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四章 神霄派延续期——元明清(莫月鼎 陶仲文 施道渊) ▎第五章 道教神系的基本概况《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

李远国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元始天尊 清 四川原道文化博物馆藏


第四章 神霄派延续期——元明清(莫月鼎 陶仲文 施道渊) ▎第五章道教神系的基本概况《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

 

作者:李远国

 

第四章 神霄派延续期——元明清

 

南宋后期,随着蒙古王朝势力的日益强大,相继灭金灭宋,进入中原,统一中华,建立元朝以后,道教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演变,如原在北方活动的全真道、真大道和太一道等,立即得到元室的承认和支持,原在南方流行的符箓各宗各派,亦相继取得合法的地位,从而使道教的各个宗派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相互交流融合,呈现出归宗合流的发展趋向。在众多的派别中,南方的正一道和北方的全真道,则因条件的优越和教团的建全,发展尤为突出,影响也远胜于他派。因此到元代中后期,全真道逐渐成为北方道教发展的重心,正一道也成为汇合南方道教的核心,道教各个派别相继集合到他们的周围,最后造成道教史上全真与正一两大派鼎立的局面。此两大派的形成,影响甚深,直到明清,仍是此两派分统道教。

 

不过,传统的各大道派大多仍然犹存,即使是全真道,亦因发展的需要,衍生出许多门派。这里仅就神霄派而言,元以后有莫月鼎、谭悟真、王惟一等继承祖脉,弘扬神霄雷法。延至明清之际,尚有奉行神霄法录者,如陶仲文、张宇初、施道渊、方国枢等,继续活跃于朝野,从而将神霄道脉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根据上述元明道教发展的基本线索,本章即分三个部分,探讨元、明、清时道教神霄派发展的情况。

 

第一节元代的神霄派——以莫月鼎为代表神霄派

 

在元代的主要传人是莫月鼎。关于他的名字、籍贯及生卒年,诸书记载不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月鼎真人姓莫氏,讳洞一,字起炎,浙西雪川人。”以延祐庚寅(查延祐无庚寅。庚寅为至元二十七年,1290)卒,卒前书偈

 

“七十四年明月,

也曾阴晴圆缺。

今日大地光明,

三界虚空透彻。

 

书毕,端坐而逝,颜面如丹。”

 

宋濂《元莫月鼎传碑》谓:

 

讳起炎,入道后,更名沾乙。自号月鼎。湖州月河溪人,于庚寅之次年(1291)正月逝世,寿六十九。

 

王逢《莫月鼎法师道行录》称:

 

讳起炎,字月鼎,吴兴人,生于宝庆丙戌(1226),卒于至元甲午(1294)

 

《苏州府志》则言

 

其为苕溪人,

 

《浙江通志》说

 

为钱塘人,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四三则

 

为归安人,

 

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又称

 

其为湖州人,殁于苏州。

 

以上记载纷纭歧异,莫衷一是。概括而言,莫月鼎名起炎,月鼎为其字或号。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或谓晋川,或曰苕溪,或言归安,皆在吴兴境内。至于生卒年及寿数,已难确定,大约是生于南宋理宗宝庆(1225-1227)年间,卒于元世祖至元末(1290-1294)

 

莫月鼎出身宦族,祖、父在宋时皆为显官。幼习科举,三试不利,乃弃家为道士。初四川青城山丈人观,从徐无极受五雷法。又闻南丰邹铁壁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不外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九天雷晶隐书》。于是

 

“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六合。虽喜笑怒骂,皆若有神物从之者”。

 

因此名重当时。对此,《仙鉴续编》亦曰:

 

“生而聪慧,英敏过人,酷慕道法神仙家之说,乃与同郡西埜沈震雷真人,同师事铁壁邹真人,得侍宸王真君《九天雷晶隐书》,由是名著当时。至若会稽混融韩公、钱塘杨和玉蟾川诸公,望重当代,为道法所宗,皆炷香座下,由是道法愈重。真人落魄无家,随所寓而止焉,求其道者甚众。往往遗世绝俗离伦,饮酒辄醉,自乐天真。其接门人多致叱咤,试其诚怠之心而进止之,有不堪者中道而废。”

 

据宋濂《莫月鼎传碑》言,宋理宗宝祐戊午(1258),浙江绍兴大旱,马廷鸾方守绍兴,迎至月鼎,月鼎建坛祷之,雨立至。理宗闻之,赐诗一章,谓其为神仙。《苏州府志》亦说:

 

“精于持练,动与神合,时愤世嫉邪,托狂于酒,信笔涂墨,出诡秘语,人莫能晓。宝祐秋,越守马光祖致之祷雨,雨应声至。理宗赐诗赞。”

 

入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遣御史中丞崔彧求异人于江南,物色获之,世祖召见于滦京内殿。问:“可闻雷呼?”月鼎对曰:“可。”即取胡桃掷地,雷应声而发,震撼殿庭,世祖为之改容。复命请雨,雨立致。或谓令祈雪,立验。世祖大悦,厚赐之,不受。寻有旨俾掌道教事,则以老耄辞。遂给驿南旋。于是踵门求授道者益众,有疾患求治者,或书符与之,或嘘气授之,“无不立验”,人常称之为“莫真官”。

 

对此,《苏州府志》

 

“至元中崔成奉诏江南,起觐京师,祈祷有异验,命典道教事,力辞。止归光盪巷,学者填门。”

 

世祖至元末,莫月鼎逝世于苏州。其所得王文卿秘籍,一如邹铁壁,不轻授人。得其传者,惟王继华与潘无涯。

 

“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皆解狎雷致雨云,而玄真尤号伟特。”

 

《仙鉴续编》亦记载曰:

 

“至元丁亥(1287)被召赴阙下,符法阐扬,雷雨在指顾之间,一时名动京师,奔走后先者如云如堵,有不远千里及门而求道者,有奉束脩五十缗,师受之一日,袖之而去,遇酒肆陋者乃入,见贫寒者济之,有老病孤弱者必以物与之,及晡而还,缗皆罄矣。门人中有道材法器者,辄循循以进之。其于雷霆之奥,发扬底蕴,开示来学者多矣。使者一符形,每授门人,各有不同,是乃真人自立法以证派源,考其玄徽,同归一致。自侍宸王真君演道以来,惟真人与西辇沈真人二派,支流衍迤,盛于西江,昌于东吴,扶教泽民,莫有甚焉。”

 

莫月鼎所传弟子王继华、潘无涯之事迹不详,王继华的弟子张善渊却大有名声。《苏州府志》曰:

 

“张善渊字深父,号癸复道人。其伯父崇一始为道士,得易真人如刚灵宝飞步法,称为张雷师。宋尚书包恢荐于朝,命主郡之天庆观。善渊从之学,辄能捕逐鬼物,呼致雷雨。郡守潜说友举住建德永隆宫,再住郡之光孝观。道法药术,并究其妙。元世祖召入朝,召鹤且有祷,辄应,命为平江道录。”

 

张善渊著有《万法通论》,详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之妙理,直示雷霆玄关之内秘,非常精辟。他说:

 

“阴阳之气为雷霆,生育万物也。雷霆者,天地之枢机也。天枢地机,阳雷阴霆,枢阴机阳,雷生霆煞,雷善霆恶。夫谓万物厥有至符,至符阴玄,乃职生灭。东三南二,北一西四,此大数之祖,而中央五焉。雷霆得天地之中炁,故曰五雷。”

 

又谓玄关一窍,乃千万法之根本,丹道雷法之至妙,修之于内,则聚灵为宝,超凡入圣;施之于外,则调阴燮阳,济人利物。至于驱役雷电,制伏鬼神,抑其容易之事。故

 

“夫灵宝、神霄、璇玑、清微、洞玄、太极、斩勘诸阶雷法,至于诸阶考召正法,各有家数,宗派不同,而玄关一窍,先天一之妙,左右逢其原,贯通诸法之说,古今之所不易也。”

 

张善渊弟子步宗浩,字进德。早年习儒业,中岁慕道,师张善渊于苏州玄妙观。《苏州府志》

 

“从张雷师于元妙观,授回风混合大洞真诠、上清灵宝三五飞步之秘,碧潭斩勘之书,祈祷雨阳,呼召鸾鹤,咸在掌握,驱邪救患,甚多灵迹。延佑间授弘教法师。”

 

后以神霄道法传周玄真。

 

周玄真字玄初,世居嘉禾(今浙江嘉兴),后迁于姑苏(今苏州市)。初从嘉禾紫虚观李拱端(杜道坚弟子)为道士,受劾召鬼神之术,复从曹桂孙受灵宝大法,又从步宗浩受五雷秘文,祈雨治疾,颇有奇验。享誉于元明之际,明初卒。

 

莫月鼎徒裔中,还有金善信。金善信(1273-1331)字实之,长州(今苏州市)人。家本世儒,成年后好老氏学。初事玄妙观张善渊,又事莫月鼎传其秘术。遂构仁寿观于城东北隅,

 

“日与徒研窍妙旨。其言以为心神至虚,无所汨没,诸阴销尽,诸阳自集,盖有形者阳,阳益胜阴,气益调精,我得清静,去道无难矣”。

 

曾受知于天师张与材,起为广德路道录,仍提点仁寿观。张与材又荐于朝,赐号体仁守正弘道法师。又有雷霆散吏王惟一,亦传莫月鼎之学。《苏州府志》

 

“王惟一,括苍(今浙江丽水)人。自号景阳子。父官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因家焉。弃吏从方外,遇至人授还丹,九转有得,乃著道书六卷。晚年寓樊泾岳祠。泰定丙寅(1326)书遗事及偈,毕端坐而逝。”

 

《道藏》中收有王惟一所作《道法心传》一卷,中

 

自幼酷好道法,不惜劳苦,拜师传授,不知其几人。

 

“是以用心三十余年,观风云聚散、气候之变通,默会其心,喜不自知,宿生多幸,又遇至人,一言之下,即证无疑”,

 

“余则不然,多下苦志,幸遇真师,传授雷霆一窍,说破这些道理,使余如醉方醒,前学皆妄。后又得月鼎莫先生使者一法,历说先天之妙”,

 

“余平生参尽雷法,未有若月鼎莫君先生之说如此之明也”。

 

此外,王惟一又参邹铁壁所传雷法,“奉度师铁壁先生邹君传授口诀”,皆为先圣玄机。又著《明道篇》,阐发神霄雷霆丹道之学。

 

此外,尚有由王文卿真接传衍于元的一系。据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王文卿传高子羽、谭悟真。后传法卢陵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周立礼二人,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罗虚舟,

 

“故宋时名士涧谷先生之诸孙也。得五雷之传,甚有符契。然谭君诵侍宸之戒曰:每传不过一二人,若广传之则速死。是以罗之弟子虽多,而自以为得之者,准萧主簿雨轩,其后则有周司令立礼两人而已”。

 

萧雨轩清文雅学,

 

“中罹忧患,然甚通至理,泊然无所累其心”,

 

“择人至谨,而人亦不知其有此道,独传之道元胡君一人而已。神异之事,已见于前,其客于予者,顶分三髻,一剑自随,练衣短裙,危坐终日,风雨极寒之夜,灯火不继而温煦满室,目神炯然,神观洞彻,纵横自在,物外无拘,而刚介不可犯也,此亦真修仙者乎!有侍宸手书诗一首,盖谭、罗相传之符契也”。

 

萧雨轩再传胡道玄,胡为番阳人,人称神臂野客。

 

“得侍宸之真传,年二十余,道行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当己已、庚午(1329、1330)之旱,旬日之中,郡县争致之,所历或一日,或二日,嘻笑怒骂,雷雨随至,官吏畏而民爱之,环四五千里之间,所至无不应者。至于妖怪之作,劾治如法,人以为神。遇异人于武当大顶天柱峰,得修仙之道,遍游名山洞府,而归江东西之间,从蓬头金公游,甚相契许,他人莫之测也。于是收敛神异之迹,将求名地以归隐,是以谒浮丘君于华盖之上。”

 

其后事迹不详。

 

虞集的这些记述,都是依据当事者所言。因胡道玄、萧雨轩皆为他的至友,周立礼则属姻联。此外虞集尚不少方外友,多为神霄派传人。他说:

 

“宋晚有河南子乌阳者,亦玉蟾之流亚与,吾方外友有浦云吴君者,为上清道士,得坐致雷雨、役使鬼神之法,不自以为功。已而去之,北游燕赵诸郡,得《景霄雷书》于异人,而未尽通其说。闲居京华幽坊静室,与学者数人居香火。清夜玉蟾降其室,亲为校正其疏略,剖析其精微,内以自修,外以救世,粲然朗耀,莫逆于心。”

 

这里虽假托白玉蟾降世传法,但所习《景霄雷书》确系神霄道典,可证吴君早期当为上清道土,后皈依神霄派。

 

在元代,尚有一系以雷默庵为宗师的门派,该派主传混元六天如意大法,门徒甚众,分布西蜀、东南一带。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卷四载:雷时中(1211-1295)字可权,号默庵。祖籍江西豫章,迁居武昌金牛镇,又号双桥老人。幼习词赋,后通诗经,三领乡荐,精心道学,专务性理。因太平宫知宫点悟,愈留心道法,绝念功名。

 

庚午(1270)三月三日,玄武诞辰,雷时中具表贺、设坛焚香,朗诵《度人经》。忽有一道人自外至,授以袖中书一卷,令祭坛中,斋戒七日,方可开看。师遵其旨,持诚斋戒七日,拜礼开看其文,乃混元六天如意道法。

 

“看毕,坛中白昼如夜,须臾雷火布满,雷霆辛天君立案上,曰:吾奉昊天敕命,付卿开阐雷霆之教,普济众生。吾教上帝为主,以吾佐之,以卿行之。前日授卿之文者,乃祖师路真君也。卿名在仙籍,七世为儒,三世行法,并无纤过,当大兴吾教。”

 

《道法会元》卷一五四《混元六天妙道一气炁意大法》中所述师派首位祖师即为“混元开教大慈普惠路真君大安”,其下依次为混元演教一炁妙道雷真人时中、天隐卢真人、九天金阙少宰仙官雷使查真人、天全张真人。该派所主之道法仍为神霄传统,但非常重视《度人经》大乘思想,

 

“专以《度人经》为主,师每化导世人,及开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诵经,各获果报。且尝论《度人经》旨,以开后学,其要在十回度人。非惟十遍可以度人,乃在平日修练自己,以究返还之妙。切须先度祖宗,终得道备,飞升上清,经旨之明,莫越是矣”。

 

雷默庵以道为本,兼及儒学佛学,博采旁求,一贯混融,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弟子数千人,因其传播范围,分为二派。西蜀一派以卢真人为首领,东南一派以查真人为宗师。

 

“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二派,首度卢、李二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所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发扬混元道化之妙。”

 

此外,雷默庵又传《负风猛吏辛天君大法》于世。

 

“至元乙未(1295)四月初五日,沐浴更衣端坐,监午,命卢、李二师率诸门人,讽《度人经》一卷,毕即索笔纸书颂

 

一轮明月照清穹,

万里无云光霁中。

自在逍遥无一事,

圆融常与太虚同。

 

颂毕凝然而逝。”

 

弟子奉葬于郡之颜山,享年八十五。

 

自张继先兼传雷法之后,从南宋初第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到宋元之交的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掌教天师凡七人,多能以精通符咒雷法名世,在当时社会享有相当威信。如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字朝英。

 

“虚靖游泗州时,以印剑经箓付之朝英,以是众推之以嗣数”,

 

得以继承法统。

 

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于宋绍兴十年(1140)袭教。乾道元年(1170)

 

“毗陵有妖恁树,诏治之,即行,一夕雷拔其树。召赴阙,赐号正应先生。高宗召见,咨问道法。孝宗时江涛冲决,命醮内廷有异应,上赐以象简、宝剑,《清静》、《阴符》二经”。

 

三十三代天师张景渊,高宗时尝醮内廷,显大感异,

 

“皇子魏王镇明州,有疾,为坛以请,至乃咒水,饮之而愈”。

 

三十四代天师张庆先,

 

“以嘉泰辛酉(1201)袭教,性慈俭周贫,因至是经箓之传益广”。

 

并留下了劾治张公洞井龙王的故事。

 

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见重于理宗朝。端平(1234-1236)间,国家多事,可大累次应诏赴阙行斋醮之事,劾治鄱阳湖水灾、钱塘江潮患,

 

“以符投江,雷震殛死大白蛇,水遂复故”。

 

又设醮于太乙宫,禳治蝗灾。嘉熙三年(1239),赐号观妙先生,命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官观数门公事,主领杭州龙朔宫。

 

从此,正一派正式成为江南诸派道教的统领。

 

时元世祖忽必烈屯军于武昌,闻其神异,遣密使龙虎山造访,张可大谓使者曰:

 

“善事尔主,二十年当混一天下。逮至元十三年,果验。”

 

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亦以道术名世。宋度宗咸淳(1265-1274)间,江西上饶郡旱灾,守臣唐震请祈雨,灵应如期。入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遣使召之,待以客礼。《元史·释老传》

 

“乃见,语之:昔岁己未(1259),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卿父使报朕: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神仙之言,验于今焉。因命坐,锡宴,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

 

明年(1277)又醮于长春宫,“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元世祖御制:“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卿心传法统,体粹真风,广《黄庭》、《大洞》之科,持正一盟威之箓,爰清爰净,以信以诚,三尺青蛇,役鬼神于冥漠;一杯明水,净天孽于迩遐。既弘开济之功,宜畀褒崇之号,特赠演道灵应冲和真人。”

 

从以上记载,可见元世祖对张宗演礼遇之隆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这两次接见,张宗演获得“天师”的头衔。在此以前,张陵子孙虽有“天师”的头衔,民间也流行此称呼,但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正式用政府名义承认其子孙为天师,则自元世祖始,也只有元代,明太祖即位不久即下诏取消。此外,张宗演又得主领江南道教的职权,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之后作为定制,被元代诸帝所沿袭,每代嗣教者都沿制承袭“天师”、“真人”、“主江南道教”如故事,直至元亡。

 

张宗演作为元代最为著名的南方道教领袖,亦兼传神霄大法。《道法会元》卷一一一至一一三所载《帝令宝珠五雷祈祷大法》,即为张宗演所传。其《序法》

 

“夫宝珠雷法者,玄之又玄,实众法之祖也。世间罕传,自前宋枢密宣使李闲云先生,得传于驾前承应法师集贤院学士朱梅靖先生。后朱人蜀,于青城山羽化之时,止传之三人。一乃新淦州郭提举,二乃三十六代天师张真人,三乃闲云李先生也。此法行诸天之号令,总三界之雷霆,以先天一而运用,以后天八卦而成符,名曰宝珠”,

 

“遇之者精勤修炼,行持既久,可以坐役鬼神,可以指挥将吏,可以啸命风雷,可以超凡入圣,非特能保命护身,其实可登真度世。当正心修行,始终如一,奉道尊师,济幽度显,慈仁正直,忠教清廉,勿自持而妄叱雷霆,勿傲忽而轻视神鬼。临之在上,质之在傍,使人鬼两全,是阴功也。勿专慕淫祀,视物如我。若泥于杀牲祭设鬼神以求灵,则非大道之正法也”。

 

白玉蟾一系在元代也有传承,如《洞玄玉枢雷霆大法》即为此系所传。据元成宗元贞丙申(1296)嗣法弟子薛师淳《事实》记载:白玉蟾得其法于陈泥丸,有泉州马居士之女继其法。至元十八年(1281)泉州大旱,蒲左丞命僧道祈祷无应,遂请马居士之女设坛建醮,以三日为限,“至三日催符之际,雷风震响,电掣交横,报应非常”。后以道法传翁法建,翁法建

 

“乃丹山翁状元嗣孙也,家寓建宁。至元十六年(1279)张九万提兵入闽,执拘到泉州,蒲相见其天姿粹美,词翰两优,收置幕下。得法之后,遂回故居,则城郭是而人民非矣。至元二十一年(1284)建宁大旱,府判梅庵请命祈祷,十分感应。所管建阳县亦旱,县宰申府,府官令其下县祈祷,县宰史嵩之郊迎,立坛于公馆,报应如前。一时嗣法弟子百有余人。江东则有赵菊存,时为建宁儒学教谕,捐车马,竭行囊,北面而师之”。

 

至元己丑(1289),薛师淳浪游闽地,十一月甲子良日,因五福万寿宫道土刘壁蜂、连乐山保举监度,得拜翁法建为师,

 

“三载有余,凡士夫请命祈祷,必令相行。余见其平日所用不过九阳、少阳、元阳、真炁、熏魔等符,及洞玄九章,以之祈祷治病,如谷应声,观其付与赵菊存、丁松隐文字不同,虽有玄妙处而无纲绪”。

 

至成宗元贞元年(1295)五月十一日,翁法建召群嗣法弟子

 

“吾欲暂回雷府,雷声响吾即往。俄顷县治之东名日庵山,峰峦耸峭,雷声隐隐,而翁君羽化矣。群嗣法为请择地,藏剑于北山道院之傍,山水环聚,后之嗣法,必有冲举者焉。师淳坛下嗣法五百余人,今洞玄教之昭著四方,皆翁君主教之灵也。”

 

《法海遣珠》卷一《洞玄秘旨》中所述流派,亦以辛忠义、白玉蟾为祖师,其下宗师为

 

“紫霞扶风洞玄元明君马士清、洞玄通明中侍卿翁法建、洞玄元明崇侍卿薛师淳”。

 

由此可见此系于元初兴盛一时,门徒甚多。

 

在张宇初《岘泉集》中所说的神霄派宗师中,有一位叫做邓铁崖的,亦是元代的一名高道。《道藏》中所收《道法宗旨图衍义》二卷,题“铁崖邓柟以正纂图”,“养吾章希贤亮衍义”。章希贤为元成宗、武宗年间人,籍贯江西临川。字师亮,号养吾子。通儒、释、道三教之说,与三十八代天师广微子张与材、临川道士空玄子汪万顷等交游。邓神号铁崖子,生平不详,亦当为章希贤至友。章希贤曰:

 

“铁崖子伤大道之不行,悯流俗之傍见,纂集诸象,为《道法宗旨图》。噫,大哉其心也。龙虎刊行,观之若望洋焉。希贤不愧凡愚,尝有志于三家微言,为之衍义。”

 

此书中收有“元始祖劫图”、“混元化身图”、“雷霆互用图”、“雷霆之图”、“雷霆三关图”、“五雷攒簇图”、“雷霆吞啖图”、“将用自己元神图”、“五雷胎息图”、“雷霆一窍图”、“雷霆九官图”、“雷霆运用图”、“雷霆玄化图”等二十二图,以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等原理,用图文阐述天尊化身、日月运行、四季变化、役使雷霆的理论及法决,阐明神霄雷法之原理,每图后为“衍义”,大都征引道、儒、释三家有关语录,主以阴阳变化之原理、天人感应之思想,解释风雨雷霆之形成,为元代的一部重要雷法著作。

 

如此众多的神霄派高道,活跃于元代,出入朝野,济世度人,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述,不仅将神霄一脉下传后代,亦为今人研修神霄大道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第二节明代的神霄派——以陶仲文为代表

 

道教经历了南宋金元的宗派分合以后,到明中叶以前,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发展到相当贵盛的状况,其中尤以正一派诸宗最为突出。不少道士被朝廷委以重要官职,深宫廷,参与朝政,有的位极人臣,声势显赫,甚或交通中宦,威福在手,致使“天下士大夫靡从风”,仰其鼻息,借缘以进。其地位之高、权势之重,为历代所罕见。到了嘉靖皇帝,崇道活动达到了高峰。

 

从史籍中可知,宋元盛行的诸多道派,在明代继续流传的尚有正一、神霄、清微、净明派等。尤其是在明代中叶,因世宗宠信神霄派道士陶仲文,神霄派一时占尽风光,成为道教诸宗之显。陶仲文幼名典真,湖北黄冈人。好神仙方术,受符水诀于罗田万玉山,并与邵元节相往来。

 

据《续文献通考》所言,其师万玉山,名福敦,罗田人。幼攻举子业,已厌弃投塔山寺为僧,法名道玑,冥解禅宗。邑令徐召与语,大器之。命畜发访道,遍游终南、峨眉、武夷、天台、怀玉、王屋、五岳,

 

“所遇缁衣羽客,一语会心,辄师事之,迨归已充然有得矣。玉山善踵息钩练,不吃秫麦盐酪。旁通风角堪舆,奇门符水,而尤圣于医。绘竹兰清逸有韵,其它谱琴击剑、蹴踘骊蹻、杂技种种能品,语人祸福多奇中。人问以故,:太清无纤云,诚则明矣”。

 

正德庚辰(1520)于霍山坐化,年九十二。嘉靖间因其弟子陶仲文所请,壬寅(1542)六月诰赐“清微神霄演法真人”。

 

至嘉靖年间,因高道邵元节推荐,陶仲文得幸世宗。《野史》记述说:

 

“时元节年老,思乞身未得。会宫中黑眚见,元节治之不效,因荐仲文于帝,帝试之良验。尝以符水剑,绝宫中妖。庄敬太子患痘,祷之而瘥,帝深加宠异。”

 

十八年(1539)二月,世宗南巡,元节病不能从,以陶仲文代之。三月,授

 

“神霄保国宣教高士,锡以诰印。九月,谕吏、札二部:我皇祖定制,岁举祈谢天地神柢大醮,为民求福。今邵真人既没,此典不可久废。其封仲文为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领道教事,食正二品禄,父母及妻赠封如制。”

 

十九年(1540),世宗有疾,既而廖,嘉仲文祈祷功,

 

“特授少保、礼部尚书。久之,加少傅,仍兼少保,食正一品禄。仲文起库不二岁,骤登峻秩。恩宠且出元节上,朝野异”。

 

二十一年(1542),世宗遭宫婢变,移居西内,求长生,君臣不相接,独仲文得时见,见辄赐坐,称师而不名。二十三年(1544),大同获谍者王三,世宗归功上玄,加仲文少师,仍兼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职,终明世唯仲文一人而已。二十六年(1547),请度天下道士二万四千人,许之。二十七年(1548)八月,复以圣诞加恩,给伯爵俸,授其徒郭弘经、王永宁为高士,并锡之印。二十九年(1550),以平冤狱功,封恭诚伯,岁禄二千石,其徒郭弘经、王永宁升真人。之后数年屡有赐赏,荣贵无极。

 

随着世宗对长生追求日益迫切,其崇道举措更加坚决。自嘉靖中叶以后,更以崇道奉玄为其施政的中心,从而使当时的朝政带上浓厚的道教色彩。《野史》曰:

 

“当是时帝益求长生,日夜祷祠不绝,简文武大臣及词臣,当意者直人西苑,供奉青词,其人率不次超擢。于是词臣皆舍本业,争工巫觋之说以取媚。而海内无籍奸人,若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王金、胡大顺、蓝田玉之属,咸奔走阙下,以烧炼符咒之术荧惑天子,天子悉收而用之,冀得延年却老。然其人不久败,独仲文恩宠日隆,久而不替。一时缙绅亦有藉以进固宠者,致黄冠羽服之流,充塞都下。”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世宗还为其皇考和皇妣上道教尊号,自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元真君”,后加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宝境万寿帝君”,俨然以道教教主自居,成为继北宋徽宗之后的又一位道教徒皇帝,使整个明王朝几乎变成一个道教王国。正是在统治者的狂热崇信的驱使下,道教在明代的前中期发展到了极点。不少教徒担任朝廷的重要官职,有的甚至位极人臣,声势显赫,不仅恩渥终身,且荫及子孙。其时道教的社会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嘉靖三十六年(1557),陶仲文有疾,乞还山,许之,

 

“乃献还历年所赐蟒玉金宝、法冠及白金万两。且言臣幸蒙恩,子孙甥婿咸获显荣,虑身后不能保。帝纳其所献,优诏慰谕。仲文即归,帝念之不置,明年六月,遣锦衣官存问,赐赍优渥。且命有司以时加礼,改其子尚宝少卿,世恩为太常丞,兼道篆司右演法,供事真人府。仲文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然小心慎密,不敢恃宠恣肆,故始终眷顾不衰。年逾八十,以三十九年(1560)十一月卒。帝闻痛悼,葬祭视邵元节故事,特谥荣康惠肃”。

 

就张天师一系而言,入明之后的历代天师亦大多兼传神霄雷法,其中尤以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1361-1410)著名。《汉天师世家》卷三曰:

 

“学问深造,贯综三氏,融为一涂,旁及诸子百家之籍,靡不穷搜,发为载道纪事之文,各极精妙。”

 

洪武十二年(1379),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领道教事,诏赴京,赐法衣金币,给驿还山。越二年,封其母包氏为“清虚冲素妙善玄君”。洪武十六年(1383)诏赴阙,命建玉箓大斋于紫金山。十八年(1385)夏,命祷雨于神乐观,大见灵应。二十三年(1390),奏请重建大上清宫,赐淮。次年觐,赐正一玄坛铜印,视六品。

 

永乐元年(1403)成祖即位,张宇初贺,宠遇益隆。赐钱修葺大上清宫,命陪祀天坛。四年(1406),诏命编修道教书以进,是为明《道藏》编辑之肇始。这一工作直到英宗正统十年(1445)才初步完成。永乐五年(1407),命张宇初于朝天官主建玉箓大斋以荐拔亡灵,据载有“庆云覆坛,鸾鹤交舞之瑞”。六年(1408)三月,

 

“降特旨申谕,真人门下专出符箓。四月,命传延禧法箓,建延禧大斋五坛,咸有瑞应,厚赐尚方珍物。特命更给驿卷还山。十月,手敕俾邀请真仙张三丰。己丑(1409),再敕寻访张三丰”。

 

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卒,皇太子遣行人陈逵赐祭,次年复遣萧荣谕祭。

 

张宇初学能文,为历代天师中著述最多者,有《道门十规》、《岘泉集》、《度人经通义》、《龙虎山志》传世。他继承张继先以来的作风,力图将内炼与外用、内丹与符箓雷法统一于一体,以完善正一传统的符箓道术。他说:

 

“吾道玄元之宗,由元始天王于开皇之后,以灵宝大乘之道、紫微飞天十部之书,授玉宸大道君暨神霄九宸上帝,后降峨眉山授天真皇人,是出炼度之法。”

 

 

“昔元始天尊命玉清真人开朱陵火府,命青华大帝开青华左府,韩君丈人开朱陵右府,三佐真人开黄箓院,出玉清破地狱等符,若三简五符之文。凡行持炼度,告下幽关,莫不开悟,是神霄,自清微而下,皆其文也。故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惟大帝统领元象,主握阴阳,以故雷霆之政咸隶焉。”

 

他曾亲访多处神霄派圣地祖迹,并作词赞美历代祖师。如南丰神龟冈乃王文卿葬处,张宇初拜而述之曰:

 

“宋崇宁间,侍宸王真君以道行之著,受知徽庙,晚痤蜕其地,而神龟之征益名。那之贤良有邹铁壁者,尝受法于上官氏,上官侍宸甥也。已而复遇侍宸,亲传其奥,而道亦显。时有知南丰州事王质,尝师事铁壁,及付受之顷,忽雷震坛上。邹:吾将度矣。王惊喜,遂倾资奉之。邹谢曰:吾云水徒也,用此奚为。王乃请以广妙灵观以祠事侍宸,故旧观在他里,乃迁而新之,以是凡早劳疾疚者,居民祷之必应。”

 

后因元季兵兴,此观荒芜。洪武庚午(1390)张宇初朝拜其观,见其芜秽弗治,遂命道门弟子恢复一新,并作序记,以彰灵迹。又谓

 

“三十代祖虚靖真君,以灵悟宿植,遭熙洽之朝,在崇宁、靖康间,徽庙崇道尤甚,而真仙辈出,与真君上下一时者,若徐神翁、王文卿、林灵素也。凡祛禁妖祟,平湖孽,祠荣禬,往往有异征。既而国运艰否,预达灾朕,乃致风霆阳雨,特指顾间。其道神行着诚,足以羽仪天朝,泽被含品矣。虽相去数百载,至今人犹道慕之”。

 

尤其是在丰富道教雷法理论及功决方面,张宇初有着重要的贡献。

 

明代神霄派的传承,比较有系统的是以苏州玄妙观为传教据点的一系。据清顾沅《沅玄妙观志》记载,自北宋神霄派始立以来,苏州玄妙观一直是历代神霄派道士活动的中心。如王文卿、袁宗善、张崇一、莫月鼎、张善渊、步宗浩、杨中立等,皆常居观中,传教授徒。明,又有周元真、胡道安、顾元本、张皮雀、施道渊等,代代相继,传播神霄大法,并将道脉一直延续到清代。

 

周元真,字元初。嘉兴人。《苏州府志》曰:

 

年十二,辞家入紫虚观,师从李太无为道士,至正戊子(1348)年二十,始来苏州报恩道院。能以符召鹤,因名所居日来鹤轩,自号鹤林先生。“元真虽身寓方外,事母林至孝,其学受灵宝经法于谷神曹师,又受五雷秘文于步云岗,得莫月鼎之传。”

 

明洪武庚戌(1370)上召问鬼神情状,赐宴光标阁。又明年上召对,问雷霆所以神之。对

 

“天地之间,阴阳运转故有神,神与人合者也。雷非人无以知雷之天,人非雷无以知人之天,天人相孚,同一理尔。”

 

上悦,授领神乐观事。

 

“元真尝修建安里桥于通衢,继主常熟致道观,复修丹井。卒,葬月鼎墓次。”

 

又有胡道安,字安谷。吴江人。性狂戆,人呼胡疯子。为玄妙观道士。

 

“晚遇至人,授青城太乙雷书及斩勘䰥魔秘旨。景泰(1450-1456)间吴中秋旱,郡守延道安致祷,道安登坛,醉酒诟骂,怒发冲冠。令下阴云四合,雷雨大作,守礼敬之。”

 

苏州郡人顾元本,家贫落魄为黄冠,浪迹江湖,

 

“遇异人授以五雷符诀,归试甚验。邑大旱,谢令召祈雨,元本方食犬肉,以汁书符于瓦,授役令归报。尹怒掷瓦阶下,雷从碎声出,大雨如注”。

 

杨湛然名茂林,未详何地人。深有道行,不用符檄,书片纸驱役鬼神。曾得永乐皇帝召见,

 

“以官不受,赐法衣敕行游天下。时吴江大旱,延之祷雨随应。因留崇真道院,构方丈居之,在院屡显灵异。一日忽蜕裘履而逝,盖百余岁矣”。

 

长沙县人张皮雀,原名景忠,后改名道修。少有异相,年十七不欲议婚,出家师胡道安为师,尽得其术。祷雨祈晴,驱邪治疾,立手即应。《异林》亦记载说,张皮雀师事胡风子,

 

“胡风子师事莫月鼎,授五雷法,居玄妙观,弟子甚众,欲密授道修。以书置屋上,覆瓦中,呼道修曰:天将雨,极升屋,败隙补之。道修如其言往。胡公:得乎?道修应:得之矣。于是始得秘,驱风雷如神”。

 

正统庚申(1440)无疾而终。

 

除以苏州玄妙观为祖庭的一系外,尚有许多支派及传承不清的神霄道人,活跃在大江南北。下面分别述之。

 

《衡州府志》曰:

 

“张柏亭,洪式年人,玄妙观都纪。永乐间(1403-1420)奉敕建武当山宫观柏亭,应诏住元天玉虚宫,时遇异人,授以葫芒柱杖各一,尝施药,授五雷秘法,祈祷辄验。后还衢,日跨青牛出入,自号葫芦道人。”

 

该志又载:

 

“王允中,洪武间开设道会,掌教三十余年,寿八十,能驱雷致雨。凡遇蝗旱疾疫,却之辄验,其名闻于外郡。”

 

又有柴用先,号惟一子。永乐间自京还至武林,大旱,自言能兴雷雨,官吏令其设坛,

 

“须臾雷电交至,大雨如注,而西湖之水涸矣。其族子壮得五雷秘法,能祛邪治病,祈晴雨”。

 

《镇江府志》载:

 

潘道泰号无涯子,年八岁为万寿宫道士巫得真弟子,幼遇异人授以雷法,一日登厕诵咒,误召雷部辛天君,天君怒以火笔燃其头,头烂,人皆呼为潘烂头。景泰间(1450-1456)大旱,郡守郭济命祷雨,“俄倾雨沾足。郡守冒雷雨病疟,药不愈,延道泰往护视,道泰以掌抚其背即愈。维扬属邑旱,召道泰往祷,命置一大黑鲤,于釜中炊之,火愈炽,雨倾如澍”。有人疾病来求者,或为书符,或咒水治之,随愈之。“后奉玺书,封通玄五雷法官灵济真人”。

 

《广西通志》载:

 

有王真人不知何许人,景泰间谪戊驯象卫,“有道术,能致雷雨,以手画符箓于人掌中,握之行数步,望其方开手,则雷轰然而起”。祈雨治妖,甚显灵异。又有邓清,字子真,正统(1436-1449)间羽士,居岑溪,“习瑜珈教,得异传,一日雷击物遇秽堕池,清为咒洒水净之,雷遂飞升”。

 

《福建通志》载:

 

晋江人董伯华,服气炼形,谈征应辄验,成化间(1465-1487)常来往漳、泉。“能呼风雨立至。又常画雷符,一张卖钱一文,然必童子乃卖之。藏符于掌,旋傍耳开之,应声而震,人称为雷师。”

 

《闽书》

 

“愈震斋,沙人,秘传符箓,精五雷祈祷术。同时有黄天元者,住持宜福观,亦能此术。”又有魏雷鸣,亦沙人。“精雷霆术,童子有欲为戏,与之一钱,魏就童掌中作书符状,令紧握之,至人傍放手,轰雷一声而散。”

 

《浙江通志》

 

“唐秩,得大梵斗母五雷法,祈雨佑圣观,运旗摩空,云转如轮,倏忽雨如注。”《温州府志》载:贾复真,号静观,元至正间居温城,“同知雷仙伯授以雷法,及天文地理秘旨。郡大旱,祷于岳祠,应时雨至”。

 

 

“顾太真,号虚白。从鹿城陈静心学,又遇麻衣道人,授掌心雷法,能指呼雨阳,叱咤风雨。洪武十九年(1386)夏早,请祷于保胜寺,登坛,雷电交至,大雨三日乃止。”

 

《临江府志》载:

 

新喻延真观道士黄明学,十九岁人观礼黄建极为师,“年四十,遇异人授以先天雷法,自此祈祷,无不应者。明洪武丙寅(1380)春夏不雨,道会江壶天荐于县令,遭书召焉。明学为建坛设醮,雷雨三日”。类此祈雨先后七次皆应,世人名为“七雨道人”。

 

《南昌郡乘》载:

 

徐复高为奉新县崇玄观道士,法术精通,永乐十五年(1417)旱,复高至省城祈祷,“坐七层台上,案振金牌则雷鸣,手摇小旗则电掣,时大雨倾盆,鱼虾盈街,章江水涸三尺”。

 

《乐安县志》载:

 

西隅龙冈人张必贞,永乐乙未(1415)解粮南京,路途夜梦神人授以神书剑符,得雷书于路旁石匣中,遂信道法。至京大旱三月,“各官敦请登坛,须臾雷电交作,大雨滂沱,告足方止。有司上闻,赐号广明真人,并诏赐铜铸雷神四座而归。县多疫珍,施以符水,无不立愈”。

 

《云南通志》载:

 

杨用广,号雷谷,余姚人。“遇异人得五雷法,永乐初以事戌宜良,祈祷辄应。”又:“陈羽士,嘉靖间栖东山玉皇阁,神气俊爽,目光如电,啸命风雷,无延晷刻。郡尝早,舆至城中,甘霖随注”,“徐道广,昆明人,幼从蒋日和学五雷法,遂精其术”。

 

《贵州通志》载:

 

郡人张道人,得祷雨运雷秘术,万历间(1573-1620)旱,巡抚郭子章招致之,道人设坛祷雨,运五雷,书符于童子掌握中,“童子至郡堂开掌,忽霹雳一声,众未至坛,而雨大注”。

 

《乐安县志》载:

 

象峰人元乐静,号静轩,“旨受三佺,复悟熊氏宗源,调坎离,养内丹,祷雨驱疫,治病求晴,无不立应。罗山除白马之精,周坊灭樟树之怪,尤得萨真人玉阳炼法,大显于时。后裔立真人会,祈请仍昭灵感”。

 

从以上例举的众多高道的事迹,可见神筲道法在明代仍有相当的影响,无论是在朝野上下,或是在大江南北,都可以见到神霄派道士活跃的身影,他们仍以祈晴祈雨、驱邪治疾为能事,以擅长役使雷霆而闻名。

 

第三节清代的神霄派——以施道渊为代表

 

在满清入关之后,由于其贵族素无道教信仰,入关前即尊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入关后重在利用理学治世,故对道教不如明代之重视。清朝诸帝无一崇道如明朝诸帝者,朝廷聘用道士斋醮祈祷之事不多见,大清律例并严禁巫师道士跳神驱鬼以惑民心,并制定了针对正一派诸宗的各种宗教活动的措施。这样一来,道教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阶段,各派的影响亦越来越小。但不少道土仍活跃于民间,使中华道教之真脉延续不断。

 

就神霄派而言,一些奉行神霄雷法的道士亦出于朝野,为当世所赞。如康熙年间,有自称神仙王文卿者,行神霄法。康熙帝曾召见,赐以匾额对联等。又有高道施道渊,继承神霄道脉,并开神霄派穹窿山支派,从而使神霄派的历史延续至清,并传入台湾。

 

据闵一得《金盖心灯》记载,施道渊曾是全真龙门派弟子,后皈依天师府,承神霄一脉。《金盖心灯·龙门正宗流传支派图》曰:

 

施亮生,“号铁竹道人。尝受初真戒、中极戒于王昆阳律师,后精于法,改皈正一真人府,派启姑苏穹窿山一派。”

 

《玄妙观志》卷四曰:

 

“施道渊,字亮生,别号铁竹道人。生吴县横塘乡。童真出家为朝真观道士,遇异人张信符授以丹决。年十九,从龙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能驱役百神。时为人除祟魅,疗疾苦,不以取利。初筑室尧峰,晨夕修炼。移住穹窿山,即茅真君故宫,鸩材修葺殿堂斋寮,以次鼎新。顺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真人张洪任请于朝,赐额上真观,并赐道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由是四方征请,凡建名胜一百七十余所,塑像八千七百二十有奇。那中玄妙观殿宇倾圯,太傅金之俊延道渊主观事,修复三清、雷尊诸殿。建弥罗阁,规模宏整,所费巨万,一钱不私。晚游闽越,探真访道,尤多救济。康熙丙辰(1676),裕亲王召主醮京师,乞归。”

 

康熙十七年(1678)七月卒,著有《玉留堂语录》。

 

《苏州府志》所记略异,谓

 

“少投朝真观,年十七礼龙虎山徐堪凝,学五雷法。顺治戊子年(1648),筑室吴山修炼。庚寅年(1650),主持穹窿山,建殿二十余座”,

 

“郡中玄妙观大殿倾圯,时有鲁芳矢募未就,延请道渊,三四年间,三清殿落成,随建雷祖殿及山门。露台后有弥罗阁,基废七十余年矣。道渊复鼎建七间两翼,高峙三层,上彻云际,天皇后土,星斗岳读,壮丽毕备。平生黄箓斋醮及诸方建造,所费不下十余万,分文无私畜。康熙十五年(1676),裕亲王延建大醮,赐匾额三,一日道士,二日东来紫气,三日山水清音,并法衣二袭、令牌、玉印、旗剑等。十七年,玄妙观祈雨九昼夜。毕,沐浴趺坐,说偈曰:

 

迟钝又迟迈,

倏登未际界。

惟我识其宗,

哂伊守否泰。

 

掷笔而逝”。

 

施道渊传弟子胡德果,号云庐,吴郡人,尽得施道渊之术。康熙四十三年(1704),吴中大旱,官府延请胡德果建坛祈雨,果验,自后名望愈著。胡德果传弟子潘元圭,字允章,号梧庵,吴郡人。出家玄妙观,为胡德果高弟,善五雷法。德果逝世后,凡吴中有大醮法事,俱延潘元圭主之,辄有验,名闻京师。雍正(1723-1735)间,应召入都,值正大光明殿,为御前值季法官。遇有祈祷,皆称旨,赏赍甚厚,公卿大夫咸敬礼之。后南归,仍居玄妙观。潘元圭传弟子惠远谟,远谟传弟子张资理,他们的事迹均见《玄妙观志》。

 

惠远谟字虚中,号谵峰,苏州人。幼孤,稍长,出家玄妙观,受业于潘元圭。后博览儒书,尤潜心《道藏》。年三十,授道纪司。雍正九年(1731)修龙虎山上清宫,被调主上清宫玉华院事。十一年(1733),京师光明殿成,被征至光明殿焚修。时娄近垣主光明殿,远谟师事之,受其道法。十三年(1735)二月,潘元圭逝世,远谟闻讣南旋,经纪其丧,继主玄妙观方丈席。是年秋,娄近垣以龙虎山缺提点,奏准以远谟任之。乾隆九年(1744),娄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助。明年充御前值季。遇雨阳愆期,行法辄应。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远谟负责校对考订,出力颇多,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享年七十五。所著有《学吟稿》。

 

惠远谟有弟子张资理,字一枝,号友桐,吴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出家朝真观,拜沈坚苍为师。嗜学不倦,由儒家言通《道德经》五千言之旨,符箓秘典,靡不洞贯,行法历有应验。雍正十二年(1734),被选人都,住光明殿,复从惠远谟受法,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年(1749)回苏,继奉娄近垣命,往龙虎山上清宫领迎华院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请假回苏,次年,郡绅请其主持玄妙观方丈,祈雨祛邪,颇著应验。四十五年(1780),高宗弘历南游,张资理率道众迎驾,奏对称旨,获赐白金五百两。平居惟焚香静坐,暇时喜习汉隶,兼善吟咏。乾隆五十一年(1786)卒,享年七十五。

 

惠远谟除传张资理外,又传施神安。施神安字箴静,元和人。自幼即喜道家言,出家玄妙观,拜惠远谟为师,称入室弟子。继复受五雷正法于朝真观沈坚苍法师。乾隆三十六年(1771),充方丈监院,将师远谟所遣吴邑良田二百余亩,悉以归入常往,永供香火,人咸敬服。乾隆五十一年(1786),主持方丈。嘉庆三年(1798),苏郡旱虐,奉命祈雨,辄有验,年七十五卒。

 

根据以上所述,施道渊所传神霄派穹窿山派系的传承如下表所示:施道渊→胡德果→潘元圭→惠远谟→张资理、施神安。他们活跃于清代前期、中期,其后传承不详。

 

在浙江地区,除施道渊一系外,尚有一些奉行神霄雷法者。如周世德,字云岫,长洲维亭儒家子。幼丧父,出家礼邓寄虚为黄冠子。年二十,从龙虎山夏北衢,学五雷祈祷、祛邪治病诸法,

 

“精通道典,时遇水旱,祈祷无不感应。又常应郡绅李模、申绍芳等之请,讲《道德》、《清静经》于福济、三茅诸观,侍听者动以千计。张真人洪任赐额曰可典弘数,年六十二卒”。

 

李朴,字天木,吴县人,别号紫中道人,

 

“童真入道,拜朝真方丈,笃志金丹大药,胁不贴席者三十年,顿悟玄妙朝真。有白紫清洞元法,自徐洞辉之后,不得其传。朴心与神会,凡符咒罡诀,不必师古,所行辄应。常往来东吴、甫里间,人争筑室居之。康熙九年(1670)秋,委化郡城紫微庵,道俗追慕,尊称冲白先生。所著有《还丹宗旨》、《火候宗源》等编”。

 

孙道元,字善长,别号复阳子。桐川人。七岁出家,父母送吴山火德庙度为道士。二十四岁,访游五岳,尽得道妙。过信州龙虎山,张真人授以五雷大法,并

 

“大道必积功行,藉以福国利民。若独善其身,德不被物,虽得长生,犹殇子也。”

 

道元由是以救济累功为参炼尔性,入大涤山习静,

 

“揣精性命之学,视呼召风雨驱役星将其未也。当事请惠日甘霖,无不奇验,咸以为神祗效命云。年七十有四,克期示化,乃语诸弟子:去后即有风雷,毋惊。已而果然”。

 

此外,在其他地方亦有一些神霄道士。山西修武人郭静中,号还阳子。幼时曾夜梦驱龙行雨。及长,则厌世入道,欲与安期生、黄石公游。

 

“尝过华阴,遇异人刘,授以金丹之术及五雷法。由是往来晋楚燕赵间,善祈雨,遇旱则各省院司及州县之长吏,辄走书数百千里,迎还阳为祷。祷时亦无他异,但结一坛,登坛以掌中雷印拊手一拍,则霹雳随起,大雨如注。或求之者众,则第书一符以付之,持者方境,雨已集矣。”

 

后过寿阳太安镇,卜居五峰山龙泉庵,时傅山避地龙泉,“以师事之。”还阳于书博通,“尤精于《易》,其所交必天下第一流,如赵南星、郭之屏皆其友也。”看来,郭静中当为明末清初的一位高真,其弟子傅山即为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

 

《诸真宗派总簿》说,正一、神霄、清霄、清征、茅山、灵宝、净明等传统符箓道派,至清末皆传续不绝,如神霄派一支萨祖派,系宣统元年(1909)三月二十六日,由陕西汉中府城固县平浪宫邓道有带来北京白云观,有该派传承字40字。

 

又据《福建通志》卷二八记载,台湾府、澎湖、新义等地于清初皆建起了吕祖庙、真武庙等,道教正一派、神霄派、清微派及东南的“闾山三奶派”等,皆传入台湾。

 

在民间,仍有一些民众信奉神霄道法。如浙江镇海人姚复庄,以善画梅名于一时。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病住城北玉清道院,闭关静养,借羽士《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焚香日课之,历时五月,病体竟愈。于是参考各家,旁征博引,为3168字的《玉枢经》作注13万余字,名《玉枢经篇》,前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自序,述其缘起。他称赞曰:

 

“振蒙启贵而反其诚于心,与吾儒尽性立命之旨相表里也。”

 

次在《例言》中介绍其修持之法曰:

 

“日逐持诵科范,斋戒整衣,澄心定心,叩齿演音,将净身、净口、净心、安土地、净天地、金光、祝香、开经、玄蕴、八大咒,端默体会一周,然后人开经赞启请颂诸文。始端坐面东,入经正文。课毕后,宣扬赞辞,回向撤坛。慎弗轻慢,交谈接语。随愿祷祝,自然感应。兹卷,因供学道者默修内炼之助,或一卷,或半卷,或数翻,可以随时理会,由浅入深,但肃身心,无拘仪节。”

 

第五章 道教神系的基本概况

 

以上四章集中探讨了神霄派的由来以及发展史,此后重点将放在对神霄派的神系及其雷法、思想的研究上。

 

在道教极其庞大的神系组织中,严格地讲可以分为神灵和仙真两大类。神灵为道教中人崇拜和信仰的各种超自然的偶像,如天尊、道君、老君、雷祖、玉帝、魔王、天君、星君、天罡、地煞等;仙真则多是因修道累德而达到圣境的仙人真人,其本体原是活生生的凡人,如上古的广成子、宁封子、赤松子,唐宋之八仙等。正是由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灵界神、祖先神及众多仙人真人共同组成了一个体系严密、万神并尊的道教神团。这个以三清四御、三界万灵、历代祖师仙真为内涵的神真体系,许多神灵即是人们崇拜的灵界偶像,亦是其教派的传法祖师。

 

从道经的记载可知,即使是虚无玄妙、大道化身的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等三清至尊,他们也时常以具体的形象或世间的圣真显现降世,以亲近人们,教化人们,救度人们。而太上老君的原型一老子,本来就是先秦时期的大哲人,道家学说的开创者。正如宋代贾善翔所说:

 

“且老氏本亦人灵,盖得道之大者也。所以能通神达见,而为道主,故万灵所奉,三界所归。”

 

也就是说,世间的凡人只要崇信大道,坚志修持,也有可能脱胎换骨,变化成为仙人、真人、神人,甚至成为天尊,如老君、八仙、天师一样。这种人神合一、仙凡互化的现象颇为奇特,反映了道教神学中包含着人本主义的理念,并促进了道教神系的完善及道教本身的发展。

 

当然,道教神系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绝非在一个较短的时间之内一蹴而成。从早期道教的老君崇拜与三官信仰,到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乃至北宋张商英的《三才定位图》及《上清灵宝大法》中的庞大神团组织,其时间跨越千年,其层次结构多次调整,并随着众多道派的兴盛衰微而分化出不同结构的分支神系,从而使道教的神系呈现出一派丰富多彩的画面。这里,首先介绍道教神系的基本情况,再讲述神霄派神系的结构与特色。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道教神系的渊源甚古。首先,它继承了中国原始先民中普遍流行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其次它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奉行的敬天祭祖的礼教传统的延续与发展。而在它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又吸收了先秦、战国时期的仙道真人、民间巫神及中国众多民族崇拜的诸神,乃至中国历代的伟人、圣贤、英雄、烈士和佛教的诸佛菩萨、金刚护法。这种广泛吸收百家信仰的作法,对于创建道神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否则道教一下子造出了许多新神既是难以办到的,也是无法让人崇拜的。中国自古遗留下来的各种崇拜虽然庞杂众多,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贯穿着一条对至高无上的天神信仰的主线。而遍布中华大地的众多不同民族的信仰及民间信仰更是根深蒂固,任何宗教在其发展、传播的过程中,都无法漠视忽略它们的存在与影响。至于将佛教的一些菩萨金刚和儒家的许多圣人先哲,如观音、文殊、普贤、龙树、摩利支天及周文王、姜太公、孔子等,吸纳融入道教的神系之中,亦是道教扩大其影响的有力方法。

 

如十二位金仙则为道、佛合一的典型,他们之中既有上古传说中的仙人,亦有逍遥洞天福地之中的道教真人,还有来自佛教华严宗的三大士,即文殊、普贤、观音,曾可谓是仙佛合宗,均奉元始天尊为其教主。据《封神演义》卷四五《燃灯议破十绝阵》记载,他们为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弟子,曾奉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之令,帮助姜子牙大破闻太师之“十绝阵”:

 

“话说燃灯掌握元戎,领众仙下篷,步行排班,缓缓而行。只见赤精子对广成子,太乙真人对灵宝大法师,道德真君对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对普贤真人,慈航真人对黄龙真人,玉鼎真人对道行天尊,十二代上仙,齐齐整整摆在当中,梅花鹿上坐燃灯道人,赤精子击金钟,广成子击玉磬。”

 

据《庄子·在宥》记载,广成子为古之仙人,居崆峒山修道,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时黄帝曾入山拜其为师,得长生久视之“至道”。《太上老君开天经》则谓广成子为太上老君之化身:

 

“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息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尊卑以别,贵贱有殊。”

 

在《封神演义》中,广成子居住在九仙山桃源洞。他身披八卦仙衣,有番天宝印、落魂钟、雌雄剑等法器,乃殷郊之师。

 

赤精子,亦上古仙人。《犹龙传》卷二谓他乃太上老君之化身:

 

“为帝师者,在伏羲时号郁华子,神农时号大成子,祝融时号广寿子,黄帝时号广成子,颛帝时号赤精子……皆以经术授帝,俾行化于世”,

 

“赤精子居衡山,授帝《微言经》,教以忠顺之道”。

 

依据《封神演义》记载,赤精子居住在太华山云霄洞。他身披八卦黄寿仙衣,手持阴阳镜,有水火锋,乃殷洪之师。

 

太乙真人亦称太一真人,本秦汉时期方仙道与黄老道的最高天神。《庄子·天下篇》曰:

 

“至大无外,谓之太一”,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史记·封禅书》曰: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史记·天官书》曰: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之。”

 

张氏正义引《星经》注:

 

“太一,一星,次天一南,亦天帝之神,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

 

汉代谶纬家又谓其为“北极”星,如《春秋文耀钩》

 

“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下一明者为太一之先,含元气以布斗。”

 

道教亦奉太一为先天之真灵。《真灵位业图》的第一神阶元始天尊之右位中,列有“玉天太一君”、“太一玉君”的神位。《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说:

 

“太一之精,起于太清,魂魄受化,形影为灵,摄御百神,拘制三阳,帝君玄烟,合真会昌,内安精神,外镶灾殃,却除死籍,延命永长,衣服老少,变易无常,治在六合,周旋绛宫,下达洞门,上到玄乡,混合三五,游息天京,呼引日月,运化雌雄,摄召符籍。”

 

依《封神演义》记载,太一真人居住在乾元山金光洞,为哪叱之师,有“九龙神火罩”。

 

清虚道德真君为道教之神。依《封神演义》记载,

 

他居住在青峰山紫阳洞,乃黄天化之师。他脚踏莲舟,手执莫邪宝剑,有混元幡、“五火七禽扇”,“此扇有空中火、石中火、木中火、三昧火、人间火,五火合成此宝。扇有凤凰翅,有青鸾翅,有大鹏翅,有孔雀翅,有白鹤翅,有鸿鹄翅,有枭乌翅。七禽翎上有符印,有秘诀”。

 

灵宝大法师、道行天尊、黄龙真人、玉鼎真人皆为道教之神。依据《封神演义》记载,他们分别居住在崆峒山元阳洞、金庭山玉屋洞、二仙山麻姑洞、玉泉山金霞洞。

 

惧留孙本佛教过去七佛之一,乃释迦牟尼佛的六位祖师中的第四位,又译作“拘留孙”、“鸠楼孙”等。《长阿含经》卷一载,惧留孙佛于“此贤劫”时出世,他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众多弟子参加。《封神演义》则谓其居住在夹龙山飞云洞,先为金仙,“后入释成佛”。

 

而文殊本为佛教之菩萨,全称“文殊师利”,乃梵文的音译。又译作“曼殊室利”。因“文殊”为“妙”意,“师利”为“首”、“德”、“吉”等意,故亦译为“妙德”、“妙首”、“妙祥”。文殊在佛教寺庙大殿里,通常作为释迦佛的左胁持,专司“智能”,表“大智”,与司“理”的右胁持普贤(表“大行”)并列在佛的两旁。文殊坐骑为一青狮,表示智能威猛,手持宝剑,表示智能锐利。佛教常以獅子比喻佛法威猛,能摧伏一切邪魔。释迦牟尼被佛教说成“人中狮子”,还称佛家说法声音震动世界,叫“狮子吼”。《传灯录》载:

 

“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所以,文殊所骑狮子,并非仅为一动物,含有佛法威猛的寓意。密宗的文殊造形,顶结五髻,以表大日如来(释迦佛的法身)之五智,又表童子天真之意。所以有些经书称他“文殊师利童子”,并把五台山的五座主峰峰顶附会为文殊五髻的象征,五台山亦被公认为文殊道场。道教将文殊吸收入道教神系之中,并经《封神演义》的演化,文殊由菩萨变成了天尊,他居住在五龙山云霄洞,乃金叱之师。骑青毛狮子,足踏莲花,有遁龙桩,

 

“此桩按三才,桩上下有三圈”。

 

有捆妖绳、盘古幡。其法身

 

“面如蓝靛,赤发红髯,浑身上五彩呈祥,遍体内金光拥护。降魔滚滚红焰飞来,金莲边腾腾霞光乱舞”。

 

普贤亦为佛教之菩萨,《大日经疏》

 

“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第二菩萨经迹》说:

 

“普贤菩萨,证穷法界,久成正觉,为辅助释迦。脱度众生,隐本垂迹,现菩萨相。其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今且约‘普贤’二字,以示其概。”

 

如是说,普贤要将佛门推祟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可谓功德无量&这位大菩萨从名字到功能,都体现其行愿的悲切。普贤的身世,或说是诸佛之子。《华严经》说:

 

“一切如来有长子,被名号曰普贤。”

 

或说是妙庄王的二女儿。《小乘经》说:

 

“妙庄王三女,长文殊,次普贤,次观音,一子即地藏。”

 

普贤坐骑为六牙白象,佛教谓其白象原为菩萨所化,以表威灵。《普曜经》说:

 

“菩萨便从兜率天上垂降威灵,化作白象,口有六牙。”

 

普贤所乘六牙白象,是表其大慈力也。《普贤观经》曰:

 

“六牙表六度(一布施,二持成,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能)四足表四如意。”

 

《止观》卷二谓:

 

“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无染,称之为白。”

 

道教将普贤吸收入道教神系之中,并经《封神演义》的演化,普贤由菩萨变成了真人,他居住在九宫山白鹤洞,乃木叱之师。他骑白象,有长虹索、吴钩剑。其法身

 

“面如紫枣,巨口獠牙,时间红云笼项上,一会家瑞彩罩金身。璎珞垂珠挂遍体,莲花托足起祥云。三首六臂持利器,手内降魔杵一根”。

 

观音亦佛教之菩萨。佛经中说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女子。王名威德,于园中三昧,左右二莲花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观世音,右名宝尚,即得大势。观音为普住功德山王如来,得大势为普住功德宝王如来。观音发愿,要救尽苦难众生,然后成佛。“观世音”是佛给取的名号。到了唐代,避李世民之讳,便称观音。佛经中或佛教活动中,多一般称“观世音”,以示正规。“观世音”又称“观自在”,或“观自在菩萨”。《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二十五云: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苦恼,闻是观世音萨菩,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道教将观音吸收入道教神系之中,并经《封神演义》的演化,观音由菩萨变成了道人,他居住在普陀山落伽洞。骑金毛吼,有清净琉璃瓶,其法身

 

“面如傅粉,三首六臂,二目中火光焰里见金龙,两耳内朵朵金莲生端彩。足踏金鳌,霭霭祥云千万道,手中托杆,巍巍紫气彻青霞,三宝如意擎在手,长毫光灿灿;杨柳在肘后,有端气腾腾。正是:普陀妙法庄严,方显慈航道行”。

 

现许多道观中都专门设有慈航殿,供奉这位受到中国民众普遍信仰的观音大士。

 

第一节 道教神系的神学理论

 

关于道教的神学思想,是一个少有人探讨的问题。其实,道教神系亦自有其内在的有机结构及体系。在道教看来,道家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后本原,是处于永恒运动中的宇宙,它的本质属性是生成天地,养育万物人类,即使是那些出入三界、逍遥自在的万灵群神,仍然是大道运化的杰作。从《老子》中“长生久视”的思想,到《庄子》中“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生活态度,都显示着大道的万能与神奇。故效法“道”,便能获得“道”的超然性和永恒性,克服生与死的对立造成的生命悲剧感,达到一种超然物外、与道契合的境界,也就是道教所推崇的仙真。

 

正如《淮南鸿烈·原道训上》所说: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拆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之以翔,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与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

 

唐玄宗亦指出:

 

“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

 

因此,无论是道教新造的神灵,还是源自古代宗教民间信仰,佛教、儒家之诸神,都必须统一在对“道”的崇拜之上。道教的神学神系及其教理教义,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对大道信仰的肯定与继承的完善体现。

 

那么,同为大道衍化的结果,为什么又有神灵、凡人及万物的差别呢?换而言之,天地万物、人神之间区别的内在根据又是什么呢?

 

依据道经所言,作为宇宙本体的大道在其开创宇宙、衍化万物的过程中,因其内在体的不同而出现了神灵与人物的分别。《太始经》描述说:

 

两仪未分之时,宇宙“溟滓濛鸿,如鸡子状,名混沌玄黄。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湛湛空虚,于幽原之中,而生一焉。”

 

《灵宝经》曰:

 

“一系分为玄、元、始三炁,而理三宝,三宝皆三炁之尊神。”

 

此三宝尊神即道教的最高神灵——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他们是由玄、元、始三炁化生而成的,是由道向气演化的第一阶段即元初之际的产物。对此,《太真科》有一段相当形象的描述:

 

“混之前,道气未显,于恍莽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无象可察也。后经一劫,乃有无名天尊,谓有质可睹不可名也。又经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谓有名有质,为万物之初始也。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

 

正是这位宇宙之大神,开辟天地,分化万神,养育人物,并构建了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的三界一体的世界。

 

在这个包纳百鬼、万民、众神的三界中,高踞三十六天境的是三清圣祖、诸方天帝,遍布大地的是亿万人民、百虫品物。还是一个鬼魔居住的冥间——北阴丰都,那就是以丰都大帝为主尊的万鬼之城。人和万物生居天境与冥府之间,他既可能进天境,亦有可能堕地狱,关键在于人们的所作所为。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说,三清圣祖以玄、元、始三合生九炁,

 

“九炁列正,日月星宿,阴阳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天地万化,自非三元所育,九炁所导,莫能生也。三炁为天地之尊,九炁为万物之根,故三合成德,天地之极也。人之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育养,九炁结形,故九月神布炁满能声,声尚神具……所以能爱其形保其神,贵其炁固其根,终不死坏,而得神仙,骨肉同飞,上登三清,是与三炁合德,九炁齐并也”。

 

这就明白指出,人与神灵本为同一大道所生,三炁成神,九生人,人的生命是非常珍贵的,故当皈依大道,保神贵炁,以达三炁合德的圣境,而得上登三清之仙品。这就是人、神相通的内在根据,是人们得以超越生死、超越仙凡界限的思想基础。

 

道教神学中的这种人、神同源,皆出于道的思想,显然本之于先秦道家之学。《老子》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也就是说,道不仅为万物之始,又为上帝(象帝)之祖先。既然如此,三界相连、人神交通的内在根据不仅是可能的,并且是先天决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道教的这种神学观点,却是建立在人间实实在在的人伦理念之上。与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宗教不同,道教十分重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种族与血缘关系的重要,认为血缘是延续生命、体显大道的核心,家族是维系道脉、永保正统的基础。故

 

“千生父母,有夙世之良因;万劫子孙,亦三缘之和会,共业所感,聚为一家。”

 

所谓“三缘”,是指父亲、母亲、子女三大因缘,三者合和,方成一家。

 

“然后九炁齐并,二仪同化,帝君品命,圣母履纲,道与之貌,而天与形,阳为之魂,而阴为之魄,四肢五体各整具于形神,六甲三元悉扶承于胎命,又千和而万合,至十月以九周,惟九天司马不下命章,则万品生根莫彰于神奥,大矣哉。惊天骇地,贵亦难胜,陶魄俦魂,神灵微妙。”

 

由此可见,人间的亲情与连绵的血缘,乃是阴阳造化、万神呈灵的基础。

 

道教神学中的这种独特观念,往往使欧美的学者们茫然无着,因为它与西方国家中普遍信仰的基督宗教的惟一神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其实,道教神学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情及文化息息相关,其神真体系也包藏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诸多秘密,透过道教神系庞大复杂的组织结构,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固有的本土信仰根深蒂固,亘古长存;出人道教神学玄虚奇异的殿堂,却恍然大悟其学说仍根基于老庄的大道。

 

第二节 道教神系的演变过程

 

大道被演化为人们崇拜的尊神,始于道教创立之初。张陵于东汉时开创正一天师道,自称“太清玄元”,得太上老君之真传。《神仙传》说:

 

“张道陵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

 

这位来自天境的“柱下史”,就是先秦思想家老子,史载老子尝为周柱下史。《老子想尔注》

 

“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三天内解经》也说:

 

“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从玄妙玉女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

 

这样一来,本为哲人的老子便被道教神化成为道教的教主。

 

此外,早期正一道还吸收了巴蜀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少数民族的三官崇拜。《三天内解经》记载东汉永寿三年(157)张道陵在蜀郡,

 

“与汉帝朝臣,以白马血为盟,丹书铁券为信,与天、地、水三官、太岁将军,共约永用三天正法”。

 

此外,经中还载有道德丈人、太上丈人、天帝君、九老仙都君、九气丈人、新出老君、五帝、西王母、上元夫人、千二百官君等天师道的众多神明。

 

在另一种早期天师道《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亦列有名目繁多的天地各方神君,如九水丈人、天昌君、天纲君、安气君、赤沙君、天玄君、青龙君、官席君、九地君、四明君、毕女君、破市大将军、破狱大将军、解患大将军、太阴君、玉女君、诛殃君、五谷君、万福君、行厨君、金仓君、注变君、北海君、太平君、百舌君,明星玉女、天皇君、朱雀君等,他们均各有主司,或主收邪治鬼、治病祛痛,或主祈雨求晴、利市安宅,其范围几乎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早期道教的神系,其组成的成分已相当复杂,但尚缺乏系统性与条理性。

 

随着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一些新兴的道派如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又出现一大批道教新神,如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元王、太乙元君、北帝、天真大神、妙行真人、三十二天帝、五斗星君、五天魔王、长生大君、无英公子、白元尊神、太一司命等。但各派所奉神真不同,其来源亦异,故多不相关,略无统序。如灵宝派所奉第一尊神元始天尊,即援引上古的神话一盘古开天辟地,加以改造而塑的新神。题名葛洪的《枕中书》说:

 

“昔二仪未分,溟滓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这里已把盘古演变成了道教尊神元始天王。

 

至于道教神系中的三十二天帝,似则有取于佛教。中国古代是讲九天的,而道教授引佛教的“三界说”,谓“四梵三界三十二天”,所供奉的三十二天帝,这些皆明显模仿于佛教。

 

上清派亦创造了许多新神,并着手于对道教神系的全面整理,从而产生了被誉为道教曼罗的《真灵位业图》。从卷首陶弘景的自序中可知,该书的目的是理顺仙圣品阶,正确地显现位业,

 

“祈祝跪请,宜委位序之尊卑。对真接异,必究所遇之轻重。是以三君共辞先致,学未体之尤;下班居上智,有不达之蔽。虽同号真人,真品乃有数;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级千亿。若不精委条领,略识宗源者,犹如野夫出朝廷见朱衣必令史,句骊入中国呼一切为参军。岂解士庶之贵贱,辩爵号异同呼!”

 

在这部南朝上清派的神谱中,第一次将众多的真灵分为七个神团,由天界、人间、鬼域三大体系组成,包括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丰都七大阶层,各有主神,左右仙真,分司专职,治理着整个宇宙。如

 

“丰都北阴大帝,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丰山,三千年而一替”,

 

“辛玄子,自云禁元中郎,将吴越鬼神之司”。

 

在北阴大帝的左、右两旁各有五十余位鬼神,如秦始皇、魏武帝、周文王、公孙度、马融陶侃、王逸少、邓牧等,大都是三国魏晋时武将文人。尤其要指出的是,除第一阶所列67位真灵纯属天神之外,其余六阶的七百余位神真中,绝大多数皆为道教中人或历史人物。这个特征及现象,值得注意,因为它涉及到道教的教理,也是研究道教神学及神系必须思考的问题。

 

北周道书《无上秘要》卷八三、八四中所收内容与《真灵位业图》差别颇大,既没有排列阶位,也未列神域灵界之神灵,尤其不同的是位置的大颠倒,即《真灵位业图》中最后一名“邓攸”,在《无上秘要》中却出现在卷首开头。这是因为后者是从“得道成仙”的视角,从下至上依其修炼之程度,分为八个层次,即“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乃至“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这两者从形式看似有区别,一个从上至下,一个从下至上,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内涵都是为了统一道教的神系,以便为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崇拜神团。

 

当然,《无上秘要》一书中述及的道教神灵,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神迹的介绍方面,其内容都远远地超过了《真灵位业图》,如《灵官升降品》、《众圣本道品》、《身神品》等所载众真万灵,多为《真灵位业图》中所无。总之,这是第二次编织道教的神真体系,在道教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道教由早期派别林立、各自为政的散杂状况,开始朝向诸宗归一、信仰趋同的成熟阶段发展。

 

时至唐代,经过南北朝道教各派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确定了道教最高尊神三清至圣的地位,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神系亦步了新的格局。他们或以师徒的关系出现,或以大道的显化降迹,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这是道教神系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因为诸真万神遍布的宇宙之中,终于有了统领群仙众真的至高大神。道教内的诸宗诸派,无论其派内的神灵来自何处,其构成与面貌如何复杂,但都必须服从三清尊神,敬奉三清尊神。从此,道教的信仰集中于对三清尊神的崇拜,这对于道教的发展与壮大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两宋时期是道教神系得以完善、定型之际,其后变化不大,并流传至今。从《上清灵宝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门定制》、《道法会元》、《法海遗珠》等道书中,不仅收集,整理了近千年来道教神真谱系,并受佛教密宗的影响,造就了一大批新的神真,从而丰富了道教的神系。两宋以来的神仙谱系,可以概括为“九品三乘”。最高层是三清、六御(或四御)以及诸天帝,如九天上帝、五灵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等;第二层是日月星辰,如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等;第三层是三官大帝、三元真君、四圣元帅等;第四层是历代传经授法祖师,如玄中大法师、灵宝三师、三天大法师等;第五层是自然之神,如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第六层是山川之神,如五岳大帝、十洲仙官、诸海龙王、百湖水神等;第七层是罗丰鬼神,如丰都大帝、扶桑大帝、溟冷大神、地狱主者等;第八层是各种执法功曹、直符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使等;第九层是城隍土地、六丁六甲、太岁司命等。这是一个相当庞大但又俨然有序的道教神系,其数量多得难以计算,所谓“三境高尊,万天上帝”,十方上圣,历代师真,

 

“因经科而立教化,垂有作出法箓以度人。九品三乘,递相通贯;六书八体,互以发明。传于天中,为万圣指归之路;降乎人间,开群生修进之门”。

 

以上所述为道教神真体系的基本状况。那么,在认同三清至尊的根本信仰下,神霄派的神系又是什么面貌呢?与其他道教派别的神系相比较,又有什么特征呢?通过下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情况。

 

摘录自《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 作者:李远国

 


集三家道法于一身的萨守坚 ▎兼传雷法的南宗三祖陈楠 ▎融丹道雷法为一身的白玉蟾 ▎…《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第三章


宋徽宗与神霄派 ▎林灵素与神霄派 ▎王文卿与神霄派 ▎张继先与神霄派《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第二章 神霄派形成期

叶法善与洞渊道法 ▎邓紫阳与北帝大法 ▎胡惠超与净明道法 ▎汪真君与神霄雷法《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第一章

张伯端的性命思想研究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合集(二)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我如何遇见我的师父 全集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嘉噶·辛格·马哈拉吉诞辰138周年 附故事二则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专业打破修行的天花板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灵性的芬芳》全集  (圣.嘉噶.辛格 作品)


静坐问答(圣.给乐葩.辛格 作品)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义 印启弟子 印启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28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梵天 超梵天(Parbrahm)教导汇集(境域 灵境 宇宙)(2022年11月5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宇宙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X知 化身 神明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五个圣名 圣名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20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LH  教导汇集 3 (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Y识 至上Y识 Y念 念T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上S S父 明S S人 古L 教导汇集 (2022年12月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物质 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 世界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10日整理) 


┅┅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重发:《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禅定述要》上篇(精要集)


白话《法华经》全集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禅的源头:达摩大师<血脉论>讲记》全集


《尊者阿迦曼传》全集


《深度禅修》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什么是中观?(全集)▎什么是唯识?(全集)


白话《楞严经》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神圣旅程:揭开生命与死亡的奥秘》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访禅——走进隐士的世界》全集


《隐士:透视孤独》精选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全集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全集


《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不说,就Z来BJ了》全集


《神秘的生命灵光》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灵心小史》全集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玛尔巴传》全集


《从演揲儿法中拯救历史——元代宫廷藏传密教史研究》第四章 清《宫廷瑜伽》、西夏“道果机轮”及元代“演揲儿法”考证 全集


《一梦漫言》白话版 卷上


《一梦漫言》白话版 卷下


1人情之饮 ▎2茶道诸流 ▎3道禅相嬗 ▎4茶室清幽《茶之书》(上)


5品鉴艺术 ▎6侍弄芳华 ▎7不朽茶人《茶之书》(下)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道教史话》全集


《历史上的炼丹术》(国内篇)全集


《道教服食技术研究》全集


《周氏冥通記》白话版(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