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约414~466),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是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鲍照为南朝宋时代著名文学家,之妹鲍令晖,亦为当时一位女诗人。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二十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刘浚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其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十八首。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鲍照的七言歌行。尽管七言诗在魏晋时期已偶有所见,但运笔自由、声韵流畅、且能进行大量写作的,鲍照实为第一人,故有“七言始祖”之称。鲍照的诗歌作品,能吸收民歌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且一定意义上讲,其成就高于二者。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十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扆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采 桑
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采桑淇洧间,还戏上宫阁。
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
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是节最暄妍,佳服又新烁。
绵叹对逈途,扬歌弄场藿。抽琴试抒思,荐佩果成托。
承君郢中美,服义久心诺。卫风古愉艳,郑俗旧浮薄。
灵愿悲渡湘,宓赋笑瀍洛。盛明难重来,渊意为谁涸。
君其且调弦,桂酒妾行酌。
代蒿里行
同尽无贵贱。殊愿有穷伸。驰波催永夜。零露逼短晨。
结我幽山驾。去此满堂亲。虚容遗剑佩。实貌戢衣巾。
斗酒安可酌。尺书谁复陈。年代稍推远。怀抱日幽沦。
人生良自剧。天道与何人。赍我长恨意。归为狐兔尘。
【注】“零露逼短晨”:《乐府》云:一作“漏
驰催永夜”“露宿逼短晨”。
代挽歌
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
埏门只复闭,白蚁相将来。生时芳兰体,小虫今为灾。
玄鬓无复根,枯髅依青苔。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
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代东门行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秋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座,忧人不解颜。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代放歌行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飚,华缨结远埃。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代陈思王京洛篇
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绮窗。绣桷金莲花,桂柱玉盘龙。
珠帘无隔露,罗幌不胜风。宝帐三千所,为尔一朝容。
扬芬紫烟上,垂彩绿云中。春吹回白日,霜歌落塞鸿。
但惧秋尘起,盛爱逐衰蓬。坐视青苔满,卧对锦筵空。
琴瑟纵横散,舞衣不复缝。古来共歇薄,君意岂独浓。
惟见双黄鹄,千里一相从。
代门有车马客行
门有车马客,问客何乡士。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
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欢戚竞寻绪,谈调何终止。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前悲尚未弭,后感方复起。
嘶声盈我口,谈言在君耳。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代棹歌行
羇客离婴时,飘飖无定所。昔失寓江介,兹春客河浒。
往戢于役身,愿言永怀楚。泠泠鯈疏潭,邕邕鴈循渚。
飂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惊波无留连,舟人不踌竚。
代白头吟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
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
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
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代东武吟
主人且勿諠,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
始随张校尉,占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
密涂亘万里,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
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鎌刈葵藿,倚杖牧鸡豚。
昔如鞴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代别鹤操
双鹤俱起时,徘徊沧海间。长弄若天汉,轻躯似云悬。
幽客时结侣,提携游三山。青缴凌瑶台,丹罗笼紫烟。
海上悲风急,三山多云雾。散乱一相失,惊孤不得住。
缅然日月驰,远矣绝音仪。有愿而不遂,无怨以生离。
鹿鸣在深草,蝉鸣隐高枝。心自有所存,旁人那得知。
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
西上登雀台,东下望云阙。层阁肃天居,驰道直如发。
绣甍结飞霞,璇题纳行月。筑山拟蓬壶,穿池类溟渤。
选色遍齐代,征声匝卭越。陈钟陪夕燕,笙歌待明发。
年貌不可还,身意会盈歇。蚁壤漏山阿,丝泪毁金骨。
器恶含满欹。物忌厚生没。智哉众多士。服理辨昭昧。
代悲哉行
羇人感淑节,缘感欲回辙。我行讵几时,华实骤舒结。
覩实情有悲,瞻华意无悦。览物怀同志,如何复乖别。
翩翩翔禽罗,关关鸣鸟列。翔鸣尚俦偶,所叹独乖绝。
代陈思王白马篇
白马骍角弓,鸣鞭乘北风。要途问边急,杂虏入云中。
闭壁自往夏,清野径还冬。侨装多阙绝,旅服少裁缝。
埋身守汉境,沈命对胡封。薄暮塞云起,飞沙被远松。
含悲望两都,楚歌登四墉。丈夫设计误,怀恨逐边戎。
弃别中国爱,要冀胡马功。去来今何道,卑贱生所钟。
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
代升天行
家世宅关辅,胜带宦王城。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
倦见物兴衰,骤覩俗屯平。翩翻若回掌,恍惚似朝荣。
穷途悔短计,晚志重长生。从师入远岳,结友事仙灵。
五图发金记,九钥隐丹经。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
冠霞登彩阁,解玉饮椒庭。蹔游越万里,少别数千龄。
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何时与汝曹,啄腐共吞腥。
松柏篇
小序
余患脚上气四十余日,知旧先借《傅玄集》,以余
病剧,遂见还。开袠,适见乐府诗“龟鹤篇”,于危病
中见长逝词,恻然酸怀。抱如此重病,弥时不差;呼吸
乏喘,举目悲矣。火药间阙而拟之。
松柏受命独,历代长不衰。人生浮且脆,鴥若晨风悲。
东海迸逝川,西山导落晖。南郊悦籍短,蒿里收永归。
谅无畴昔时,百病起尽期。志士惜牛刀,忍勉自疗治。
倾家行药事,颠沛去迎医。徒备火石苦,奄至不得辞。
龟龄安可获,岱宗限已迫。睿圣不得留,为善何所益。
舍此赤县居,就彼黄垆宅。永离九原亲,长与三辰隔。
属纩生望尽,阖棺世业埋。事痛存人心,恨结亡者怀。
祖葬既云及,圹隧亦已开。室族内外哭,亲疏同共哀。
外姻远近至,名列通夜台。扶舆出殡宫,低回恋庭室。
天地有尽期,我去无还日。居者今已尽,人事从此毕。
火歇烟既没,形销声亦灭。鬼神来依我,生人永辞诀。
大暮杳悠悠,长夜无时节。郁湮重冥下,烦冤难具说。
安寝委沉寞,恋恋念平生。事业有余结,刊述未及成。
资储无担石,儿女皆孩婴。一朝放舍去,万恨缠我情。
追忆世上事,束教以自拘。明发靡怡悆,夕归多忧虞。
撤闲晨径流,辍宴式酒濡。知今瞑目苦,恨失尔时娱。
遥遥远民居,独埋深壤中。墓前人迹灭,冢上草日丰。
空床响鸣蜩,高松结悲风。长寐无觉期,谁知逝者穷。
生存处交广,连榻舒华茵。已没一何苦,楛哉不容身。
昔日平居时,晨夕对六亲。今日掩奈何,一见无谐因。
礼席有降杀,三龄速过隙。几筵就收撤,室宇改畴昔。
行女游归途,仕子复王役。家世本平常,独有亡者剧。
时祀望归来,四节静茔丘。孝子抚坟号,父子知来不。
欲还心依恋,欲见绝无由。烦冤荒陇侧,肝心尽崩抽。
代苦热行
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身热头且痛,鸟坠魂来归。
汤泉发云潭,焦烟起石圻。日月有恒昏,雨露未尝晞。
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围。含沙射流影,吹蛊病行晖。
瘴气昼熏体,菵露夜沾衣。饥猿莫下食,晨禽不敢飞。
毒淫尚多死,度泸宁具腓。生躯蹈死地,昌志登祸机。
戈船荣既薄,伏波赏亦微。爵轻君尚惜,士重安可希。
代朗月行
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
靓妆坐帐里,当户弄清弦。鬓夺卫女迅,体绝飞燕先。
为君歌一曲,当作朗月篇。酒至颜自解,声和心亦宣。
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气间。
代堂上歌行
四坐且莫諠,听我堂上歌。昔仕京洛时,高门临长河。
出入重宫里,结友曹与何。车马相驰逐,宾朋好容华。
阳春孟春月,朝光散流霞。轻步逐芳风,言笑弄丹葩。
晖晖朱颜酡,纷纷织女梭。满堂皆美人,目成对湘娥。
虽谢侍君闲,明妆带绮罗。筝笛更弹吹,高唱好相和。
万曲不关心,一曲动情多。欲知情厚薄,更听此声过。
扶风歌
昨辞金华殿,今次鴈门县。寝卧握秦戈,栖息抱越箭。
忍悲别亲知,行泣随征传。寒烟空徘徊,朝日乍舒卷。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
忆昔少年时,驰逐好名晨。结友多贵门,出入富儿邻。
绮罗艳华风,车马自扬尘。歌唱青齐女,弹筝燕赵人。
好酒多芳气,肴味厌时新。今日每想念,此事邈无因。
寄语后生子,作乐当及春。
代阳春登荆山行
旦登荆山头,崎岖道难游。早行犯霜露,苔滑不可留。
极眺入云表,穷目尽帝州。方都列万室,层城带高楼。
奕奕朱轩驰,纷纷缟衣流。日氛映山浦,暄雾逐风收。
花木乱平原,桑柘盈平畴。攀条弄紫茎,藉露折芳柔。
遇物虽成趣,念者不解忧。且共倾春酒,长歌登山丘。
代结客少年场行
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雠。
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
升高临四关,表里望皇州。九涂平若水,双阙似云浮。
扶宫罗将相,夹道列王侯。日中市朝满,车马若川流。
击钟陈鼎食,方驾自相求。今我独何为,埳壈怀百忧。
代贫贱苦愁行
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
盛颜当少歇,鬓发先老白。亲友四面绝,朋知断三益。
空庭惭树萱,药饵愧过客。贫年忘日时,黯颜就人惜。
俄顷不相酬,恧怩面已赤。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
心为千条计,事未见一获。运圮津涂塞,遂转死沟洫。
以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
代边居行
少年远京阳,遥遥万里行。陋巷绝人径,茅屋摧山冈。
不覩车马迹,但见麋鹿场。长松何落落,丘陇无复行。
边地无高木,萧萧多白杨。盛年日月尽,一去万恨长。
悠悠世中人,争此锥刀忙。不忆贫贱时,富贵辄相忘。
纷纷徒满目,何关慨予伤。不如一亩中,高会挹清浆。
遇乐便作乐,莫使候朝光。
代邽街行
竚立出门衢,遥望转蓬飞。蓬去旧根在,连翩逝不归。
念我舍乡俗,亲好久乖违。慷慨怀长想,惆怅恋音徽。
人生随事变,迁化焉可祈。百年难必果,千虑易盈亏。
箫史曲
箫史爱长年,嬴女吝童颜。火粒愿排弃,霞雾好登攀。
龙飞逸天路,凤起出秦关。身去长不返,箫声时往还。
王昭君
既事转蓬远,心随鴈路绝。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吴歌二首
其一
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楼。观见流水还,识是侬泪流。
(其一另作)
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戍。但观流水还,识是侬流下。
注:见乐府四十四。《诗纪》五十。
其二
人言荆江狭,荆江定自阔。五雨了无闻,风声那得达。
采菱歌七首
其一
骛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
其二
弭榜搴蕙荑,停唱纫熏若。含伤拾泉花,萦念采云蕚。
其三
暌阔逢暄新,凄怨值妍华。愁心不可荡,春思乱如麻。
其四
要艳双屿里,望美两洲间。褭褭风出浦,容容日向山。
其五
烟曀越嶂深,箭迅楚江急。空抱琴中悲,徒望近关泣。
其六
缄叹凌珠渊,收慨上金堤。春芳行歇落,是人方未齐。
其七
思今怀近忆,望古怀远识。望古复怀今,长怀无终极。
幽兰五首
其一
倾辉引暮色,孤景留思颜。梅歇春欲罢,期渡往不还。
其二
帘委兰蕙露,帐含桃李风。揽带昔何道,坐令芳节终。
其三
结佩徒分明,抱梁辄乖忤。华落知不终,空愁坐相误。
其四
眇眇蛸挂网,漠漠蚕弄丝。空惭不自信,怯与君画期。
其五
陈国郑东门,古今共所知。长袖暂徘徊,驷马停路歧。
中兴歌十首
其一
千冬迟一春,万夜视朝日。生平值中兴,欢起百忧毕。
其二
中兴太平运,化清四海乐。祥景照玉台,紫烟游凤阁。
其三
碧楼含夜月,紫殿争朝光。彩墀散兰麝,风起自生芳。
其四
白日照前窗,玲珑绮罗中。美人掩轻扇,含思歌春风。
其五
三五容色满,四五妙华歇。已输春日欢,分随秋光没。
其六
北出湖边戏,前还苑中游。飞縠绕长松,驰管逐波流。
其七
九月秋水清,三月春花滋。千金逐良日,皆竞中兴时。
其八
穷泰已有分,寿夭复属天。既见中兴乐,莫持忧自煎。
其九
襄阳是小地,寿阳非帝城。今日中兴乐,遥冶在上京。
其十
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
奉始兴王命作,并启
侍郎臣鲍照启,被教作“白纻舞”歌词,谨竭庸陋,裁为四曲,附启
上呈。识方淟悴,思涂猥局,言既无雅,声未能文,不足以宣赞圣旨,抽
拔妙实。谨遣简余,惭随悚盈。谨启。词曰:
其一
吴刀楚制为佩袆,纤罗雾縠垂羽衣。含商咀征歌露晞,珠履飒沓纫袖飞。
凄风夏起素云回,车怠马烦客忘归。兰膏明烛承夜晖。
其二
桂宫柏寝拟天居,朱爵文窓韬绮疏。象床瑶席镇犀渠,雕屏匼匝组帷舒。
秦筝赵瑟挟笙竽,垂珰散佩盈玉除。停觞不御欲谁须。
其三
三星参差露沾湿,弦悲管清月将入。寒光萧条候虫急,荆王流叹楚妃泣。
红颜难长时易戢,凝华结藻久延立。非君之故岂安集。
其四
池中赤鲤庖所捐,琴高乘去腾上天。命逢福世丁溢恩,簪金藉绮升曲筵。
恩厚德深委如山,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
代白纻曲二首
其一
朱唇动,素腕举,洛阳少童邯郸女。古称渌水今白纻,催弦急管为君舞。
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夜长酒多乐未央。
其二
春风澹荡侠思多,天色净绿气妍和。桃含红蕚兰紫芽,朝日灼烁发园华。
卷幌结帷罗玉筵,齐讵秦吹卢女弦。千金雇笑买芳年。
代鸣雁行
邕邕鸣雁鸣始旦,齐行命侣入云汉。中夜相失群离乱,留连徘徊不忍散。
憔悴容仪君不知,辛苦风霜亦何为。
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一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其二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
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
对此长叹终百年。
其三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藴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雀。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
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其五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
出。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
年。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
天。
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弃置
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
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其七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中有一鸟
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飞走树间
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其八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西家思妇
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床席生尘
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人生不得恒称意,惆怅徙倚至夜半。
其九
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结带
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还君金钗
瑇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其十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但闻
风声野鸟吟,岂忆平生盛年时。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
十一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
罂?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
见?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燕。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
怖。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十二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鬖不设簪。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十三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羇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忽
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羇役去远征。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十四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十五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歌妓
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随酒
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十六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民生故如此,谁
令摧折强相看?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十七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十八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莫言草木
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但愿樽中九酝
满,莫惜杖头百个钱。直得优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
注:《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
便独酣。虽当世贵盛,不肯诣也。百钱用此。
梅花落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代淮南二首
其一
淮南王,好长生,服食炼气读仙经。琉璃药椀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
合神丹,戏紫房,紫房彩女弄明珰,鸾歌凤舞断君肠。
其二
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恃君爱。
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代雉朝飞
雉朝飞,振羽翼,专场挟雌恃强力。媒已惊,翳又逼,蒿间潜彀卢矢直。
刎绣颈,碎锦臆,绝命君前无怨色。握君手,执杯酒,意气相倾死何有。
代北风凉行
北风凉,雨雪雱,京洛女儿多严妆。遥艳帷中自悲伤,沉吟不语若有忘。
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卢年至,虑颜衰。情易复,恨难追。
代春日行
献岁发,吾将行。春山茂,春日明。园中鸟,多嘉声。
梅始发,桃始荣。泛舟舻,齐棹惊。奏采菱,歌鹿鸣。
风微起,波微生。弦亦发,酒亦倾。入莲池,折桂枝。
芳袖动,芬叶披。两相思,两不知。
代夜坐吟
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霜入幕,风度林。
朱灯灭,朱颜寻。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
代空城雀
雀乳四鷇,空城之阿。朝食野粟,夕饮冰河。高飞畏
鸱鸢,下飞畏网罗。辛伤伊何言,怵迫良已多。诚不
及青鸟,远食玉山禾。犹胜吴宫燕,无罪得焚窠。赋
命有厚薄,长叹欲如何。
侍宴覆舟山诗二首
其一
息雨清上郊,开云照中县。游轩越丹居,晖烛集凉殿。
凌高跻飞楹,追焱起流宴。玄苑含灵群,嵓庭藏物变。
明辉烁神都,丽气冠华甸。目远幽情周,礼洽深恩遍。
【注】“玄苑含灵群,嵓庭藏物变”:此为对仗句,原“玄”字有木
旁,多家汉典未见收录,或指佛道家建筑物,或即“玄”字。另有版本注
“玄”字为“扌”旁,或认为该字即“抵”字,大谬也!“灵群”,指灵
异物类,亦常指仙道之辈。“嵓”,即“岩”之古体。“玄苑”“嵓庭”
均为胜境之描述。“物变”,指超凡脱俗之物。
其二
繁霜飞玉闼,爱景丽皇州。清跸戒驰路,羽盖伫宣游。
神居既崇盛,嵓崄信环周。礼俗陶德声,昌会溢民讴。
惭无胜化质。谬从云雨浮。
从拜陵登京岘诗
孟冬十月交,杀盛阴欲终。风烈无劲草,寒甚有凋松。
军井冰昼结,士马毡夜重。晨登岘山首,霜雪凝未通。
息鞍循陇上,支剑望云峰。表里观地险,升降究天容。
东岳覆如砺,瀛海安足穷。伤哉良永矣,驰光不再中。
衰贱谢远愿,疲老还旧邦。深德竟何报,徒令田陌空。
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
暮冬霜朔严,地闭泉不流。玄武藏木阴,丹乌还养羞。
劳农泽既周,役车时亦休。高薄符好蒨,藻驾及时游。
鹿苑岂淹睇,兔园不足留。升峤眺日軏,临逈望沧洲。
云生玉堂里,风靡银台陬。陂石类星悬,屿木似烟浮。
形胜信天府,珍宝丽皇州。白日回清景,芳醴洽欢柔。
参差出寒吹,飉戾江上讴。王德爱文雅,飞瀚洒鸣球。
美哉物会昌,衣道服光猷。
登庐山诗二首
其一
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
巃嵸高昔貌,纷乱袭前名。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
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
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幷。
二
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
高岑隔半天,长崖断千里。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巑岏象熊耳。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祀。
鸡鸣清涧中,猨啸白云里。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峯起。
回亘非一形,参差悉相似。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
从登香炉峯诗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峯壁。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
荒涂趣山楹,云崖隐灵室。冈涧纷萦抱,林障沓重密。
昏昏磴路深,活活梁水疾。幽隅秉昼烛,地牖窥朝日。
怪石似龙章,瑕璧丽锦质。洞庭安可穷,漏井终不溢。
沈空绝景声,崩危坐惊栗。神化岂有方,妙象竟无述。
至哉炼玉人,处此长自毕。
登翻车岘诗
高山绝云霓,深谷断无光。昼夜沦雾雨,冬夏结寒霜。
淖坂既马领,碛路又羊肠。畏涂疑旅人,忌辙覆行箱。
升岑望原陆,四眺极川梁。游子思故居,离客迟新乡。
新知有客慰,追故游子伤。
登黄鹤矶诗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登云阳九里埭诗
宿心不复归,流年抱衰疾。既成云雨人,悲绪终不一。
徒忆江南声,空录齐后瑟。方绝萦弦思,岂见绕梁日。
自砺山东望震泽诗
澜漫潭洞波,合沓崿嶂云。涨岛远不测,冈涧近难分。
幽篁愁暮见,思鸟伤夕闻。以此藉沉痾,栖迹别人羣。
结言非尽书,有念岂敷文。
三日游南苑诗
采苹及华月,追节逐芳云。腾蒨溢林疏,丽日晔山文。
清潭圆翠会,花薄缘绮纹。合樽遽景斜,折荣吝组芬。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
其一
踯躅城上羊,攀隅食玄草。俱共日月辉,昏明独何早。
夕风飘野箨,飞尘被长道。亲爱难重陈,怀忧坐空老。
二
寒灰灭更燃,夕华晨更鲜。春冰虽暂解,冬水复还坚。
佳人舍我去,赏爱长絶缘。欢至不留日,感物辄伤年。
三
松生陇坂上,百尺下无枝。东南望河尾,西北隐昆崖。
野风振山籁,朋鸟夜惊离。悲凉贯年节,葱翠恒若斯。
安得草木心,不怨寒暑移。
四
种橘南池上,种杏北池中。池北既少露,池南又多风。
早寒逼晚岁,衰恨满秋容。湘滨有灵鸟,其字曰鸣鸿。
一挹缯缴痛,长别远无双。
五
皎如川上鹄,赫似握中丹。宿心谁不欺,明白古所难。
凭楹观皓露,洒酒荡忧颜。永念平生意,穷光不忍还。
淹留徒攀桂,延伫空结兰。
六
双剑将别离,先在匣中鸣。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
雌沈吴江里,雄飞入楚城。吴江深无底,楚阙有崇扃。
一为天地别,岂直限幽明。神物终不隔,千游傥还并。
1836年,当狄更斯在一份发行量仅为400份的期刊上开始连载他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时(一年后该刊发行量猛增为4万份),在遥远的彼得堡,乌克兰作家果戈理正在为他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部)的出版而到处奔走,修改,送审,再修改。六年后,这本凝结着作家心血的作品终于得以出版。小说一出版就“震惊了整个俄罗斯”,用当时的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话来说,这部小说“彻底地解决了我们时代的文学问题,取得了新学派的胜利”。这个“新学派”,就是以暴露和批判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为特征的俄国现实主义流派,也即被沙皇的御用文人不屑一顾地称之为没有多少艺术价值的“自然派”。从此,俄罗斯文学开始了继普希金之后的“果戈理时代”。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从小受父母的影响爱好戏剧、乌克兰歌谣和民间传说。中学期间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由于家境贫寒,中学毕业后不得不去彼得堡独立谋生,历经生活艰辛,先后在国有财产和公共房产局、封地局等单位做小公务员,熟悉了俄国官僚制度和彼得堡生活内幕。1831—1832年写作并出版了富有幽默感和抒情味、具有浓郁的乌克兰民间文学气息的浪漫主义故事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开始奠定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后,他转向现代生活题材,创作出版了《彼得堡故事集》(1835—1842),揭露了彼得堡生活的矛盾,批判金钱和权势的罪恶,对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其中《外套》、《狂人日记》等继承了普希金开创的“小人物”传统。差不多与此同时,开始从事讽刺喜剧的创作。1836年4月《钦差大臣》的演出成功表明果戈理的创作进入成熟时期。戏剧讲一个彼得堡的花花公子赫列斯达可夫在外省小城游荡,被当地官僚误认为钦差大臣,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喜剧性冲突,揭露了沙俄官场的腐败和罪恶。剧本的题词“脸丑莫怪镜子歪”说明剧本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剧中反面人物市长安东的台词“你们笑什么,笑你们自己”则直接表现了作家现实主义喜剧的社会作用。《死魂灵》(1836—1942)写了一个表面看来荒诞不经的故事。六品文官乞乞科夫在代书抵押农奴事项中得到启发,可以利用政府每十年一次人口调查的时间差,从地主手中购买名册上尚未注销、而实际上已经死去的农奴(俄语中“农奴”和“灵魂”发音相同,拼写也相同),向当局申请无主的荒地,从中骗取贷款渔利。整个小说通过乞乞科夫为购买死农奴而拜访农奴主的过程,刻画了五个农奴主的群像,展示了俄国农奴制落后、停滞、闭塞的现状。玛尼洛夫是个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多愁善感的空想家。作家通过几个细节来展示其空虚无聊、懒惰成性。玛尼洛夫把有关田产、家政之类“俗务”全都交给他的管家去办,自己整天站在窗口作不着边际的幻想。一会儿想到要造桥,一会儿想到要盖房,但这些梦想一个也没有实现过。他的客厅里没有家具,只放着一张没绷上布的沙发。他的书房里总放着一本书,在第14页上夹着一张书签;这本书他还是两年前开始看的,后来再也没有翻过一页。窗台上有一堆堆整齐的烟灰,那是我们的主人因无事可干而精心设计排列出来的。他的生命就消磨在这种沉闷无聊的日常生活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性”(鲁迅语)中。科罗潘契加是善于经营和积财的女地主。作者用一语双关的“小盒子”(科罗潘契加的俄语原义)对她进行了讽刺性描述,突出了其愚蠢守旧、封闭保守的方面。罗士特莱夫是个粗暴放荡、蛮横无耻的恶棍,整天沉溺于赌博、酗酒、养狗、吹牛、胡闹和耍赖之中。作者重点写他与他养的狗的关系。罗士特莱夫收罗了各种毛色、各种类型的狗,有长毛的、浅毛的,深灰色的、黑色的,黑斑的和灰斑的,浅色点的、虎斑的,灰色点的,黑耳朵的、白耳朵的,等等,还为这些狗起了听起来像是无上命令似的各种狗名字,例如,咬去、醒来、骂呀、发火、不要脸、上帝在此、暴徒、刺儿、箭儿、燕子、宝贝、女监督等等。罗士特莱夫在它们中间,犹如大家族的父亲,所有的狗一见了他,全都高高兴兴地翘起尾巴扑上来,把爪子搭在他肩膀上。梭巴凯维支的名字“米莎”(米哈依尔)在俄语中也是对“熊”的俗称。作者对他的描述集中突出了熊的特点,他的身材、长相、行为、举止和食量,甚至他的房屋、家具、食物等都像他的名字那样笨拙、沉重。但在与乞乞可夫谈死魂灵生意时又表现出狡猾、贪婪的特点。泼留希金是冷酷的利己主义者和病态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的搜刮财物已经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沿街拾破烂,顺手偷东西对他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但是他的聚敛财富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为了留给子女,而是为聚敛而聚敛。在他身上,人类的感情已经消失殆尽。独生子在他身上得不到半文;小外孙来看他,只能得到一粒旧纽扣作为礼物,那还是因为女儿送了礼的缘故;仆人们出外共用一双靴子,在屋里则只能做跳来跳去的男人。他用来招待客人的是发霉的饼干、混有灰尘和苍蝇的经年陈酒。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吝啬鬼又表现出惊人的浪费。他的干草和谷子腐烂了,粮堆和草堆都变成真正的肥堆,只差还没有人在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像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去劈开来;麻布、呢绒,以及手织的布匹,如果要它不化成灰,便千万不要去碰一下……但是,征收还是照先前一样。农奴须缴纳照旧的地租,女人须缴纳旧额的胡桃;女织匠还是要照织机数织出一定的布匹,来付给她的主人。这些便都收进仓库去,在那里面霉烂,变灰,而且连他自己也竟变成人的灰堆了。泼留希金是五个地主形象中最丑的,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农奴制的罪恶和瓦解趋势。果戈理本人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他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来描写他本阶级的衰落的。在他痛苦的笑声中,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眼泪”。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果戈理的幽默是一种“表现在那总是被深刻的悲哀感所压倒的喜剧性的兴奋里面”,“是一种平静的、在愤怒中保持平静,在狡猾中保持仁厚的幽默”。他的笑声中伴随着对社会恶习和人性弱点的无比愤慨和痛斥。果戈理去世后一年(1853)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沙皇俄国为了争夺黑海的出海口与英法之间展开了一场持续三年的战争,结果以农奴为军队主体的沙俄帝国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战败。之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迫于上下压力,于1861年宣布对农奴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解放了2300万农奴。此外,他还引进了陪审团制度,废除了新兵征募中的鞭刑制,率先在国内引进了公开化制度。种种西方化措施标志着沙俄帝国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性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农奴制改革前后,沙俄社会思想界和知识界空前活跃,就俄罗斯的前途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辩。一些人主张完全回归俄罗斯本土传统;另一些人则主张走全盘西化道路。文学家也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了这场论争。如果说,农奴制废除前俄罗斯文学的总主题是“谁之罪”(批判农奴制的罪恶);那么农奴制改革后的主题就可以用“怎么办”(揭示俄罗斯的前景)来概括。新的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承当推进俄罗斯现代性进程的历史重任?此时,贵族知识分子已经无力承担这个重任,平民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表现在文学形象中,“多余人”系列形象(见本书第十四章第四节)逐渐被“新人”系列形象所取代。伊凡·屠格涅夫(1818—1883)在《前夜》和《父与子》中首先塑造了平民出身、具有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新人”形象,巴扎洛夫和英沙罗夫。1863年,平民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在西伯利亚流放地写下哲理小说《怎么办》,成功地塑造了拉赫美托夫、吉尔沙诺夫、薇拉等一系列新人形象,回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和挑战。50年代,正当彼得堡文学界就俄罗斯未来出路和如何塑造文学形象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的时候,一个名叫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贵族士官生开始登上文坛,在涅克拉索夫主事的《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他的小说。在以后几十年中,他将经历漫长的精神探索和艺术探索,成为“19世纪末了阴霾重重的黄昏里,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罗曼·罗兰语)。1828年9月9日,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土拉省的一个贵族伯爵家庭。两岁丧母,9岁失怙,之后在两位姑母的监护下长大。童年家庭生活的不幸,使托尔斯泰养成了喜欢沉思默想的个性,在幼年时他就开始了对人与上帝之类问题的追问。16岁进入喀山大学攻读东方语文系,次年转到法律系。在大学期间,他通读了20卷卢梭全集,接受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启蒙主义者的思想,并终生服膺之和实践之。1847年,出于对大学教育的不满,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的托尔斯泰自动退学回到自己的世袭庄园亚斯纳雅·波良纳。他一面制订了庞大的自学计划,打算通过几年自学,系统掌握包括哲学、数学、法学、农学、医学等在内的各门学科知识;一面亲理农事,企图通过在自己庄园内的改革缓解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但这种改革终因得不到农民的理解而告失败。在灰心失望的情况下,他跑到莫斯科,在上流社会过了一段懒散、荒唐的生活,同时也在心烦意乱、焦虑不安中思索着道德纯洁与完善的问题。1851年,回乡探亲的长兄尼古拉将他带到高加索服军役,于是托尔斯泰的生活发生了一个转折。他在克里米亚参加了保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军务之余在战壕里阅读了大量文学、历史著作,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具有自传色彩的成长三部曲《童年》(1852)、《少年》(1854)和《青年》(1857)是托尔斯泰的早期代表作。小说通过对一个名叫尼古林卡的贵族少年成长过程的描写,展示了作家本人努力寻找自己生活使命的历程。托尔斯泰把主人公逐步发现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历史作为三部曲内在的结构线索,深刻而细致地展现了主人公感情和心理世界的变化,表现出道德探索和心理分析的创作倾向。《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是一部反映作家亲历的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它不带一点浪漫主义的虚饰,作家在英雄主义背后看到的是“千万的人类自尊心在这里互相冲撞,或在死亡中寂灭”。小说不仅表现出作家对战争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且初步展露出以后《战争与和平》中的那种史诗式的叙事风格。1856年,托尔斯泰退伍回到庄园从事农事改革,但这场改革再次以失败告终。这次经历被作家记录在自传性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中。小说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将在作家晚年的长篇小说《复活》中再次出现。之后,托尔斯泰带着苦闷矛盾的心情两次出国,到德国、法国和瑞士考察。他在巴黎看到了断头台,在瑞士小城琉森看到了流浪乐师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此事后来被他写进短篇小说《琉森》)。在综合并反思对西方考察经验的基础上,托尔斯泰得出一个结论,俄罗斯绝对不能走西方化资本主义道路,而应该走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乡村道路。同时,他也认识到教育在启发民智和改良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始将精力从文学创作转向平民教育事业,在家乡创办农民子弟学校,并自编教材和创作童话。1863年,托尔斯泰又写了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哥萨克》。主人公奥列宁是一个驻扎在高加索的贵族士官生,他试图放弃自己的贵族生活,融入当地的乡村生活,但结果因无法摆脱贵族偏见和习俗的影响而被赶出乡村。通过这个精神探索者形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俄国社会问题和贵族出路问题的探索。1863年,托尔斯泰停止办学,潜心研究历史和从事文学创作,企图在历史和道德的研究中找到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经过五年探索,他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小说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等四个贵族家庭的纪事为情节线索,从战争与和平两个方面来表现俄罗斯民族与以拿破仑为首的法国侵略者、俄国社会制度与人民意愿之间的矛盾,肯定了俄罗斯普通百姓在战争中起到的伟大历史作用,企图回答贵族的命运与前途的问题。小说显示了作家全景式的史诗性叙事艺术。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的最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整个世界的无数的人物与热情在其中跃动。在波涛汹涌的人间,矗立着一颗最高贵的灵魂,宁静地鼓动着并震慑着狂风暴雨。在对着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屡次想起荷马与歌德……”在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前后,俄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变化中,作家的人生哲学也在激烈的精神探索中发生了变化。1869年9月,托尔斯泰因事途经阿尔扎玛斯。深夜,在一家肮脏的旅馆中他首次体验到了忧虑与死亡的恐怖,此后,这种恐怖频频向他袭来,打破了他先前宁静的心境。“阿尔扎玛斯的恐怖”预示了托尔斯泰精神危机的来临。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剧烈的社会变革的冲击下,托尔斯泰的内心矛盾更趋尖锐。为了找到出路和答案,他广泛接触、考察现实生活,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哲学、道德和宗教方面的书籍。经过紧张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彻底地与贵族阶级决裂,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经历了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后,托尔斯泰老是被恐怖的自杀念头所萦绕。但是,他发现,那些卑微的、匍匐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农民却乐天知命,安详度日。他自问,他们为何能避免这绝望,他们为何不自杀?最后他发觉他们的生活不是靠了理智,而是靠了信仰。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不能生活。宗教思想在太初的人类思想中已经酝酿成熟了。信仰所给与人生之谜的答复含有人类的最深刻的智慧。于是,一种将基督教义和宗法制农民思想混合在一起的“托尔斯泰主义”渐渐形成了。它的主旨即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个人和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更加深刻,批判锋芒更加尖锐。他创作了许多小说、戏剧、民间故事、传说、寓言、政论和艺术论文等,一方面对社会的种种罪恶作了尖锐批判,另一方面更热切地鼓吹建立在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基础上的“托尔斯泰主义”,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平民化”工作:在家过简朴生活,禁酒,禁肉,穿妻子织的粗布衣服,农忙季节下地帮农民耕地,并一再宣布要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但是他的家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家庭矛盾不断爆发和激化。在极度的孤独与苦闷中,1910年11月的一个夜晚,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毅然决然离家出走,企图彻底摆脱贵族生活,实践自己的主义和思想。不幸在半途得了肺炎,滞留于阿斯塔波乡村车站。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中给我们描述了这位殉道者般的智者和作家临终时的情形:……在他弥留的床上,他哭泣着,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不幸的人们;而在号啕的哭声中说:“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于是“解脱”来了——这是1910年11月20日,清晨6时余,——“解脱”,他所称为“死,该祝福的死……”来了。那一天,阿斯塔波乡村车站,挤满了政府代表、省长、总理大臣的专员、宪兵军官、大批新闻记者、电影摄影师,全世界的电报线和海底电缆,各大报刊都争相报道他的死讯。在托尔斯泰之前,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遁世者在其临终时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连沙皇、杜马和内阁也一致“为俄罗斯失去其最伟大的作家而表示哀悼”,全国娱乐业自动停业,大学生则以违抗法令、走上街头示威游行的方式来纪念他们的导师。托尔斯泰的遗体由专列运载,缓缓而行,农民们在白色亚麻布上写着: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您的好处将永远铭记在我们这些成为孤儿的农民心里。批评家们将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主题严肃深沉,多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家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善于观察生活并抓住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如实地描写现实,揭露现实的矛盾,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破一切假面具。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特别关注心理活动过程本身的形态和规律,通过“心灵的辩证法”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最后,全景式的史诗性叙事艺术。他的小说材料广泛,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叙述具有多层次性,能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中人的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是他晚年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小说开宗明义,道出作家主旨,他在这部小说中关心的是家庭的题材。但家庭的冲突是与时代的矛盾、社会生活的激流密切联系的,主人公的生活历史被纳入到时代的框架之内。小说的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同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产物。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既是“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的特点,也是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后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小说原来的开场白——“奥布浪茨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可以作为解开全书情节结构的一把钥匙。名门贵族奥布浪茨基和家庭女教师发生不正当关系,造成家庭的“混乱”;他家的“混乱”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他把妹妹安娜叫到莫斯科来调解家庭纠纷,安娜和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在莫斯科车站相遇,擦出爱情火花;他的妻妹吉提被渥伦斯基抛弃,之后又拒绝了乡下来的地主列文的追求……于是卡列宁、谢尔巴茨基、列文等家庭全都“混乱”了。从此出发,两条线索平行展开。奥布浪茨基一家把安娜—渥伦斯基和列文—吉提两组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显得十分自然。托尔斯泰本人也为自己这部小说的建筑艺术而自豪——“拱顶镶合得这样好,简直看不出嵌接的地方在哪里”。无疑,安娜·卡列尼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小说的核心,也是全书最吸引人的部分。安娜是一个坚定地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旺盛。她的丈夫卡列宁伪善自私,是一架“官僚机器”,因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后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在莫斯科车站和青年军官渥伦斯基邂逅之后,安娜沉睡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她在与渥伦斯基的爱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开始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冲破贵族上流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同居在一起。安娜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展示出了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反抗。无疑,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托尔斯泰凝聚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所以,在小说中作家对安娜既同情又谴责。一方面,他没有让安娜完全服从“灵魂”准则的要求,去屈从卡列宁和那个上流社会,而是同情安娜的遭遇,不无肯定地描写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但另一面又让安娜带着犯罪的痛苦走向死亡。托尔斯泰从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出发认为,永恒的神圣的婚姻已经将女人与她的丈夫、孩子和家庭联结在一起。她的天职就是为后者服务。如果有哪个女人不接受这种来自上天的安排,那么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这也就是小说扉页上引用《圣经》原文的真正意图:“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里的“我”就是作者一贯探索的那个永恒的道德原则,是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善与人道。在托尔斯泰看来,安娜的追求尽管有合乎善与人道的一面,但离善与人道的最高形式——爱他人,为他人而活着——还有相当的距离。从这个意图出发,托尔斯泰安排他笔下的女主人公一方面不顾一切地力图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里又时时升腾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最后,失去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在渥伦斯基身上找回最初的激情和爱,以安慰自己那颗破碎的心,但渥伦斯基对安娜近乎苛刻的要求越来越反感,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安娜无法再在这个虚伪冷酷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向那个罪恶的社会提出强烈的抗议和控诉。引人注意的是,托尔斯泰有意选择了以卧轨自杀的方式来安排安娜的结局。冷冰冰的铁轨匍匐在俄罗斯大地上,象征着一种外来的、强大的、邪恶的力量。它不仅侵入了俄罗斯大地,也侵入了俄罗斯人的心灵,给他们或她们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安娜勇于追求个人爱情的思想和行动正是西方价值观入侵的反映。因而她的毁灭就是必然的。通过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线索,作家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而通过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作家则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两相对照,泾渭分明。显然,前者是罪恶的、引人毁灭的;后者是良善的、促人高尚的。列文的形象上承尼古连卡、奥列宁、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形象。他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力图保持宗法制关系的开明地主。他习惯于用批判的眼光评价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原则,探究人的生活中不可动摇的道德基础。他不愿按照周围的人教给他的那种方式去生活,不怕背离人们普遍认可的时髦的东西,不怕违背上流社会认为高雅的道德准则,在生活中走自己的路,根据自己的信念去行动,追求合乎自己理想的生活。在这点上,他与安娜有精神气质上的相通性与一致性。与作家本人一样,列文也经历了艰难的精神探索历程,最后,他在宗法制农民身上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爱人如己”,要时时刻刻感到“上帝在我心中”。列文的痛苦探索和最后结局,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状态,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安娜形成对照的另一人物是吉提,她在经历了被渥伦斯基抛弃的痛苦后,最终接受了列文的求爱,获得了美满的婚姻,忙碌于家庭、厨房、儿童屋和尿布之间,体现了宗法制农民的人生理想。《安娜·卡列尼娜》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小说对安娜的心理过程的描写,侧重于展示其情感与心理矛盾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她一方面厌恶丈夫,另一方面又时有内疚与负罪感产生;一方面憎恨伪善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又依恋这种生活条件;一方面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不断为之感到恐惧不安。作者把她内心的爱与恨、希望与绝望、欢乐与痛苦、信任与猜疑、坚定与软弱等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与心理流变详尽地描述出来,从而使这一形象富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小说还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言,一个眼神和动作,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托尔斯泰认为,人的情感的非言语的本能流露,往往比通过语言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实。因为语言常常会对各种感受和情绪进行“过滤”,而人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等所揭示的都是处于直接的、自然的发展状态中的情感与心理。作家热衷于捕捉的正是这种情感与心理。安娜因其丰沛的生命意识被压抑,灵魂深处荡漾的激情,时不时地通过无言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等外在形态流露出来,从而焕发出超群的风韵与魅力。以下片段描写的是安娜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遇时的场面:渥伦斯基跟着乘务员向客车走去,在车厢门口他突然停住脚步,给一位正走下车来的夫人让路。凭着社交界中人的眼力,瞥了一瞥这位夫人的风姿,渥伦斯基就辨别出她是属于上流社会的。他道了声歉,就走进车厢去,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这并不是因为她非常美丽,也不是因为她的整个姿态上所显露出来的优美文雅的风度,而是因为在她走过他身边时她那迷人的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特别的柔情蜜意。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注意地盯着他的脸,好像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好像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已经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贵族出身的托尔斯泰基本上是个农民作家,反映的是宗法制农民的情绪和观念。而与他同时代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则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作家,热衷于写城市生活的阴暗面,揭露现代文明的弊病。费奥尔多·米哈伊洛维奇·陀斯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平民医生家庭。他从小住在父亲工作的玛丽亚贫民医院的宿舍,看惯了贫病交迫的现实,而他自己一辈子也和贫穷、疾病与苦难结上了不解之缘。陀斯妥耶夫斯基自幼喜爱文学。1834—1837年在莫斯科一所寄宿学校上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俄国和西欧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之后他进入公费的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因醉心文学耽误正课而延期毕业。1843年毕业后到彼得堡工程兵团工程处绘图局工作一年,此后退职从事文学创作。从第一部小说《穷人》(1845)开始,陀斯妥耶夫斯基就走进小人物的灵魂深处,通过展示贫民窟里悲惨的生活,发掘出这些沉沦在底层的灵魂的真和美。《穷人》的出版,使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举成名。之后,他又发表了《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等中篇小说,成为俄罗斯颇具影响的青年作家。当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社会思想上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赞成俄国解放农奴,参加进步学生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然而,厄运来了。1849年4月23日他因参加组织,并在会上公开朗读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公开信而被捕,同年12月22日被判死刑。在临刑前一刻,被特赦改判为流放西伯利亚。这次死亡惊吓对他刺激很大,成为日后摆脱不了的阴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一首诗中,栩栩如生地描述了陀斯妥耶夫斯基当时的心态:流放期间(1849—1859),陀斯妥耶夫斯基被剥夺了一切称号和权利,陪伴他的只有高高的围墙、冰冷的镣铐、绝望的呻吟和一本被他读得破得不能再破的《圣经》。所有这些,定下了他后半生作品的基调。戏剧性的命运彻底打破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陀斯妥耶夫斯基把目光投向了宗教。他仍旧热爱人民,但却不再相信革命能改变什么,他试图以他的作品唤起人们的宗教良知。宗教拯救和现实世界的巨大矛盾构成了他后半生最大的精神悲剧。1859年,陀斯妥耶夫斯基终于获准离开西伯利亚,重新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一年后他发表《死屋手记》(1860),揭露了暗无天日的监狱生活,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同类作品中的最优秀之作。一年后发表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写的是“小人物”的遭遇。小说在贫与富相对照的背景下广泛地描写了遭受欺凌和压迫的“小人物”的悲惨生活,表现了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惊心动魄的惨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引发的深刻社会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接续了普希金、果戈理等开创的“小人物”传统。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生都为贫穷、死刑、苦役、充军、恫吓所困。这使得他对人类的苦难有着异常深刻的体验,他的作品构成了整整一个时代人类心灵的苦难史。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穷人、醉鬼、罪犯、小偷、乞丐、妓女、赌徒、白痴,总之,是边缘的人物,病态的性格,作家着重写他们的内心分裂和痛苦。什克洛夫斯基说:“陀斯妥耶夫斯基发现了每个人灵魂的地下室,他是每个人同时兼备的利己和犯罪素质的窥密者。他描写的痛苦是全人类性的。他不仅看到大人物的痛苦,也看到小人物们的痛苦。”换个角度,我们也可称陀斯妥耶夫斯基为现代世界的但丁。不过,但丁写了《地狱篇》和《炼狱篇》后,还写了《天堂篇》,展示的是一个神圣的圆满的喜剧。但陀斯妥耶夫斯基只写地狱和炼狱,没有写天堂,只是写到了来自天堂的声音,这就是人的良知和忏悔意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毫无疑问,在这位伟大的创造者的下意识甚至意识中,无时无刻不有一种沉重的负罪感,一种犯罪的感觉,这种感觉绝不仅仅是疑心病性的。这与他的病,那种神圣、神秘莫测的病即癫痫有关。他从年轻时就得了这样的病。他是一个癫痫病人,随时会抽搐着陷入痉挛状态的神经质的人,“他是那样的敏感,觉得他好像已经被剥了皮,吹一口气也会给他带来疼痛似的”。(《地下室手记》)上述特点最典型地反映在《罪与罚》(1865)中。这部小说为作家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它与《群魔》(1870)、《少年》(1875)、《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并称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四大长篇小说。《罪与罚》情节来源于彼得堡一个大学生杀死一位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案件。通过对此案的描写和分析,作家回答了当时俄国面临的问题:面对苦难的现实,是铤而走险,采取暴力改变它;还是默默忍受,用对上帝的信仰战胜一切邪恶,通过自身灵魂的复活换得内心的平静与来世的幸福?小说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具有一种分裂的性格。从本性上来说,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贫困交加的情况下,他曾倾其所有,为被马车撞死的马尔美拉陀夫料理丧事。另一方面,他又善于思考,有着敏锐的感受力。现实的生存困境迫使他思考,使他发现了现实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只有那些毫无人性的家伙才能靠着卑鄙无耻的手段当上统治者。他根据现实的生存法则得出了自己的思想:所有的人被分成“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种。平凡的人必须俯首帖耳,唯命是从,没有犯法的权利。而不平凡的人就有权利从事各种犯罪行为,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是“不平凡的人”。拉斯柯尔尼科夫屈从了他的理论,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妹妹丽扎韦塔,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和富足,反而带给他无止境的心理上的折磨。因为他从本质上并没有丧失人性和良知。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深处的不可磨灭的人性与他理性思维中的现实生存法则构成了他内心矛盾的主要方面。犯罪前,他把自己跟超人联系在一起。犯罪后,才知道自己不是那种材料造成的。他之所以不能成为自己的统治者,并不是因为他太软弱的缘故,而是因为他的天性。他最后之所以决定自首,是因为他不是用理智,而是凭他的整个天性,不再相信他的残忍的思想。人的心灵力量终于突破了残忍的食人理论的重压,获得了胜利。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西伯利亚流放地获得了灵魂的新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女友索尼雅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具备了陀斯妥耶夫斯基认为的一个人必须具有的所有美德:信仰、忍耐、无私、奉献等等。这个18岁的女孩子,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都得到街上出卖自己的肉体。她不仅白白地毁了自己的青春,而且连投河自尽的权利也没有;她必须活下去,否则继母卡杰琳娜一家的孩子们就得饿死。索尼雅是人类苦难的象征。她自觉地为人类受苦,对人类怀着基督的爱。正是在索尼雅的感化下,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决定去自首。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苦难跟她相比简直太渺小了。他跪倒在索尼雅脚下,对她说:“我不是向你膜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苦难膜拜。”按照作家的构思,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雅这两个形象是理性与心灵、理智与感情的对照。拉斯柯尔尼科夫只靠理性法则活着,理性引导他走上了犯罪道路。索尼雅不是依靠理性,而是依靠心灵生活,她为了爱而犯罪,为了她所爱的人作出了自我牺牲。按照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说法,拉斯柯尔尼科夫接近索尼雅就是迁就心灵排斥理性,借此就能得到真正的理性。这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心目中的基督教观念的核心。深刻的心理分析是《罪与罚》最显著的艺术特点。作家在描写主人公实施犯罪、掩饰罪行和忏悔时,运用了意识流、梦幻与呓语等多种多样的心理手法,使小说成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法国作家纪德说,“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光从唯一的一个炉灶中发出来,而在其他作家的小说中,光是均匀地漫射出来的。所有的物体都以同样的方式被照亮,它们没有影子。但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如同在伦勃朗的画中,起重要功能的是阴影。他喜欢的是阴影状态,喜欢描写深渊”。以下片段描写的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实施了犯罪后,昏睡两天醒来时的心理和行为:“怎么,已经两点多了!”他坐到沙发上,——这时他想起了一切!突然,霎时间一切都想起来了!最初一瞬间,他想,他准会发疯。一阵可怕的寒颤传遍他的全身;不过寒颤是由于发烧,他还在睡着的时候,身上早就开始发烧了。现在突然一阵发冷,冷得牙齿捉对儿厮打,浑身猛烈地颤抖起来。他打开房门,听听外面有什么动静:整幢房子里全都完全进入梦乡。他惊奇地打量了一下自己,环顾屋内的一切,他不明白:昨天他进来以后怎么能不扣上门钩,不仅没脱衣服,竟连帽子也戴着,就倒到沙发上了呢?帽子掉了,滚到了枕头旁边的地板上。“如果有人进来过,他会怎么想呢?认为我喝醉了,不过……”他冲到窗前。天已经相当亮了,他赶快从头到脚,上上下下把自己身上的一切全都仔细检查了一遍,还仔细察看了大衣:有没有什么痕迹?不过这样看还不行:他打着寒颤,动手脱下所有衣服,又仔仔细细检查了一遍。他把衣服都翻过来,连一根线、一块布也不放过,但是还不相信自己,反复检查了三遍。可是什么都没发现,看来没留下任何痕迹;只是在裤腿角上磨破了的地方耷拉着的毛边上留有几块很浓的、已经凝结起来的干血。他拿起一把大折刀,把毛边割了下来。好像再没有什么了。突然他想起来了,他从老太婆身上和箱子里拿来的钱袋和那些东西,到现在还都分别装在他的几个口袋里!到现在他还没想到要把它们拿出来,藏起来!就连现在,他察看衣服的时候,竟还没有想到它们!这是怎么搞的?他立刻急急忙忙把它们掏出来,丢在桌子上。他把这些东西全都拿了出来,连口袋都翻过来看了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留在里面,然后把这堆东西都拿到墙角落里。那个角落里,墙脚下有个地方从墙上脱落下来的墙纸给撕掉了,他立刻动手把这一切塞进那儿的一个窟窿里,塞到墙纸下面,“塞进去了!所有东西都看不见了,钱袋也藏起来了!”他高兴地想,欠起身来,神情木然地望着那个角落,望着那个塞得凸起来的窟窿。突然他惊恐地全身战栗了一下:“我的天哪,”他绝望地喃喃地说:“我怎么啦?难道这就叫藏起来了吗?难道是这样藏的吗?”不错,他本不打算拿东西;他想只拿钱,因此没有事先准备好藏东西的地方,“不过现在,现在我有什么好高兴的呢?”他想,“难道是这样藏东西?我真是失去理智了!”他疲惫不堪地坐到长沙发上,立刻,一阵让人受不了的寒颤又使他浑身颤抖起来。他无意识地把放在旁边椅子上他上大学时穿的一件冬大衣拉了过来,大衣是暖和的,不过已经差不多全都破了。他把大衣盖在身上,睡梦立刻袭来,他又说起胡话来了。他昏昏沉沉地睡着了。没过五分钟,他又一跃而起,立刻发狂似地又扑向自己那件夏季大衣。“我怎么能又睡着了,可是还什么都没做呢!真的,真的:腋下的那个环扣到现在还没拆下来呢!忘了,这样的事都忘了!这样一件罪证!”他把环扣扯下来,赶快把它撕碎,塞到枕头底下那堆内衣里。“撕碎的粗麻布片无论如何也不会引起怀疑;好像是这样,好像是这样!”他站在房屋中间一再重复说,并且集中注意力,又开始细心察看四周,察看地板,到处都仔细看看,看是不是还遗漏了什么东西,由于过分紧张,他感到十分痛苦。他深信自己丧失了一切能力,连记忆,连简单的思考能力都已丧失殆尽,这想法在折磨他,使他无法忍受。“怎么,莫非已经开始了,莫非惩罚已经到来了吗?就是的,就是的,就是如此!”真的,他从裤子上割下来的一条条毛边就这样乱扔在房屋中间的地板上,有人一进来就会看见!“唉,我这是怎么了?”他又高声叫嚷,好像六神无主,不知所措。这时他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说不定他的所有衣服上都沾满了血,也许有许多血迹,只不过他没看见,没有发觉,因为他的思考力衰退了,思想不能集中……丧失了理智……他突然想起,钱袋上也有血迹。“哎呀!这么说,口袋里面想必也有血迹了,因为钱袋上的血还没干,我就把它塞进了口袋里!”他立刻把口袋翻过来,——果然不错——口袋的里子上血迹斑斑点点!“可见我还没有完全丧失理智,可见我还有思考力和记忆力,既然我自己忽然想了起来,想到了这一点!”他得意洋洋地想,高兴地深深呼了口气,“只不过是因为发烧,身体虚弱,瞬息间处于谵妄状态。”于是他把左面裤袋上的衬里全都撕了下来。这时阳光照到了他左脚的靴子上:从破靴子里露出的袜子上好像也有血迹。他甩掉靴子,“真的是血迹!袜子尖上全让血浸透了”;大概当时他不小心踩到了那摊血上……“不过现在该怎么办?这只袜子,那些毛边,还有口袋衬里,都藏到哪里去呢?”“扔到炉子里吗?可是首先就会搜查炉子。烧掉吗?可是用什么来烧呢?连火柴都没有。不,最好是到什么地方去,把这些东西全都扔掉。“对了!最好扔掉!”他反复说,又坐到长沙发上,“而且马上就去,毫不迟延,立刻就走!”可是非但没走,他的头却又倒到了枕头上;一阵难以忍受的寒颤又使他一动也不能动了;他又把那件大衣拉到自己身上。好长时间,一连好几个钟头,他好像一直还在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想:“对,马上,毫不迟延,随便去哪里,把这些东西全都扔掉,别再看到它们,快,快点儿!”有好几次他试图挣扎着从沙发上起来,可是已经站不起来了。把他彻底惊醒的是一阵猛烈的敲门声。……苏联批评家巴赫金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戏剧,充满了对话性,是多声部小说或“复调型”小说,而不是“独白型”小说。“独白型”小说将作者的意识完全笼罩住主人公的意识,以前者代替了后者。读者所读到的只是作者的思想和观念。而“复调型”小说则相反,作者的意识没有完全笼罩住主人公的意识,双方处在平等的对话的立场上,展现出其背后各自代表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从而更丰富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的真实性。我们看到,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即使在独白时,也是在跟自己对话。这就是复调小说的特点。正是这个特点使陀斯妥耶夫斯基成为一个更具现代性的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都喜欢以长篇巨著来表达自己对时代和人性的探索成果,而19世纪俄罗斯最后一位有影响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则以创作中短篇小说和戏剧见长。安东·契诃夫(1860—1904)诞生于农奴制废除前一年,在俄国南部亚速海岸的小城塔干洛格的一个平民家庭中长大。从小时候起,“贫困就像牙痛一样”纠缠着他。中学毕业后,他考入莫斯科大学学医,同时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小说以嘲笑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暴露造成这种奴性心理的警察制度,以及反映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为特征。一个小公务员在看戏时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溅到了坐在他前面的将军,从此他就忐忑不安,最后因恐惧而死(《小公务员之死》);一个乡下孩子到城里来做学徒,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在城里的遭遇,回忆美好的乡下生活,最后在信封上写了“乡下爷爷收”,投寄出去(《万卡》);一位马车夫死了一匹心爱的马,不停地向他的客人诉说(《苦恼》)……这些小说继承了普希金开创的写“小人物”的传统,又有所创新,突出了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1880—1890年是俄罗斯社会经历重大变化的时期。各种思潮纷纷出台、各种政治团体和政治派别斗争空前激烈,知识分子阶层也处在变化之中。这种情形也使从来不过问政治的契诃夫感到十分苦闷。为了摆脱思想危机,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1890年,有病在身的契诃夫不顾旅途艰辛,前往远东的库页岛旅行。库页岛是当时沙皇政府放逐犯人的地方。作家在那里生活了三个月,访问了近万名囚犯,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生活材料,写出了《第六病室》。小说暴露了这座令人恐怖的人间地狱的全部阴暗面,成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惊心动魄的作品。但更为重要的是,作家通过院长拉京的形象,批判了苟且偷生的人生哲学,指出甘愿被压迫者对压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拉京在生活中奉行不抵抗主义,面对恶势力不敢抗争,而是采取了忍气吞声、不以暴力抗恶的态度,但结果还是被当作精神病人关进了第六病室,在非人的虐待下被打死。在晚年的中篇小说《套中人》中,契诃夫更进一步发展了上述主题。中学教员别里科夫是一个患得患失、因循保守的小市民。他爱护自己身边的一切,防止任何万一发生的事情。他在大晴天也经常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脸孔永远藏匿在竖起的衣领里,眼睛上永远戴着墨镜,耳朵眼里永远塞上棉花,甚至他的雨伞、小刀、挂表等一切属于他的东西,都统统装上套子。别里科夫从自私自利,无微不至地维护自己身边的一切,发展到落后保守,因循守旧,反对身边出现的任何新思想、新事物,最后无条件地拥护沙皇政府发布的一切禁令、一切文告。“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成了他的名言和口头禅。作家以讽刺的笔触,准确地刻画出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典型,又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议论,加深了这一典型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当时的整个俄罗斯就是一个大套子。别里科夫的同事柯瓦连科大声疾呼:“你们这里的空气闷得要死人,不干不净。难道你们能算是导师、教员?不!你们是小官僚。你们这地方算不得学府,只能算是教人安分守己的衙门,而且有警察局里的那股腐臭的气味。”契诃夫的小说以对日常生活领域方面的开掘见长。他总是在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发现带有社会性和人性的深刻主题。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人像安东·契诃夫那样透彻地、敏锐地了解生活的琐碎卑微方面的悲剧性,在他之前就没有一个人能够把人们生活的那幅可耻、可厌的图画,照它在小市民日常生活的毫无生气的混乱中涌现出来的那个样子,极其真实地描绘给他们看。”在表现上,契诃夫追求朴素自然,他的短篇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出其不意的结局,而是通过散文般平淡的叙述,用富有诗意的潜台词照亮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语言简洁、准确、生动,常常用一个词勾勒出一个典型,如“变色龙”、“套中人”等。
推荐阅读:
纳兰容若诗词全集
纳兰性德词全集
仓央嘉措情诗66首
苏轼诗词集
李清照诗词90首
李清照词品读
贾岛诗全集
秦观词全集
毛泽东诗词全集
曹操诗词集
曹植诗全集
李世民诗选
红楼梦诗词全集
宋词40首赏析
唐诗60首赏析
陆游诗50首赏析
曾文正公诗集
宋词45首鉴赏
古诗典藏100首
杜甫诗98首赏析
陆游诗60首
唐诗60首
陆游诗65首赏析
唐诗42首鉴赏
周邦彦诗词全集
龚自珍《己亥杂诗》
姜夔词全集
韩愈诗词集㈠
韩愈诗词集㈡
谭嗣同诗30首
班固全集
班婕妤赋集
李贺诗全集
孟浩然诗全集
颜真卿诗词集
林黛玉诗词曲全集
苏轼茶诗80首
王冕诗全集⑴
王冕诗全集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