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独清​《我从CAFE中出来……》

王独清​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这是一首形式主义的诗。为了表达海外游子的惆怅之情,诗人不但选择了冷静的街衢、黄昏的细雨以及咖啡馆里走出的醉客作为他所歌吟的对象,而且在字数的排列上,将长句拆成一组长短不齐的韵脚,如用每一行的字数来表示,每节的排列就是7、4、3、2,4、10、5,6、4。以不齐的韵脚来表现诗人醉后在细雨中歪歪斜斜彳亍的神态,诗的每一行都很短促,其中10字、6字句的中间都有标点断开,使整个诗读起来时断时续,以表现诗人歌吟时的形态。全诗共分两节,除了首句和末二句两节完全相同外,其余每行的字数两节也完全一致,这样加强了全诗的旋律感,而且两节都是第二行与第五行押韵,第三行与第六行押韵,第四行与第七行押韵。使人读时会感觉有许多小的旋律贯通全诗。应该说,这是一首音乐性很强、适合于吟唱的作品,它不是追求字数的外在齐整,却综合地调动起字数、韵脚以及内在旋律上的特点,构成诗的形式。
同时,这也是一首富有画面感的作品,它并不是在追求字面的艳丽,而是力求表现人的心境:醉酒人从咖啡馆里出来,映入眼帘的是三个被标点隔开的意象:清冷的街道、黄昏和细雨,它们反衬出刚失去的咖啡馆里的温热、刺激以及失去时间的迷醉,由此滋生出某种失落感。

环境是静的:冷静的街衢、无言的人,然而画面是动的:人在走着、雨在下着,黄昏在一点一点地将天色变得黯淡,它们触动了诗人的愁绪,于是吐露出一连串起伏不定,似断似续的字眼、诗和歌。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所谓“纯形式”,就思想性而言,它并不表达什么具体内容,只是抓住了一丝情绪、一缕感觉,用文字当作音符,表现出某种抽象的意蕴。因此,他说乡愁,只是哀哀地用“失了故国的浪人”来比拟;他望前途,是诉说一个醉酒人无家可归的心绪,处处用的是暗示,反映出留欧学生中一部分颓丧者的生存方式。在诗情的表达上,虽然两节中的词语出现重复,但内蕴却有分别,前一节写酒精中毒后的迷茫;后一节是醉意未消的独步,生理反应不同,情绪也不同,前者是朦胧状,后者是深思状,同一场景下的寥寥数句,相当有层次地勾勒了人的情绪变化以及悲哀的发生。
五四初期,新诗为反对旧体诗的格律束缚,故意夸大“明白如话”、“直抒胸臆”的审美功能,结果是走向反形式主义的极端,造成白话诗语言的粗制滥造和形式上的虚无主义。二十年代中有一批诗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有的提倡现代格律诗,有的强调诗的形式美,企图用以救正白话诗的病根。王独清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中汲取了音乐性和色彩感等创作特点,以求在新诗形式上的创新,这首诗正反映了诗人的这一努力和实践。



王独清《我从CAFE中出来……》


我从Café中出来,

身上添了

中酒的

疲乏,

我不知道

向那一处走去,才是我底

暂时的住家……

啊,冷静的街衢,

黄昏,细雨!

 

我从Café中出来,

在带着醉

无言地

独走,

我底心内

感着一种,要失了故国的

浪人底哀愁……

啊,冷静的街衢,

黄昏,细雨!

 

[注] Café,法语:咖啡馆




推荐阅读:

王独清诗选

王独清《但丁墓旁》

汪静之《伊底眼》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傅天琳《七层塔顶的黄桷树》

袁可嘉《上海》

袁可嘉《出航》

袁可嘉《冬夜》

伊蕾《黄果树大瀑布》

闻一多《七子之歌》

闻一多《红烛》

闻一多《太阳吟》

闻一多《口供》

闻一多《祈祷》

闻一多《荒村》

闻一多《一句话》

闻一多《也许》

闻一多《忆菊》

闻一多《收回》

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洗衣歌》

闻一多《心跳》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太阳》

艾青《礁石》

艾青《春》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给乌兰诺娃》

艾青《煤的对话》

艾青《盼望》

艾青《时代》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透明的夜》

艾青《鱼化石》

艾青《手推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