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 天女散花黏罗汉 ▎11 天女说解脱 ▎12 天女说一乘佛法《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南怀瑾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张大千-天女散花




10 天女散花黏罗汉 ▎11 天女说解脱 ▎12 天女说一乘佛法《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7.10 天女散花黏罗汉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中国本土也有类似的天女故事,唐代有位李长者李通玄,他是唐太宗的后代,是皇族身份,他没出家,但是也没有在家,是完整注释《华严经》的第一人。他带着《华严经》和纸笔墨,到山中去找个地方写注,碰到一只老虎伏在地上,他跨上虎背,老虎载他到了个山洞,他就住进山洞里写,日夜有两个天女轮流送饭给他,为他点灯。还有一位道宣法师,在终南山上住茅蓬,也是天女供养。《高僧传》上这一类记载很多,道家也有这类的记载。

 

维摩居士房间里有天女,平常是隐形的。这个时侯,维摩居士房中的天女出现,就在空中散花了,当然不是人间的兰花梅花,是天花,不是传染疾病的天花。天花洒在菩萨的身上,都黏不住滑落下来,而在声闻众的大弟子,例如大迦叶、阿难、舍利弗、目连尊者等,花就黏上身了。这些弟子们就慌了,花黏在出家人身上犯戒,也不好大动作把花抖下来,否则又犯了威仪戒,真不知如何是好。有神通的使尽神通,练气功的就发功,但是都没有用。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这时天女就问舍利弗,为什么想要除去身上的天花。他回答,出家人不好戴花。像我们小时候唱的:女人戴花,观音菩萨;男人戴花,乌龟王八。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天女告诉他,你不要这么想,为什为?这不是世间的花,没有香臭美丑善恶的分别,你觉得戴花犯戒,是你自心分别,唯心作用。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天女继续教训这些声闻弟子,你们跟佛出家学佛法,起分别心就不是佛法,修到无分别心才是真正佛法。起分别妄想才是犯戒,就不如法,没有分别妄想才如法,才算是守戒。你们受过戒的,尤其要注意。

 

讲到这里,想起当年有位西藏来的法师,我们一同去一位居士家中。到吃饭时间,居士想起没有为法师准备素菜,这位法师就说,出家人无所分别。他意思是没关系的,也是可以的。他的确是可以这么做的。第一,他是西藏来的密宗法师,习惯上可以的。第二,他的修持的确到了这个境界,别人不能。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菩萨大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天天早晚所礼拜的,都是在家人,众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相,百千万亿菩萨都是现在家相,身上还穿的戴的一大堆宝物。罗汉相就拘谨多了。《维摩诘经》讲的是不二法门,真正佛法不分出世入世。但是宗教界却把出家和在家分别得很开,不通到了极点,这是六通之外的第七通,叫不通。还有,大部分的佛经注释是居士写的,像李长者、傅大士,现代的欧阳竟无,他们今天还在的话,恐怕也要挨出家人的批评。菩萨身上不黏天花,因为菩萨断了分别妄想。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例如人有害怕的心理,就容易被鬼所魔。所以人如有正气,没有恐惧心,连鬼也奈何不了他。前天本院有位出家同学回乡下,在山中追随一位比丘尼师父,她写信给我说到这位师父,一人住在山洞中几十年,没有什么高学历,是真修行人,连鬼都被她吓跑了。人如果怕鬼,一定有鬼,你给这种非人有隙可乘,它就来了。你正气一来,它就没了。我一辈子想看鬼都看不到,遗憾之至。当年我有一个同学说他住的地方有狐狸精,晚上连人带床都给抬出去了,讲得活龙活现。另一个同学武汉大学来的,身患肺病,就自告奋勇去住他的房间,反正自己有病,狐仙来了就跟它走。但是却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你不怕它,它无机可乘,就是这样。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如果怕生死,怎么了生死?好看的要看,好听的要听,好吃的要吃,连生都了不了,怎么去了死?碰到外面一个境界你就动念,贪嗔痴就起了,受了六尘六根干扰,怎么了生死?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无恐怖心者,一切境界就不能动摇他。五欲就是大魔,色声香味触者,大五欲是也,另有小五欲,是笑视交抱触。已离畏者,正气浩然,就算在五欲中打滚也没有关系,都魔不到你。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结习」首次出自《维摩诸经》,此后在中文中就经常用到。修到阿罗汉境界,虽然能不动念了,但是那个根根没有断,是压制住的,那个叫结习未尽。像男罗汉碰到女性,想看而又不敢看,愈是如此,心中已动念了。倒是菩萨境界就算盯着看,反而没事,因为他见而不见。结习未尽,所以天花黏身,大菩萨结习已尽,所以花不黏身。

 

《老残游记》有首诗好极了,其中一句:「剎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满护身云。」有时我起了烦恼,发了脾气,就想到这句诗,自己是天花着身了,就笑一笑。

 

这一段天女散花,最重要的就是「结习未尽」。结习就是《俱舍论》的八十八结使,一点点根不刨掉,结使就没有断除。

 

《维摩诘经》代表的是佛法中心的解脱法门,学佛目的在如何求解脱,怎么样才能解脱生死、解脱烦恼、出离三界、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本经对解脱法门说了很多,但是本经最重要的秘密有几个重点:成佛不在于出家或是在家,没有出入之分别,能解脱者在世间能解脱,出世间也能解脱。出入自如才是自在,否则永远得不到自在之身,所以叫不二法门,没有出家在家、出世入世之别。

 

维摩居士的方丈大小房间中,可以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容纳那么多的人和那么多巨大的座椅,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分别。一千多年后玄奘法师的传记《慈恩传》,就记载玄奘法师亲自到维摩居士的方丈房间的经历,我们前面讲过了。我们人人都有方丈之室,你自己找不到,找到了就成功了。

 

天女散的花,掉在大菩萨身上都落了下来,唯有落在声闻众的弟子们身上就黏住了。这是什么花?花有很多种,有名利之花,有男女爱欲之花等等。天女后来告诉舍利弗,天花着身是因为这些弟子大阿罗汉们的结习未尽。他们虽然有修持,但是阿赖耶识的根根没有刨掉,结使的余习没有去掉。我们前面讲过有位禅师看歌女跳舞的公案,禅师说:「禅心已作枯泥絮」,他的境界已经是天花不着身了。

 

另外一个公案,一位老太太供养一位禅师三年,有一天,老太太叫帮禅师送饭的女孩,故意坐到禅师身上,抱住他,看他的反应。女孩照做了,禅师动都不动,只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表示自己毫无欲念,这境界好吧?但是天花落在他身上还黏不黏着?还是会黏的,因为他的欲念是修持功夫压住的,余习未断。所以老太太知道了之后,恨说自己三年白供养了一个痴汉,就把茅蓬烧了,赶走禅师。这是为什么?难道老太太想要法师破戒?参参看这公案!称为公案是因为天下的人都要了解。

 

再有一个公案,有位禅师去向一位居士化缘,这位居士不简单,已经大彻大悟了。居士就开条件,要能回答得了就供养,他问:「古镜未磨时如何?」过去镜子是铜作的,没有打磨的古镜当然不能照了。禅师答:「黑如漆。」再问:「古镜已磨又如何?」禅师答:「照天照地。」这答案听起来很好啊,可是居士立刻摈斥禅师。你看这回答哪有错呢?这就是禅宗。禅师吃了棒子,现在话是说他吃瘪了,不是用香板打人。他回去用功,三年后又来了,居士就再问他这两句话,他答:未磨时是「此去汉阳不远」,既磨后是「黄鹤楼前鹦鹉洲」。好!居士立刻供养他。这是什么话呢?你懂也好,不懂也好,这就是禅。

 

这三段公案与天花着身都有关系。还有件事,相传是禅宗的起源,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拈起一枝花,望向弟子们,众人皆不明白佛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破颜是讲原本严肃的面孔化成微笑。佛就宣布把正法交付给迦叶尊者。所以禅宗的起源是一朵花,这个花和天女所散的花是不是同样的花?这是个很重要的关键。注意啊!这些公案我可没有说答案啊!不要说我为你们作了结论,那我是会去法院告你的。可是你们诸位要去找答案。

 

7.11 天女说解脱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舍利弗挨了天女的训,就转了个话题,他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有多久了。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这是禅宗式的答案。耆年是年高德劭的人,就是老前辈之意。我们要知道,舍利弗虽然皈依佛,他年纪比佛大,佛三十二岁出世弘法时,舍利弗已五六十岁了。他早就出家在外面当人家的老师了,在印度称沙门,是对离家修道者的通称。佛教出家称比丘,本来不混用的,但是后来翻译成中文却不分了。舍利弗皈依佛之后,就带了自己的弟子一起过来。迦叶尊者、目连尊者也是同样情形。这些在经典上少有提及,但是在律宗部分就有详载。

 

天女在此尊称舍利弗为前辈,舍利弗问她在这边多久了,她回答说,同您老前辈得道的年龄是一样的。舍利弗究竟解脱了没有?在本经看起来还是个问题。天女答得很巧妙,您得道有多久了,我就在这儿有多久了。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舍利弗就再问,那么天女你在这儿有很久了吧!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天女又刮他一次胡子,请问前辈得道也很久了吧?

 

「舍利弗默然不答。」舍利弗没办法接下去了。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天女就差点没把舍利弗连眉毛都剃了,问舍利弗,前辈是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不说话呢?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这句话说明舍利弗只是在「理」上解脱,而「事」上的解脱,至少在当时还没有做到。为什么这么讲?这从经典上很难看出来,研究戒律才知道,舍利弗虽然得道了,晚年身体很不好,这就成问题了。中国近百年来,研究佛学的人不大管经典,而钻研戒律,因为这上面很实际。舍利弗的答话是说,得了道的人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话可讲,佛说「不可说」,所以他没话讲。这「不知所云」成语也是源出自《维摩诘经》,又是鸠摩罗什法师所创作的中国佛教文学的名句,现在成了骂人的话,指人说话没有中心,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天女的回应刚刚和舍利弗的观念相反。不说话就解脱了吗?说话同样是解脱啊!再进一步,说与不说都是解脱,为什么落入一边去了?落入一边的人,在禅宗祖师来讲是「担板汉」,背了块板走路,只看到空,没有看到有。舍利弗的答话犯了逻辑上的错误,马上被天女抓个正着。

 

「言语」就是「文字」,心中的念头经过嘴巴表现出来就是言语,其实和思想是一个东西,如果用文学表现出来,就叫做文字。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天女自问自答,真得解脱了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明心见性得道了,心在哪里?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同样的,文字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比如为一封信,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写成白纸黑字了,这文字是你吗?不是你,那是文字,同你不相干。你说不相干,我读了你的信,你的感情你的思想就在纸上,不能说没有你。但是文字与你当下即空,信写完了,虽然有文字痕迹,你的念已空了,是不是?所以,舍利弗,你不要落入一边,认为说话就错了。说话就是解脱,言语本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一句话说了当下就没有了,不要你去空它的。你要去空它,就是妄想了。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什么理由?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它当下本是解脱的,你想做功夫求解脱,就着相了,就不算解脱。上面这一段讲解脱,非常重要,是一切精要所在,自己用功不论修密宗还是显教,你记住,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出家的同学们要更加注意了,佛涅槃后,佛弟子以戒为师。戒有好几种,例如比丘、比丘尼戒是规规矩矩的,称为「别解脱戒」。那么中国佛教用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又有什么差别?这是佛的弟子们后来分了宗派,各个对戒律的不同见解。唐代的律宗,确定了中国的比丘比丘尼戒是依四分律。至于菩萨戒,中国用的是《梵网经》的菩萨戒,在西藏的菩萨戒,是依《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的传承为本。

 

这些学问研究起来很大,但是所有比丘戒的第一条是戒淫,菩萨戒第一条戒杀,中间差别意义大得很。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其它经典,都是贪嗔痴,唯有在《维摩诘经》中用「淫怒痴」,为什么?这是个大问题,牵涉到翻译的历史背景观点。

 

大家知道鸠摩罗什法师的故事,中国为了请他来,灭了两个国家,这是世界文化史上从来没发生过的。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时,已三十二岁,中国已经改朝换代,前秦亡了,姚兴立了后秦。当时曾有西域一位大阿罗汉,对鸠摩罗什法师的妈妈预言,鸠摩罗什法师有佛的相好,如果到三十六岁仍不婚,可即生成佛,若结了婚,也是佛门龙相。姚兴迎到了鸠摩罗什法师,就有了那种希特勒式的优生学想法,非要他留个种子下来不可,就硬派了十二个宫女陪侍他。

 

鸠摩罗什法师究竟有没有成婚,我们不知道,但是当时跟着他的和尚,有些也想有样学样,被鸠摩罗什法师看在眼里。一日,鸠摩罗什法师就请所有的和尚来吃面,但是面碗里盛的是针,没人敢吃,只有法师把碗端起来把针吃下去了。他显示要有这样的本事,才可以另当别论。这是有名的「罗什吞针」故事。

 

西藏第五代达赖喇嘛,是人王而兼法王,是转生的活佛。到了第六代达赖喇嘛,就有许多风流韵事,我们在前面也提过一些。他有首诗就说:「罗什吞针不讳淫,阿难戒体终无碍」,前一句就是引鸠摩罗什法师的典故,后一句出自《楞严经》开头,阿难受摩登伽女引诱的一段。

 

天女讲,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舍利弗觉得诧异,就问:难到修行不用离开淫、怒、痴也可以得道解脱吗?换句话说,不用出家也能成佛吗?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这里很严重了,尤其年轻同学,千万不要曲解经典原意!不要拿这句话作招牌就去放肆,你没有吞针的本事的。贪嗔痴慢疑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业习种性,贪嗔痴你们都了解,慢是我慢。现在都讲人要有自尊心,这是漂亮的名词,实际上就是我慢。不要说人,连动物都有我慢的,「螳臂挡车」讲的就是。自尊心的反面是自卑感,但是天下没有人有真正的自卑感,所谓自卑感是傲慢的反面心理。你们懂这个心理吗?因为很傲慢,格老子,我还怕你吗?暂时让让你罢了。看起来内向的人都是傲慢的,都有自卑感的。有自卑感的人都是很傲慢的,这逻辑就是这样。脾气大的人往往自卑感重,特别怕被人看不起,习气就如此。

 

我慢是众生的通病,我疑也是众生的通病。如果没有我疑的习气,一读《维摩诘经》就成佛了。凭「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这一句就成佛了。你读了《维摩诘经》,道理懂了,自己想这不过是理论,到底还没有证到,对自己就多疑。

 

再回来讲什么是增上慢,慢心是本有的,因为外缘而更加骄慢。学问好的人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这是学问的增上慢。年龄大了看不起年轻人,就是年龄增上慢。有了钞票,就有了钞票增上慢。那么又穷又丑又孤苦的人,应该没有增上慢了吧?他有的。格老子,我穷到了极点,谁都不在乎!还是增上慢。

 

天女回答舍利弗,佛是为了增上慢的众生,说一个方便法门,要先处理了淫怒痴才能得解脱。但是对没有增上慢的众生,淫怒痴即是解脱。后面这句话对不对?你们点头的人慢一点,淫怒痴不是解脱,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不要漏了这个性字。这是说淫怒痴的本体即是解脱,淫怒痴和慈悲喜舍都是一念的变化,淫怒痴这一念翻过来,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又翻过去就是淫怒痴,是一体的两面。比如说水泡了茶,汁就成了茶,水酿了酒就不是水了,但是茶和酒的自性还是水。所以淫怒痴是一种心理行为的变相,佛并不是说淫怒痴即是菩提。差一个性字就完全不同。这个字掉不得的,掉了这个字你就要掉下去很远喽!

 

7.12 天女说一乘佛法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善哉善哉」在佛经里常用,但不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创作,首先出自《列子》。善哉就是「好的」,是赞叹之词。舍利弗对天女说,你究竟得到什么境界,可以如此辩才无碍?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天女说:我什么都没有,因此能说。若是觉得自己得到了证到了什么,就是增上慢。你们今天打坐坐得不错,就觉得有功夫了,然后看不起别人,怎么半小时都坐不住?这就犯了增上慢,是犯菩萨戒,还不是比丘戒,很严重的。有任何一点看不起别人、批评别人的心理,早就犯成了。「自赞毁他」是菩萨戒第一条大戒。有的人只自赞而不毁他,这也是不行。真有学问的人,反而变得很平凡,「学问深时意气平」,不觉得自己了不起,如果不一切平,那就是半罐子水了。世法出世法都一样。真得道的人,决不会觉得自己有所得有所证。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舍利弗再问天女,于声闻、缘觉、大乘三乘中,你想走哪个路线?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天女说她不一定是哪个路线。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齅瞻卜,不齅余香。」瞻卜林是檀香林,一个人进了瞻卜林,只闻到瞻卜林的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同样道理,到了维摩居士的丈室,就没有三乘大小的差别,只有一乘佛法。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释不是指出家人,是帝释,欲界忉利天的天主,道家观念中的玉皇大帝。梵是清净的意思,此地是指色界大梵天的天王。四天王是欲界中最低层天的天王。诸天是二十八宿的天人。这等等的天人,能有此因缘、功德、智慧进入这个丈室,做了居士的入室弟子,都闻到佛的一乘正法功德之香,都发出了大乘心。换言之,没有小乘的众生,都是大乘根器。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天女告诉舍利弗,自己在此丈室十二年了,没听过维摩居士说过小乘法门,说的是佛法正统一乘道。《法华经》也是一乘道,没有三乘之分。



07 什么是喜 ▎08 什么是舍 ▎09 如何了生死《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4 真空妙有 ▎05 什么是慈 ▎06 什么是悲《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1 观众生品第七 ▎02 空观 ▎03 真实境界《维摩诘经讲记》第07品 观众生


09 风火音声 ▎10 魔王大菩萨解脱《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7 住解脱法门菩萨:时间 ▎08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所能《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5 解脱:不可思议 ▎06 住解脱法门菩萨:空间《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4 师子之座《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3 什么不是求法《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2 如何求法《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01 不思议品第六《维摩诘经讲记》第06品 不思议


12 止观到涅槃的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11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10 什么是菩萨行《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9 有病菩萨该如何《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8 缚与解缚《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7 念病非真非有《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5 维摩居士的侍者 | 06 如何调伏 除病《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3 众生病 菩萨也病 |04 空室引起的话题:空解脱《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2 文殊菩萨来了《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1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 文殊师利问疾


05 长者子善德:布施供养(下)《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05 长者子善德:布施供养(上)《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4.04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下) 《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04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上)《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03 光严童子:何处是道场《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4.01 菩萨品第四|4.02 弥勒菩萨:什么是菩提《维摩诘经讲记》第04品 菩萨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