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1898—1934)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一,初登文坛时遵循“为人生”的文学方向,创作了不少“问题小说”。如《一封信》(1921年)写农村姑娘梅生以身抵债,被虐待致死的悲剧,思考人的价值和命运的问题;《灵魂可以卖么》(1921年)揭示了纱厂资本家剥夺女工灵魂自由的问题。1921年以后,庐隐侧重关注知识青年的情感世界,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短篇小说《或人的悲哀》(1922年)、《丽石的日记》(1923年)以及中篇小说《海滨故人》(1923年)等,显示了她的创作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 。
庐隐个人身世的不幸,爱情婚姻的坎坷使她在面对“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时,习惯用哀怨的声音表达当时青年的苦闷、焦灼、彷徨,反复吟唱人生的苦闷和爱情的幻灭,展示了一幅幅充满苦恼的人生图景。她笔下的青年女性大多有个性解放、人生自由的时代要求,却又无法摆脱几千年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内心充满感伤和厌世情绪,往往由愤世嫉俗、追求个性自由进而发展到消极厌世甚至自杀。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五四时代刚刚冲出封建牢笼,又不知何去何从的知识青年的影子,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精神的饥渴。《海滨故人》是她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五个受过五四新思潮熏陶的女学生,如何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和美好爱情及理想幻灭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露沙和她的四个同窗好友玲玉、莲裳、云青、宗莹在五四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产生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和理想自由的愿望。她们抱着美好的幻想走上社会,希望做有用的人,可她们的心灵又不断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于是,当她们面临爱情、踏入社会时,便“不幸接二连三都卷入愁海了” 。露沙为了思考“人生到底作什么”而犯了“哲学病”,“弄得精神衰颓” 。虽然最终她与梓青结为知己,可还是避免不了悲剧的结局。原本只想做个完美教育家的云青,为礼教、家庭舍弃了自己的爱情,内心却难以释怀,为了安慰自己矛盾的心灵,她只好去念佛经,走上归隐之路。玲玉、莲裳、宗莹也都经历了爱情的苦痛。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两难抉择使她们只能纠缠于人生的苦闷中,哀叹社会的险恶和生命的不幸。作品揭示了知识女性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幻灭的矛盾,肯定了她们的反抗和追求,批判了扼杀理想与爱情的黑暗社会。同时,也指出了这类女性的自身弱点,她们清高自负,脱离群众,只求个人幸福自由,当然不可能寻找到人生真谛和实现自我价值。庐隐以自己和周围朋友的生活为素材,写出了“五四”一代知识青年共同面临的不幸,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复杂的精神世界,显示了她们共同的精神特质,在当时广大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推荐阅读:
里索斯诗24首
卞之琳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7首
里索斯诗10首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席勒《姑娘的悲诉》
拉封丹《褡裢》
伏尔泰《致夏特莱夫人》
法拉兹达格《你在泥土里安睡》
赫尔曼《阳光悄然消逝》
阿米亥诗25首
布罗茨基诗21首
杜尔斯·格林拜恩诗3首
特拉克尔诗21首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叶甫图申科《娘子谷》
沃兹涅先斯基《戈雅》
纪德《别再等待》
瓦莱里《海滨墓园》
福尔《夜莺》
叶拉金《雨水踮起足尖沿著大街奔跑》
夸齐莫多诗16首
卡尔内诗20首
叶芝诗14首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诗14首
华兹华斯诗17首
叶夫图申科诗17首
济慈诗20首
卡尔费尔德诗20首
华兹华斯诗11首
金斯伯格诗11首
荷尔德林诗13首
狄兰·托马斯诗6首
米沃什诗10首
狄兰·托马斯诗13首
狄兰·托玛斯诗5首
海姆《哥伦布》
拜伦《雅典的少女》
黑塞《雾中》
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莎士比亚诗8首
威廉·布莱克《老虎》
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约翰·弥尔顿《时间啊…》
弥尔顿《我仿佛看见》
D·H·劳伦斯《钢琴》
徐志摩译李清照词
徐志摩译哈代诗3首
徐志摩译曼殊菲尔诗3首
普希金《青铜骑士》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R·S·托马斯诗30首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约翰·弥尔顿《哀失明》
赫塞《梦》
马丁松《三月的夜晚》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