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艾赫泰勒《他通宵达旦地畅饮美酒》

阿拉伯 艾赫泰勒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艾赫泰勒(a1-Akhta1,约640~710) 阿拉伯伍麦叶王朝诗人。与哲利尔、法拉兹达格并称“三诗王”。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台额利卜族的一个基督教部落。青年时即成为本部族优秀的诗人,后为伍麦叶王朝王储耶济德·本·穆阿维叶引荐至大马士革,成为可自由出入宫廷的“哈里发的诗人”,从此深受阿拉伯文学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信仰基督教,但在政治上积极支持伊斯兰王朝。他写了很多诗赞美伍麦叶家族血统高贵,政绩辉煌,为哈里发政权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并写诗赞颂伊斯兰教。此外还写有饮酒诗、咏物诗和情诗。晚年卷入哲利尔和法拉兹达格的诗歌论争,写过许多辩驳诗,阐述自己的诗歌主张。诗人观察敏锐,想象丰富,描写细致,选材广泛,特别是政治诗,生动地记录了伍麦叶王朝伊斯兰各教派的纷争及各政治集团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诗集同艾布·赛义德·哈桑·苏克里校订编纂,于1891~1892年在贝鲁特出版。辩驳诗集于1922年出版。



艾赫泰勒《他通宵达旦地畅饮美酒》


他通宵达旦地畅饮美酒,酩酊大醉,

可依然毫不放松地手把着酒杯。

只要还不曾死尸般倒下,他就继续狂饮,

有时仿佛让人觉得他有些神智不清。

我们抬起他的一只脚——他自己抬起另一只,

想说一句:“腾飞!”——却向梦乡沉入。

我们跟着他忘乎所以地狼吞虎咽,

饮料好像从炉灶中倒出来的木炭。

向我飞来!向一切飞来!美酒万岁!

它仿佛沙漠中的蚂蚁,钻进我的骨髓。

这座城市的儿子成长在火的怀抱中,——

葡萄树长大、老死,为的是烧成灰烬!

酒杯中星星燃烧,燃烧!他,害怕灾难,

赶快用清水的透明将殷红的反光冲淡。

玻璃杯底正在沸腾,仿佛那里

有一百个人,微笑着向我们示意。


章 草 / 译




艾赫泰勒是阿拉伯伍麦叶王朝诗人,主要写赞歌,也写有饮酒诗、咏物诗和情诗。在《他通宵达旦地畅饮美酒》这首诗中,艾赫泰勒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嗜酒如命的角色,“通宵达旦地畅饮”,“酩酊大醉”,“可依然毫不放松地手把着酒杯”,甚至是“只要还不曾死尸般倒下,他就继续狂饮”。同时,诗人也对美酒做了赞颂,“美酒万岁!”

艾赫泰勒写了不少的咏酒诗,因为酒在他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过,他的咏酒诗往往是作为讽刺诗或颂赞诗的起兴或嵌入其中,还不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这首诗歌也不具有完整性。但是艾赫泰勒把爱酒之人的情状与诗人对美酒的赞扬之情都已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这位嗜酒如命者酒醉后飘飘欲仙的情态被诗人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抬起他的一只脚——他自己抬起另一只,/想说一句:‘腾飞!’——却向梦乡沉入。”诗人奇妙地把美酒比喻成从炉灶中倒出的木炭,酒的那股“焦热”感被贴切地表达出来了。“向我飞来!向一切飞来!美酒万岁!”——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袒露无余。再者,诗人又用了一个更奇特的比喻来形容饮酒带来的快乐:“它仿佛沙漠中的蚂蚁,钻进我的骨髓。”这几个比喻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描写之细腻,让我们领略了诗人借助酒的灵感作诗的本领。
本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畅饮美酒与醉酒的情状,当诗人写到“这座城市的儿子成长在火的怀抱中”,即展示了众人沉浸于畅饮美酒的欢乐之中,而诗的后半部分,无论是“葡萄树长大、老死,为的是烧成灰烬”,“酒杯中星星燃烧,燃烧!他,害怕灾难”,还是“玻璃杯底正在沸腾,仿佛那里/有一百个人,微笑着向我们示意”等,这些诗句却带上了哲理色彩。似乎,艾赫泰勒在告诉人们要享受美酒,享受生活的道理,但是,又要有所控制。艾赫泰勒本人是一位非常讲究理性控制的诗人,因而,这首诗歌中,到结束部分醉酒的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失控,而是表现得比较雅逸。
艾赫泰勒的用词朴素而不低俗,激烈而有节制,我们可以从本诗中窥见其诗风自然工整,结构比较严谨,想象力丰富而又受到理智控制。艾赫泰勒是伍麦叶王朝时期成就很高的一位诗人,他与哲利尔、法拉兹达格被并称为当时的“三诗杰”,而咏酒诗在后来也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诗歌题材。( 黄 凰 )



推荐阅读:

马洛《牧羊人的恋歌》

华兹华斯《丁登寺旁》

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

华兹华斯《露西》

图霍尔斯基《教堂和摩天大楼》

尼古拉斯·纪廉《两个祖先的歌》

海姆《战争》

海姆《哥伦布》

阿伦茨《夜里》

罗伯茨《割草》

贝兹鲁奇《西里西亚的森林》

哈菲兹《世上的蔷薇千朵万朵》

帕斯捷尔纳克《哈姆雷特》

卡图卢斯《生活吧,蕾丝比亚,爱吧》

沃尔科特《黑八月》

沃伦《世事沧桑话鸣鸟》

吉普林《如果》

布莱希特《诗人的流亡》

布莱希特《给后生的人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