“敷彩”。即绘画中的着色。着色不光用彩色,像墨色由于分别各种浓淡晕染,也分成各种彩色。文章也这样,不光是用颜色的字是着色,就是不用颜色的字也可以着色,像画用墨色来分浓淡那样。

李斯《谏逐客书》中段,写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喜爱的服玩之物: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驶醍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这段话里要是不用辞藻,文章就会显得贫乏而缺少动人的力量,作者反对秦王赶走客卿的感情,也不能在这段话里透露出来,这就说明设彩的重要。《谏逐客书》运用了这样多的辞藻,文章显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通过这段话的对比,指出秦王看重美女、宝物而看轻客卿,于是作者反对秦王赶走客卿的感情,就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运用辞藻同表达感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里运用的辞藻,虽说有点夸张,但还是结合秦王宫生活来写的, 因为秦王平时用的宝物和爱好的美女就是这样丰富的。这里运用辞藻是自然的,并不做作,因而“设彩奇丽”。

在这段里也有颜色字,如“翠凤”的“翠”,“西蜀丹青”的“丹青”,只占极少数。主要的“设彩奇丽”不靠用颜色字。有的用著名的产地,如昆山玉、宛珠、阿缟,包括郑卫之女和赵女;有的靠名牌,如随和宝、太阿剑、纤离马、驮验马;有的是质量好,如翠凤旗、灵鼉鼓、犀象器。通过这些珍宝,给人以琳琅满目、富丽珍奇的感觉,构成“设彩奇丽”“葩艳陆离”。

(节选自《文章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六、单元分析中关于《谏逐客书》《与妻书》的部分

《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的奏疏,从“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 大业的角度来分析阐明逐客之害,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文章劝谏角度巧妙,站位高远,其中体现的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等政治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就论证而言,文章既以例证、喻证来支撑观点,是为“立”,又用类比之法来指出逐客之谬,是为“破”,论辩有力,说理透辟;就结构而言,整体严谨有序,局部又不乏起伏跌宕,曲折多变;就语言而言,辞藻华美,笔法灵活,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的使用使文章气势雄浑,潇洒奔放,带有明显的策士之风。《与妻书》是烈土林觉民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的遗书。信中对革命的忠诚与热忱、对妻子的深爱与不舍交织辉映,催人泪下;烈士舍弃挚爱与生命,为革命献身的生死抉择更是令人动容。说明“吾至爱汝” 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是作者写这封遗书的主要目的,书信围绕这一点反 复倾诉,于恣肆流淌的情感表达中叙写往昔共同生活的回忆,论述个人幸福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以及革命需要高于亲人之爱的道理,将事、情、理融为一体,表达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本单元《谏逐客书》《与妻书》两篇文章一为奏疏,一为家信, 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书信,都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但写法各有特点。《谏逐客书》阐述政见,雄辩滔滔,侧重以理服人,《与妻书》申明理想,抒写真情,偏向以情动人;《谏逐客书》是写给君王的奏疏,立场鲜明,讲究策略,期酌语气,《与妻书》是写给至亲的绝笔书信,心怀相露,情感饱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读,感受

文章的不同风格。

三个“单元学习任务”均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强调的“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设计展开:任务一中的进一步研读课文,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任务二中的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体会文中情感,任务三中的长难句分析均指向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任务一中的写演讲稿,则是指向实用性的表达与交流。由于单元课文经典性强,内容主题颇有深度,因此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更偏重对课文的解析与鉴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谏逐客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李斯的思想属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农家

2.《谏逐客书》一文选自(    )

  A.《李斯文集》    B.《史记·李斯列传》    C.《韩非子》    D.《泰山刻石文》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大肆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劳民伤财,声色误国

  B.渲染秦国强大富足,无所不有

  C.投其所好,以便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

  D.阐发重物轻人不可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4.《谏逐客书》中的“书”是指 (    )

  A.文书      B.书法      C.书籍      D.上书

5.“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的句法结构是(    )

  A.判断句    B.陈述句    C.被动句    D.宾语前置

6.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历史事实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B.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C.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愿望

  D.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十分充沛

7.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8.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纳客之利,又说逐客之害,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9.《谏逐客书>最主要的说理手法是(    )

  A.从小到大层层递进    B.采用比喻和寓言手法

  C.采用正反对比手法    D.从小到大加以说明

10.《谏逐客书》中所写的重在四面扩张的秦国君主是(    )

  A.缪公      B.孝公      C.惠王      D.昭王

二、词语解释题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3.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4.强公室,杜私门。

5.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8.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9.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10.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1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三、简析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

    (2)这段文字可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并说明各自采用哪种论证方法。

    (3)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导学案

《谏逐客书》(第一课时)

一、学习任务:

1、了解李斯和他的《谏逐客书》。

2、阅读文章,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理解文章重要的文言文词语和语法现象。

 

二、学习准备:

1、教材

2、笔记本

3、古汉语工具书

4、导学案

 

三、学习方式和环节:

1、观看视频课学习

2、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

 

四、学习环节:

1、李斯

2、题解

3、订正字音

4、通假字

5、词类活用

6、一词多义

7、特殊句式

8、重点句子翻译

9、布置作业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第一课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  )

②功施到今                       (   )

③退弹筝而取昭虞                 (   )

④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

⑤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   )

⑥损民以益仇                     (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民以殷盛                         (   )

②割膏腴之壤                       (   )    

③昭王得范雎,废穰侯               (   )(   )

④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   )

⑤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   )

⑥傅玑之珥                         (   )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首“臣闻吏议逐客”的“客”,即客卿,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惠王用张仪,“拔三川之地”的“三川”,指黄河、淮河和洛水交汇的地方。

C.“丹青”之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质,后丹青成为绘画作品的代称。

D.“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黔首”,指贫民,百姓,秦代平民黑巾覆头,故称之。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 遂散六国之从          ②使之西面事秦

B.①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②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C.①今取人则不然            ②兵强则士勇

D.①皆以客之功              ②却宾客以业诸侯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重用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

B.作者认为,秦君看重珠玉声色,轻视人民,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看来,秦王驱逐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这种做法会招致秦的灭亡。

D.文章最后一节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数量而增加敌国的实力。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②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7——10题

李斯者,楚上蔡①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②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③,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注释】①上蔡,地名。②胥人,平庸的人。③骚除,即扫除。

 

7.与“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中的“之”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环而攻之                       B.辍耕之垄上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下列文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人犬,数惊恐之              数:屡次,多次

B.李斯因以得说                  说:同“悦”,高兴

C.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赍:携带

D.厚遗结之                      结:结交,收买

9.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老鼠)住在宽敞的房屋之下,不会出来惊扰人和狗

B.   胥人者,去其几也

平庸的人,往往会失去时机

C.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都尊崇周王朝

D.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秦王就派手下良将随后攻打

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目睹老鼠所处环境的不同,际遇也大相径庭,由此得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B.李斯认为,人要想成就大的功业,他必须能抓住机会,并有坚持不懈的狠心。

C.李斯认为,秦国当时业已强大,但仍亟需趁六国尚未强大时,用计统一天下。

D.秦王先拜李斯为长史,再为客卿,全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才赢得秦王重用。

11.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②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1①举,攻克,占领;治,安定,太平②施,延续③取,选择,保留

④跨,统制,统一⑤藉,赍,送给,资助⑥损,减少;益增加

2①殷yīn   ②膏腴gāo yú  ③雎jū,穰ráng ④好hào ⑤黔qián   ⑥珥ěr  

3B(黄河洛水伊水交汇的地方)4B

5C(把兵器和粮食送给敌人,是比喻的说法)

6①增强了王室的力量,禁绝了豪门贵族的权力,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并了诸候,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霸业

②译:那敲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歌唱,使耳朵感到快乐的,是真正的秦国的音乐

 

7C(主谓之间,取独)

8B(劝说,游说)

9A(不会被人和狗惊扰)

10D(全凭,太绝对;李斯还是有才能的)

11①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②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订立合纵的盟约,即使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的机会,他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



《谏逐客书》(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任务:

1、梳理文章的基本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论证说理的主要手法

3、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准备:

1、教材

2、笔记本

3、古汉语工具书

4、导学案

 

三、学习方式和环节:

1、观看视频课学习

2、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

 

四、学习环节:

1、梳理文章的基本结构

2、简要概括文章每个部分的内容

3、分析文章论证说理的主要手法

4、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5、布置作业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第二课时)

 

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商鞅yāng      殷盛yīn     膏腴yú   韶虞yú

B.穰侯ráng      纤离xiān     外厩jiù   玑珥ěr

C.搏髀bì       成皋gǎo     阿缟gāo   众庶shù

D.黔首qián      赍粮jī       佳冶yě    瓮缶wèng

2.选出下列词语,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移风易俗     蚕食   锦绣前程    迫不及待

B.随俗雅化    建树    变换莫测   通霄达旦 

C.四时崇美     流淌   浩月当空    断壁残垣

D.裹足不前     赏赉   好高鹜远    断章取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疏士而不用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江南金锡不为用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西蜀丹青不为采

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C.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列传、七十世家等。

B.《谏逐客书》属于奏议体,是李斯上疏秦王嬴政陈奏自己对逐客看法的一篇奏章。

C.“随和之宝”,“和”即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得到一块璞玉,剖之而得璧。

D.“遂散六国之从”,“从”通“纵”,合纵,山东诸国联合对付秦国的一种策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5——10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不如约辞行成①,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人行成于吴,卑辞请盟。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子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好吴也又非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上党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耀吾军士?”乃许之成。

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其师,将以伐齐。子胥进谏曰:“今王将恨天而伐齐,夫吴民离矣,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王弗听。遂伐齐。齐人与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

吴王还,乃讯子胥曰:“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子胥释剑而对曰:“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子胥之尸,盛以革囊,而投之于江。

吴王夫差既杀子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以会晋公于黄池。吴王夫差还自黄池,息民不戒。越王勾践乃起师伐吴,舟战于江,吴师大北。又大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国。越师遂入,围王台。夫差将死,使人说于子胥曰:“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君何面目以见子胥也!”遂自杀。

(取材于《国语·吴语》)

注释:①行成:前往求和。

6.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伯:称霸

B.而无拂吾虑               拂:违背

C.出则罪吾众               罪:诅咒

D.使人说于子胥曰           说:劝说

8.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以卜于天                          ③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

②而日以憔悴                          ④乃许之成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

天灾又夺去吴国的粮食,我们就可以安然地接收它的灾后余民了

B.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

那越王用信任来表达对百姓的热爱,四方的人都归附他

C.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是小蛇的时候不打死它,成为大蛇了将怎么办

D.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

必定突然在眼前给他小喜事,却在将来给他留下大忧患

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王其无庸战。

 

②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

1C(成皋gāo    阿缟gǎo)

2A(变幻莫测,通宵达旦,四时充美,皓月当空,好高骛远,断章取义)

3D(为①被   ②语气词,呢)

4C(A昭通韶,B内通纳,D择通释)

5A(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6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好吴也/又非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上党之国//以自伤也7D(祭告,祷告)

8C(以,介词,把;连词,表修饰,地。乃,于是,就)

9B

10①大王还是不用打仗了。(“其”“无庸”)

②大王即使后悔,难道还来得及吗?(“虽”“其”)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他。大夫文种就献计说:“大王还是不用打仗了。不如用谦卑的辞令求和,来让吴国的百姓高兴,来让吴王的野心膨胀。我用这件事向上天卜问,上天若要抛弃吴国,吴国必定会答应我们的求和,并且不满足于我们的求和,肯定将会有膨胀的称霸诸侯的野心。等到吴国的百姓疲惫,天灾又夺去吴国的粮食,我们就可以安然地接收它的灾后余民了,吴国就失去上天的眷顾了。”

越王答应了,就派人去吴国求和,用谦卑的言辞请求缔结盟约。吴王夫差于是对诸位大夫说:“我将要实行征服齐国的宏大志向,我将允许越国讲和的请求,你们不要违背我的想法。”伍子胥劝告说:“不可以允许越国的求和。越国并非真心与吴国友好,也并非害怕我们军队的强大。越国大夫文种勇敢而善于谋略,想玩弄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实现他的志向。越国本来就知道您崇尚武力,喜欢胜过别人,所以就用委婉动听的话来放纵您的意志,让您贪图中原各国的安乐,从而自取败亡。如果我们的军队疲惫,兵器损耗,百姓背离逃亡,国力日趋衰竭,然后吴国就会安然地接收我们的灾后余民了。那越王重信义并且爱百姓,四方的人都归附他,越国年年庄稼按时成熟,国势日渐强盛。趁着我们还有能用来战胜它的实力,越国是小蛇的时候不打死它,成为大蛇了将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为什么把越国说得那么强大,越国难道足以成为大祸患吗?如果没有越国,那么我向谁去炫耀我的军威呢?”于是就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吴王夫差同意越国的求和后,就大规模地整顿士卒,打算攻打齐国。伍子胥进谏说:“如今大王要违背天意去攻打齐国,吴国百姓都要离弃你了,越国人必定会来侵袭我们。到那时大王即使后悔,难道还来得及吗?”吴王没有听从。于是攻打齐国。齐国人与吴国在艾陵交锋,齐军战败,吴国获得战功。

吴王夫差回来后,就责问伍子胥说:“如今大夫老了,而又不肯自安于闲适的生活,在家尽动些坏脑筋,出外就污蔑我的军队,扰乱各种法度,来加害于吴国。”伍子胥解下佩剑回答说:“那上天所要抛弃的,必定突然在眼前给他小喜事,却在远处给他留下大忧患。现在大王没有取得成功的条件,但上天赐给的福禄屡屡降临,这是表明吴国的国运已经很短了。我不忍心亲眼看到大王自己被越国人所擒获,我请求先死。”于是自杀了。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睛悬挂在国都的东门上,来亲眼见证越国的入侵,吴国的灭亡。”吴王恼怒地说:“我不让大夫能有看见的机会。”就派人收伍子胥的尸体,用革囊装着,投入长江。

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后,不等庄稼成熟,就起兵向北征伐,与晋公在黄池会盟。吴王夫差从黄池回兵后,让百姓休息,不加戒备。越王勾践就起兵攻打吴国,在江上进行船战,吴军大败。又在没这个地方大败吴军,又在吴的国都郊外大败吴军。吴军三战三负,越军便进入吴国都城,包围了吴王的姑苏台。吴王临死,派人祭告伍子胥说:“假使死去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也就罢了,如果要是还有知觉,大王有什么面目去见子胥啊!”于是自杀了。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2.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3.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梳理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所用的进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3.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教学重点】

1、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2、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教学难点】

1、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2、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理解课文所用的进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教学环境、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教材分析】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二、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文章结构

全文共四部分,即文中的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四、学习内容评论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此(指《谏逐客书》)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教学过程】

流程图:导入 →引入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分层解析课文并向学生提问每层的修辞→总结主旨→课后练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

这三句话分别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2、 具体讲解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旬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這就是李斯的處世觀念,甚至,坦明的說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但絕不因此「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說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為這些處世哲學,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给我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帽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

二、引入背景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三、基础梳理

1.记字音

①缪公(   )②蹇叔(   )③殷盛(   )④鄢(   )⑤郢 (   )⑥成皋(   )⑦膏腴(   )⑧穰侯(   )⑨太阿(   )⑩纤离(   )⑪灵鼍(   )⑫外厩(   )⑬傅玑(   )⑭珥(   )⑮阿缟(   )⑯搏髀(   )⑰黔首(   )

答案 ①mù②jiǎn③yīn④yān⑤yǐng⑥gāo⑦yú⑧ráng⑨ē⑩xiān⑪tuó⑫jiù⑬jī⑭ěr⑮gǎo⑯bì⑰qián  

2.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      ”同“      ”,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同“      ”,     

(3)河海不择细流

“      ”同“      ”,     

(3)损民以益雠

“      ”同“      ”,     

(4)藉寇兵而赍盗粮

“      ”同“      ”

答案 (1)“说”同“悦”,喜欢,高兴

(2)“内”同“纳”,接纳

(3)“择”同“释”,舍弃

(4)“藉”同“借”

3.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    )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    )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⑥一日,大母过余 (   )

答案 ①名词,过失,过错②动词,走过,经过③动词,胜过,超过④动词,责备⑤副词,过分,过于⑥动词,拜访,探望

(2)乘

①乘纤离之马 (    )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

③自京师乘风雪(   )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  )

答案 ①动词,驾,坐②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③冒着④趁着,凭借⑤登上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答案 ①动词,拒绝 ②去掉、消除③但是、可是④还,再⑤回头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③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

⑤听妇前致词  (   )

 答案①动词,罗致②名词,情致③动词,到达④动词,得到⑤动词,表达、表述

5.词类活用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           )

②东据成皋之险(           )

③使之西面事秦(           )

④蚕食诸侯 (           )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           )

③损民以益仇(           )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②遂散六国之从(           )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  

④故能明其德 (           )


答案  (1)①向西,向北②在东面③向西④像蚕一样

(2)①成就②作为宝物③仇恨

(3)①使……退却②使……离散③使……愉悦④使……贤明

6.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

(2)东得百里奚于宛  (      )

答案 (1)状语后置句 (2)状语后置句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三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二、概括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三、课后练习

1、将课文翻译。

2、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论证,写一篇议论文。

附文白对译

臣 闻  吏     议    逐客,        窃   以为 过矣。昔   缪公  求 士,  西  取由余 于戎,

我听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

东  得百里奚于宛,     迎  蹇叔于 宋, 来邳豹、公孙支   于晋。    此五子者,  不产于秦, 而

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

缪公    用 之,   并国   二十,    遂  霸西戎。

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孝公  用  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 以殷盛,   国  以富强,   百姓乐      用, 诸侯 亲 服,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

获     楚、魏 之师,    举地    千里,   至今  治       强。

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惠王    用  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  巴、蜀,     北  收上郡,   南 取 汉中,   包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九夷,     制  鄢、郢,    东  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遂    散六 国    之从,  使之  西面  事

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

秦,   功 施  到今。

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范雎,   废穰侯,   逐 华阳,     强        公室,       杜       私    门,     蚕食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

诸侯,    使秦  成  帝业。

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此四君者,   皆以   客  之功。   由此观之,客   何负   于       秦    哉!    向使四君  却客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

而    不内,    疏士    而  不用,  是  使国    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   强大之名也。

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 随         和之宝,     垂      明月   之珠,    服   太阿 之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

剑,乘         纤离之马, 建          翠凤  之    旗,   树         灵鼍 之   鼓。

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

此   数宝者,   秦   不生一   焉,而  陛下    说 之,     何也?         必    秦国 之所生

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

然后  可,则是   夜光之璧,      不饰    朝廷;    犀     象之    器,         不 为    玩

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

好;   郑、卫       之女            不 充     后宫,   而骏良駃騠        不 实     外   厩,

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

江南   金锡   不为   用,   西蜀  丹青   不为  采。

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所以  饰后宫,  充下陈,  娱心意,说耳目  者, 必    出于    秦             然后    可,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

则是    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锦绣之饰        不    进于     前,  而  随 俗,

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

雅化       佳冶       窈窕,赵女    不立于侧  也。

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夫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         快耳者,     真   秦之    声也;《郑》《卫》《桑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

间》,     《昭》《虞》《武》《象》者,       异国之乐也。      今     弃    击瓮   叩   缶            

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

           而就  《郑》《卫》,     退弹筝而取《韶》《虞》,  若是者何也?     快意  当前,      

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

适   观   而已矣。

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

今      取人   则不然。  不问  可否,   不论曲直,    非秦者        去,    为客者   逐。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然则是         所重者  在乎    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     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  跨海内、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   诸侯之术也。

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臣闻   地广者 粟多,    国大者人众,    兵强     则士勇。  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

其     大;  河海   不择细流,   故能   就   其深;  王  者          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  

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

德。

的德行。

是以    地无    四方,   民  无  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此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

五帝    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今乃弃黔首  以资敌国,  却宾客    以  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 退而 不敢西向,裹足  不入   秦,

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

此所谓   “藉 寇兵 而  赍盗粮”者也。

这就叫做“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夫  物不产于秦,       可  宝 者   多;   士 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    今  逐客以  资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可当宝物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

敌国,损民     以  益雠,    内  自虚      而   外树怨  于诸侯,     求   国  无危,    不可

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

得   也。

可能的啊。




课文图解




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解和下面的课件学习课文,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