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你”相遇:愿每一位教师行吟在大地之上,用全部的存在与辽阔的世界不期而遇 | 教师节快乐!

優教育 優教育
2024-08-26

人筑居于“它”之世界,人也栖身于“你”之世界。

“我—你”相遇,

从“你”到“我”,从“我”到“我们”,

世界是“我与你”一致的生命共同体。

天下教师总是同负一轭,相坐如邻,

寻找审美、智识和情感的生命共同体,

彼此调剂滋养,踏上内心充盈的意义之路。

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生命或必会存在生命,

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

在关系与连接中,“我与你”敞亮自身,共生并茂。

那是事件的惊讶,是世界的可能性。

教育,也是一种相遇。

所有的生活都是真实的会遇

All real living is meeting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有时候认识一个人,比听几场讲座,甚至听无数场讲座都更重要。你认识一个人,很可能就可以从他身上获得非常丰富的力量。比如说他的理解力、他的表达力、他的写作能力、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命趣味。

尤其是他的一些价值观,对当代很多复杂问题的看法,包括他的人生态度,你会从他身上获得很多启迪,这样的启迪很重要。

生命的连接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这种领悟不是一种突然灵感在线,觉得有必要,而是你回顾自己人生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坐标式的人物出现,在不同的阶段,有的是向导,有的是陪伴者,有的是非常重要的启迪者,还有一些是你一生中的关键人,比如,我的导师黄克剑老师,钱理群老师等。

其实每一个人,他对你的人生都有一种引渡的价值,他引渡你走向一个更开阔的世界。同时,还有一个体会,我觉得年纪大了,交新朋友就很困难,我现在更希望多交一些年轻的朋友,跟他们交往其实也不困难,我更多抱着向年轻朋友学习的心态去跟他们交往。

我自己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结交一些年长的朋友,从他们那里获得人生的智慧与启迪。现在,我就特别喜欢交一些年轻朋友,他们整个生命的样子让你看到希望。

然后他们的表达、他们的生活情趣、他们对一些复杂事物质朴的理解,也会启发到我。所以,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妨交一些年长的朋友,就是向智者学习,像我这样已经年长的,就要多跟年轻人交往,从年轻人那里获得青春的力量,这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你不可能“无限输出”,你需要更多的学习,才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更具体地解决属于某个徒弟的问题。你在学习,你在帮助别人,其实,你就是关注到自己了。

我的童年时代大部分是在乡下度过的,至今仍然记得在夏夜的嘤嘤虫鸣和习习凉风中听奶奶讲神灵鬼怪故事的情景。

但真正启迪、引领我走上田园教育之路的,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

李老师曾在她的散文《油菜花又黄了》中,深情回忆了儿时与村童嬉戏于田野花丛的迷人情景:“春的田野是属于油菜花的,也是属于穷孩子的。这儿是我们的自由天地。”“这些年来,每当油菜花黄了的时候,我便带着孩子们奔向田野,投入春的怀抱……在这广阔的世界里,他们像春燕、像百灵、像快活的天使……”

正是来自李吉林老师的“田野的召唤”,1999年,我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做乡村教育试验。起初,李老师不舍我吃这份辛苦,但不久还是同意了,接下来又得到南通师范、市政府以及时任东洲小学校长的得意弟子许新海的大力支持,最终如愿以偿,选择了地处上海崇明岛、交通很不方便(要根据潮水涨落时间摆渡往返)、经济相对薄弱的南通海永乡,创建了南通师范学校海永乡实验小学,开始了含辛茹苦又充满诗意的教育寻根之旅,不仅有价值取向上的“田园教育”探索,更有方法论意义上的“田野研究”。

几十年来,我先后追随李吉林、朱小蔓、朱永新等大家,不一定完全接受他们每一个细部的见解和主张,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收获最大的是为他们身上弥足珍贵的精神人格所折服和感化。特别是李吉林老师始终围绕“情境”二字,历经语文情境教学、各科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及至情境学习,40年不改初衷,不遗余力,终于创构出独具中国特色又有普适价值的教育学派,其中大多主张、观念、原理等,发前人之未发,堪与国际最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学派平等对话。试想,几十年如一日,需要一种怎样伟大而顽强的坚守?它与当年吕型伟老先生抨击的教育界“三浮现象(浮躁、浮夸、浮华)”,如今仍在走马灯似的种种教育教学模式相比,何止霄壤?!


起立,坐下,读书——但是,课上着上着,思维之球开始传递,心灵之泉开始流淌,师生的思想飞翔起来,情感燃烧起来,课堂里弥漫着清亮的光芒,有一种升华、超越的气氛。于是,课堂变得无限大,时间变得无限长,课堂获得巨大的能量和容量,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青春记忆。课堂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物质化的又是被构建生成的,它起于常规基础的学习内容而终于情感思想心灵的高处和远处。课堂又是独特的,属于经验和叙事。走进课堂,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现场的情境感。情境感是迷人的,让人跃入当下,沉醉于眼前。情境有巨大的推力,前面的情境丰富当下的情境,推动后面的情境,指向未来和远方,如潮水阵阵涌向江岸,心潮逐浪高。我和学生互为对方的镜像,推动着情境又被情境推动,越到后面越丰富、越立体,获得心灵的解放和心智的发展。

每节课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表情。它永远是具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有独特的魂魄,又有丰满的血肉,大处分明,小处细腻,灵肉合一,让人销魂。课堂本质上是经验的、个性化的,有自己的规则、节奏和主题,不是多读几本书、多了解一些理论就能走进课堂的。带着过多的强势理论,你无法走进教学现场和教学情境。许多课堂里,没有教师与学生的故事,只有教科书的故事,只有试卷的故事,只有黑板与答案的故事。教师在现场却又逃离了现场,学生在现场却又缺席。要让课堂成为师生说故事的地方,教师要把各种教学理论放在门外,保持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丰富性,张开自己的感官和心胸,运用自己的经验、敏感和技能,把生命投入到课堂中去。

印度哲学大师克里希那穆提说,生命不仅仅是一份职业,它是一个伟大的谜。我觉得这话没有说完,后面还应该接着说:“谜不是赤裸裸的,它藏在隐喻、映衬、重复之中,藏在相遇、融合、宿命之中,藏在追求、坎坷、坚守之中……一句话,藏在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之中。”我们叙述着师生的故事,也被师生的故事叙述,获得生命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任何真诚的阅读对于生命都是极为深刻与重要的,它像一粒粒神奇的种子深埋在灵魂之下,当某一天生命的土壤被生活之犁重新犁开,某一粒种子重新暴露于空气之中,它就会迅速地萌芽,长成生命中新的乔木。

任何一次真诚而深刻的阅读,都是在生命中埋下一种新的叙事可能,一种当时不可能被彻悟的生命线索。一个在童年和少年时真诚地吸纳过道家、儒家、禅宗、基督教的人,在他以后的生命中,会因为机缘的流转,在按道家方式叙写漫长的一段生命之后,拥有另一种全新书写的密码。

不经意间,我在二十二岁之前的最珍贵的那段生命里,已经真诚地锲入了唐诗宋词、存在主义哲学、儒家经典、道家经典、禅宗思想、生命科学、种植知识与生物知识、绘画与音乐、神话故事......也许,这些词语就暗示着我生命走向的全部可能。从“做学问”的角度讲,这些阅读中没有任何一门称得上是系统与深刻的;准确地说,这里没有任何词语应该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理解。但是,它们都是我生命在某一时刻的自主选择,这些阅读没有任何外在强迫,仅仅是一个年轻生命对于自己所在的种群(人类)某种文明积淀物发乎内心的敬畏、聆听、汲取,有时,这种阅读还伴随着一些必要的操练,如音乐、绘画、种植,甚至诗歌的吟诵。

没有体认一个传统,没有通过某个权威,没有传承自一个强大的文化,我们单薄伶仃的生命必然不能走得多远,一种肤浅的自由将把我们带到历史的某个浅滩,甚至连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也没有可能,更不必说实现每个生命本可以达到的潜能——在任何一个历史境遇中,生命总可以在继承了传统与权威之后,在特定的场景中重新创造出自己。宿命与自由,同是生命的本质。

不能忽略的是,教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复杂性是类似的。育人者一定要有春风化雨般温暖的心灵,要有投身于“人”的理解和关怀的热忱。作为从教者、作为父母,我们要反躬自问——我们自我的成长如何?有没有不断的化育激发?

学生时代培养的志趣和品格,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和生命成就。那么一个老师,一个教育者,应该用人类文明最顶尖的部分来滋养孩子的心灵。

顶尖的文明物质化为两类,一类是书籍,一类是文物古迹。通过阅读和观览行走体验,才不至于让孩子变成文化的侏儒。所以,文学的阅读如果包含中西文明,这不是能更好地让学生去探究思考文明的本质吗?不是能在中西对照中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特色吗?如果能将阅读和行走巧妙结合,那就更是在体验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去深思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吗。

很多人都问我,做了30年人文行读公益教育,肯定很艰难,肯定非常苦吧?如果只是很苦,我也不可能做那么长时间,这其中其实充满了生命的大愉悦——蕴藉包容和慈悲的心怀。有了这样的的心怀,自然能包容意志与思想的多样性。因为成长是终生的,埋下的种子不一定都会发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这种包容,就会不断地发现,你在为学生、也是在为自己的理想做些什么。既成全了他人,其实也成全了自己。

学校大门门庭两侧的两株三角梅竞相开放,红红火火,传达室屋顶的爬山虎嫩叶满藤,绿意盎然,这是我们学校的五月特有的浓郁生机。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回归校园,我说是“鲜花盛开的孤岛迎来它的主人”。学校的一切不能辜负孩子们在此的每一时刻,就像我们在校门口种下的三角梅、爬山虎一样,它们不会辜负我们,只要播下种子,就会呈现出四季应有的生命气息。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古老的关系,这种关系里有新奇、有悲伤、有恐惧。一说到大地上的事情,我们本该想到自然中的草木、鸟鸣、野兽的行迹,但现在谈论得更多的是城市的变化,如高速公路、动车、高架桥建设等。世界的面貌在日新月异,我们却没有了惊喜,大地被弃之一边。很多人说苇岸是一个在大地上寻找的人,寻找花朵或者寻找秘密。他很敏感地捕捉到存在或者进入他生命中的一切和他内心的碰撞,最后通过文字流露出来。所以也有人说苇岸每时每刻都处在自然的核心,他是跟太阳一起工作的人,是跟风、跟雨、跟雪一起玩耍的人,在用神秘语言与自然交谈。

面对大自然,人类的心灵是息息相通的,没有界限,是心灵跟心灵之间呼吸、节奏和情绪的抵达。大地上发生的事情比人的生命更为辽阔,教育人应该带领孩子们亲近大地,不断探寻生命如何存在、共存、发展。我希望孩子们把头抬起来,去看看云朵、天空,更希望他们用心灵感受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尊重、敬畏、拥抱天性,也希望每个人都从关心自然的四季到心灵的四季,懂得“所有结着籽粒的植物,都把充实的头垂向大地,它们的表情静穆、安详,和人类做成大事情时一样”。

我是一只起飞很迟的鸟,不敢说“傍晚起飞的猫头鹰”,也不愿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是走了这么久,才知现在才是开始。我领悟:年龄不是问题,人生坐标上的那个起点,其实并不确定,也并非固定的某一个,而是一个个起点串联起的一条发展的曲线。因而,人生是一首回旋曲,人总是要回到童年这一人生根据地去。童年的憧憬和想象有种潜在的力量,在回旋中建构自己的历史,建构自己的坐标,总得为自己鸣唱一曲。

人生的坐标,实则是发展的格局,坐标要大,即格局要大。大格局不外在于他人,而内在于人的心灵。大胸怀下的大格局,是由时间与空间架构而成的坐标。用博尔诺夫的观点来看,空间常常有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和点。垂直方向引导我们向上,向天空,向光明;水平方向引导我们向前;点则引导我们建立立足点。无论向上、向前,还是选择一个立足点,都需要努力和付出。而时间则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其引导人应当有明天性。明天性,即未来性,亦即向上性和向前性。因而,实践与空间构筑了人生的坐标,这样的坐标便是大坐标。

更宽广的视野,更丰富的心视角,必然让坐标向教育、向生活、向世界打开。打开的坐标才可能是更大的坐标。我对专业的理解,不囿于学科,也不囿于课程,而要在人的问题上,在文化的问题上,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大问题上有些深度的阐释和建构,把教育的关注点和研究点标在坐标上。打开坐标,研究才会有新视野和新格局。打开,固然可以深入,但真心的深入应是这样一句话:“根索水而入土,叶追日而上天。”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向上飞扬,向下沉潜。要向上,还要向下,首先是“立起身来”。

我一直以为,我的毕生使命就是写书。过去的20年里,我几乎把全部时间精力和生命都放在了这件事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给一批7~14岁的孩子上了一天的课,却让我看见了以往未看见的希望,呼吸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在我的面前,是一群从来没上过作文课的孩子(这所学校没有专职语文老师),但那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愉快地在“山中的春天”里畅游了足足六个小时。

2017年9月14日,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创立国语书塾童子班,寻找童子六七人一起读世界,读纸上的世界和眼前的世界。教育是在一个特定的教育空间里老师乘以学生乘以课程的N次方。一个有教育意义的空间,既可以是一栋教学楼,也可以是一间书房。身在何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达到“N次方”。我要把我毕生读书的积累、我的精神生命都转移到这些孩子身上,要把他们无限的一面激发出来。

30年前,我离开乡村中学;30年后,我又回到起点。人生仿佛就是个画圆的过程。也许我生命的下半场就是做儿童母语教育。尽管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多久,但是我深信,哪怕只有一年我也感到满足。因为我和孩子们站在一起,享受到无比的快感、美感和乐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出一群有创造性、有感情的个人,那就胜过金银千万。

我们生命中有有限的一面,但我们是朝着无限而活。我是一个向往无限的人,我说的、想的、做的,其实都是朝着未知和无限而努力。对于已知的世界,我知道它们终究要过去,化为灰烬。唯有未知的无限的世界,才是值得追寻的,因为意义存在于远方,不在此时此刻。

我们需要邻人足够的相似处,以便相互理解;
我们需要邻人足够相异处,以便引起注意;
也需要足够的伟大处,以便引发羡慕……
此时此刻,一个地方的教师与另一个地方的教师,相遇如故友,
因为我们在理性与价值的底层彼此相连,
也因为深深嵌入在人性中的互助情感,而能温暖与美意不隔。
教师们总是可以同负一轭,相坐如邻居,
这是同道中人的共同体,会超越历史与地域,
从自身站立之处,创造边界开放、互助互惠的生态系统,
彼此调剂滋养,踏上内心充盈的意义之路。

你是教师诗意栖居的场所,你似乎就是为教育而生,是教育人美好的精神家园!“在之间”——你的名字,如此意蕴深长,就像连接人的内心深处与外在世界的桥梁。有了你,让我与自己对话,让外在慢慢沉淀;有了你,让我与书籍对话,让思想不断觉醒。从读书到赠书再到参加读书分享会,一次又一次的相见,让我越发喜欢你。我想让更多人走近你、欣赏你,于是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便有了你的存在。人间烟火,最抚慰人心。你的淡雅、你的诗意,让人平和,更让人温暖。或许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遇见你,发现你的独特,但在我心里,你就是别样的人间烟火,只此眷恋!

——常州市第二中学  张珩

在奔忙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事务裹挟着向前,心灵枯竭,梦想搁浅……在天与地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你与我之间,有没有一方净土,可以让时间暂停,让琐碎暂时隔离,让心灵停顿片刻?一群群人来到“在之间”,坐而论道,谈古论今……在这里滋养心灵,丰富精神世界。教育人把这里视作滋养心灵的绿洲、交友论道的空间,更是汲取力量、不断成长的场域。总是贪心地想,“在之间”要成为教育人的后花园呀!让我们的精神可以在此自由撒欢、尽情奔放、休憩停留……待离开时,元气满满,对未来、对教育又充满了希冀,浑身上下盈满干劲。

——常州武进区人民路小学  王晓波

世间每一处都有一场遇见。我与你的遇见,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就在繁华街头的另一端,寂静但又闪闪发光;阳光透过窗棂柔柔地撒在书桌上,闻着咖啡的香味,满室温暖。

因为遇见,不同的生命个体,碰撞出新的火花,成就了时光里的绚丽时刻。我们在生活中遇见了太多的嘈杂,因为这场遇见,我们才发现原来生活本身的幸福时刻,是雨后的蓝花楹、烟火里的三餐四季。

——常州市卜弋桥小学  何志娟

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在天地之间,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以有趣、专业、滚烫的灵魂,开拓辽阔高远的人生。热血难凉,初衷不忘,白发覆顶,内心依旧少年郎。从事根的事业,活成花的姿态,旦复旦兮,此乐何极!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殷涛

在你和我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建立情感的联结、知识的联结、思想的联结。“在之间”给思想以生长的空间,给梦想以翱翔的翅膀。祝福“在之间”成为教育人灵感的发源地、思想的孵化器、成长的梦工厂!

——常州市实验小学  王学进

遇见桃花源
在之间,
在学校与社会之间,
幻化出教师成长的桃花源——
公益的举措创生了教师成长的基地,
热情的服务炼化为教师成长的补剂,
“书式”的环境攒积着教师成长的原力。
未来的在之间,
空间旷远——三位一体共赢的开拓者,

时间永恒——常州教育成长的见证者!

——常州市博爱小学  姚枫

喧嚣的城市里,寻一处心灵的栖息地,一杯咖啡、一本好书、一段慢时光……在之间,遇见热爱生活的每一个人,遇见生命中笃定的自己。好的教育,就该是森林的模样吧,在阳光雨露中,那般自在、自然与自由。“在之间”,你我心中的“乌托邦”!

——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徐梅

虽和“在之间”结缘时间不长,大家却能在这天地之间褪去层级关系,只因拥有专业“自觉”而聚集在这里。大家一起阅读、合作、共享、引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从前期的“外在驱动”逐渐转为“主动参与”,从“单向接收”到“多向互动”,从“弥补不足”慢慢走向“发掘特长”……为教师团体赋能,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愿“在之间”和我们一起期待教师共同体发展的新景象。

——常州市博爱小学  张丽

每每想静下心来思考一番的时候,我也会独自一人信步前来,点上一杯咖啡,捧起一本书,在与教育家们的对话中汲取智慧、获得灵感,“在之间”为我提供了沉下心找寻自己的空间。就像墙上的那句话“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在之间”是每个教育人可以自由呼吸、汲取能量的森林、乐园、净土!

——常州市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  杭燕楠

“让美走在自由之前”,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遇见日臻成熟的自己,遇见诗意地栖居。行走在教育的路上,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真诚的遇见,初心如磐行致远。教育是一场求真而行的修为:在内卷的日子里,探寻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在纷繁的思绪中,谛听着《教育的本质》;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设身处地想象孩子们的生活……最美不过——听雨,听花开花落,听“在之间”的叮咛。

——常州市金坛西城实验小学常胜分校

黄静静

- END -

来源 | 《優教育》、张文质、文汇教育、振林知觉书屋

投稿 | 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声明 |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

// 延伸阅读 //

每位教师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打开明亮的日常,过一种审美的教育生活 | 教师节快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優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